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地區輻射

法學地區輻射

發布時間: 2021-12-19 05:33:02

『壹』 我國現行的關於輻射安全和放射防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具體的還是行來業標准和源規范條例等,涉及的法律文獻也不少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選)、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節選)、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為准則》、

《放射源的進口和出口導則》、

《放射源分類辦法》、

《射線裝置分類》等標准和技術規范。

『貳』 我國現行關於輻射安全和放射防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專污染防治法》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為准則》、

《放射源的進口和出口導則》、

《放射源分類辦法》、

《射線裝置分類》等標准和技術規范。

『叄』 女性在法律無法輻射到的地方依舊一定程度上遭遇偏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雖然法律規定了男女平等,但是法律無法規范方方面面,在一些法律沒有規范的方面,女性依然受到了某些個人和單位的歧視和偏見。這個是目前社會無法避免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此類現象會越來越少的。

『肆』 典型地區伽馬輻射特徵及其影響

安全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天然放射性輻射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質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各類物質中,包括空氣、水和土壤等。人們賴以生存的地表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輻射源主要是衰變型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 和40K)。地表輻射與地質背景、降雨和排水,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和習慣均有關系。但是,一定區域內的天然輻射本底水平是由岩石和土壤中的衰變型天然放射性核素(如238U,232Th 和40K)所決定的,地殼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決定了該地區天然 γ輻射劑量的大小。γ射線穿透能力極強,它可以穿透50~60cm 厚的鋁板,人體如接受超劑量的 γ 照射會導致頭昏、失眠、貧血、發熱、脫發、流產等,嚴重可能會誘發人體細胞癌變。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天然核輻射對環境的影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它卻可能造成對環境的一定危害。因此,環境研究不僅需要了解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而且更需重視放射性污染。

青島是中國東部正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城市之一,這對青島的環境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區域構造背景上,青島屬於新華夏系巨型構造的第二隆起帶,位於郯城-廬江斷裂構造帶的東側,形成一系列北東向構造,該區燕山期岩漿岩活動頻繁,形成了以富含天然鈾、釷和鉀元素的鹼性長石花崗岩及二長花崗岩為主的大規模侵入岩體,土壤覆蓋層較薄,許多建築直接坐落在基岩之上。因此在青島市開展天然放射性環境科學研究及評價具有現實意義。測量控制面積約1500km2,包括青島市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和李滄區)、嶗山區和城陽區全部及膠州、膠南、黃島、即墨的部分地區。

一、測量方法和質量

(一)測量儀器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儀器是FD-3022微機四道伽馬能譜儀和CKL-3120 χ-γ劑量率儀。

1.微機四道伽馬能譜儀

FD-3022微機四道伽馬能譜儀是一種攜帶型的智能化能譜儀。它具有自動穩譜功能,作微分測量,能直接分析U238,Th232,K40含量,亦能同時給出4個道的計數。穩譜主要是避免因溫度、計數率等因素變化引起γ譜線漂移,保證數據測量的可靠性。

儀器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探頭由Ф75mm×75mm NaI晶體和光電倍增管組成。測量含量的靈敏度分別為:238U,1×10-6232Th,2×10-640K,0.2%。含量的測量范圍分別為238U,1×10-6~1000×10-6232Th,2×10-6~1000×10-640K,0.2%~100%。在測量時,對同一測量對象連續測量20次,其相對標准偏差≤±10%。使用溫度在-10~+ 400C環境下,在溫度+400C、相對濕度95%的氣候條件下也可正常工作。

儀器主要由探測器、放大器、單道分析器、穩峰器、單片機和顯示裝置組成。探測器將探測的射線轉變成脈沖信號,經放大器放大,4個單道分析器分別進行脈沖幅度分析,由單片機進行數據採集和存貯。此外,單片機監測探頭內的Cs-137參考源,跟蹤譜峰,調節單道分析器的閾值,達到穩譜作用。顯示裝置可顯示出測量結果和進行參數的選擇。

