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看我國立法
① 為什麼疫情防控不立法
疫情防控為什麼不立法了
各國全面取消防禦措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每個國家因為疫情原因,長期閉門鎖國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難以承受。二是因為疫苗普遍接種,感染新冠病毒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會很嚴重,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集體免疫。
② 患者導致55人隔離被刑拘,我國還會出台什麼相關的法律進行嚴厲管制
疫情當前,凡是故意導致其他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行為均可屬於違法行為。政府可以採取拘留,隔離,罰款等相關措施來嚴厲懲罰這些人。
③ 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
1、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
2、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加強風險評估,依法審慎決策,嚴格依法實施防控措施,堅決防止疫情蔓延。
3、要加大對危害疫情防控行為執法司法力度,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實施疫情防控及應急處理措施。
4、要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加大對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嚴厲查處各類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價格的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制假售假、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5、要依法規范捐贈、受贈行為,確保受贈財物全部及時用於疫情防控。要依法做好疫情報告和發布工作,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時限及時准確報告疫情信息。
6、要加強對相關案件審理工作的指導,及時處理,定分止爭。要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7、要強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務,加強疫情期間矛盾糾紛化解,為困難群眾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④ 從疫情防控和應急管理視角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擴散迅速、影響深遠、危害嚴重等特徵,對一個國家常態治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戰。應對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須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與水平。同時,要提升國家衛生治理能力,更好保障和落實公民憲法權利,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強化市場監管,加強法治建設,完善自然生態保護法律體系,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加強組織人才工作,完善激勵問責機制,切實提高國家整體治理能力。一、全球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重大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擴散迅速、影響深遠、危害嚴重等特徵,對一個國家常態治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戰。(一)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性,往往暴露出現代文明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國家治理中的各種漏洞導致重大流行病疫情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背後都指向發展價值導向的偏差與治理包容性的缺失。人類缺乏節制的慾望擴張和運用利潤尺度對世間萬物的無盡索取是各種重大流行病疫情頻發的重要原因,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在人類侵佔自然生態空間的同時也必然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拒止與反侵入。各種反常的火災地震、物種滅絕、氣候巨變、病毒肆虐都無不昭示著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整個地球上人與自然的矛盾與沖突已經達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臨界點。人類發展成果從外觀上看是日益現代化的高速交通與完善的公共設施、日益豐富的消費產品與不斷進步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壯大的城市圈與洪流般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但深層次中潛藏著分配不公平、服務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社會不安全等多種問題,使重大流行病疫情獲得了潛滋暗長的各種必備條件。要有效應對重大流行病疫情,人類必須確立發展的邊界與限度,以自然生態完全修復為標准確立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完善為自然立法的各種治理制度,找到人與自然的共生點;在人類文明自身,則需要以包容性發展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權利保障為目標,全面完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必備制度體系,「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使城市化、智能化、現代化的各種成果為了人、服務於人、服從於人。(二)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擴散迅速性,需要整個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疾病控制系統進行有效的緊急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特別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往往發生突然、傳染迅速、迅疾造成廣泛影響,如果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各個系統、各個層級和各個環節應對不及時、決策不科學、處置不恰當,就有可能導致事件迅速_化,產生群體性心理恐懼、情緒焦慮、行為改變、人格變異等惡果;如果在疫情暴發初期不能及時有效加以干預控制,疫情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往往迅速擴大升級,從局部的原始疫區向周邊區域乃至全國、全球擴散,從衛生醫療秩序的失序向整個經濟秩序的失序、市場秩序的失衡和社會秩序的失穩擴散。