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未成年道德問題

未成年道德問題

發布時間: 2021-12-19 05:47:36

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現哪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我國當前未成年人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精神空虛、思想頹廢和理想信念淡漠現象。

二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較淡薄的現象,分不清是非,劃不清美醜、榮辱的界限,為了追求吃喝玩樂,荒廢學業。

三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著只求享受,不思進取,只求索取,不願奉獻的現象。

四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心理上、實踐中鍛煉不足,如注意力渙散、厭學、創新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弱、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強、意志力和承受力差、在學校或家庭中易與人發生沖突、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㈡ 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有哪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

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

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

尊師,孝敬父母。

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包括品德知識和品德判斷兩個方面。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做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品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在動力,是實現執行轉化的催化劑。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品德行為目的所做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㈢ 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就是心理壓力比較大,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對事物看待比較扭曲,這跟家庭原因

㈣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方面,直接影響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主要表現在:
(一) 輕「德」的觀念嚴重。古人強調對青少年的教育要「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現在的一些家長和學校卻只抓智育,忽視德育;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生活常識的學習;只重視知識的學習,忽視能力的培養;只重視特長的培養和訓練,忽視全面發展;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
(二)教育網路存在缺失。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相脫節,教育口徑相矛盾不統一,教育責任不清,工作機制不完善。學校重視文化知識教育,而忽視思想品德教育課,顧不上管;家長力不從心、盲目隨意,甚至束手無策、思想道德素質不高,不會管;社會上重視不夠、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網路得不到健全。
(三)社會環境有待優化。隨著互聯網、影視文化等大眾媒體的普及傳播,各種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難以抉擇。各種違法違紀經營的網吧、電子游戲廳、歌舞娛樂場所以及互聯網上的有害信息、色情口袋書等,成為腐蝕未成年人心靈的一大社會公害。一些不健康的傳媒宣揚享樂主義,渲染暴力兇殺色情等信息,嚴重誤導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侵蝕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家庭教育封閉隔絕。許多家長愛用「兩重面孔,雙重人格」言傳身教。讓孩子努力上進,自己卻得過且過、懶散無比;讓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卻不懂謙遜、惡語傷人;讓孩子心平氣和、盡職盡責,自己卻急功近利、不擇手段;讓孩子與人為善、淡泊處世,自己卻蠻不講理、大打出手。其次一些家長生怕不諳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就想方設法阻礙孩子接觸社會。管教多、疏導少,說教多、實踐少,「不許」太多,「允許」太少。孩子親身實踐、體驗的機會少,相互溝通少,封閉式的家庭教育讓孩子與社會隔絕。
(五)學校教育脫離實際。一是道德教育內容脫離青少年的實際,抽象的內容影響了未成年人的理解,單一的標准影響未成年人多樣化的發展;二是道德教育過程脫離青少年的主體,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主要不是從未成年人出發,而是把未成年人作為被塑造的客體;道德教育形式脫離社會及未成年人的現實,忽視德育過程中未成年人之間、未成年人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存在著未成年人低參與、甚至不參與的現象;四是道德教育結果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道德價值標准存在虛化的現象,在道德認識上都知道那麼做,但道德行為卻做不到。
(六)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目前社會上適合未成年人閱讀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俱佳的書籍等精神食糧十分匱乏,不能滿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多家長苦於沒有好的書籍給孩子閱讀。廣播電視欄目的設置注重適應成年人的口味,忽視了未成年人的需要。

㈤ 請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長」問題闡述觀點

哥舒歌(西鄙人)

㈥ 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案例

案例1:學校的虛假

在品德上,老師常常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鄉村女教師為了確保山裡的孩子能夠上學,每天一個個地背著學生過河到學校,放學再一個個把他

們背過河送回家的故事。

老師說:「你們看,老師是多麼愛他的學生啊。那說說看,我們應該怎樣愛老師呢?」

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背老師過河!」

剖析:學校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稱為「隱蔽課程」,包括學校風貌、宿舍、教室、圖書館、教學和生活設施、校風校紀、學校的歷史傳統、名譽、師資水平、規章制度、課堂教學、教師和職工的思想品行、學校里舉辦的各種活動等。他們相信,學生在隱蔽課程中獲得的經驗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學校應重視校風建設,並將之作為一門隱蔽課程,具體做法包括加強學校的民主

