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異性

道德經異性

發布時間: 2021-12-18 15:39:41

『壹』 女的對一個異性,說我靠,還自稱老子,她什麼意思。

說明一個女的很直白,性格很開朗爺們的,沒有心機

『貳』 有一個異性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什麼意思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是相距很近,但是從不來往。如果異性這樣說表示對方根本就不想和你交往。

『叄』 女人四十歲以後,遇到心動的異性,是緣還是劫


是緣是劫僅在一念之間

老子曾經在《道德經》里說過,“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古人常言,英雄難過美人關,其實,女人也難過英雄關。

所以情劫是最難過的劫,看《西遊記》的時候,觀眾都以為唐僧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真正做到了擺脫七情六慾。殊不知在女兒國那一難,其實他已然心動了。

而人生最難的選擇是理智與感性的博弈,女人應該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對方是否值得自己去付出?

因為一時的沖動會釀成永久的遺憾,而一時的選擇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肆』 誰能解釋下老子這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 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一般地討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 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一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只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一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一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伍』 道德經註解

道德經註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道』,可以說出它的大體含義,但不能說出它的具體所指。名稱,是人們給予的,並不是固有不變的。宇宙間的萬物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稱的。有了名稱,人們才逐漸把萬物加以分別。所以,從追究萬物起源,來明白事物的規律。從細化事物的分科分類命名,了解物質更微細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詳細情節。研究事物起源和規律,精細分析細微的不同,這兩者是無止境的,是人們明白一切具體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人們知道了什麼事物美好,才比較出醜陋;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善,才比較出不善。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對應的,對立的事物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聖人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以自己主觀願望強求別人,萬物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認為應該佔有,(即使是自己所創造的)。積極奉獻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們就對他的功績才不會忘記。
第三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 為,則無不治。
註解:不崇尚有學問的人,人們就不會爭名譽;不珍貴稀有難得的貨物,人們就不去千方百計求取;不鼓勵競爭,人們的心就會安定;所以聖人認為,剋制人們的慾望,滿足生活需要,限制競爭慾望,讓人們有健康的身體。經常使人民滿足現實,使少數不滿足的人不敢挑起爭端。只要人們對自己的處境都感到滿足而不爭斗,社會就安定。
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棋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解:『道』不具體指任何事物,但卻包羅萬象,具體應用不會窮盡。『道』包含萬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過激就加以克制,出現矛盾就加以調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這道理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誰創造的,好像是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宇宙、地球對於自然界萬物沒有偏好,同樣對待。聖人對待人民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風箱,空虛但不窮盡,越動風越大。話說得過分,就沒有餘地,不如適可而止。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解:『道』是永恆不滅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斷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現,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解:天地所以會長久存在,是因為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長久。因為聖人隨從民眾的意願所以能領導民眾,做事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長久生存於社會,不就是因為無私而顯示出自己的偉大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上等的愛心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益;甘願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數人所不情願的,所以好像道。選擇適於自己的環境,心胸寬闊。對人有愛心,多與善良的人結交。言語適當講信用,處事公正合理。選擇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只有不與人爭利益,就不會有煩惱。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註解:如端著滿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銳氣,不能永久保持。有了過多的財富,不可能長久守住;如果富貴後就驕橫,那是自己造災禍。取得成功有了榮譽就要主動退隱,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養生修行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形神合一,能無雜念嗎?(道教的閉關、佛教的坐禪及流行於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寧心靜氣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體放鬆。)。靜心至心身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排除雜念,能不以留一點遺漏嗎?愛民治國,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嗎?產生性慾望的時候,能不想到異性嗎?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現的像無知一樣純真嗎?做出了奉獻,生養子女,不是為了自己佔有;做出成績不要自認為有功;身為一方的首腦,不憑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研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註解:車軸有了孔,才能插輻條,才用於製作車輛。製造容器,中間掏空,才能盛東西。蓋房子,開門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無是利和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靜無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各種顏色炫目,使人們看不清真實,久聽各種樂器耳朵會失聰,經常美味佳餚反而淡而無味。縱情狩獵使人心亢奮。稀有難得的物品吸引人們去求取、攀比。所以聖人吃飯是為身體營養所需,不是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聲色犬馬的刺激享樂。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乃真賢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予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註解:得寵和受辱都會令人驚恐,根本原因是為自身著想。什麼是得寵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驚喜,一旦失去就驚慌,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身?