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霍姆斯
『壹』 請懂法律的好心人告訴我霍爾姆斯就是霍姆斯大法官嗎謝謝!!!!
翻譯不同而已。
『貳』 跪求霍姆斯大法官名言「但任何職業都不能像法律那樣給予如此開闊的眼界。。。」 的英文原文
「The law, wherein, as in a magic mirror, we see reflected, not only our own lives, but the lives of all men that have been!」
『叄』 跪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的句話!什麼「一想到這一點,就讓我激動不已」什麼的,關於法律職業之類的
霍姆斯:"法律就像魔鏡,反映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而且是曾經存在過的所有人的生活!每當我想起這一宏偉的主題,我都難以自製."
『肆』 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這句話的原版英文是什麼
the life of law doesn't lie in logic, but experience.
『伍』 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資料,越全越好
霍姆斯
出生年代:1841-1935
名人職稱: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專
霍姆斯(O.W. Holmes, 1841~1935)。美屬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 )、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l Opinions of Mr. 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中。
『陸』 形式推理的解釋 法學
這是美國法學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書中提出的著名論斷。在這部為人所熟知的著作中,霍姆斯開宗明義地指出:「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眾所周知的或者尚未被人們意識到的、佔主導地位的道德或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行所持有的偏見,在法官決定人們都應一體遵守的法律的時候,所起的作用要遠遠大於三段論所起的作用」。 按照霍姆斯的理解,如果僅僅從形式方面來看,法律發展的過程是邏輯的。因為法院作出的每一個新的判決,往往都是根據已有的先例,按照嚴格的邏輯規則推理獲致的。從外觀上看,法律推理的過程似乎僅僅是一個封閉的形式理性的過程。但是,不應忽視的是,每一個先例其實都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也就是說,隱藏在先例背後的那些習慣、信仰和需求,才是先例之所以具有合法性的真正基礎。因此,嚴格遵從先例,既是對歷史的忽視或藐視,也是對法官身處其間的社會現實熟視無睹,這種司法無異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其結果必然導致司法邏輯上的混亂和失敗。霍姆斯進一步認為,從普通法的歷史來看,當法官們在判決過程中遵從一項古老的先例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往往已經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舊瓶裝新酒」,賦予了這些先例新的理由,或者說重新解釋了先例的內在規則。無疑,恰恰是這些解釋,使法律在經驗中不斷得以演遷並生機勃勃。當然,這種演遷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悄微的,是我們不能察覺到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霍姆斯指出,「法律不斷演進而從來沒有達到一致,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它永遠從生活中汲取新的原則,並總是從歷史中保留那些未被刪除或未被汲取的東西。只有當法律停止不前時,它才會達到完全一致」。由此可見,霍姆斯的論斷中的「經驗」,乃是現實生活中的「活水」,它要求法官們根據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在遵循先例的原則下,賦予先例以新的生命,即推陳出新。在這個過程中,法官捕捉和理解現實生活動向的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嚴格的邏輯推理的確使法律或者判決具有了理性和科學的色彩,但是較之更甚的危害性在於,由於過於關注邏輯的嚴密性和完整性,往往容易導致法律嚴重脫離經驗世界而日漸封閉,其活力日漸枯萎,最後蛻化成社會發展的桎梏,而背離了實質的正義。
『柒』 霍姆斯為什麼提倡用壞人的眼光看待法律制度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
『捌』 "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這句話代表哪個法系的觀點
美國霍姆斯大法官有一句至理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
一個其實並不復雜的案件,讓我重新對於這句法律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事人(我用A來代替吧)前來問我,說她十年前借給一個朋友(用B代替)10萬元錢炒股,但借條上並沒有寫明利息,也沒有寫具體還款日期。因為她現在已經
年老,想要那個朋友還錢給她,順便按銀行同期存款利息標准給她點利息,不然,她說太虧了。因為物價上漲太多了。A就向許多學了法律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從事
法律工作的人咨詢。但別人給她的答復都是說,借條上沒有約定利息,所以就不能要利息。而且一般來說,民事案件法院實行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
