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最前線獄中面對面
『壹』 廣西電視台法制最前線報料熱線
我父母去抄上街的路上襲被後面的車子無故撞死、
經過了5天了、到現在車主都不予理會、
交警那邊更擺著無所謂的樣子,讓我很憤怒。
他們的命就那麼不值得那狠心的車主愧疚和
歉意嗎?覺得交警那邊有人就了不起了嘛?可以擺平嗎?這個社
會的公道在哪裡啊?
『貳』 歷史專家進!!!在線等!~~
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封建大一統與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制度,在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秦的統一結束了「近古之無王者久矣」的局面,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時代,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由地區性統一邁入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上也出現過割據局面,但無論是統一時期或割據時期,統一意識總是占支配地位。
2、開創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沿用,中央、地方官制為後世封建統治者繼承與改造,秦律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國家依戶籍徵收賦稅與征發徭役成為封建時代的根本制度。統一文字對我國文化、政治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也被後世引以為鑒。
4、秦朝疆域遼闊,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聲威遠播,對古代世界影響巨大。《劍橋中國秦漢史》指出:「說明帝國的威名甚至遠揚於中華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中共他同源名稱的原型。」
『叄』 秦被滅時,秦國精銳軍隊在哪
關於當時秦國精銳軍隊的下落,說法很多種,比較被後人支持的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被王離帶到巨鹿然後被項羽消滅了。
秦軍北方主力30萬大軍原來是由蒙恬帶領,在北方抗擊匈奴的。二世上台後殺死蒙恬,這支軍隊就由副將王離率領。史記沒有明說這30萬兵是否調回中原戰場,但從王離結局看,這批軍隊應該參與了巨鹿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
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 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第二種說法就是打完匈奴後就拉回然後散到全國了,後來始帝是叫扶蘇和蒙恬在那屯田的,但世人皆認為不太可能讓幾十萬主力野戰部隊屯田的。
(3)法治最前線獄中面對面擴展閱讀:
秦朝一統天下時有四大兵團,即長城兵團,嶺南軍團,驪山軍團以及關中軍團。秦朝末年,有史料可查的秦朝軍隊,主要分為為三支,分別是蒙恬率領的駐防長城的北方兵團;由任囂、趙佗率領的征伐嶺南的南方兵團;拱衛都城咸陽的中央禁尉軍。後來又增加一支由章邯率領的驪山囚徒組成的章邯軍團。
在公子扶蘇和蒙恬被殺後,逃亡了一部分。剩下的軍隊,除了一部分繼續留守長城以外,主力軍20萬南下,配合章邯軍團進攻趙國巨鹿城。結果,王離率領的20萬大軍,被以項羽為首的數十萬義軍聯軍圍殲。王離軍團的戰鬥力並不弱,只是被章邯出賣了,受到了至少兩倍於己的義軍的攻擊,這部分秦軍寧死不降,最終全軍覆沒。
章邯軍團主要由被大赦的驪山囚徒組成,戰鬥力非凡,在對義軍的作戰中,鮮嘗敗績。但是由於章邯和趙高的矛盾,導致章邯率20萬大軍投降項羽,被項羽全部坑殺於巨鹿。全軍覆沒。
『肆』 你看過哪部電影,哪段故事讓你哭了
我看過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中,最後張弛在巴音布魯克賽道上飛馳卻沒有控制好剎車距離,最後從賽道上飛出去的時候讓我哭了。
但其實張弛已經贏了,在聽證會允許再次賽車的時候就已經贏了,至於結局是不是從賽道上飛出去這一點也不重要,他已經做到了他的最愛,已經再次摸到了車。
這可能也是我哭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像張弛一樣,但是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但是要一直保持熱愛,排除萬難也要向前啊~
『伍』 如果你穿越到過去,對秦始皇「豎中指」,會怎麼樣
如果你向秦始皇豎立中指,秦始皇會有什麼反應呢?有人說,秦始皇不會有反應。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最大的可能是秦始皇會重賞你,豎中指是一個極具侮辱性的動作,充滿鄙視的意思,就是告訴對方:「你不行」。但是這個動作來源於歐洲,跟秦始皇根本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另外,指天為誓除了表示發誓,還有表示對某人絕對忠誠的意思。因為在古代,很多人表示忠誠時,會豎起指頭指天為誓,我對某某某忠心耿耿,此心天地為證,日月可鑒,若違此誓天人共戮之。想像一下,如果你對秦始皇豎中指,秦始皇可能會以為你要發誓,或者說你對秦始皇絕對忠誠,說不定秦始皇還會重賞你一番。
『陸』 王立群教授講的」李廣難封」,是人意,是天意,是個性使然,我到底沒聽明白難封的原因.誰能告訴我啊
簡單一點就是李廣不是外戚,他也不被領導(漢武帝)喜歡,雖然他很能幹!