因為是為自身著想;如果不為自身著想,就不會因得失而煩惱。所以,把人民大眾的利益當作自己利益,就可以為人民大眾做事。愛人民大眾之所愛的人,就可以把國家的大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不見其首,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看不見的稱作夷,聽不見的稱作希,觸摸不到的稱作微。道是看不見、聽不到、觸摸不到的,在上面沒有光亮,下面沒有陰影。即存在,又沒有實物。是沒有形狀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開始,後面看不到結尾。把自古以來符合事物規律的成功經驗,用於現實環境。明白過去的事物起源和規律,是道的根本原則。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古時候道德修養高的人,處事恰到好處,智慧高超,難以全面認識。只因為不能准確認識,所以勉強形容:小心謹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擔憂做錯事,像敬畏四鄰;態度端莊,像在作客;神態溫和,像冰在融化。純潔,像未經雕刻的玉石。胸懷寬廣,像寬闊山谷。厚道朴實,像是愚笨的樣子。單純和糊塗的恰到好處,渾濁的水靜止不動就逐漸清澈,能保持長久安寧,要動的時候又會逐漸增強。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過滿。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滿,才能加入新的東西。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內心清靜到無雜念,守住空明清靜心。我能看到萬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間萬物有生有滅,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生命是在重復著各自的規律,萬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觀規律,是正常狀態,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是內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規律,不按照事物的規律行事,必然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規律,就會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各種事物的規律相和諧適應就是『道』。適應各種事物的規律就會長久,不會產生危害。
第十七章 猶其貴言,功成事隨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攻成事隨,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們不知道是誰在發揮作用。其次是受到人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人們畏懼。再次,受到人們的唾罵。自己不講誠信,不會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說空話,把事情辦好,人們都認為事情應該如此(順應人民的意願,按民眾的意願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人們不按宇宙自然規律行事(為私慾的惡性競爭),才要求仁愛正義;出現聰明智巧現象,就伴隨虛假、欺詐的事(任何科技進步都會有對人類利和害的兩面性);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才顯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猶。
註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勵智謀競爭,對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導仁愛和正義,人民自然孝敬和慈愛;人們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會去偷盜、搶劫。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準確,可以概括為:放棄奢華,堅守純朴,剋制私慾,道的精神就會持久。
二十章 獨異與人,貴與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與人,而貴食母。
註解:順從與反對,結果差別在那裡呢?善與惡,差別有多少?人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們都來來往往,享樂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觀景。我自己卻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見,單純的像嬰兒,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獨我被遺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聰明,唯有我糊塗!普通人都精明,唯獨我愚鈍。真如飄浮海上,隨波逐流!眾人都有主見,唯有我愚頑、笨拙。我不與他人相同,主要是堅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眾甫之然哉!以此。
註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個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著。包羅萬象,有具體形象,有具體事物,有精細,有真實,又有可以掌握的規律。『道』永遠不會消失,依據道觀察萬物,人們明白各種事物的規律。我也因此認識各種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者,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薪;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見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天下莫能於之爭。故所謂曲則全著,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窪處可以匯集流水,損壞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貪多使人痴迷。所以聖人堅守道,是天下的榜樣。不自以為聰明而明智,不自以為是而被人們尊敬,不自我誇耀而有功勞,不自恃功勞而能長久。唯有不爭名利,才不會有人與自己爭。古語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虛假的!實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於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解:少發指令,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所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所以從事於道的人,事物的規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為伴隨他。邪惡的人隨時有邪惡行為。(一切結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為所造成的。)因為自己沒有誠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著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註解 :踮著腳站不長久,大步跨著走不遠。固執己見不明智,自以為是不會被人們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有功勞,自恃有功的人不長久。在道說來,這些都是多餘的。是人們所厭惡的,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師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謂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有一個東西渾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無形無聲,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這個字命名,強加個名字稱『大』,大到無限就是遙遠無邊,遙遠無邊反歸本源(因為無限,我們所處的任何點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球遵從宇宙的規律,宇宙規律遵從道,道遵從自然規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解:輕飄的東西要用重的東西固定,內心清靜能戰勝煩躁不安。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雖有地位和榮譽,但如同沒有一樣。為什麼作為大國的君主,反而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的事呢?輕浮不自重就會失去臣民的愛戴 ,暴躁會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轍跡,善言不瑕嘀,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隨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於做事的人不會照搬別人方法,善於言辭的人不是挑剔別人,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鎖也難開啟,善結繩的打結少而難解。所以聖人常救助人,而不拋棄任何人;可以利用萬物,而沒有無用之物;這樣才是徹底明智。所以有愛心的人,是無愛心人學習的榜樣,無愛心的人是有愛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愛心的人,對其他的人又沒有愛心,即使是頭腦聰明,也是沒有追求的糊塗人,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治不割。
