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發布時間: 2021-12-19 12:33:14

❶ 《道德經》第8章 上善若水

三個問題的回答
1:全來八章並沒自有表達要用「道」去感化誰,「上善若水」只是老子表達的一種理想狀態:。個人覺得,全八章要表達的其實是四個字「不爭,無憂。」
2:「無(名)」才是萬物的本源,「有(名)」只是從我們開始認識萬物開始的,更無邪念一說。
3:「老子」本身的思想就是辯證的,全篇都對立,但卻統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全章就是辯證的體現。你問的這句「如果,怎樣怎樣」也有別人提出過類似的疑問。有疑問是對的,但是有人卻引申出「老子是主張愚民思想的。」

總結
讀道德經有三個階段的感覺 1字字珠璣 2全是空話 3沒感覺
別拘泥於章句,在明確含義的情況下去理解思想。
在下愚見 歡迎指正

❷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釋讀
最美好的善,如同水一樣。水的美好在於造福萬物而又與世無爭,甘居眾人厭惡之位。因而最接近道的真諦。
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態善於沉穩如淵,交往善於與人仁善,言行善於講求誠信,為政善於管理處治,做事善於發揮能力,舉措善於選擇時機。
唯有不爭,也就沒有患憂咎怨。

評說
其一,以水論道。老子論道,例證最多且最詳盡者,莫過於天與水。天和水,恰恰是所有生命賴以存活繁衍的空間與條件。地球有環地圈和水循環,才有「天得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以靈,谷得以盈,萬物得以生」(39章)。知此理,便懂得道之本。
其二,水性至柔。水養火化,對萬物演化起了巨大作用。人類加速進化,與妙用火息息相關。老子用水不用火。一曰水性至柔。水養成萬物,無條件無止盡。火化成萬物,有條件有限度,其剛烈,不當則毀萬物。二曰水乃天成。鑽木可取火,燧石可留火。水則不然,天不降,地不納,則無。
其三,水德至聖。水德至善,所謂「水利萬物」。又曰水德至堅,所謂「弱水攻堅」(78章)。又曰水德至慧,所謂「江海能下」(66章)。又曰水德至高,所謂「不爭」,「幾於道」。
其四,若水之境。向善而處,向深而往,給予以仁,舉止有信,偌大能治,為之能妥,動之有時。水乎?人乎?上善若水,心境如水,聖人也,至境也。
[關楗] 知水性,懂水德,便知老聃貴柔乃知雄守雌,道崇無為乃順天而為。

啟示
水,在老子那裡,是至善的化身。細細考究,的確如此。於是,上善若水,便成為中華民族琅琅上口的格言。
水潤萬物,水流往下,是自然本性,流水不爭則是人格特徵,水居卑下更是人化意識。老子不過是借水性之必然說人道之應然。知其當為,雖難為,而盡力為;不知當為,雖易為,難免亂為。
人心思上,人性向上,向上求進乃人之本質,亦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之動力。水的純化和循環,也是通過氣化升騰來實現的。聖人之「政善治」,在於明其應然而盡力昌之,知其難為而盡力為之,知其不宜為而絕不妄為。又曰,人心向上,必然相爭。人有智,而有謀,與自然爭、與社會爭,與人爭,難免不善,難免失諧。社會必須公正,公必處善,善必有則,則必需正。這便是善政。政者,持正,秉持公正也。
上善若水,是對應然人性終極思考的結論和比喻。在等級壁壘、人性扭曲、社會紛爭的強霸時代,老子呼喚人性復歸,卓識難能可貴。