『柒』 跪求...幫幫忙吧...要考試了 需要兩道題的答案 非常感謝 誰說的好給誰分
同學 東財的么^_^
我把我准備的答案告訴你 參考下吧
論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所謂人道主義思想,大體上指人們有權過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應發揚「仁慈與博愛」的精神,讓饒恕與感化來解決對罪惡的懲罰。同時,社會有責任消除一切剝削、壓迫、歧視與迫害,使人們能夠活在一個和諧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榮、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環境中,沒有人為製造的痛苦,也沒有冷酷與偽善……雨果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從復辟王朝時期始,中間經歷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並踏入第三共和國,可以說這時期黑暗的社會現實、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層群眾的疾苦都深深地影響了他。他厭惡封建專制王權統治的殘暴與黑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與偽善也深感不滿;同時真誠地同情貧苦人民,為其淳樸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爭精神所感動。所以,他的作品在闡述事件情節和描寫人物形象時,無不充溢著同情勞苦大眾的感情,還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愛」作為消除社會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願。這些都充分體現他「堅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在《悲慘世界》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明顯地體現他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從人道主義思想立場出發,淋漓盡致地勾勒出一個令人發指的「悲慘世界」,暴露了社會上的種種罪惡和不公,深刻地為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民發出呼籲和控訴,並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資本主義法律的本質:
一方面是社會罪惡的根源,追捕和扼殺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無數窮苦的人們推向水深火熱之中。在這部史詩般的小說中,作者著力展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
1、 貧窮使男子潦倒。
作品的主人公冉阿讓,在一家人瀕臨餓死的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用拳頭打破麵包店櫥窗抓走了一塊麵包,因此被捕,判了5年苦役。其間,冉阿讓因極為擔心家人的生存而幾次越獄,但無一成功,反被加刑至19年。主人公冉阿讓的這一小段經歷中,已包含了兩個「兩難」的境地。看一下他自己的想法吧:他承認自己不是一個無罪的人,但他是在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願意勞動而又缺少勞動的情況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他認為法律對他的處罰太重了。他的結論是:他所受的處罰,實際上不僅是不公允,而且肯定是不平等。他認為不僅社會有罪,上帝也有罪。
2、飢餓使婦女墮落。
「悲慘世界」中的女主角芳汀慘遭大學生始亂終棄,留下一個女孩讓她自行想辦法撫養。芳汀只好冒險的把孩子托給路途中只見一次面的旅館老闆夫婦,離開女兒去工廠工作。芳汀當時選中旅館老闆夫婦,僅只是因為見老闆夫婦也有同齡女兒,心想,為人母者將心比心,或者會善待自己的孩子。未料這對夫婦從此苦待芳汀女兒,卻不斷謊報孩子的需要,向芳汀索錢。當時的工廠工資少的根本無法讓女人單獨養活孩子,社會對未婚母親的鄙視,又不給任何機會生存。芳汀努力多時,終於賣了自己的頭發、賣了自己的牙齒後,下海為娼。芳汀又窮又病,還得不斷應付旅館老闆夫婦的索錢,深怕錢沒給、女兒就會被苦待。於是惡性循環的,芳汀更窮更病。直到死前,芳汀都未能見到女兒,只能託孤給同情理解她的冉阿讓。
3、黑暗使兒童羸弱。
珂賽特是黑暗社會兒童悲慘的化身,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貧苦兒童形象。她的兒童時代在德納第家受到的是非人的悲慘待遇:「她的衣服被典光以後,他們便叫她穿德納第家小姑娘的舊裙和舊衫,就是說,破裙和破衫。他們把大家吃剩的東西給她吃,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貓又差一些,並且貓和狗還經常是她的同餐者;珂賽特用一隻木盆,和貓狗的木盆一樣,和貓狗一同在桌子底下吃。」年復一年,孩子長大了,她的苦難也增加了。珂賽特在極小時,一向是代那兩個孩子受罪的替身;當她的身體剛長大一點,就是說連五歲還沒有到的時候,她又成了這家人的僕人。他們叫珂賽特辦雜事,打掃房間、院子、街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並不斷向她的母親索要錢財。珂賽特,當她到這一家的時候,是那樣美麗,那樣紅潤,現在是又黃又瘦。她的舉動變得縮手縮腳。待遇的不平使她性躁,生活的艱苦使她變丑。