註解:知道自己具備強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狀態,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堅持道德修養,使自己純凈質朴象嬰兒。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續探索提高),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斷的提高道德修養,提高道德修養是無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獻所得榮耀,但要保持謙遜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這樣得胸懷就像深谷。有寬廣的胸懷,就會有崇高的道德修養,這樣又會純靜質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製成器具。聖人遵守這樣的原則,可以作為一方的領導。這樣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不會破壞。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將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或行或隨,或吸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想奪取天下而實行自己的主張,我認為不得已才去做。政權不是用來強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可以執掌長久。強行自己的主張會失敗,執掌政權會喪失。所以聖人不強行個人的主張,而不會失敗。不把持政權,也不會失去。所以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順應民意,合理的就由其發展,過盛就加以克制,過低就加以抬高。因此聖人不求過分,不求奢侈,不圖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有道的人輔佐君主,不主張用軍力稱霸天下,這樣會有好的結果。發生戰爭的地方,田地荒蕪;戰爭過後,必定有災荒。不得已的戰爭是為取得適當的結果,不能逞強。取得結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驕傲,通過戰爭所取得結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強凌弱。逞強不能長久,必然會衰弱,用兵稱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提早滅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之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民眾都厭惡戰爭,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戰爭。有愛心的人們主張謙遜,但戰爭是追求取勝。戰爭產生災難,不是有愛心的人所願從事。不得已的戰爭,只求適可而止。取得勝利不要高興,如果因為戰爭而高興,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不可能為人們所尊敬。少計算戰爭成績,多考慮戰爭造成的損失。上陣廝殺的將軍處於服從位置,統帥全軍的人為主。發布軍令態度莊重如喪禮。戰場殺人過多,應表現悲哀;戰爭勝利應對死者舉行哀悼儀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解:道常被人們忽視。雖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堅持道的精神,世間萬物都會和諧。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寧。道開始有了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應該讓人們了解意義,明白道的意義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穀和江海。(川穀空虛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清楚地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自己認識自己是明智。勝過別人是有能力,戰勝自己弱點是堅強。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目標是有志氣。不喪失信念能堅持長久,死後仍被人們懷念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解:大道廣泛存在,誰能左右它!萬物按道而發生,道沒有言語表示,事情成功而人們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撫養萬物而不居為私有,沒有自己的慾望,也可以稱作『小』;萬物都歸順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稱為『大』。因為聖人堅持謙遜,所以被人們尊崇。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註解:事物的自身規律決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運行在相互關系之中。互相影響而沒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樂和香味食物,吸引過客止步。講道的精神,人們聽起來平淡無味。看不見具體實物,聽不到具體聲音,用起來又不是具體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闔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解:想關閉嚴密,必須先開大。事情將要衰敗,必然有強盛高峰。將要廢棄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從對方取得利益,必須先給予對方利益。這是明顯的道理。顯示柔弱勝過顯示剛強。魚離開深水就危險,國家的特別戰爭優勢不能輕易顯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解:道是順應事物的規律,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規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間萬物就會和諧相處。如果有不和諧現象出現,就用道去調解。用道調和,不和諧的現象就消除。人們沒有強行作為的慾望就平靜,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榮譽,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榮譽,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是無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憑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上等的仁愛是無私心的人,上等的義士行事固執於自己意志。堅持禮節的人不還之以禮,就會摑人耳光。所以人們不去自覺地按事物的規律行事,才主張善良仁愛;沒有善良仁愛,才提倡懲惡揚善;人們不能懲惡揚善,才要求人們遵守禮法。禮法是因為人們的自然的真誠和愛心不足才建立的,社會的混亂狀態也出現了。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一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厥。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是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綠綠如玉,鉻鉻如石。
註解:古時候能遵從道的精神,天空順從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寧;神符合道而靈驗;深谷符合道而盈滿;萬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順從道天下公正 。如果違背各自的規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開,地不安寧就毀壞,神不靈驗,無人供奉。萬物不生而滅絕。侯王不為人尊敬會被廢。所以受人尊敬,是尊從人們的意願行事的結果。高大的建築,必定從底下的基礎開始。因此侯王自稱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榮譽不追求榮譽,不炫耀的榮譽反而會有永久的榮譽。不做炫目的寶石,寧為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 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道就在於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強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是有物質基礎,基本物質由無產生。