2.γ劑量率儀

本研究採用的是NaI(Tl)晶體為探頭的CKL-3120X-γ劑量率儀,它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是:能量范圍在25~100 keV之間,有效量程為10 nGY/h~100mGY/h,在標准試驗條件下,儀器的相對固有誤差在有效量程范圍內均<±15%,具有能量響應好、靈敏度高、穩定性好的特點。野外測量嚴格執行國家標准 GB/T14583—93《環境地表 γ 輻射劑量率規范》,進行現場γ輻射劑量率的測定。

(二)測點布置及測量方法

根據剖面測量及城市目前格局等實際情況,以測線控制為主,結合地質和人居環境,實行網格布點。對不同的功能區,線距、點距不同。

人口密度較大的市區原則上採用網格法,50m標高以下100m×100m,50m標高以上200m×200m。人口居住密集區,視具體情況加密。遇障礙時,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但在50m標高以下地區,相鄰點的間距不能>150m;50m標高以上地區,相鄰點間距不能>250m。

在城市郊區及鄉鎮,按250m×250m網格布點。相鄰點的線距不能>500m、點距不能>300m。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適當放寬,按500m×250m網格布點。相鄰點的線距不能>600m、點距不能>300m。

田野、荒郊及鹽灘,或類似測區,面積大、只有一個對象且沒有地質、環境等影響因素時,按500m×500m網格布點。

(三)現場測定質量

為了保證γ輻射劑量率的測量結果的客觀性,選擇測點位置時盡可能在周邊5m內無建築物的平坦地點。同時劑量率儀的探頭距地面1m 高,測點距附近高大建築物的距離需>30m,並選擇在被測對象中間地面上1m處。儀器設置為10s/次,3次為1個循環,1個測量點進行10個循環,10次測量間的變異系數應<15%。

為保證伽馬能譜儀的測量結果的客觀性,測點位置選擇周邊5m內無建築物的平坦地點。儀器探頭置於地面,採用GP S手持衛星定位儀確定測點坐標。每次讀數的測量時間選定120s,每點讀數3次,3次讀數之間允許誤差為:鈾含量≤±1.5×10-6;釷含量≤±2.0×10-6;鉀含量≤±0.5%;總含量≤±10%。

二、地表γ輻射劑量率分布

(一)地表γ輻射劑量率含量特徵

統計表明,測區γ輻射吸收劑量率數值主要集中在50.0~130.0nGy/h之間,占測點總數的90%。位於30.0~50.0nGy/h區間的測點數占總測點數3%;位於130~150nGy/區間的測點數占總測點數的6.5%;30nGy/h<γ輻射吸收劑量率數值<150nGy/h的測點數總和僅佔0.5%。直方圖所顯示的測區γ輻射吸收劑量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圖4-46),峰度為-0.003;偏度系數0.381,表明劑量率值較低的數據佔多數,這與測區內的地質條件(存在大面積第四系)密切相關。但同時直方圖顯示數據也存在一定數量的高值點(>160nGy/h),則與測點的分布密度有直接關系,由於布置測點時客觀條件的制約,會使得局部測點呈現不均一性,從而使得那種籠統的統計數值的代表性降低。

測區地表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為91.87nGy/h,變化范圍:5.80~232.71nGy/h,變異系數為28.99%。地表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略高於全國(81.5nGy/h)和世界(80nGy/h)平均值,遠高於山東省的室外天然輻射吸收劑量率平均值(56.5nGy/h)。

圖4-46 青島γ劑量率分布直方圖

(二)地表γ輻射劑量率區域分布

通過對研究區γ輻射劑量率與地質圖相疊加(圖4-47),可以看出,γ劑量率高值區分布在青島市區—王哥庄一帶,大致與區域構造和燕山晚期花崗岩體展布相一致,平均值為110.2nGy/h,測值范圍一般介於98.0~132.0nGy/h之間,其分布規律呈北東向斷續展布。高值點展布有3 條帶:四方北嶺—李村,青島山—雙山,辛家莊—山東頭,這 3 條高值點(帶)基本上分布在區內幾條大斷裂帶上,表明高值點的產生與斷裂活動有關。另外,通過對地質資料的分析發現:區內幾處γ輻射劑量率值高點(120~230nGy/h),均與構造岩體內正長斑岩岩脈的產出有關。海岸帶由於砂、泥質海灘的覆蓋屏蔽作用,基本上呈現較低的輻射水平,多數地段γ輻射劑量率在80.6nGy/h左右或略低。