面對重大流行病疫情日益嚴峻的擴散形勢,只有完全的信息公開、科學民主的應急決策、高效的部門協同和應急處置,才能占據先機、贏得主動。(三)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影響深遠性和危害嚴重性,需要整個國家公共治理體系協同高效應對公共衛生應急事件特別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感染人群大量發病和不治身亡,特別是致病人群大量向醫療機構集聚形成對衛生資源的擠兌,使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如果不能有效阻止疾病傳播,就有可能對經濟貿易、金融投資及社會生活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例如,1918年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在全球引發的「西班牙流感」導致超過5000萬人死亡;1998年登革熱大流行使世界56個國家的120多萬人患病;2009年的全球性流感有超過160萬人確診;2019年的非洲豬瘟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顯然,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重大流行病也呈現出全球傳播的明顯趨勢。但是,各國公共衛生治理水平還停留在國內常態化治理的水平,遠遠難以應對日益突出的全球重大流行病趨勢。2019年1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工程與流行病學系副教授Jennifer B. Nuzzo與約翰·霍普金斯衛生安全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發布了首個顯示全球衛生安全水平的「全球衛生安全指數」(GHS Index)。這一評估全球195個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水平的指數顯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應對重大流行病疫情方面具備完全充足的資源和能力,全球整體的衛生安全平均得分僅為40.2,世界上主要的中高收入水平以上的國家平均得分也不超過50。為有效應對各種重大流行病疫情和日益常態化多樣化的危機事件,中國整個國家治理體系都要進行應對全球傳染病風險的壓力測試,從結構和功能上重塑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應對全球流行病疫情的整體能力與水平。二、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國家整體危機管理能力應對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須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與水平。「非典」以後,我國不斷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和傳染病防控體系,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等,基本構建了應對自然災害、社會危機與公共安全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但是,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的實踐過程中,從體制到機制等各方面卻暴露出了存在的嚴重問題。一是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依然存在分割管理的體制。即使在2018年黨政機構改革之後,自然災害、生產安全、社會危機事件由應急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但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依然由衛生部門管理。一方面,應急管理部門作為危機事件的主管部門沒有衛生應急管理的各方面權力與責任,另一方面,衛生部門承擔著對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的沉重管理責任,難以有效承擔起衛生應急管理責任。自然災害與社會危機、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職責分割管理的體制,使具有豐富應急管理經驗的應急部門難以第一時間介入啟動應急響應,衛生部門沉重的日常醫療管理工作也導致了其對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麻木和反應遲緩。來源:中國經濟報告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控製法》是法嗎
我受國務院委託,現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草案)》的有關問題作如下說明:
一、關於立法的必要性
傳染病歷來是我國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威脅人民生命安全最嚴重的因素之一。建國以後,黨和政府為了防治傳染病,提出了「預防為主」的方針,組建了各類衛生防病機構,為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在全國范圍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僅以近年的情況為例,1980年我國傳染病的發病數為2031萬人,到1987年下降為593萬人。在傳染病病種方面,已經消滅了天花,對一些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如鼠疫、霍亂、性病、麻疹、百日咳、黑熱病、回歸熱、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控制效果,有的達到了較低的發病水平。根據抽樣調查,傳染病在人的各種死亡原因當中的順位,也從第一位下降到第六位,成績是顯著的。
盡管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並非已經大功告成,傳染病對人民群眾的危害依然存在,甚至還很嚴重。也以近年的情況為例,根據我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全國約十分之一的孕產婦攜帶乙肝病毒,每年有近百萬嬰兒有被感染的威脅,並成為乙肝病原的長期攜帶者,嚴重影響我國的人口素質。此外,全國尚有肺結核病人570萬,每年約30多萬人死於該病。一些在我國原已趨於消除的傳染病近來又有復發,某些已經控制的傳染病又在活化,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時有發生。1986年山東省鼠害引起出血熱病暴發流行,發病41433人,死亡599人。1987年四川省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引起鉤端螺旋體病暴發流行,發病10萬餘人,死亡400餘人。1986年以來新疆部分地區飲用水污染引起非甲非乙肝炎流行,發病12萬餘人,死亡700餘人,其中大多數是孕產婦。今年初,上海市居民食用被污染的海產品毛蚶,引起甲型肝炎暴發流行,短期內發病34萬餘人,絕大多數病人是20歲至39歲的青壯年,兒童也有近萬人。生產和社會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嚴重。今年夏季以來,江蘇省部分地區傷寒暴發流行,截止9月中旬已發病4萬餘人,死亡30餘人。今年6月下旬以來,新疆部分地區又發生霍亂暴發流行,總的看來,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形勢仍是十分嚴峻的。在當前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情況下,傳染病的流行對投資環境也是一種不良影響。