童年的珂賽特比童話中的灰姑娘還要可憐。「冬天,看見這個還不到六歲的可憐的孩子衣衫襤褸,在寒氣中戰栗,天還沒亮,便拿著一把大掃帚,用她的小紅手緊緊握著它打掃街道,一滴淚珠掛在她那雙大眼睛的邊上。」從以上的描述中,一個被社會拋棄的貧苦兒童的悲慘形象就躍於紙上了。
這三個問題展示出一個名副其實的「悲慘世界」。可見在《悲慘世界》里,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
另一方面,它扼殺了人類善良的天性,這不僅通過冉阿讓前期的盜竊、報復生活表現出來,而且尤為突出地從沙威這個奴性十足、冷酷殘忍、不講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現出來。沙威是封建王朝權力的維護者,他是統治者忠實的走狗和爪牙。他奉公守法,謹嚴剛毅,他代表的是法律。他為社會恪盡職守,他沒有思想,絕對忠誠,他有鋼鐵般的意志,機器般的服從,他與他的同類組成了舊的社會形態牢不可破的屏障,他也因此成為該階級值得信賴、最為稱職的警官。他容不得「刁民和妓女」,他一意維護固有的傳統秩序,他也不容別人乃至自己對上層或上司的不敬,他以「正直」「無私」自律,他忠實地維護著這架殘破的社會機器,保護著統治階級的利益,他有獵犬式的鼻子,鷹隼般的眼睛,他幾十年如一日地追捕著「罪犯」冉阿讓,終不懈怠。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絲對人的同情與憐憫。
這些作為雨果評價生活的思想基礎,人道主義思想在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對社會罪惡的無情鞭撻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也表現在他對待革命起義的態度上。
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還鮮明地表現為對起義民眾、革命人民的熱情禮贊。雨果以飽含激情地謳歌了1832年的人民起義和街壘上英勇戰斗、視死如歸的共和主義戰士,其中有壯烈的場面,英勇的獻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懷,表現出他對革命的同情。在他的筆下,疲憊不堪、衣衫襤褸、遍體創傷、為正義事業而斗爭的人們,是一個偉大的整體與象徵:人民的象徵。正是這一個偉大的群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奇跡,推動著法國社會向前發展。雨果特別在這一偉大的整體中,突出了安灼拉、馬白夫與伽弗洛什這三個英雄人物。安灼拉是堅強的共和主義者,街壘起義的組織者領導人,雨果以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家聖鞠斯特為藍本塑造了這個人物,用飽滿的筆墨使他成為了十九世紀文學中一個難得的革命領袖的正面形象。馬白夫老爹是巴黎普通人民,起義的基本群眾,他最後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革命紅旗這一悲壯的場面,雨果是以庄嚴的頌歌的筆調寫出來的,並對此發出了熱情的禮贊。伽弗洛什,這個巴黎流浪兒童的典型,是法國文學中最生動、最有魅力的藝術形象之一,他身上凝聚著法國人民那種開朗樂天、輕松幽默的性格,還保持了兒童的天真與純潔,他善良、慷慨,酷愛自由,在起義斗爭中勇敢機智,直到最後壯烈犧牲,仍唱著幽默頑皮的歌曲。這三個人物是雨果心目中革命人民的象徵,他塑造出他們的高大身軀,正是出於歌頌人民這一偉大群體的熱情。
作者是主張共和的,他懷著巨大的熱情描繪了1832年6月5日的人民起義與共和主義的英雄,這些全景式的描繪是為了告訴人們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有力手段,是實現人道主義的有力途徑。在他心裡,革命和起義的終極目的還是不離人道主義,是為了實現它而採取的不得已手段,也就是「為了實現未來所必須交納的通行稅」。那所謂的「未來」,正是雨果基於人道主義立場而用筆調描繪出來的寧靜小城。在這小城裡,沒有罪惡、沒有飢荒、沒有殘酷的法律和不公平,人民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彼此之間永遠保持著一種純潔仁愛的關系,就如我國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那麼美好。這個小城寄寓了作者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這個「未來」也是他人道主義幻化而成的「烏托邦」。在這里,起義雖然是個插曲,但足以表明作者對不合理專制制度的憤恨和正義感;在大方向上,對革命的謳歌與其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還是相一致的。
(三)人道主義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現在作者所精心設計的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上。
雨果站在人道主義這個位置上,把各種社會矛盾、痼疾、斗爭都歸結為人類道德的善與惡之間的較量。因此他認為,只要讓仁慈和博愛的恩澤遍灑人間,讓人道主義的種子播種大地,那麼社會上的罪惡與黑暗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為了傳播美好的人道主義,雨過開出了十分動人的人道主義葯方,花很長篇幅虛構了三個主要人物:冉阿讓、米里哀主教和警察沙威。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者力圖在他們身上弘揚仁愛萬能的人道主義精神。