圖4-47 研究區地質與γ輻射劑量率水平分布疊加圖

靈山衛北部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為100.5nGy/h,測值范圍在83.0~110.0nGy/h之間。雖然該地區也廣泛發育花崗岩(特別是正長花崗岩),但是該區域內80%以上的地區都被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所覆蓋,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花崗岩輻射,所以γ輻射劑量率值在這些花崗岩發育區並不高。同時,紅島一帶零星分布γ輻射劑量率高值點,這主要受測量對象(花崗岩、砂石路面等)影響。

研究區西北部大部分地區都屬於γ輻射劑量率低值區,其平均值為61.8nGy/h,測值范圍一般在38.0~83.0nGy/h之間。γ輻射劑量率偏低與這個區域大部分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導致基岩大部分輻射被屏蔽有關。

三、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

通過地面γ能譜方法測量數據來評估環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始於20世紀60年代。一般可以認為在沒有受到人工放射性污染的地區,地表空氣γ輻射吸收劑量率主要是由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系列和40K產生的。因此通過對γ能譜數據進行高度衰減校正和計量單位的轉換,可對環境天然γ輻射劑量率、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的比活度進行評價,並且可進一步對天然環境γ輻射對居民產生的有效劑量當量進行估算。國內外的很多資料都表明,利用地面γ能譜法計算環境天然輻射性水平的方法是可行的,與實際測量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的劑量率差異不大。

(一)核素含量與γ能譜數據轉換

γ能譜測量數據使用的是放射性核素含量單位,而環境放射性評價要求對吸收劑量率和放射性進行調查。根據放射性元素含量、吸收劑量率、放射性物質比活度之間的關系,需將γ能譜測量使用的單位進行換算。本研究採用全國礦產委員會飾面石材地質勘探規定(1990)將各項單位換算因素進行轉換(表4-47)。

表4-47 γ能譜測量與環境天然放射性評價單位換算表

根據γ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原理,隨著測量高度的增加,γ射線能量產生衰減。用Beck公式法通過地面的γ能譜測量數據來計算地表1m高處的空氣吸收γ射線的劑量率,即通過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的比活度來估算1m高處的空氣吸收劑量:

Dr=KU×AU+KTh×ATh+KK×AK (4-6)

式中:Dr為離地面1m高處空氣的γ輻射吸收計量率,單位為nGy/h;KU,KTh,KK分別為鈾、釷、鉀的換算系數,分別為0.427,0.662,0.043;AU,ATh,AK分別為238U,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單位為Bq/kg。

(二)土壤中核素(238U,232Th和40K)比活度

採用表4-47的系數換算將伽馬能譜儀測得土壤中238U,232Th,40K的含量換算成比活度和地表1m高處空氣中γ輻射吸收劑量率(表4-48),表中同時列出了中國、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及世界平均值。土壤中238U比活度遠低於中國及世界平均值,低於葡萄牙、保加利亞、美國等多數國家,僅高於希臘、埃及、丹麥平均值;土壤中232Th比活度高於世界平均值,是世界均值的1.26倍,而與全國均值相當,低於我國香港、印度,高於埃及、丹麥、希臘等;土壤中40K比活度是全國和世界均值的1.64倍和1.65倍,高於葡萄牙、朝鮮,遠高於埃及、美國、日本等。可見,研究區土壤中232Th,40K含量較高,而238U含量偏低。區內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在距離地面1m處產生的γ輻射(85.6nGy/h)略高於全國(81.5nGy/h)和世界平均值(80nGy/h),且明顯高於表中所列的多數國家平均值。由此可見,青島環境天然放射性具有較高水平。

表4-48 研究區及其他國家和全國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對比表

續表

註:ND表示未檢出。

(三)土壤核素輻射對地表γ劑量率的貢獻

通過Beck公式計算得到研究區的γ輻射劑量率為85.6nGy/h,而實測值是91.9nGy/h,兩者平均值相差6.3nGy/h。說明距地表1m高處空氣中93.14%的γ輻射來自地表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經計算三核素對地表空氣γ輻射的貢獻率分別為11.93%(11.0nGy/h),36.46%(33.5nGy/h),44.75%(41.1nGy/h),其中232Th和40K的累計貢獻率達81.21%(74.6nGy/h),是主要的放射性核素;地表空氣γ輻射中僅6.86%(6.3nGy/h)的輻射來源於其他因素,如周圍建築物材料、宇宙射線、大氣、水等。同時也說明所採用的模型適用於本區。另外40K對地面1m處空氣γ輻射的貢獻較232Th略大,推測可能是由於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里的正長石/鉀長石中含有一定數量的40K所致,當然證實這一點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

