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德綁架
① 如何看待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版是做了的也少有權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半強迫性的捐款、本不該進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現了不自願的捐款和滿含委屈的道歉。中國是一個道德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對道德力量的恐懼有時候甚於對法的力量的恐懼。應該說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理念的人,與傳統的道德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確會經常遭遇並難以承受許多道德的綁架,然而,這也不是說道德社會就一無是處,如果你適應了,還會去依靠它。而具體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說公眾對他或對教師群體進行了道德綁架。在任何時候,教師保護學生的利益,都屬於公眾正常的期待,也屬於相關法規的正常要求。
② 用馬哲原理談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的實質: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者眾人做或者不做某些行為,冠以「美德」與「義務」等字眼,並且有社會輿論作為後盾的強迫行為!馬克思的矛盾普遍性原理正確揭示了道德綁架在當前是不可避免的,並且表明了道德綁架問題不同與一般道德問題,其自存在著特殊性。
道德綁架出現的原因所在:
1、道德綁架的根源可以歸結為供需關系失衡,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問題。上層建築依賴於經濟基礎,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的發展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上層建築的狀態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從社會經濟結構中得到說明,因此我們的上層建築表現出不夠的適應性。貧富差距、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矛盾一定的激化都是上層建築其側面的反應。
2、心理因素作為內因通過外因起到了作用。人們內心都存在著一些固有的道德思想,在一些事物上或多或少有著不是很積極的看法,因此在道德綁架中這些人們容易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最大化的刺激了人們消極看法的增長,當到達一定值時,於是人們心中的怒氣無從發泄,那些無辜的優勢人物就往往成了攻擊對象,人們也能夠藉此來尋求一種假象的心理平衡。整體藉此帶動部份,內因藉此帶動外因,讓我們看到人們在道德評判是內心是混亂的,心理因素戰勝理性取的主導地位。
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自古以來重視道德的作用,在教育中,學生們被灌輸的就是一種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道德准則。正是這種教育模式,人們的道德認知能力是固化的。當發現有人沒有做他們認為理所應當屬於道德范疇必然的事時,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憤怒,認為這是不道德的行為。然而從理性分析的角度大多數道德綁架事件並不存在一定要實行的必然行為,而是人們在主觀上強加了自己個人的意願。在這種行為背後表現的確實群體社會意識的低下與幼稚。
道德綁架的預防措施:
1、從國家層面來說,首先是要改革現行的經濟制度,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切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轉型升級。更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穩步有序的向前進,弘揚十三五精神,繼續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加快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2、從個人層面出發,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我們要堅持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發揮其積極的一面,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正確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③ 如何看待道德綁架現象
【道德心悟 (8)】
「凡一切不圖報償的公正利他利眾的科學思想和言行,都是美德,光榮,提倡」。對人類這條道德准則,強調做善事不能從主觀上企圖回報,否則不是美德,也許有人說:「干那些傻事於我有什麼好處?我不想吃虧」。其實量力而行的做些見困就幫、見危施救的善事並不吃虧,誰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遇危難困境呢,當你身處此境時怎麼想?都會盼得援手及時解救,當被解救時什麼心情?起碼是心生感激、知恩圖報之情,原來道德是情感上雙向互動地平衡關系,除了無能回報者人不怪外,極少有不齒於人的忘恩負義者,你今天救助了別人等
於改日救助了自己,要記住「舍,得」的辯證法。你付出的越多可能日後收獲的快樂和幸福越多,因為不圖私利的施恩,首先收獲的是別人欠我情,我則無愧於人的寬厚、坦盪、安然的心情,據科學測定凡愛心多的人,內啡肽釋放就多,從而改善微循環,提高免疫力,這確是健康長壽的因素之一,無怪醫聖們說:「德性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也未能長壽」。其次還可能收獲不等的物質報恩。
總之這些「禮尚往來」、「人情世故」、「恩養小防備老」等的道德規范,有的已生成法律,尤其表現在家庭之間、親友之間甚為講究,什麼「知恩不報非君子」、「禮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科學的,所以不管對熟人或生人,無論是對老弱孕嬰的車上讓坐還是救人於危難,都應想到助人如助己、救人如救己,都
應有一 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怕被訛詐嗎?只要出心正、施救方法對,現法律已改善,可放心。
如果是講價錢的救助就不道德了,如河裡有孩子溺水,適逢商船經過,岸邊老太呼救:「船老大快救孩子啊!」船老大說:「救人可以,先交一萬元!否則不救「。老太無錢只得 摘 掉自己雙耳環交出去,船老大又說:「這不夠,再把你手指戒指拿來!」,老太無奈又交出戒指才把孩子救上船。大家說這船老大算什麼人?我不認為這算有道德的人。