1、米里哀主教是善的化身。
米里哀主教是文中一個重要人物,他是黑暗世界裡的一抹光亮,他是人類良知未泯的一片余輝。傳言,米里哀出生在法袍貴族家庭,革命爆發後他流亡到義大利,妻子死亡,家庭破敗,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從義大利回國後,1804年,他當上了百里鳥樂的本堂神父,隨後成了迪涅的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個樸素節儉的人,他把錢施捨給窮人、需要的人,自己和妹妹、一個女傭僅僅靠著一點錢辛苦度日;後來他又申請樂城區車馬費和巡視費,所得的錢也都如數給了窮苦之人。他甚至把病人接到主教府,而自己搬進醫院的五六間擁擠的狹小屋子。他更喜歡人們稱他「卞福汝大人」,因為與「受歡迎」近似,「沖淡了大人的尊號」。米里哀主教充滿智慧,對人寬容和氣,談心的時候多,說教的時候少,言語風趣。
米里哀主教就像是生活在塵世之外的人,他以道德、人性為評判准則,關心愛護窮苦人,敬仰上帝。他所奉行的道德教義是高於一切的,接近於上帝。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社會底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世界裡,米里哀主教無疑是唯一具有人性,閃耀著人道主義光芒的人。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和出現,那個黑暗混亂的悲慘世界才不會沉淪得讓人畏懼,才讓人感到了一絲溫暖,才讓人看到了一絲前途的希望之光。
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失敗,波旁王朝復辟,保皇勢力重新掌權,共和黨人和拿破崙主義者受到壓制,社會底層再次受苦。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之後的時代,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是一個悲慘的時代。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生活在死亡線上,為了活命而勞苦,一群熱情革命的青年共和黨人沒有實質內容地在籌劃著革命,可憐的冉阿讓因為自己的外甥太飢餓而偷了兩塊麵包而被抓進監獄,並荒唐地被關了二十年。人性和善良就這樣被泯滅掉了,一顆顆心靈在罪惡的深上空苦苦掙扎著,等待著上帝的拯救。
而就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冉阿讓的靈魂幾乎掉進罪惡深淵的時候,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出現了,給這個悲慘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同時也給作者自己帶來了希望。當冉阿讓跑到主教家裡,懷著對自己,對這個社會幾乎失去信心的心態,寬容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這一舉動讓冉阿讓感到十分的意外,以至於他不停地對主教說自己是一個苦役犯。當冉阿讓不顧主教收留之情偷走銀器而被警察抓住的時候,米里哀主教再一次展現了基督教的偉大,再一次同他的寬忍和博愛感化了冉阿讓,讓他從一個做壞事的道路走上了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讓以後的表現,證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人道主義的火種在這個冰冷的悲慘世界得到了延續,給人帶來了溫暖。
2、沙威是惡的化身。
如果說米里哀主教是冉阿讓的教父,那麼冉阿讓就是沙威的教父了。警官沙威絕對是一個令人戰栗的人物。在冉阿讓還是「馬蘭德老爺」時,這個警探便對他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他還逮捕了上文提到過的時為妓女的命運悲慘的芳汀,其理由是「一個娼妓竟敢冒犯一個紳士」。目睹了事情真相的冉阿讓命令沙威放了芳汀,然而沙威釋放芳汀,也並不是出於對事件做出了公允的判斷,而是迫於時任市長馬蘭德也就是冉阿讓的權威。沙威此類的舉動中,最多的便是對冉阿讓身份的懷疑,並一直試圖抓住這個苦役犯。
沙威這個人物起初是最令人費解的,因為我們的感情無法想像塵世間怎麼可能會有如此恪守「理性」的人,在冉阿讓放了他之前,他不信仰上帝,也從未聽從甚至聽到過內心良知的呼喚,這實在令人無法置信。沙威信仰的是法律,一開始就懷疑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先生是在逃的那個苦役犯冉阿讓,他無視馬德蘭先生的善舉,無視芳汀的悲慘遭遇,但是為人卻正直無比,敬業精神令人驚嘆。這樣一個在法律面前無可挑剔的執法者,在讀者的視域中竟無法引起我們的敬重,准確的說,我們可能還會挺討厭這個冷酷無情的人,與此同時當然也會在內心深處期盼這個正直的執法者能夠像我們一樣看待那個曾經的苦役犯、現在的善良人。但是沙威一次次的讓我們失望,我們甚至有些動搖了,難道沙威這個人會終此一生的信仰法律嗎?我們懷疑,卻又一次次的遺憾的看到沙威依然在不問對錯的捍衛著所謂法律的尊嚴而無視高貴的人性。但大師不會將這樣一個缺憾留給我們,也不會創造這樣一個缺少「人味兒」的人。正當我們已經對沙威不再抱有奢望的時候,街壘之戰時冉阿讓放走沙威的片斷卻讓我們看到了曙光,如果我們是先看了雨果另一篇小說《九三年》才讀得《悲慘世界》,那麼這時我們就應當可以料想沙威的結局了。