從實測γ輻射劑量率值和土壤中238U,232Th,40K含量的相關關系(表4-49)可以看出,劑量率值與232Th,40K放射性核素的相關系數大致相同(0.88),且明顯大於實測劑量率與238U的相關系數(0.53)。說明地表232Th,40K含量是決定研究區γ輻射劑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這也與能譜儀的測量結果相一致。

表4-49 地表γ輻射劑量率實測值和土壤鈾、釷、鉀含量的相關系數表

(四)天然放射性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1.年有效劑量估算

利用環境天然γ輻射吸收劑量率通過以下公式對當地居民產生的年有效劑量當量進行估算:

He=Dγ×K×t (4-7)

式中:He為有效劑量當量,Sv;Dγ為地表γ輻射吸收劑量率,Gy/h;K為有效劑量當量率與空氣吸收劑量率比值,《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要求採用0.7 Sv/Gy;t為環境停留時間,h。

2.人居放射性環境質量評價

按照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的規定,公眾照射劑量的限值為每年不超過1mSv。通過地表γ輻射測量結果計算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為0.56mSv,變化范圍為0.036~1.43mSv;而通過能譜計算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為0.52mSv,變化范圍為0.082~2.66mSv。兩種方法計算的平均值都遠低於標准所建議的公眾照射年劑量限值(1.0mSv)。綜上所述,雖然青島市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40K)濃度和γ輻射劑量率偏高,但輻射水平基本都在標准限值范圍之內,仍然屬於正常輻射水平。

圖4-48 研究區環境γ輻射年有效劑量等值線圖

由環境伽馬輻射年有效劑量等值線圖(圖4-48)可見,測區西北部γ輻射年有效劑量較低,一般低於0.44mSv;黃島—柳花坡和流亭—惜福 γ 輻射年有效劑量中等,一般在0.51~0.74mSv之間,局部達0.80mSv;青島市區及嶗山區γ輻射年有效劑量較高,一般在0.74~0.93mSv之間。年有效劑量高於1.0mSv的測量點零星分布在夏庄東部、北宅東部及沙子口正東正長、鹼長花崗岩背景區當中,建議在進行土地開發和城鎮建設時,考慮環境輻射問題;另外在花崗岩利用中需要進行放射性含量檢測。

四、地表γ輻射劑量率影響因素

(一)地質因素的影響

從研究區不同岩石背景的γ輻射劑量率統計結果(表4-50)分析,中生代侵入岩的總體γ輻射劑量率要比中生代沉積岩、火山岩和新生代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的平均值明顯偏高。

表4-50 不同岩性背景上γ輻射劑量率統計表

如前所述,研究區γ輻射劑量率高值區分布在青島市區—王哥庄一帶,與區域燕山期花崗岩體的走向(NE-SW)大體一致,岩性主要是中生代侵入的各種類型的花崗岩,如二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等。盡管如此,不同種類花崗岩的γ輻射劑量率值不盡相同,以鹼長花崗岩最高(圖4-49),平均值為120.0nGy/h,測值區間為50.2~201.5nGy/h,二長花崗岩最低,平均值98.1nGy/h,測值區間為27.2~212.7nGy/h。另外γ輻射劑量率值偏高點(帶)基本上分布在幾條大斷裂帶上,這說明γ輻射劑量率與斷裂構造特別是與構造附近花崗岩體內正長斑岩岩脈的產出有關。

中生代其他火成岩包括中性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其岩石背景的γ輻射劑量率都低於花崗岩,其均值區間為71.8(粗面質熔結凝灰岩)~91.3(流紋質熔結凝灰岩)nGy/h。分布在黃島一帶的元古代變質岩的劑量率也很低,平均為70.1nGy/h。