因此,制定傳染病防治法,很有必要,對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保護社會主義生產力,促進對外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都將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傳染病威脅的對象是整個社會,因而防治傳染病也應當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實踐證明,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傳染病。例如,組織全民來鼠,可防止鼠疫、流行性出血熱;消滅蚊子,可預防登革熱和瘧疾;加強犬的管理,消滅狂犬,可有效控制和消除人類狂犬病的發生;認真推行計劃免疫工作,能有效保護兒童的身體健康,控制甚至消除麻疹、小兒麻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和結核病的發生;取締賣淫活動,可有效控制性病的傳播;改善居民飲用水條件,保證食品衛生,可防止霍亂、傷寒、痢疾等嚴重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等等。但這些工作,僅僅依靠衛生部門或某幾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必須動員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部門齊心協力,參與防治傳染病的工作。為此,對防治傳染病這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必須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確公民、社會有關組織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責任,並依法進行社會管理。這是我國實際情況所提出的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加強衛生法制建設,使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由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手段過渡,才能取得持久的成效。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象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新加坡等國家及我國台灣省,都已將傳染病防治管理法律化,其中較早的日本,於1987年就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現在,我國把傳染病防治工作法律化,既適應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客觀形勢的需要,也符合世界傳染病管理法制化的一般趨勢。
二、關於立法的基礎
(一)在傳染病防治管理方面,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重視,1955年國務院批准頒發了《傳染病管理辦法》,1978年國務院又將《辦法》修訂為《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這兩個行政法規的實施,對我國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和管理工作,特別是為在我國消滅天花、控制鼠疫和其他一些嚴重傳染病的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為制定並施行傳染病防治法奠定了基礎。
(二)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和國家多年推行衛生防疫工作,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迫切要求不斷改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條件。雖然在我國對部分地區和部分人群還有待普及健康教育,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人民講究衛生,要求自身及環境健康的意識,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群眾也表現出了空前的積極主動精神,例如對計劃免疫,在許多地方,甚至在邊遠農村,群眾已自覺參加,蔚成風氣。對本法來說,人民群眾既是法保護的對象,又是法的遵守者,群眾自身覺悟的提高,是本法制定和施行的群眾基礎。
(三)建國以來,國家在建立醫療體系的同時,也建立了衛生防疫體系。我國現已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三級防疫網,現有各種衛生防疫機構5252個,專業人員213545人,是我國衛生防疫工作的主力軍。各類醫療單位的醫護人員,也是我國衛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多年來,國家還為衛生防疫工作配備了大批儀器、設備和設施,開發並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這些是我國制定和施行傳染病防治法的組織和物質基礎。
三、關於《草案》的幾個具體問題
(一)關於本法管理的病種和管理方法
《草案》根據傳染病的危害程度和應採取的監督、監測、管理措施,參照國際上統一分類的標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全國發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嚴重的35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考慮到在全國范圍或者在部分地區可能出現一些尚不可預測的新的傳染病,或某些病種被消滅的情況,同時規定了國務院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在必要時,可以對管理的傳染病病種進行增減。在管理方法上,將35種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首先,對甲類傳染病實行強制管理,疫情報告將有嚴格的時限,對傳染病疫點、疫區的處理,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和易感人群的保護措施等均具有強制性。其次,對乙類傳染病實行嚴格管理,考慮到乙類傳染病的特點與甲類的區別,在管理方法上規定了僅次於甲類的嚴格管理措施,將採取一套常規的嚴格的疫情報告方法。鑒於艾滋病已成為當今全球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已加強對該病的監測工作。對於已經發病的艾滋病病人,在管理上將採用某些強制性措施。但考慮到我國大陸目前尚未發生艾滋病病例,同時該病的潛伏期較長,傳播途徑特殊,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因而《草案》將其列入乙類傳染病,這並不表示我們降低了對艾滋病的警惕性。第三,對丙類傳染病實行監測管理,這是指根據我國目前該類傳染病可能發生和流行的范圍,國家通過確定的疾病監測區和實驗室,進行監測管理,對監測區域內的該類傳染病疫情,要求按乙類傳染病的報告方法進行管理。
對傳染病實行分類管理,已被多年實踐證明是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經濟、有效的方法,是可行的。
(二)關於疫情的通報和公布
