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辯論賽視頻
1. 請問誰有1993年國際辯論大賽《溫飽是否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資料,不要視頻,要書面的謝謝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主席:黎學平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 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時間: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來賓、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光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 四場,也就是最後一場初賽。 今晚的優勝隊伍將會進入半決賽,他們將同昨晚的優勝隊伍悉尼大學爭奪一席決賽權。 今晚將在我們的辯論群英會中較量的兩支隊伍是:劍橋大學和復旦大學。現在介紹雙方辯論 代表。 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劍橋大學的代表。第一位是湯之敏,經濟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 是孫學軍,英語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吳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揚 ,社區醫學第一年碩士生。(掌聲)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復旦大學隊的代表。第一位是姜豐,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二 年級;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級;第三位是嚴嘉,法律系四年級;第四位是蔣昌建,國 際政治系碩士班三年級。(掌聲)今晚我們的評判團也有五位。他們是鍾志邦博士,鍾博士是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掌聲)第二位是許廷芳律師,許先生是新加坡廣播局董事;(掌聲)第三位是郭寶琨先生 ,郭先生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掌聲)第四位是魏維賢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藝術 學院名譽院長;(掌聲)第五位是張夏煒先生,他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源及公關處處長。 (掌聲)今晚我們的這個辯論和大家都是有關系的,那就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 的立場是「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雙方的立場是抽簽決定的。現在我宣布「199 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第四場正式開始。首先請正方第一位代表湯之敏同學表明觀點和發言 。時間三分鍾。(掌聲)
湯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 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 道德,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 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 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那麼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種 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種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 么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種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種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飢寒時,能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飢寒的人,我們最應該 做的是什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 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的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 。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範推廣,姑且不論, 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 ,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 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 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謝謝。(掌聲)
2. 以和諧社會主要靠道德還是主要靠法律為辯題的辯論賽視頻
這種比賽的經典視頻倒是沒有,不過我曾經參加過這個辯題的比賽,兩方多少都懂一點,廣航最佳辯手任三辯,或許可以給你點幫助
3. 關於儒家經典的辯論賽視頻
答案是不可以
因為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4. 學校要組織一個關於道德和規則誰更重要的辯論賽,我是正方道德重於規則。跪求大神發一些論據。
正方道德重於規則來的論據:
1、傳統自文化講:厚德載物;
2、弟子規中也講:有餘力,則學文。道德修養是做人的基矗有道德學文,增長知識與才幹,可以為社會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養,增長知識與才幹,對社會和他人有破壞和傷害。
規則可以是由書面形式規定的成文條例;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因為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4)關於道德的辯論賽視頻擴展閱讀:
1、一辯:主要是闡述本方觀點,要具有開門見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觀眾帶入一種論辯的氛圍中,所以要求一辯具有演講能力和感染能力;
2、二三辯:主要是針對本方觀點,與對方辯手展開激烈角逐,要求他們度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非凡的反應能力,要能抓住對方紕漏,加以揭露並反為己用,要靈活善動,幽默詼諧,帶動場上氣氛;
3、四辯:主要能很好總結本方觀點,並能加以發揮和升華,要求有激情,鏗問鏘有力,把氣氛引入另一高潮。
5. 有關與食品安全是制度問題還是道德問題辯論賽視頻,求視屏呀
自學網
6. 辯論道德與法律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法律包含了最低層次的道德准則
2、道德所能約束的范圍遠超過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對某些事情也無法約束,還是要靠道德約束,但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
3、道德所以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道德約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約束是滯後的。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人(和團體)已經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時已經造成損失了。而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可以使人不去作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的事情。
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下線,正是法律的上線。構成一條德與法的「地平線」。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道德與法律是此消彼長的反比關系。
道德與法律又有一個共同之點,他們的終極目標,我想就是消滅法律,回歸道德的天空。
7. 道德問題是什麼(辯論會用)
不知道對方的辯題是什麼,如果是說「用法律解決社會問題更有效實」話那版你們危險權了,而且社會問題大多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利益分配用道德解決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利益分配用制度解決,制度中就包括法律。
恕我直言--這個辯題的設立本身就存在問題,一方明顯處於優勢地位。我們都很嚮往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世景象。對今天而言那隻是一種美麗的幻想。
祝你們好運!!用道德解決社會的一些問題是有效的,談更,則不知和什麼比。我猜想大約是指法治吧,如果是這樣則不用更字為好,因為法院監獄警察等等現在還不能沒有。
8. 辯論賽:道德比才能重要的材料 在線等
德勝才為君子 才勝德為小人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從德才兩個方面出發,把人分為四回種:德才兼答備為聖人,德才兼亡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認為在用人時,如果沒有聖人和君子,那麼與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而愚者雖欲為不善,但智不能周,力不能勝。」。「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意思是:人,道德是第一位的,道德比才能重要。如果道德不好,即使有才能,也是卑鄙小人。
9. 急求關於如何借鑒優秀道德的辯論賽題目
急求關於如何借鑒優秀道德的辯論賽題目。一優秀辯論賽,關於道德的你可以介紹一些。中華傳統美德的道德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