當然,這種邏輯並沒有錯誤。可是如果真要這樣,那A的權益肯定要大大受損。我就對A說,其實,法律也不會讓好人吃虧的。你完全可以要求B按銀行同期貸款利
率的標准要求B向您支付這十年來的利息。因為我自2004年來就一直在律師事務所從事專業的法律服務工作,至今可以說有了一定經驗。A聽了之後大喜,我就
把相關的法院判決案例告訴她,並且同時告訴她相應的法律依據在哪裡。當然,我也理所當然地按收費標准(一小時)收了200元的咨詢費。A很樂意地付款,並
說我的這個法律咨詢,比5000元還值。
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經驗是來自於實踐。我們在審理案件時,最關鍵的是要查明事實,只有事實清楚了,我們才可能正確地運用法律來判決。而事實能否查明,
經驗要遠遠比邏輯管用。(我在一個大學兼職教《法律邏輯學》,同時也教《訴訟法實務》,因此,對於邏輯與經驗,感受頗多。)所以,在此,就多說幾句理論
吧。
法律是用來解決問題、解決糾紛的,而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不是對法律條文(大前提)的生搬硬套,而是對具體案件事實的認定。在法律上應用邏輯推理的基礎是前
提真實(即小前提),而前提的真實性是不能通過邏輯本身來提供的,而是需要由經驗來決定。邏輯就是結合大前提與小前提,來得出一個正確結論(即法院的裁
決)
法律的生命就在於法律能被人們所相信、所應用、所遵守,而不在於法律條文有多精密、多符合邏輯。任何法律都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
的、並為人們所共同遵守的那些規則、慣例和習俗的固定化和條文化。無論是英美的判例法還是大陸法系,法律從來都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
中,在今天仍然有生命力的那些規則和已經成為歷史或死去的東西其差別就在於實踐而不在於邏輯。
在此,仍向我們的霍姆斯大法官致敬一下,就為他的這句名言。
『玖』 霍姆斯法官「為反對而反對」蘊含的法律精神
總體來說,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經驗論——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
眾所周知,「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普遍命題不裁決具體案件」是霍姆斯的著名警句。在這兩句名言中,霍姆斯想傳達的思想是:法律是歷史和經驗的總結與體現,法律的真正源泉是法律實踐和社會現實,因而,法官裁斷案件不能依靠法哲學的信條,而應從社會現實中汲取正義與良知。當然,霍姆斯並非全盤否認邏輯毫無用處,而是在邏輯與經驗之間,法官更需要用經驗去甑別,正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所說的,「在邏輯形式的背後,存在著相互競爭的立法理由的相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判斷,這是實際存在的」。這也就是法律經驗論的主要精神。
二、法官預測論——法官的司法技術
霍姆斯認為,任何法律不過是立法者對法律的見解,與此相適應,法官預測便成為了一種必然。恰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指出:「人們想要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並且在多大程度上,他們會冒險面對遠比他們自身更為強大的東西,因此,揭示出何時將會擔心出現這一危險,便成為了一項職業。所以,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預測,就是對於公共力量通過法院這一工具而產生的影響范圍的預測」。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法官預測論的主要內容:法官在裁決案件時須考慮以下因素:哪些要素值得考慮、是否存在先例、是否要遵從先例、該如何裁決等。
三、壞人理論——法律概念的理解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
四、道德判斷——裁判的判定方法
霍姆斯從法律和道德的關系談起,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很密切,「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部積淀。法律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道德演進的歷史」。因此,法律當中經常會充溢著取自道德的術語。這里,霍姆斯顯然間接肯定了道德觀念影響著法律的發展,實際上,他對法律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他已發覺司法判決的判定經常包含著價值判斷,道德有時是法律的直接支撐。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不同。霍姆斯指出,之所以要強調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別,目的是要學習和理解法律的目的,掌握法律的特有標志,以更好地裁判案件。這里,霍姆斯也隱隱表達了一絲擔憂:「如果我們假設一個人在道德意義上的權利與其在憲法和法律上擁有的權利具有同等的分量,那麼,除了思想的混亂之外,我們將一無所獲」,即道德的過多干預將影響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因此,他主張法律與道德相互之間應當盡可能少交往,以維護法律應有的效力。
自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產生時起,便在美國法學理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所言,「美國法律實用主義是法律思想中一個有高度影響力的趨勢,並將一直持續如此」。在大力倡導司法為民、和諧司法的今天,重溫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