傳染病疫情的通報和公布,是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傳染病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對外公布傳染病疫情還是我國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所必須承擔的國際義務。為此,《草案》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通報和公布全國(包括各地區)的傳染病疫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衛生行政部門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前提下,通報和公布所轄區域的傳染病疫情。通報和公布傳染病疫情,能夠教育和動員國內群眾提高預防傳染病的警惕性,提高控制傳染病的社會整體協同能力,並有利於消除國內外關於疫情的謠傳,起到安定社會,端正我國國際形象的作用。
(三)關於傳染病病人的管理
《草案》規定了對甲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屬於乙類傳染病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施行強制性的隔離、治療措施。這是因為,這些病人既是烈性傳染病侵害的對象,又是傳染病擴散的嚴重傳染源,為了患者本人的治療和防止向社會擴散,必須對上述傳染病病人採取必要的強制性管理措施。從法律角度上看,是限制了一些人身自由,但卻保護了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權,保護了整個社會的安全。因此,這樣規定是必要的。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傳染病法規中都明確規定,對患有烈性傳染性疾病的人必須施行強制性的隔離治療措施,遇有抗拒或者脫離監護治療的,可以實施拘留等緊急保安措施。聯系我國情況,歷史上就曾發生過鼠疫病人導致該病擴散,造成人亡村毀瘟疫大流行的慘痛教訓。因此,為了嚴格控制和消除烈性傳染病的擴散、傳播,這樣規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國際通例的。
(四)關於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緊急措施
《草案》在疫情的控制一章里,詳細規定了遇有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實施的各項緊急措施;由衛生行政部門劃定疫區;各級政府決定疫區封鎖和解除封鎖的許可權;以及如何組織力量撲滅疫情等。作這樣的規定是為了一旦發生傳播迅速、涉及面大、後果嚴重的傳染病疫情時,能夠運用一切有效措施使疫情得到迅速的控制,把對國家和人民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在緊急措施中,封鎖疫區是最重大的措施,為了慎重起見,《草案》規定,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應報經國務院批准,或者由國務院下令實施。
(五)關於管理監督體制
《草案》明確規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為執行本法管理監督職責的主管部門,設置傳染病管理監督組織,在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衛生防疫機構內聘任傳染病管理監督員。傳染病管理監督員行使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監督權,以衛生行政部門的名義工作,執行衛生行政部門交付的傳染病管理監督任務。這樣規定既有利於國家對傳染病預防、控制和管理的統一領導以及執法的統一性,又有利於發揮現有衛生防疫力量的作用。
(六)關於獎勵與處罰
除了規定行政處罰以外,《草案》還就違反本法規定在民事和刑事兩方面應負的法律責任,作了明確規定。在民事責任方面,對造成他人患傳染病或者患傳染病導致傷殘、死亡的,受害人、受害人的近親屬或者監護人、代理人有權要求致害單位或者個人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這樣規定符合我國民法的原則,也是為了更廣泛地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在刑事責任方面,《草案》直接規定了刑事處罰(有期徒刑、拘役和罰金),這是因為,一些故意導致傳染病傳播或流行,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案件,由於目前我國刑法沒有相應的規定,應受到刑事處罰的責任者將難以得到應有的制裁。目前許多國家的傳染病法規定了刑事處罰條款,如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明確規定了拘役、監禁和罰金,並規定了刑期和罰金數額。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草案》這樣規定是必要的,是施行本法所必需的。《草案》對刑事責任的規定符合我國刑法的總則,對刑法的分則也是一個補充。
此外,《草案》還對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的獎勵問題,作了規定。
(七)關於政府的責任
根據我國30多年衛生防病工作的經驗以及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社會性,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全國和地方的傳染病管理工作的具體領導,以利於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統一協調。例如,制定國家的傳染病防治規劃,需要國務院的直接領導和計劃、財政、勞動、人事、城建、農業、鐵路、交通、民航等部門的參與。為此,《草案》在總則中作了規定。
此外,為了使本法便於具體貫徹落實,還准備輔之以本法的實施辦法和若干單項規定,務使傳染病防治管理法規形成一個體系。
總之,制定傳染病防治法,將使我國的衛生立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必將促使我國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將進一步得到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將更加順利地向前發展。aware 天 貓
⑥ 行政法基本原則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的適用
法律解析: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的具體規范之中,高於行政法的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精神的准則。總結起來有以下六項基本原則:(一)合法行政原則;(二)合理行政原則;(三)程序正當原則;(四)高效便民原則;(五)誠實守信原則;(六)權責統一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的; (二)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 (三)阻礙執行緊急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警車等車輛通行的; (四)強行沖闖公安機關設置的警戒帶、警戒區的。 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的,從重處罰。
⑦ 快看!全國首個與佩戴口罩有關專項立法,具體是怎麼規定的
自疫情的爆發,口罩成為人們出門的必備物品,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是保護他人。自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已經把戴口罩當成一種衛生習慣,為了人與人之間健康,有些行業已經出台明確法律規定規范戴口罩,如果不規范戴口罩則被重罰。同時也呼籲人們在疫情尚未結束時,在公共場合要盡可能佩戴口罩,這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在佩戴口罩時我們也要重視以免對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