區內中生代沉積岩包括砂岩和礫岩,主要分布在膠州市一帶;新生代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廣泛分布在研究區西部和西北部。這些沉積岩和第四紀沉積物的γ輻射劑量率值都比較低(圖4-49),均值區間為47.4(粗砂岩)~53.5(砂礫岩)nGy/h。第四系γ輻射劑量率變化范圍最大,這可能是第四系與其上測量對象的輻射差異較大有關,如第四系農田區γ輻射劑量率均值為 66.8(23.60~89.50)nGy/h、而花崗石路面均值為 123.5(66.31~221.42)nGy/h,後者最大值是前者最小值的9.4倍。各岩性背景的γ輻射劑量率分布規律為:鹼長花崗岩>鹼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角閃安山岩>球粒流紋岩>片麻岩>橄輝玄武岩>砂礫岩>第四紀>粗砂岩。

圖4-49 測區不同岩性上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與變化范圍圖

(二)環境因素的影響

1.環境因素影響規律

研究區地表γ輻射劑量率除受地質因素影響外,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對比了在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砂礫(砂)和第四系 5種地質背景下,地表γ輻射劑量率值隨地表環境變化而受到的影響(表4-51)。

表4-51 同種岩性、不同環境下的γ輻射劑量率均值對比表 單位:nGy/h

由圖4-50可以看出,在相同地質背景條件下,由於地表環境不同,其地表γ輻射劑量率有明顯差異,但在所有地表環境中,基岩露頭的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都是最高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本身的放射性劑量。如在正長花崗岩地區,由於岩石(包括微風化、中等風化或強風化露頭)的直接出露,地面γ輻射劑量率水平最高;人類活動造成自然環境有較大變化的地段(如水泥路面、砂石路面、人工填土等),其輻射劑量率水平較高,但低於基岩背景值;在人類活動造成自然環境變化較少的地段(如林地、草地、海灘等),劑量率值一般較低。以上分析表明,地面γ輻射劑量率值與地質因素、環境因素都密切相關,但地質因素是影響地面γ輻射劑量率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同一種岩石類型上的水泥路面、砂石路面、瀝青路面及水泥磚路面的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都要比林地、農田、草地和人工填土高(圖4-50),即路面材料的地表γ輻射劑量率水平較地貌景觀略大。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在各類路面材料上的分布規律大致為:花崗岩地面>砂石路面>水泥路面>瀝青路面>水泥磚路面;在不同地物景觀上的分布規律大致為:人工填土>海灘>草地>林地>農田。

圖4-50 同種岩性、不同測量對象的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對比圖

(單位為nGy/h)

2.環境因素影響機制

花崗岩地面相對其他測量對象來說較高與其本身γ劑量率值較高有關。砂石路面的γ輻射劑量率值相對較高,是因為砂石路面的滲透性較好,地下放射性物質容易運移,導致測值較高;另外,本區砂石路面上的砂粒或碎石顆粒多是取自風化的花崗岩,會含有一定量賦存的放射性核素礦物,從而導致砂石路面的劑量率水平高於接近其下岩石的劑量率水平。

水泥路面的γ輻射劑量率值相對其他路面材料來說處於中間水平,一方面與水泥本身的成分有著一定的關系,水泥的成分比較復雜,可能會含有某些賦存放射性核素的載體;再者如果修建時所用石子的γ輻射劑量率水平較高,則水泥路面的劑量率也將變高。與其他路面材料相比,水泥磚路面劑量率水平較低,這可能與水泥磚較其他材料緻密且表面細膩,使得其下的γ輻射被削弱有關。

林地、農田、草地和菜地這4種測量對象的劑量率值相對較低,這主要是由於這4種對象的組分基本上都是第四紀沉積物——黏土,而這些黏土礦物都是風化產物,各種放射性核素含量較低。即使是這些風化產物的母岩含有一定數量的放射性核素,經過長的地質年代後,在表生作用下原岩中的放射性核素嚴重流失。在林地內的測量,樹木對宇宙射線的阻擋和屏蔽,對劑量率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除了直接測量對象外,其他一些因素對γ輻射劑量率值也會存在著影響。例如測點周圍建築物、宇宙射線、大氣等,都對劑量率值產生或多或少的貢獻。