化管理,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學校工作和活動等。學校也都強調各種學生德育的潛在途徑,比如教師的表率作用、學生之間的關系、班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隱蔽課程所能產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正規課程。

中小學通常採用的方法有:講故事、模擬和角色扮演、討論、個案學習、專題教學、課外閱讀和教師評語等。而學校道德教育,應根據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不僅靈活運用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認知發展法等各種現有的教育方法,還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資訊處理模式。在這種方式中,教師策劃、布置、引導和督促學生的活動,如小組活動、座談會、辯論會、審判、角色扮演、游戲等,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和團體活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滿足感和趣味的學習,從而使這些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心智上、社會上及道德上的需求。

師生關系的和諧首先體現的是心靈的和諧。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學生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好感和愛,可以說是構築師生和諧心靈世界的兩個重要的支點。教師的好感,猶如吹向學生心靈的種子使其復甦的春風,而愛則是讓他們能獲得足夠成長能量的溫暖的陽光。在我看來,要能夠完成這兩個支點的最佳途徑就是教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應講究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學中,教師

熱愛學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並努力學好。

案例2:社會的影子

7月15日,《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學生表現,劃分「上士"、「中士"、「下士」三個等級,「下士"需服侍「上士」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的現實等。此報道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尊。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剖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德育教育的過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環節結合而成的,體驗貫穿於各個環節。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要推行體驗教育就必須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兩個陣地,既重視課堂教育又重視實踐教育,既進行認知教育又進行實踐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中向人民學習,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悟道德,磨煉意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統一。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通過實踐體驗,把創業的意識和道德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質,轉化為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准則,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教育,當前,首要的是把優化社會軟環境和搭建社區教育平台,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緊、抓好。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重視在實踐體驗中培養道德習慣。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並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就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城鄉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老師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老師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里講得好聽,沒有網友們講得到位。這樣,習慣對孩子來說,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對於農村少年兒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信息依舊閉塞,對生活的理解依舊僅僅停留在鄉土上。一些現代生活准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好品德,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

加強德育工作,實效性是根本。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徑。

案例3:家庭的放任

在鄭州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被警方盤問,後得知,其父母是西安的一個電腦商,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金,周遊各地。當孩子的母親到鄭州領人時,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抱怨,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

剖析: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對於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家庭教育是其德育體系的主渠道,應提出「親職教育」的概念,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包括撫養子女,而且還要教養,力求盡早、及時地向他們灌輸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應特別強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家長的作用。在近年來的學校教育重建活動中,家長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決策中去。具體而言,通過雙方的合作可以給孩子提供榜樣,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習動力,密切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關系,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並促進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合作。

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育,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現實看,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也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文明行為、高尚品德的影響和作用更大。

案例4:指導的誤區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麼辦。媽媽答:告訴老師。

結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二是老師不當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

孩子再問媽媽:怎麼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剖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成人們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顧及少年兒童的真實想法,不考慮他們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這樣少年兒童成了被動的受教育者。德育內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識,他們會背會寫會說,卻不會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會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據少年兒童的天性來進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品德培養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兒童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採取易於未成年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法.

㈦ 素質道德根本有大問題的未成年人有多少佔學校人數的多少

未成年人是社會主義現化建設的生力軍和後備力量,如何加強未成年人的素質培養,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著逐年升高的態勢,增強未成年人特別是在校中小學生的法律素養,深化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顯得更加迫切。加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是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發展態勢的現實要求,加強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勢在必行。

熱點內容
山西司法廳電話 發布:2025-05-12 08:07:15 瀏覽:855
陸良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2 08:01:14 瀏覽:261
唐山市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5-12 07:53:52 瀏覽:799
上海法官培訓基地 發布:2025-05-12 07:49:39 瀏覽:146
民事訴訟法司法再審程序 發布:2025-05-12 07:48:47 瀏覽:709
省道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2 07:48:11 瀏覽:14
重慶勞動法病假扣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12 07:44:35 瀏覽:207
什麼是社會調查法特徵 發布:2025-05-12 07:43:08 瀏覽:478
銀行支付憑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7:41:30 瀏覽:860
論述勞動法的屬性 發布:2025-05-12 07:37:30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