2018年6月 天津河西區桂江里,盧建申。2754822592@qq,com
④ 談談對道德綁架的措施
政府出台相關的法律,規范道德綁架現象
健全社會制度,合理分配資源
加強網路監督力度,適當糾正輿論導向
加強民眾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網路文明教育
公民個人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明辨是非
⑤ 怎樣看待「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就是拿一個你不敢公開反對的道德標准來要求你,左右你的行為。把具體情境下的道德,抽象為沒有具體情境的道德原則。對具體情境的有限道德責任,擴張為無限的道德責任。一個人可以在具體的道德情境里做選擇,但無法承擔所有維度的選擇和責任。把錢花在打扮自己、吃得更好、買好車好房是不道德的,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挨餓。
⑥ 道德綁架是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對於道德綁架的理解,社會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分別代表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
觀點一(保守主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道德底線都沒達到,連道德義務都沒盡到,用道德底線的標准、盡道德義務的要求對他進行道德判斷就不僅不是道德綁架,相反是在捍衛作為一種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麼都稱之為道德綁架的人,等於連這樣的道德底線和道德義務都要取消。
觀點二(自由主義):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群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於並高於法律,沒有任何強制性和規范性,是一種對模糊的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紮根於人的本性之中。
且不論社會對道德底線和道德臨界點的所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線一詞本身概念極其模糊,哪怕一個人跨越了道德底線,但凡他的行為還在法律范疇允許之內,其行為就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僅有對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社會才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其行為為錯誤。
但在一般情況下用個人道德標准或是毫無明確定性的,所謂的社會道德標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線論對沒有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對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即是道德綁架。所以,正因為道德本身並不存在義務屬性,道德義務一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本身不應存在。
⑦ 怎樣反駁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有個邏輯,就是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邏輯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你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那麼,要反駁道德綁架最好的辦法,就是直率的說出自己不想這樣做的原因。
因為同樣是倫理學的內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倫理學就認為只要是人尋求的東西就是善的,而合適的手段去得到這個善就被稱之為德。所以,如果告訴對方自己是不情願的,是出於對方的強迫而導致自己要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將對方放到的道德的譴責點上了,因為對方的手段是不符合倫理學的德的。同時,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也在他的著作《倫理學》中寫道,道德首先需要保護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人的自主選擇的權利是應當被優先尊重的,如果違反這一點,那麼任何行為都不能稱之為符合道德的行為。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了自主意志選擇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當一個人是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符合德性的某些行為時,這種行為才能被稱之為符合德性的。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如果不做,自己就不道德」,還加上了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自願,最後還是去做了,那麼對方要求自己去做的這個行為就是不道德的。」那麼,自己去做這個件事情的結果就直接和對方應到被譴責聯繫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聽從道德綁架,倫理學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這個只是沒有向著德性的方向發展,但是行為本身所追求的東西依舊是善。但是反過來,如果聽從了道德綁架,那麼,綁架者本人的所作所為首先就是違反了德性的行為,也就是遠離善的。
回到問題,無論聽從還是不聽從綁架,選擇的當事人的行為都沒有被責備的點,因為一切都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且當事人的選擇也不涉及違背德性的地方,除非後續發生的事情違反德性,我們這里只討論選擇本身。但是,綁架者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當事人選擇不聽從,那麼綁架者其行為本身沒有達成實際後果,結果上看是不應該受責備的。但是如果當事人聽從了綁架的要求,那麼綁架者的行為就是違反德性的了,因為其強行扭曲了他人的意志(當事人顯然是抵抗過,表達過不情願的),這樣他的行為就是應當被責備的了。