『伍』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核輻射的范圍有多大啊

放射性雲團覆蓋了三分之一個地球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爆炸時泄漏的核燃料濃度高達60%,且直至事故發生10晝夜後反應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釋放。事故發生3天後,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這3天的時間已使很多人飽受了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在這場事故中當場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於這次事故的核污染。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蘇聯1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那裡居住著694.5萬人。由於這次事故,核電站周圍30公里范圍被劃為隔離區,附近的居民被疏散,莊稼被全部掩埋,周圍7千米內的樹木都逐漸死亡。在日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10公里范圍以內將不能耕作、放牧;10年內100公里范圍內被禁止生產牛奶。不僅如此,由於放射性煙塵的擴散,整個歐洲也都被籠罩在核污染的陰震中。臨近國家檢測到超常的放射性塵埃,致使糧食、蔬菜、奶製品的生產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核污染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懼更是無法統計。事故後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員死亡,其中1/3是自殺。參加醫療救援的工作人員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記憶喪失。時至今日,參加救援工作的83.4萬人中,已有5.5萬人喪生,匕萬人成為殘疾,30多萬人受放射傷害死去。

『陸』 一個地區核輻射了,要怎麼消除,

1、核污染去除方法:物理法、化學法、電化學法、物理一化學聯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燒、超級壓縮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鏟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剝離性膜、森林修復等,並分析了各種去除方法的優缺點。加強管理削減核污染源、加強現有處理方法的聯用、開發微生物處理新技術和開發基因工程修復植物。

2、一旦核反應堆的安全殼出現破損,就要盡量把釋放的污染物控制在廠區內,同時控制地下水水源和土壤。避免放射物質和灰塵碰在一起,否則將會隨著流動的空氣擴散。

3、核電站平時也會給周圍居民發放應急物品,如碘制劑,一旦發生核泄漏就服用。

4、盡量避免外出,盡量留在室內密閉空間。如果一定要出門,就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並盡量減少裸露的皮膚和空氣接觸。

5、如果核電站發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應該撤離,距離防護是第一位的。



(6)法學地區輻射擴展閱讀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乾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發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柒』 經濟地區輻射

經濟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經濟輻射的特點具體表現為:(1)經濟輻射的前提條件是經濟對外開放和資源自由充分流動。(2)雙向輻射,縮小差距。在經濟輻射中,發達國家(地區或城市)與落後國家(地區或城市)存在著互相輻射。前者向後者傳遞先進的科學技術、資本、管理經驗、信息、思想觀念、思維習慣和生括方式等;後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資源、人才、市場等到。由於前者向後者傳遞了先進的生產資源,通過接觸能夠縮小兩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3)輻射的速度和程度與其距離和關系有關。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或城市)對落後國家(地區或城市)的輻射距離越近關系越好,其輻射越充分、輻射的速度越快,輻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經濟輻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網、信息網、關系網等,即經濟輻射是通過交通、信息和各種關系進行的。(5)經濟輻射具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種效應。(6)經濟輻射的方式主要有點輻射、線輻射和面輻射。

經濟輻射是依空間和產業為途徑,以資源(主要是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勞動等)的流動為紐帶來完成的。

2.經濟輻射理論的主要觀點

(1)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極」最早於1955年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總是首先由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極。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主導產業部門,著重強調產業間的關聯推動效應。增長極的輻射表現為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使資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之後再通過擴散效應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的腹地。

(2)點軸開發理論。它是把國民經濟看作由點、軸組成的空間組織結構,「點」即增長極,「軸」即交通干線。松巴特認為「空間極化不僅會出現在若干點上,也可以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上。因為這類交通線的建立將有利於人口流動和物資的運輸,從而有效地降低運輸費用和生產成本,在沿線形成有利於產業布局的新區位。因而它一產生,就會對產業和人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導致產業和人口在沿線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長極與點線一體的極化帶。使極化過程與擴散過程在空間上可以沿著既定的方向連續進行,由單個、靜態的點成為一個空間的量,因而具有了動態的性質」。從總體看,它既是以軸線相連的產業密集帶,又是—個經濟能力的空間輻射的方向。