『陸』 用《道德經》的思想談戀愛,會更懂得約束自己嗎

我認為是的,用道德經的思想戀愛就會非常專注的對待一份感情,對待其他的事情,其他的異性也不關心。

『柒』 為什麼萬物只有三態

老子的三生萬物原理已經被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所證實。現代科學發現,所有物質都由不能再細分的三種基本元素構成:質子、電子、中子。質子荷載一個正電荷,相當於陽性;電子是一個負電荷,相當於陰性;中子陰陽平衡不帶電荷相當於和。質子、電子、中子不斷相互作用就產生了萬物。萬物都由質子、電子、中子這三種基本物質組成,萬物都具備質子、電子、中子。就連《聖經》也有三生萬物這個說法,創造萬有的神自稱為三一神,也即聖父聖子和聖靈,《聖經舊約創世紀》里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想想,老子的這個三生萬物的見解,不知是怎麼琢磨出來的,簡直是玄妙的很。 老子之道的神奇玄妙,在史上已經多次體現。《道德經》傳到德國以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其學生的學生黑格爾更是把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研究每一個命題時都完全按照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展開,從而使其哲學邏輯合理、理論新奇、論述動人。德國科學家波爾完成互補哲學對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釋之後,尋找哲學原理作根據,但翻閱不少哲學著作都沒有找到,最後通過研究《道德經》他才終於找到了能解釋他的科學成果的原理。令波爾震驚的是,他煞費苦心所作的闡述不過就是《道德經》中的第二句話:「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他感慨地說:「現代科學的某些尖端,無非是老子哲學的具體例證而已」。 老子的很多觀點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具備超級預言性質的真理。三生萬物原理蘊涵的奧秘也絕不是僅此而已,既然它揭示了萬物產生的奧秘,就一定能夠解釋萬物更多的奧秘。勘透這一原理的更多內涵,必將能夠造福人類。老子是如何產生這些認識的?這也許是個永遠都解不開的謎。 ◎矛盾之道的完善:坐上三輪車 在第一章,筆者曾論述了老子的矛盾之道:矛盾蘊於萬物,以矛盾的世界觀看待和分析事物,就能把握規律順應變化,引述了黑格爾和毛澤東的相關哲學思想作為論據。通過本章的研讀,筆者發現,這種理解還有所不足,就像筆者在第一章里所說的那樣,以矛盾之道看世界,就像騎著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很難把握穩定平衡。其原因就在於少了一個輪子,如果再裝一個輪子,就成了穩定性很高的三輪車,既能保持快捷,又能保持穩定。本章老子提出三生萬物、三是萬物本原、萬物皆立於三,這個三就是要以三個輪子看世界。 以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沒有完全揭示事務的本質,所以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往往會陷入困境。恩格斯曾對黑格爾給予高度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但黑格爾哲學三定律也有無法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對立統一規律」能夠解釋足夠多的問題,但違反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科學道理;「量變到質變規律」適用於大多數事務,但無法解釋水的三態變化。「否定之否定規律」符合所有人的思維習慣,但無法與判斷與決斷的理性思維相吻合。這是黑格爾哲學理論的不足,也是當今哲學界的不足。這一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對本章的研讀,從老子的三生萬物中找到答案。 為了更好的解釋黑格爾的三定律,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三生萬物定律:「陰陽和相互作用創生萬物,萬物都由陰陽和三者構成」。這就是說事務的組成在矛和盾(陰和陽)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和,這個和存於萬物之中,萬物存在的前提是陰陽和,沒有了和這個要素就不能成其為事務。這個和就是看世界的第三隻輪子。有了這第三隻輪子黑格爾的三定律才完備,才具備解釋一切的真理的可能。黑格爾哲學無法解釋的問題,老子的三生萬物定律完全可以解釋:對立的事務之所以能夠統一,是因為其中具備了和這一要素,只有具備了和才能統一,而不具備和就不能統一,不能統一就不能構成事務。和是相互對立的矛盾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同性不是相互對立的矛盾,所以無法經相互作用而產生和,所以同性無法統一,同性相斥。同理,異性相吸也如此。水的三態變化之所以不適應「量變到質變規律」,也是因為忽略了和這一要素。在水的三態變化的過程中,這個和就是溫度值。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之下,H和O相互作用,產生了不同值的和,這不同值的和決定了水的三態。否定之否定規律無法與判斷與決斷的理性思維相吻合,是因為在否定的過程中忽略了和的因素,如果在其中加入了和的因素,則能准確的看清思維的過程,看清由感性到理性的關鍵,更准確地作出判斷和決斷。 以上,僅僅是根據三生萬物原理所做的有限論證,老子的智慧是在是太深奧太玄妙了!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等待著人類去發掘利用。在矛盾之道的基礎上,結合老子三生萬物原理,老子的世界觀又可由矛盾之道進而完善為陰陽和之道,那就是:萬事萬物皆由陰陽和相互作用而創生,萬事萬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要素。其中,陰陽相互對立,和是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它使陰陽既對立又統一於事務之中。