❸ 《道德經》第八章全文及翻譯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導讀】
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老子借用水的無形無體的特徵來比喻人的心法(邏輯思維)也應該達到無形無體的境界。人因為受到形體的影響,所以總是難於達到「無」的境界。老子認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樣不受形體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獲得無所不能的效果。「爭」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謂「不爭」,就是要拋棄萬物的意思。拋棄萬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爭」和「無憂」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與宇宙相對待的范疇。老子認為,只有通過心法拋棄了萬物才算是做到了「不爭」,如此才算是達到了「無(憂)」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憂」。所謂「憂」,指的是宇宙中的種種因素。而第一個「憂」出現時,就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宇宙的始點。「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種稱謂,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貴的品質「道德」。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個因素,把「德」作為宇宙的第二個因素。能找到這兩個因素,就等於達到了「上善」的境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表現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❹ 道德經第八章

《道抄德經》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諸葛卧龍所注《人力無為。人意爭萬物而不讓,取萬物之所善,故幾於盜矣。居福地,心魔淵,與偽善,言偽信,政自治,事利能,動善上善若水時。夫無不爭,故深尤。》之意水相反也!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1]

❺ 《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❻ 道德經第8章賞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於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有時以火溫水而真陽現,有時以水濟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勝言者。然水火同宮,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貴謙卑。是以上善聖人,心平氣和,一腔柔順之意,任萬物之生遂,無一不被其澤者焉。究之,功蓋天下而不知功,行滿萬物而不知行。惟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得所,而與世無忤,真若水之利濟萬物毫無爭心。不但此也,萬物皆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與道大適哉!聖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剛,卑下自奉:眾人所不能安者,聖人安之若素;眾人所為最厭者,聖人處之如常。所以於己無惡,於人無爭。非有道之聖人,不能如斯。故曰:「處眾人之所惡,幾於道矣。」夫以道之有於己者,素位而行,無往不利。即屬窮通得失,患難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總以平等視之。君子論理不論氣,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雖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豈漫無統宗,浩浩盪盪,而無所底極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遷,方能潛滋暗長,天真日充,而人慾日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即聖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則資之深。內觀其心,虛而無物,淵淵乎其淵也。外觀所與,擇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於發之為言,千金不及一諾,「言善信」也。施之於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動、一靜之間,無不頭頭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只求動惟其時。聖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於至善」,得其所安,而後發皆中節也。惟其在在處處,無一毫罅漏,無一絲欠缺,又何爭之有耶?夫惟不爭,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銘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雖有惡人,亦相化為善矣。及其至也,無為自然,群相安於不識不知之天,幾忘上善之若水,柔順而利貞,無往不吉焉。 塞上風論壇.
指點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盪盪,無陂無偏,極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驕,為下不倍;於己無尤,於人無怨。顧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學所能造其巔,亦非無本之學所能建其極也。故太上處眾人所惡之後,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則性命有依,失其地則神氣無主。無主則亂,安能事事咸宜,合內外而一致,處人己而無爭哉?然,謂其地為有,則多墮於固執;若謂其地競無,又落於頑空。此殆有無不立,動靜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請細參其故,予以多積陰功,廣敦善行,庶幾上格神天,或得師指,或因神悟,予以會通其地,而始不墮旁門左道,得遂生平志願也。此地瞭然,道過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數語,明在在處處,俱將檢點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後所雲,無一可幾於善者,此真頭腦學問,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則持己接物,萬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於此,願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虛心訪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❼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道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熱點內容
司考刑法韓友誼 發布:2025-05-11 13:07:54 瀏覽:149
工地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1 13:01:00 瀏覽:615
海格埃洛魔法學徒 發布:2025-05-11 12:57:03 瀏覽:228
經濟法對金融關系 發布:2025-05-11 12:55:59 瀏覽:215
民法總則34條見義勇為 發布:2025-05-11 12:43:33 瀏覽:828
死後司法 發布:2025-05-11 12:33:20 瀏覽:755
合同法沒有簽訂日期 發布:2025-05-11 12:26:13 瀏覽:137
經濟法消費者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論文 發布:2025-05-11 12:25:57 瀏覽:296
遵義市法院在哪 發布:2025-05-11 12:20:59 瀏覽:58
民法意義上的人 發布:2025-05-11 12:20:58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