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馬雲道德綁架

馬雲道德綁架

發布時間: 2025-05-11 03:23:28

⑴ 怎樣看待道德綁架的現象

1. 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輿論的參與者。然而,這也導致了道德綁架現象的出現,即一些人利用網路輿論強迫他人遵循自己的道德標准。
2. 道德綁架實際上是一種隱蔽的壓迫行為,它可能看似文明,實則與暴力並無二致。在這種情況下,少數人通過煽動大眾情緒,對特定個體進行輿論攻擊,試圖迫使其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
3. 若要根除道德綁架,廣大網民需提升自身素質和辨識能力。在表達觀點或要求他人行動之前,應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考慮,問自己是否願意身處其境。
4. 沒有權利強迫他人遵循自己的意願,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自由。例如,對馬雲捐款的呼籲顯示了對他個人權利的不尊重。盡管馬雲富有,但他的財富是他努力的結果,他有權自主支配。
5. 道德綁架不僅不正確,而且不文明。我們應警惕不要被少數人利用,避免成為這種不公正行為的幫凶。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尊重他人的選擇和權利,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網路環境。

⑵ 最惡心的道德綁架是什麼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發生道德綁架的事件,並且有些人也經歷過道德綁架,有些道德綁架真的令人覺得非常的惡心,下面我說一下,我所經歷過的和我所聽到過的道德綁架事件。

馬雲他的阿里巴巴非常的成功,並且阿里巴巴也給他帶來了富可敵國的財富。但是有些人就看不過眼了,就對馬雲說,你這么有錢,怎麼不給貧困的山區人民多捐一點錢?當時看到這種言論覺得非常的無語,這種人的三觀簡直就是有問題。人家是憑本事賺的錢,而且人家辛辛苦苦賺的錢,人家有權去支配,人家喜歡怎麼去支配自己的錢,是別人的權利,其他人又有什麼資格去說呢?


有些人就是非常的喜歡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從來都不去換位思考,覺得自己是弱者,別人對你的幫助就是理所當然的。

⑶ 以「逼捐」為題800字作文

自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發生以來,各界人士發動愛心捐款對其進行援助,而馬雲動靜如何成為媒體和網友關注的焦點。目前,馬雲微博已淪陷,微博評論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指責馬雲「為什麼不給天津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於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 對此,有網友評論稱這些人是在道德上強奸馬雲,感嘆這種道德綁架在中國似乎越來越流行,痛斥這是一種勒索。
014年6月30日,成都市武侯區新希望大廈外,一名男子帶著14個人集體下跪,手舉標志牌向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暢借款100萬元治病。該男子名叫莫向松,21歲,四川宜賓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2011級學生。2013年11月,他被確診患急性白血病。他的行為引發了人們的熱議,有人同情其遭遇並支持他的行為,但也有不少人質疑他這樣做是道德綁架。很多媒體追問莫向松的行為背後是否有人策劃,他曾一度否認,後來卻公開承認,的確有一個幕後推手王某幫他策劃了裸曬和下跪事件。
針對莫向松的行為,中國社科院教授俞金堯說:「他得了白血病,希望生存,可以理解,畢竟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的,他有權利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但慈善應該是出於人的本意,而不是被公共輿論綁架。這種指名道姓的求捐款對被指的人來說是一種傷害,會將其強行推到公眾面前,逼入尷尬的境地,這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我們的社會不能鼓勵這種行為,甚至可以說,這種做法對社會是有一定危害的。」
多維解讀
1.要讓慈善發自本心。自願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強捐」都違背了慈善的基本要義。慈善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人類社會的潤滑劑,也是人類社會的黏合劑,它所表達的善意和愛心有助於消解社會的疏離和隔膜,使人際關系變得更融洽,從而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捐與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個人的自覺自願行為,發自本心的自願捐款是慈善事業能夠長遠、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石。
2.別用道德綁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試想,如果那位董事長不借款,是否會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求生慾望並不是實施過激行為的理由,用道德綁架慈善的方式不可取。當慈善被道德綁架,留給人們的並不是慈善的大行大德,而是被演化成了掠奪的行為。
3.維護慈善中的尊嚴。21歲的莫向松身患白血病,求生的本能使他不顧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憫。但想獲得幫助是否就有必要採取下跪這種有失尊嚴、不體面的方式?求助者不能因為「差錢」而失去尊嚴,做慈善者不能因為「不差錢」而傷害求助者的尊嚴,慈善應以維護雙方的尊嚴為前提。
4.營造慈善的健康環境。以出位、出格的行為引起輿論關注,然後獲得救助,莫向松的尷尬和無奈正在於此。現實生活中,人們一遇到事,首先想的不是向慈善機構求助而是向個人求助,可見國民對慈善機構是不信任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普通人從慈善機構獲助之困難和機會之渺茫,這是我國慈善環境不健康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因此,要想營造慈善的健康環境,慈善機構必須重塑形象,使慈善事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在官方慈善機構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的同時,民間慈善組織在輿論中獲得了大量的支持。可是好景不長。繼李亞鵬的「嫣然天使基金」被質疑侵吞善款後,2014年4月,李連傑的「壹基金」也遭到了公眾的質疑。4月22日,微博實名認證為「中國知名的時政思想評論類網站」的四月網發布微博,質疑「壹基金」在雅安地震中所獲捐款4億多元,目前只撥付4000多萬元,僅占捐款總額的9%。對此,李連傑回應:「錢在國家的銀行裡面,怎麼能轉到我的銀行戶頭里又不被人發現,誰能教教我?」
瘋狂點擊從中國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到「嫣然天使基金」「壹基金」等民間慈善組織被質疑,這都是「不信任」惹的「禍」。慈善是靠信任維持的事業,公眾看不到應有的透明度,不知道捐贈的錢用到了哪裡,誰都有質疑的權利。在危機中反省,在質疑中反思,慈善組織只有靠自身制度的完善,才能重拾信任,否則只能與人心漸行漸遠。

⑷ 道德綁架是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內求、脅迫或攻擊別容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4)馬雲道德綁架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結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是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為在強調群體和統一價值觀的社會中,輿論具有足以殺人的功能。

潛藏危機:「道德綁架」這詞能做「擋箭牌」,人們可以說自己沒違反法律就行,指責說自己的人。各種事情都因自己沒違法而說自己「錯了嗎?」時間久了,人們一切只要求自己不違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長久下來,道德將會消失,社會將冰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綁架

熱點內容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超層越界的規定 發布:2025-05-11 07:29:08 瀏覽:821
蘇大強當法官 發布:2025-05-11 07:23:26 瀏覽:240
假公章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5-11 07:23:20 瀏覽:716
財產證明會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1 07:19:05 瀏覽:695
道德經大智慧之心解 發布:2025-05-11 07:18:55 瀏覽:727
2017段波民法 發布:2025-05-11 07:16:05 瀏覽:354
依法治國堅持人民 發布:2025-05-11 07:14:24 瀏覽:350
法學考研學碩和專碩的區別 發布:2025-05-11 07:11:42 瀏覽:443
陳印法規2017百度雲 發布:2025-05-11 07:04:34 瀏覽:194
高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11 07:02:17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