『捌』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能喜歡異性,你想有宗教信仰,你會選擇信奉哪個宗教信仰

如果不喜歡異性,那就嘗試接受自己吧。我覺得我也不會想要有宗教信仰。

『玖』 孔子中庸之道 佛家的中道 老子的道 各是什麼

孔子中庸之道,即佛教的「中道」,非有非空,非斷非滅。

夫子常講「敬鬼神而遠之」,還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這就達到了消除一切對立二分的境界。

1、 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夫子一生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不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全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他不過是用文字把它記載,流傳給後世。《論語》裡面許多的話,我們相信都是千萬年前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都是古佛所說的,他說世尊曾經講過,世尊說,他從來沒有將古佛所說的經上加一個字,比孔子的態度還要嚴謹。東西方的聖人給我們做榜樣。也就是說,人人佛性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以前如是,現在也這樣。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孔子在周易里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在本體上,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孔子說,吾「無知也」。孔子沒有分別之「知」(識),但有二相歸一相之「智」。因為,孔子「叩其兩端(兩極)而竭焉(消除二元對立,泯沒對待)」。孔子「竭」其「兩端」,就是「中」,「中」就是「抱一」、「得一」。「中庸」是孔子「抱一」、「得一」的理論基礎。中庸之「中」,是指宇宙萬物的本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庸」是指本體之相用也。中庸者,體相用一如也!所以,從認識論來看,能達到體相用一如境地,就是「中庸其至矣乎」!孔子明確指出,很少有人能契此(民鮮能久矣),說明其境界的高雅。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佛陀稱此君子為「大心凡夫」。雖是凡夫,已發大心(大願)追求。追求不息,就叫精進;精進之極,孔子稱為「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時能契中庸,佛陀稱為不退轉菩薩。故時而中庸的君子,必得三昧正受,達無生法忍!
還有,道書也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與佛家所論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其義相通。