冉阿讓放走了沙威,這件事對沙威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長久以來對法律的信仰開始動搖了,內心的那個聲音開始不斷的呼喚著良知的昭顯,他一下子感到冉阿讓的眾多行為都是令人尊敬的。但內心的矛盾遠沒有結束,大師一定要深入探究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當法律遇到道德之時?這便是大師創造這一人物的目的所在。終於,當沙威再次逮捕冉阿讓時,他屈從了另一個上級——上帝!他不得不承認:在有些情況下法律在改變面貌的罪人面前應當退卻,而且還表示歉意。在道德的沖擊下這個信仰法律的執法者崩潰了——或者說,在道德審判面前,塵世間一切的法律判決和權力都失效了。請記住,一個有著堅定信仰和原則的人,一旦有一天他的信仰基石土崩瓦解,那麼他也就離死亡不遠了。更何況,面對著自己作為一個執法者的「軟弱」,釋放了一個高貴的苦役犯,他在上帝面前得到了認可,他給良心一個正直的答復,卻在法律面前犯了可怕的罪行。可想而知,對於這樣一位既信仰法律又正直的人,他只能死去了。沙威的自盡,標志著他德意識的自覺。他終於意識到了國家機器與社會習俗加在他身上的桎梏,這桎梏卻無法擺脫,但他的道德水平卻有了質的提高。
3、冉阿讓正是一盞通過善與惡兩極的燈。
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僅僅因為飢餓因為姐姐家七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而偷了一塊麵包,僅僅因為不堪忍受監獄的折磨跑了4次,便在監獄中度過了19個年頭。當他剛走進監獄的時候,他痛哭而悔過,他「自己組織法庭」審判自己,他判了自己的罪;但等到他出獄時,他已變得「老氣橫秋」了。他在監獄里磨就了「仇恨」的利刃,他恨社會,「他也定了上帝的罪」。社會用飢餓和冷酷磨礪了冉阿讓,冉阿讓的心因此也變得又冷又硬起來。
是米里哀主教的行為感化了冉阿讓。在冉阿讓走投無路的時候,是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把他視為一個「人」。冉阿讓第一次聽到有人稱他為「您」,第一次平等地與人——而且是與地區的主教大人——共同用餐,他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然而宿怨和懷疑還是令冉阿讓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當他被警察再次抓住押回米里哀家查問的時候,米里哀主教沒有加罪於恩將仇報的冉阿讓,反而認為這套餐具屬於窮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於是他支走警察,又送給了冉阿讓兩支銀燭台上路。主教說:「現在您可以放心走了,——呀!還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來的時候,不必走園里,您隨時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門進出。白天和夜裡,它都只上一隻活閂。」
一個被社會惡狠狠當作垃圾扔掉的人,終於又回到了人間,他從米里哀主教的尊重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良知和尊嚴,他心中的堅冰成塊地垮塌,一盞明燈在他的心中點燃,從此再也沒有熄滅過。
當他成為馬德蘭市長以後,他關心人民,愛護孤寡,竭盡所能地幫助窮人。他冒著暴露身份的危險用肩膀扛起壓在車下的老人,他選擇再次入獄的危險拯救被誤認為冉阿讓的人犯,他不顧欺侮和懷疑命令沙威釋放無助的芳汀,他不惜生命的危險跳車逃跑去尋找苦難中的珂賽特……在1832年的巴黎巷戰中,冉阿讓碰到了混入革命營壘被當作奸細抓捕的沙威,出於人道主義的思想,冉阿讓沒有執行槍決他的命令,毅然放走了這個一直追捕自己的敵人沙威,使他重歸自由。
馬德蘭的人道主義舉動,消除了芳汀最初對他的誤解,使從不說謊的嬤嬤也當面向沙威撒謊,使鐵板一塊的沙威也被氧化而導致分解,最終帶著難以開解的困惑和矛盾自沉賽納河底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冉阿讓的仁慈和無私,使最初誤解他而後又明白真相的馬呂斯痛哭流涕追悔莫及以至長跪不起……
雨果在冉阿讓身上其實是寄託了他對人類高尚精神世界的追求。盡管他是個平凡的人甚至曾是一個罪犯,但他的心靈卻是無比高尚純潔,在他的心中沒有什麼要求付出得回報的念頭,你有困難,我就幫你,即使付出一切,就這么簡單!其實人心深處的善良,又何嘗不是這么簡單?只不過是我們這些心靈蒙在陰影中的世俗之人無法去理解人類這種簡單而高尚的情結。但是現在我在冉阿讓身上忽然又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一瞬間彷彿又豁然開朗:人性本善,沒有生來邪惡的人,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守住心底那份朴實的善良,不去與污濁的現實同流合污。就像冉阿讓,盡管他在與命運、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鬥中顯得孤立、單薄,但恰恰是在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能凸顯出他英雄的本色。那些熱心助人的「活雷鋒」,盡管到最後有些並不能獲得應得的回報,甚至會為社會誤解,但他們從來都不後悔自己曾做過的決定,因為他們固守住心裡最柔軟的一塊地方,他們相信人是可以被感化的,因為人性本善。如同主教對冉阿讓說的那番話:「我的兄弟,你不再屬於惡的一方,而屬於善的一方。我買了你的靈魂,把你的靈魂從邪惡和沉淪的思想中贖了出來交給了上帝。」冉阿讓做到了,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也把我從以往的錯誤思維中解放了出來,重新看到了人性的陽光。