(3)網路開發理論。在經濟布局框架已經形成,點軸系統比較完善的地區,進一步開發就可以構成現代區域的空間開發結構,實行網路開發。網路開發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大要素:一是「節點」,即以各類中心城鎮為增長極;二是「域面」,即沿軸線兩側「節點」所吸引的范圍;三是「網路」,由物流、人流、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等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組成。網路開發可提高節點、域面、網路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網路的影響.則可將區域的經濟技術優勢向四周區域擴散,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調整組合。這是區域經濟發展走向成熟階段的標志;

(4)經濟梯度推移理論。經濟梯度是指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異。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逐步傳遞。

(5)循環累積因果論。1957年繆爾達爾曾提出過循環累積因果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首先是從一些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於初始發展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時,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後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在經濟循環累積過程中,同時存在著迴流和擴散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迴流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二是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發展差異得到縮小。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迴流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即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後區域更落後。基於此,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差距。

(6)中心——外圍論。弗里德曼將經濟系統劃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經濟結構。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於支配地位,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於被支配地位。因此,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當經濟持續增長進入一定階段後,隨著政府平穩發展政策干預加強,中心和外圍界限會逐漸消失,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

(7)倒「U」型經濟發展理論。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J.C.威廉姆遜分析了世界上4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了倒「U」型經濟發展規律;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是不斷擴大的,但經過一定時期,平衡的力量將使區域差距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區域差距將隨著總體增長而逐漸下降。

(8)知識溢出理論。阿羅(Arrow,1962)最早用內生技術進步來解釋經濟增長,他假定整個經濟體系內存在著技術溢出,在不存在政府幹預時的競爭性均衡是一種社會次優,均衡增長率低於社會最優增長率,政府可能採取適當政策提高經濟增長率,使經濟實現帕累托改進。美國經濟學家羅默(Bomer,1986)在其知識溢出模型中,用知識的溢出效應說明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源泉,強調知識的外部性對經濟的影響。盧卡斯(Lucas,1988)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則認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造成的。由知識溢出的聚集經濟、規模經濟產生的技術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術外部性即技術溢出效應,金融外部性則是與市場擴大相聯系的外部經濟)使要素邊際收益遞增,從而是引起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聚集和擴散。

二、經濟輻射理論的運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構想

1.增長極網路化:積極促進我國城市化發展

城市不僅意味著它是人口流動、資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發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區,更意味著它是人才分流、資本擴散、信息傳播、科技推廣的要地。因此點輻射理論特別強調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

實施我國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戰略主要有以下4條路徑:(1)選擇走市場引導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城鎮化道路。(2)實施穩健的城鎮化發展政策,使城鎮化與經濟同步增長。(3)逐步實現城鎮發展的高度化和網路化。根據城鎮發展的路徑(「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鎮發展的趨勢,今後一個時期,在適當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發展規模的同時,我們要逐步實現中小城鎮的不斷升級。以發展中小城市為依託,著力發展小城鎮,特別是發展中心集鎮。通過政策引導、吸納城鄉資金,大城市輻射等來加快中小城鎮建設。根據城鎮布局網路化原理及不規模城市的輻射功能,我們合理布局城鎮網路,形成大中城市圍繞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圍繞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鎮圍繞中小城市、中小城鎮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發展網路格局。以特大或大中城市為中心,大力發展衛星城市和城市帶。通過城鎮發展的高度化和網路化的擴張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使其成為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4)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搞好中小城鎮建設。

2.點、軸、網開發互動:加快沿線經濟發展

(1)充分發揮長江經濟輻射帶的作用帶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江經濟輻射帶是指沿長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圍內的經濟區域。長江經濟縱向分為上、中、下游,延伸四個經濟圈。長江上游經濟圈是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以長江上游和鐵路干線為軸線,形成溝通西部不發達地區與東、中部地區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長江中游經濟圈是以長沙、武漢、南昌為中心,以長江中游和鐵路干線為軸線,加強東西、南北通道建設和沿江港口建設。形成以長江為軸線的工業走廊,井將洞庭湖、鄱陽湖、江漢平原建設成我國重要的農,畜、水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長江下游經濟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為中心,強化對蘇北、皖北的經濟輻射。西藏、雲南、貢州作為長江的延伸經濟圈,要增強長江對其的縱向輻射作用。

