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公開課
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測評現場
沒有試卷、沒有答題紙,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測評?蘆淞區第三小學進行了嘗新,研發了一套「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系統」。
對價值觀成績不滿意 可申請再考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南方第三小學開展了四年級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活動。
評委除了學校教師外,還邀請了學生家長。現場測評包括「我來露一手」「答題我能行」「環保小達人」「尋找智多星」「愛心加油站」五項內容。
測評過程中,學生們在現場完成剝豆子、剝大蒜、折衣服,去校園撿三種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給幫助自己的人寫感恩卡,掃描二維碼「挑戰答題王」等活動任務。
該校校長黃新說,除此以外,還有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考察,主要通過網上測評。學生如果對自己成績不滿意,可以再次申請考試,一直考到自己滿意為止,「如此一來,正確的價值觀就慢慢形成了。」
為什麼這么測?
2018年,南方第三小學成為我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駐點教研校。經過一年多探究,該校探索出了一套「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上述測評,是對中小學綜合素質測評中五個維度中的「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維度的再次研究與開發。
黃新介紹,該評價系統是基於教材的目標對學生道德素質、法治觀念、環保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幾個方面來進行表現性的評價,分為課堂評價、網路評價與期末評價,可採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自我評價、行為觀察、日常觀察、價值判斷等方式。
據悉,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業綜合評價,日常評價占綜合評價的60%,期末測試占綜合評價的40%。
市教科院工作人員余民說,這樣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有領先性和創新性,也有可推廣性。
內容來源:株洲新聞網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B.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法治教育
一是讓自己樹立法治意識,讓自己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實也是規矩回的一方面,守道德答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階段,所以德育其實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課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課;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進入了法律調整范疇,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關鍵,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課時多採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實來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觀念;
四是請相關法律工作者到學校講授安全也會是不錯的方法。
C.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促進學生成長
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認真組織和開展校園活動。比如每周的升旗儀式、班隊會、晨會等,學校組織每月的法制知識講座,還可以開展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做到形式新穎,內容充實。鼓勵學生觀看電視中《道德觀察》《法治在線》等法制節目,並對學生產生的焦點問題進行討論,隨時組織活動進行學習。班會活動是對學生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徑。要針對班級學生的情況,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在不同的成長時期召開不同的班會,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思想教育。堅持每周准時開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勞動、感恩教育、遵紀守法、努力學習、實現理想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思想得以升華,得到全面發展。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師,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我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把道德與法制相結合落到實處,讓我的學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守法制的社會新一代接班人。
D. 如何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博客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內為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科,只有容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E. 2019最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教育部部編版)
2019 年最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人教版)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並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際競爭的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創新意識培養的方向發展。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一)生活性
本課程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動性
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三)綜合性
本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
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
(四)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
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
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
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三)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
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四)讓教與學檀根於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愛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發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而逐步實現的。課程必須植根於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F.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每個學期為多少節課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每個學期為多少節課
小學一、二年級每期38課時; 小學三至六年級每期50課時左右。三至六年級學生應用作業本,課外有一定的書面作業,使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認識。
G. 怎樣上好一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
1、新課導入生活化
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課導入生活化。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 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