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成佛之道就是大學之道,覺悟之道。佛家的戒定慧就是儒家的止、定、得,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三個學習過程。明德就是眾生都有的光明德性,佛教稱佛性。「明德」,人人具足,凡聖一如,本自圓成,非假修證;就是惠能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明便是修證,回歸自性,回歸自己真心,就達到了「至善」,佛法講成佛了,徹底解脫了。明明德是自己覺悟,大徹大悟,度眾生是親民。可見,「大學之道」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做到自覺覺他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是格「物」之本末,「事」之終始。佛家的轉識成智就是儒家的「格物」,突破二元對立思維。格到心境一如,本無內外, 才是真正的「明明德」。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內,皆「明德」所現之「物」,無內外,無主客,即能轉六識為妙觀察智。此智開顯,自然破除思維極性,再不二相分別,我執破除,自然「意誠」(「知至而後意誠」)。「意誠」必然「心正」,心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了「明德」,自性開顯。
「明明德」而智慧光照,觸著皆化,故先家齊;「明明德」於全家族,智德更盛,足以普化邦國;國國皆「明明德」,自然天下平,這是從外來說。從內來講,「意誠」則我執破,「心正」則法執亡。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自「明德」之相,相不異性,性不異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直下承當,則可謂「家齊」、「國治」、「天下平」之實質也!從「格物致知」到「天下平」,這是儒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證歷程。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四攝、六度,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行過程。「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故儒釋道三家本質不異!

《大學》講『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此處的『正心』與《大學》講的『正心』,是一樣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們拿儒家的話來解釋,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為物慾,即煩惱障障礙;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礙。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破除這兩種障。『格物』,『格』是格殺,『物』就是物慾,格殺物慾就是斷煩惱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見,這是破所知障。這樣,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裡就「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
這就是慧能說的明心見性方法「若能正心,常生智慧。」比如子路的「聞過則喜」正是《壇經》「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已不善,萬善之門」。曾子就相當於神秀,他發明了「慎獨」,「吾日三省吾身」,就相當於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3、對於佛道基督耶穌的「感應道交」,儒家易經也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道家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天人合一的觀念。現代量子力學通過「量子糾纏」(不管兩個粒子(有共同來源)距離多麼遙遠,一個粒子的變化立即就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這就是量子糾纏。)關系,也發現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系,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啊,離開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有沒有啊?海森伯的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一切量子、粒子的基本狀態離不開人的想法與觀察儀器及方式,離開人的觀察目的與觀察手段,量子是什麼狀況,人是一概不知的。這就和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相接近了。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唯心,三界唯識。
很多還沒有什麼修為的佛弟子有過這樣的體驗:遇到極度危險時立即念某個咒語,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立即化險為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遠距感應並相互作用的事情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在孿生兄弟之間,當一個人經歷痛苦的時候,另外一個人立即就有感應,甚至會有一模一樣的痛苦;有的夫妻或者父子之間,當一方經歷極大痛苦時,另外一方也能迅速感應到。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體極度難受,內心翻騰不已,幾次惡心欲吐,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親從老家來電話告訴他父親剛剛跌倒去世。

儒家雖更注重於日常倫理,但也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不論」並不否認「存在」。孔子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在人事處理上,更多儒家學人採取直接的方式,而法家則強權,佛家善巧方便。

4、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而《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6、佛教金剛經說,真正的修行,是從「降伏其心」開始,就是「伏(壓住)」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心。
到阿羅漢的境界時,就不再是伏心了,而是「斷」了,即斷除了「執著心(俱生我執),」達到「無我」的境界了。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如此,所謂心性之學。《尚書·大禹謨》: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

孟子說:修身莫若修心。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牲,則知天矣」。
朱熹: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陸象山: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於「大而化之之聖,聖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吾心即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陽明認為天地在吾心之內,萬物皆屬於心,無心則無一切,因此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又雲:「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7、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道家說: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佛家講「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表面上熱忱的做,心裡若無其事。無為不是消極避世,不做事情;也不僅僅只是遵循自然規律,應時而動。孔子,聖人也,「只其不可為而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為」嘛。這真是曲解聖人本意,金剛經上也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雖入聖程度不一,卻都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也即金剛經上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說法教化雖與我們不同,但也是隨緣示教,見機說法(隨西方人的根機因緣:那個時候西方就那個層次的環境和文明程度,沒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最後主動捨生取義,為眾生贖罪。 看來,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對立」的聖者,因他知道眾生一體,否則怎肯舍掉自己身軀;倘若眾生不是一體,眾生又怎麼會因耶穌贖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斷真正的聖者無為,根本的標準是「心地」!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莊子《逍遙游》: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啊。)
8、佛家的五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道後,嘆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老子也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就說出宇宙真相,直接了當,真實了義!
無盡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請教時,大師說不識字。她說你連字都不識,怎麼能理解經文?大師對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乃大異之。佛祖經年說法,竟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的狀態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狀態。 「妙」實際上是現量,指本來的面目和真實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狀態和屬性,佛學講「清凈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東西,外在的東西。「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里講的是認識論。佛學上的六根、六識、六塵相互關系叫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兩個字就概括完了。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正是「常無欲」的認識狀態。「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觀其妙」。《中庸》中講:「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這里的「至誠」也屬於「常無欲」的認識狀態,「知天地之化育」屬於「觀其妙」。

釋迦牟尼佛總結為:「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而老子總結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證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實存在的證悟之見證!