備注,西方倫理學中,目標都是善的,所以目的本身是不應到被責備的。只有行為是有符合德性和過度,不足之說的。德性是過度和不足之間的一種正合適的狀態,隨著條件會偏向於過度,或者不足(例如,勇敢,就是介於莽撞和怯懦之間的,而詞義上確實接近莽撞的)。所以,問題的道德綁架其本身的行為其實是在順從和強迫之間的(順從就是對方不聽從,強迫就對方聽從),那麼符合德性的行為其實應該是請求,也就是對方在自願(沒有不滿和不情願的情況)的狀態下聽從對方的要求。
⑧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個群體思想道德低下,認為資源多的人就必須幫助資源少的人,才能達到一種心理平衡,也順帶達到了自己幫助別人的虛榮感。
⑨ 什麼叫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道德綁架可能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個軍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富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要求一個人代表團體去隨機抽獎,如果抽不到就是損害了團體利益就要受譴責,這同樣是道德綁架。「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
觀點一(保守主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道德底線都沒達到,連道德義務都沒盡到,用道德底線的標准、盡道德義務的要求對他進行道德判斷就不僅不是道德綁架,相反是在捍衛作為一種「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麼都稱之為「道德綁架」的人,等於連這樣的道德底線和道德義務都要取消。
觀點二(自由主義):「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群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於並高於法律,沒有任何強制性和規范性,是一種對模糊的「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紮根於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論社會對「道德底線」和「道德臨界點」的所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線」 一詞本身概念極其模糊,哪怕一個人跨越了「道德底線」,但凡他的行為還在法律范疇允許之內,其行為就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僅有對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社會才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其行為為「錯誤」。但在一般情況下用「個人道德標准」或是毫無明確定性的所謂的「社會道德標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線論」對沒有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對「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即是「道德綁架」。所以,正因為「道德」本身並不存在「義務」屬性,「道德義務」一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本身不應存在。
觀點三(以偏概全):在一些涉及到道德問題的事件中難免有人會以自己的經歷見聞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為,不在觀點問題上切入矯正,而是以一種偏激的態度去責問乃至諷刺或辱罵,人和人的經歷不同會導致對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會認為自己經歷的優先度高於他人,做不到換位思考便先去諷刺批判一番,比如:某人家庭破裂迫使其子尚未成年便自己在外生存,在這期間父母並未教育和管理,而成年後其子只對在外照顧他的人往來,不履行對父母的「贍養義務」。這種情況部分人不會對其子進行教育而是責罵或諷刺,盡管知道做的不對卻不用正確方式引導,比起「道德」來說更願逞一時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來否定別人的經歷見聞至使其更加偏激。
偽道德主義由於把政治義務與道德義務、不同的道德標准混在一起,難以在國家與社會間劃出一條邊界。而道德虛無主義則拒斥公民社會的道德基礎。在當下中國,它們實際上可以推杯換盞,稱兄道弟。
網路
⑩ 你如何看待道德綁架行為
我記得有個印象很深的事情:
公交車站到站後,上來了一位老人,老人上車後才發現自己忘帶錢了。所以對司機說自己沒錢,希望師傅能通融一下。
本來也是兩塊錢的事情,司機想著老人家也確實是忘了,於是打算著幫老人出這個錢。
這時候,後面的乘客發話了:「司機,才兩塊錢啊,就算了吧,老人也不容易。你就當做做好事,畢竟每個人都有老的那天,對吧。」
其他乘客都點頭表示贊同,但公交車司機接下來對這位乘客說的話會讓全車人都傻了眼。
司機回應到:「兩塊錢確實不多,老人也確實是特殊情況,我也沒准備向他要。但事情要說清楚。要不要那兩塊錢是我的事,如果你想當好人,你就幫老人把坐車的兩塊錢出了,不願意出,就不要用你口中的善良和道德來要挾別人。你想的倒也挺美,不願意幫老人出這個錢,卻跑出來裝好人。錢我可以不要,但這個好人我自己會當。」
司機的話一說完,全車人都沉默了,仔細想一想也確實是這樣,人家司機都已經讓老人上車了,這位乘客卻自己跳出來再用道德來「綁架」司機一次。
師傅隨後讓老人找個位置坐,並表示這兩塊錢自己會補給公司的。
這個事情讓我印象很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講道德不是為了約束自己,而是為了審判他人。
如果你想做好人,就請付出行動,不要只停留在嘴上,然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綁架別人。
正如尼采所說,迫使人們遵從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最後,分享一個以前看的段子:
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坐在愛心專用席上,旁邊還有一個座位。然後車上來了個老太太,帶著他的孫子,大概十七八歲。
老太太讓孫子坐在空位上,自己站在年輕人旁邊,一直盯著他。年輕人受不了,就給老太太讓位了。
後面的大爺看到這件事,也站了起來給年輕人讓位置,年輕人連連擺手。大爺說:「下個站就到了」,年輕人一聽也就沒什麼負擔,坐了大爺的位置。
然而大爺並沒有準備下車,而是站在老太太的孫子旁邊盯著他。老太太的孫子受不了,也給大爺讓位了。坐在後面的年輕人,看到大爺回頭過來給他比了個「耶~」 你大爺畢竟還是你大爺!我以後也要做這樣的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