作者讓冉阿讓接過米里哀主教的人道明燈,主動發揚其仁愛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化更多的人,幫助更多活在「悲慘世界」里的人,照亮一方土地。冉阿讓最終成功了,他不僅消除了芳汀的誤會,還通過捨身相救使割風由仇恨變成感恩,並以真誠得到了珂賽特和馬里斯的諒解;更為突出的是,他以寬宏大量的心胸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使沙威這個鐵石心腸、幾乎一輩子都在與他作對的走狗警察最終良心發現,悔恨以往的所作所為,人性復活……
在這悲慘世界中出現的光明,大概就是作者夢寐以求的理想。雨果動情描寫人性的種種閃光處,使人性在冷硬的現實沖突中,發出溫暖的精神之光,從而起到否定利己主義哲學,揭露資本主義黑暗面和資產階級法律不公性和罪惡性的作用;並起到為下層人民鳴不平,悲天憫人,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光輝,導人向善的作用。米里哀主教以德報怨,用仁愛感化了冉阿讓,再讓冉阿讓繼承其衣缽,逐漸成為另一個人道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把仁愛的恩澤繼續灑向人間之餘還改造了幾乎一輩子與罪惡、壓迫為伍的走狗沙威,從而起到批判之餘,弘揚為主的根本目的。
四、結論
雨果開出了一帖人道主義的葯方,那就是寬容、博大、仁義、真誠,他認為人道是社會良知和社會秩序的還原劑。有人可能會覺得雨果的想法過於天真,而正是這種「天真」才更真實而迫切地反映了人類對善良和仁慈執著的嚮往和追求。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雨果的人道主義,可能這一思想無力承擔社會變革和政治改良的重任,從形式上來看它只能借住於人們的自覺和自律,從某種意義上說帶有空想主義的色彩,但它無疑發揮著巨大的感化作用,因為它是社會正義和人類良知的投影,它是被物慾世界夯壓在塊石下有著無窮生命力的綠芽,一旦春風化雨,綠竹抽芽,它定將對社會結構、人類命運、生存環境的改良起有巨大的促進、催化作用,其力量是不可抗拒、不可阻擋的。
評論家巴雷爾說雨果是「以巴爾扎克的方式去傳播一個極端浪漫的故事」,而我想雨果更是兼用了東方式的企盼,他用他的作品真誠地祝願著人類,希望人類的明天會更好。
特洛伊中的責任和個人慾望
阿喀琉斯是天神帕琉斯之子,驍勇善戰,在特洛伊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人作戰勇猛以至所向披靡,然為人剛愎自用,自負任性,為了一時之辱即不顧大局撤出前線。在殺死赫克托耳之後拖屍以報充分表現出性格的殘忍。可是人性的復雜性又使他還是具有惻隱之心,於是又應赫克托耳的老父哀求歸還其子的屍體。於是,一個性情復雜而深刻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可以說榮譽是阿喀琉斯的第一生命,為了榮譽,阿喀琉斯勇猛戰斗,但他的人生卻又包含了許多溫柔善良的因子。在我們看來,他的性格十分復雜:他既兇猛任性又富於感情,既殘忍暴戾又不失同情心。也許正是這種復雜,使我們的英雄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說對於阿喀琉斯責任是夾雜在個人慾望之中的,他為了國家人民戰斗更是為了那份榮譽在戰斗。這樣看來責任和個人慾望是相統一的關系。
帕里斯的感情最容易理解,他做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普通人也許會做的——為了愛不顧一切,不知道自己對國家的責任,求生的慾望,迷茫中的成長。這都是很容易理解的,每個普通人如果處在他的位置,很可能做出同樣的選擇,只是不願承認罷了。他永遠是一個被保護和寵愛的人。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用劍,他的武器是弓。帕里斯雖然英俊,但是一個陰暗的人。他其實並不缺乏勇氣,但是意志太過薄弱,完全被一時的激情所主宰。他是一個悲劇的人物,也是值得同情的人,他不是英雄,不是戰神,他只是個普通人。
在這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阿伽門。阿伽門農是陰險殘暴的,他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而瘋狂。他恨他的弟弟,恨帕里斯,他厭惡美好、和平的環境。他對海倫是愛還是恨?阿伽門農把自己關在慾望的城堡中,他貪婪、冷血,把一己私慾看得那麼理所應當,把掠奪當作生存的樂趣。他對權力、地位的佔有欲已達到瘋狂的地步,他所崇尚的價值只有在一次次的廝殺和掠奪中才能得已實現。最終,令人痛恨的阿伽門農走向了他瘋狂的極端——死亡,為他的殘暴付出應有的代價。
帕里斯與海倫的單純美好和阿伽門農的陰險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我們在探討誰更真實、誰更虛偽之外可以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是他們人生價值的體現。且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源自於個人的慾望。這樣看來個人的慾望又凌駕於責任之上了,不得不把它們分開來看。但是就是因為這種責任的消失才彰顯出他們的個人慾望,所以說個人慾望和責任的關系還是相輔相成的。
p.s.雨果那篇自己節取一下就好了, 特洛伊那個我找了好多資料,個人覺得寫這個答案應該沒問題了。考試順利哦
『捌』 大家幫忙搜搜宋朝的資料,要快!!!