3、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氣用事,要有冷靜客觀的理性觀照。「毋必」,做什麼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隨順因緣,無可無不可,通權達變,法無定法。「毋固」,不要那麼固執,一條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執,吾人悉有與生俱來的我執身見,常常以我為中心劃線,以我為中心做事情,以我為中心作出種種情緒反應。其實一個君子的行為,或者一個能做成事業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別人,多滿足別人的願望,多讓別人歡喜,多體察別人的需求,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
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而《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4、「常使民無知無欲」的「無知」,是指不要有「無明」,不要有分別之「知」。因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知」就無「無明」,這是叫老百姓不要產生無明啊!這里老子說的「無知」,就是不知見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們(民)轉識成智,「常使」(開、示、悟、入)人們「知常曰明」。
「使民無知無欲」,正是佛家講的破見思惑。「知」是見惑,「欲」是思惑。見惑給人們帶來「所知障」,「思惑」給人們帶來「煩惱障」,眾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講的「無知」,不是「愚昧無知」,而是了達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大智慧之聖智。凡夫的知見,如來稱為「無明之本」,是我們不能開顯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礙。清除這種「知見」,才能脫離愚昧的「無知」。所以,佛陀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對立心識剎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續不斷,此為動不善時。事相中,把握機宜,教化開啟學人,啄啐同時,不失時機,是禪宗大師善施機教的「動善時」。孔聖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亦屬「動善時」。
居善地,心善淵:一個心凈的人,他到哪裡都是凈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就是一個真正開智慧的解脫者,他是虛懷若谷,身心很柔軟,不懂的我們就學習!
6、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佛家謂之曰「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都是一個意思。道是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說他自己只是在重復講述古聖先賢說的話,沒有一點發明創造。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

9、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一般的見識以為道家是逍遙世外或者應時而動,而這句話說明: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為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終日行而不離輜重」是說志在聖賢的人們,始終要戒慎恐懼,隨時隨地存著濟世救人的責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種地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素樸;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自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這里的「榮觀」的「觀」字,是破音字,應作古代建築物的「觀」字讀,不可作觀看的「觀」字來讀。「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靜的意思。
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真正的無為,為而無為,無為而為,心不染著。表面上熱忱的做,心裡若無其事。無為不是消極避世,不做事情;也不僅僅只是遵循自然規律,應時而動。孔子,聖人也,「只其不可為而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為」嘛。這真是曲解聖人本意,金剛經上也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雖入聖程度不一,卻都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也即金剛經上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說法教化雖與我們不同,但也是隨緣示教,見機說法(隨西方人的根機因緣:那個時候西方就那個層次的環境和文明程度,沒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最後主動捨生取義,為眾生贖罪。 看來,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對立」的聖者,因他知道眾生一體,否則怎肯舍掉自己身軀;倘若眾生不是一體,眾生又怎麼會因耶穌贖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斷真正的聖者無為,根本的標準是「心地」!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
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道是無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實相也是無所不在、超越時空。不必到遠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凈土,因為我當下就在道的懷抱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呢?!我不必打開窗戶,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後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樣都能夠見到天道。不為而成就是來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雲:「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說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體和客體同為道的不同層面,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離開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註定是枉功勞形了不可得。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
煩惱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礙覆蓋。菩薩的我執、法執破除了,就到無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維摩詰經》上講不二法門,唯有維摩詰「默然無言」,大智文殊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金剛經》講:「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信心銘》曰:「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莊子·天道》中桓公與輪扁的對白說得很明確。「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確,這樁公案中「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證者所知。輪扁以得心應手的體證體悟,體現出心手一相無礙相通,而二相的語言要表達一相的得心應手,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正說明了二相的極性「有欲認識」只能「觀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無欲認識」才能「觀其妙」(得心應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朴實、厚朴)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和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脫百姓的二元對立觀念之束縛,要教化百姓認識「有欲認識」方法不對,放縱感官享樂不對,不要極化人們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亂」。所以,聖人化民,將百姓從有欲中解救出來,入無欲的自由解脫,莊子稱為「逍遙游」。
自古以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眾生或是攝化眾生,不是要越展現世智辯聰,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來越聰明、越厲害,因為這是人類自我越膨脹。將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為解脫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讓你返璞歸真,回到敦厚、朴實、忠厚、老實的本性。
「民之難治」為什麼百姓會難治理呢?「以其智多」因為智巧偽詐、世智辯聰,錯誤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來越狡猾,越會鑽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錯誤的教育教導出來。「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如果是用世間思維、世智辯聰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賊,會越治越亂。這樣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質量,離道越遠。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為普度眾生;儉是淡泊寡慾,是清凈心;不敢為天下先是因為體會整個法界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當悟道之後,就是「不與眾生爭」,而且會甘心居眾人之後。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明「無明」。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有講到最深的,但是當我講出這些,一樣我又被攻擊!說:「人家經典不是這樣講!」好啊!隨便啊!佛陀所講的十二緣起,是在探討第一因,到最後是來到「無明」,我在《阿含經》課程裡面有提到,所有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問題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你認為你很行,我很有學問、知識很高,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一方面因為你是在無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裡面,但是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麻痹的情況裡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同理。