(2)發展以隴海——蘭新鐵路和沿線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主要是指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沿隴海—蘭新鐵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圍的地帶。隴海——蘭新經濟帶開放要採取點、軸方式推進,南北拓展、中部突破、西部開發的資源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構想是:以隴海——蘭新鐵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航空、通信干線為軸線,以沿線的省會城市和地級城市為節點城市,呈串珠狀展開。

(3)大力開發京九鐵路沿線經濟帶。京九鐵路是一條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跨越了十省市區,連接五大流域,是我國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一級線路,沒線是人口稠密,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該地區應抓住機遇,利用鐵路大規模進行區域發展。

(4)發展沿邊經濟帶。我國內陸有9個省、自治區同15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2.5萬公里,沿邊地帶開放與開發,可使沿海與內陸相互結合,東西呼應,南北互動,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力度。可將少數民族地區變成開放前沿,邊境貿易為突破口,帶動工業、農業、商業、交通、旅遊業的優化和組合。通過引進接壤國家的資金、技術及相互往來,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邊境地區產業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提高各族人民市場經濟意識、開放意識。

3.面輻射擴散化:加快經濟發展的梯度推進

(1)按照我國經濟梯度分布的實際和梯度推移的規律,擴大東、中西部間的經濟輻射。東南沿海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經濟技術優勢,積極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走集約化、外向型發展道路,將其傳統產業和市場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處於國家腹地地位,經濟發展水平高於西部,低於東部,起有「承東啟西」作用,一方面要抓緊能源和原材料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承接東部地帶轉讓出來的國內市場份額和相應的傳統產業,綜合發展資源型產業和加工型產業。西部地區要以資源開發為主,著重開發國家急需而又為本地區富有的資源,同時根據區內市場的需要發展「進口替代」型產業。

(2)充分發揮我國三大發達區的橫向輻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內部的經濟輻射,還要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以京津唐城市區為輻射源帶動河北、內蒙、山西的經濟發展;以長江三角洲為輻射源,帶動蘇北、安徽、江西的經濟發展。以珠江三角洲為輻射源帶動湖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4.超常思維: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

由於地區差異的客觀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間上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既有由高至低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躍式的推移,還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種推移方式並存的混合式推移。在交通運輸設施、通訊手段比較落後的時代,空間推移速度慢,傳遞的距離有限,梯度逐級推移的作用較明顯。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條件和信息傳遞手段的改善,現代技術空間推移的速度和規模大大改變,跳躍式的推移日益頻繁。技術革命將會給落後的地區帶來超越發展的機會。而新技術的開發和引進,並非按經濟發展梯度的高低順序進行。只要經濟發展需要,又具備某些特殊條件,落後的低梯度地區也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開發新的產業和產品。

『捌』 區域輻射力是什麼意思謝謝

就是一個區域對周圍地區的影響力。比如上海能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在資金、技術、產業、文化等方面對周圍有影響力。

『玖』 法律法規有沒有定義XRF設備輻射安全距離

安全距離是要看輻射的強弱而定,凡是XRF的儀器,都是靠X射線激發被測物來工作的,所以必須有防護裝置,保證儀器工作時X射線不會泄漏;由於國內對XRF儀器的輻射安全還沒有強制控制標准,所以國產儀器一般不注重這方面的問題,工作時X射線會有一定的泄漏,建議到權威質檢部門實際檢測一下,如果輻射過大,建議購買防護服或改用有輻射安全證書的進口儀器;

『拾』 目前輻射環境違法處罰一般依據哪些法律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管理條例

熱點內容
山西司法廳電話 發布:2025-05-12 08:07:15 瀏覽:855
陸良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2 08:01:14 瀏覽:261
唐山市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5-12 07:53:52 瀏覽:799
上海法官培訓基地 發布:2025-05-12 07:49:39 瀏覽:146
民事訴訟法司法再審程序 發布:2025-05-12 07:48:47 瀏覽:709
省道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2 07:48:11 瀏覽:14
重慶勞動法病假扣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12 07:44:35 瀏覽:207
什麼是社會調查法特徵 發布:2025-05-12 07:43:08 瀏覽:478
銀行支付憑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7:41:30 瀏覽:860
論述勞動法的屬性 發布:2025-05-12 07:37:30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