宋朝(960年—1279年)
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北宋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元。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立國之初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真宗趙恆
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後,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後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佑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靖康之恥
宋徽宗 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 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欽宗趙桓。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卅日,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欽二帝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徽欽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盡管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無庸質疑,他在書畫上的造詣無與倫比。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建炎南渡
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後,趙構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岳飛功高蓋主,又與高宗意見相左,為他之後被殺埋下伏筆。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由於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潁昌,又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後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於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後又成為右丞相。由於秦檜積極培植黨羽,卻對議和不甚熱心,一年後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後的秦檜韜光養晦,侍機而動。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秦檜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慎。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慎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偏安江南
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後,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後,光宗依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內憂外患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琪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滅亡
宋端宗趙是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個漢字。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祺為皇儲。由於趙祺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祺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祺即位,是為度宗。
趙祺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即位。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正式退位。但趙?之弟趙是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是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是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是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在南宋漢人叛將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屍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宋朝帝王譜
北宋:
太祖(趙匡胤)
公元960年登基,公元976年去位
出生:公元927年--去世:公元976年(在位16年)
父趙弘殷,匡胤從小喜習武藝,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統一全國後,建立新的軍事制度,加強中央集權。976年卒。廟號太祖。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玖』 不得不看的歷史片有哪些
歷史片有很多,但是說得上好的,精良的其實不是特別多,尤其是近幾年的那更是少,那就推薦早前的咯~
《漢武大帝》——陳寶國、焦晃、歸亞蕾主演
《貞觀之治》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了講述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精品,該劇從劇情、台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從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甚至李世民鬍子的形狀等看出,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准。
這些歷史劇不僅可以當做電視劇來看,一定意義上當做教材也是沒有問題,對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演繹都是非常適的。
『拾』 wow熔火前線的攻勢那個成就裡的任務在哪接啊
首先需要做海山的地圖任務,如
果沒有做過的話,可以在暴風城貿易區的告示牌接任務國王的召喚:海加爾山。
沿著任務一直做到【艾森娜的奇跡】,可以開啟熔火前線傳送門的,去瑪洛恩庇護所招大德魯伊接任務【開門】。
然後就沿著任務一直做就可以了。基本都在做日常收集世界之樹印記的過程。完成成就大概需要1個半月左右。
成就流程:
熔火前線的攻勢,在熔火前線的進攻行動中完成以下目標:
擊退瑪洛恩庇護所的入侵者
獲得前往熔火前線的許可
徵召猛禽德魯伊
徵召暗影守望者
徵召老樹乾和古樹
徵召一名鑄甲匠
建造一座月亮井
找到火焰鞭笞者
拯救安倫·覓影者
完成成就,獲得獎勵坐騎:浴火角鷹獸
擊退瑪洛恩庇護所的入侵者:
開始海山日常按順利做幾個簡單的前置任務,解完前置會提供給你一個任務「尋求增援」,要求積累20個世界之樹印記,積累夠就可以開啟第二階段了。
很簡單。點亮條件就是做日常就成了。
獲得前往熔火前線的許可:
開啟第二階段,也會有幾個前置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啟第二階段的當天,你可以獲得25個印記。其中15個印記來自第二階段的一次性任務(穿越地獄之門),8個印記來自於熔火前線新增的4個日常,剩下兩個印記則來自於瑪洛恩庇護所新增的一個日常。
之後每天你總共可以完成8個日常(四個瑪洛恩庇護所日常+四個熔火前線日常,共14個印記),也就是說需要做9天日常才能湊齊150個印記進入下一階段。點亮條件就是日常就成了。
徵召猛禽德魯伊/徵召暗影守望者:
在第二階段取得150個世界之樹印記之後,玩家可以自由選擇「猛禽德魯伊」路線或是「暗影看守者」路線來交任務,然後會出現對應路線的日常任務,兩條路線的任務數量差不多。
注意,在這個階段,每天要先把第二階段的日常做完才會出現第三階段的新日常。
無論你選擇先解鎖哪一方,解鎖當天你都可以從第三階段的任務中獲得16個印記,5個印記來自一次性任務(隱藏任務),11個印記來自6個日常(含隱藏日常)。之後每天可以從第三階段的6個日常任務中獲得11個印記。
也就說,進入第三階段後並解鎖一支援軍後,你每天可以從14個日常(4+4+6)中獲得25個印記(6+8+11)。
當猛禽德魯伊和暗影看守者兩條線都解鎖之後(即給雙方都交了150個印記後,大概需要12天),才會進入第四階段(即解鎖軍需官階段)。
注意:
1、當兩支援軍都解鎖後,每天可以完成的日常增加一個(即隱藏日常),該日常提供1個印記,則每天共可以獲得26個印記;
2、當完成了第四階段的呼喚古樹後,每天可以完成的日常增加一個,該日常提供3個印記,則每天共可以獲得29個印記;
3、當完成了第四階段的追加軍火後,每天可以完成的日常增加一個,該日常提供2個印記,則每天共可以獲得28個印記;
關於隱藏任務:
在第三階段中,猛禽德魯伊和暗影看守者各自有一個隱藏任務,完成後可以解鎖一個NPC,每天會額外增加一個隱藏日常(1個印記)。兩個隱藏NPC都解鎖後每天可以完成兩個隱藏日常(2個印記)。
一堆說明以後,點亮的條件是什麼?無論你先選擇那一個,都需要交150個印記。不同的是可以接到任務不同。沒太大所謂。
解鎖三個軍需官:
徵召老樹乾和古樹
徵召一名鑄甲匠
建造一座月亮井
當兩條援軍線(徵召猛禽德魯伊/徵召暗影守望者)都解鎖以後了,等你湊齊125個印記,就可以開始進行軍需官解鎖了。軍需官共有三名,每名都需要125個印記才可解鎖,那麼先解鎖哪一個呢?看一下軍需官的裝備,想要那些裝備,就可以先解鎖那一個。三個軍需官,分別需要125個印記。
如果要最快速度獲得印記的話,那麼解鎖順序為:呼喚古樹>>追加軍火>>注滿月井
點亮的條件就是做日常,分別交125個印記。
找到火焰鞭笞者
擊殺火焰之地,猛禽德魯伊,寡婦之巢附近烈焰德魯伊,掉落任務道具種子,接受任務,做完後置任務,即可點亮該條件。還可以接到一個新日常。
拯救安倫·覓影者
在第二階段,如果你選擇猛禽德魯伊路線,已經在日常完成了。如果你先走的暗影守望者線,請去西面熔爐BUG法進入救NPC,可以獲得一次性任務的5枚和日常的1枚
至此海山超長日常完成。坐騎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