17、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怨以和來解,和後仍有餘怨,這不是最好的辦法,故稱不上為善。因為,和解是兩相調諧,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體不分,才無有怨,何談余怨。老子要人們體道一相,無怨可和,才是為善。老子主張「報怨以德」,佛陀主張「若人捶詈,同於贊揚」,和怨要以無怨為「和」,「若人捶詈」(打罵),要以贊揚視之,自然與道不遠。「故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者,有債主之契據(合同),卻無有債權之索還心。佛家稱作三輪體空(債權、債務和債物,當體皆空,本無自性),無施可施。施不求報,亦無求報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體道,三輪體空,無人無物,何有責人之說?有德之人體道之一相(「有德司契」),無求無索,無人無我,在生活中盡是奉獻施與,「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無德之人二相執著,識心分別,故像追索租稅一樣攀緣攝取,極性極化,人我對立,順喜逆瞋,私慾情念不息,親疏遠近熾然,差別對待分明,違背天道平等,與「道」之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相異。

金剛經雲: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於相不著,於人不著,自然不苛責於人。

雖然歷史曾有過此消彼長,但總體來說,因為佛教義理嚴密,邏輯性最強,佛祖親口宣說的經典數量多達三藏十二部,浩若煙海。晉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經後說:盡善矣,未盡美矣。就是說道德經雖然境界很高,但畢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闡述得不能圓滿究竟徹底,只有聖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經就連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漸進,漸悟入道。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勝數。明代王陽明就是學佛後藉助佛理參透孔孟學說,才發現聖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國儒學發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學推到極致,為中國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勝佛,自然之理也。

『拾』 老子就和異性買了幾個小時游戲,女朋友就和老子生氣,這種女的還能要

如果有了女朋友就盡量少和其他的異性玩耍,你女朋友吃你的醋還不高興?換位思考想想,你女朋友和別的男的這樣玩你生氣不生氣,你要是不生氣就當我沒說!

熱點內容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 發布:2025-05-14 13:21:19 瀏覽:664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知識點 發布:2025-05-14 13:03:39 瀏覽:644
勞動法孕婦的權利 發布:2025-05-14 12:50:00 瀏覽:506
離婚請律師打官司要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2:33:17 瀏覽:409
最嚴法規 發布:2025-05-14 12:30:13 瀏覽:57
會計法規制度有統一規定的有 發布:2025-05-14 12:27:22 瀏覽:241
法治的歷史多少年了 發布:2025-05-14 12:21:48 瀏覽:610
法院判決案例 發布:2025-05-14 12:18:50 瀏覽:550
青年戀愛道德 發布:2025-05-14 12:05:25 瀏覽:980
新婚姻法離婚的條件感情破裂 發布:2025-05-14 11:59:41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