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國人大立法流程

全國人大立法流程

發布時間: 2021-12-21 00:43:06

① 我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主要階段

立法程序是指立法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制定和修改法律所應當遵循的步驟、方式和順序。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起草、徵求意見、審查、通過、簽署、發布。

③ 簡述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

《立法法》第二章第二節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三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四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十五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六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七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一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④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的變化

中國人大立法50年回眸

立法體制日臻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重大改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年來,
新中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1954年,新中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憲法,還制定了5部國家機構的組織法,標志著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當時,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立法體制,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賦予國務院和地方人大立法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康生介紹說,由於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無法適應繁重的立法任務的需要。因此,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的需要,制定單行法規;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授權常委會在大會閉會期間,對現行法律中的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加以修改。

說到我國的立法體制,很多法律專家和老「人大」都不約而同地提到1979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加快立法步伐的需要,我國對立法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體現在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制定的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2月制定的現行憲法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關授權決定之中。」胡康生進一步解釋說,「第一,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第二,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第三,賦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和行政法規作變通規定;第五,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制定特區法規。」

立法體制的改革催生了累累碩果。從1979年到2004年6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通過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323件(現行有效的法律212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38件,法律解釋10件;國務院制定了970多件行政法規(現行有效的650件);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上萬件地方性法規(現行有效的7500多件);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過不懈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

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與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是否應該負全責?騎自行車能否載人?這些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成為9月3日北京市人大舉行的立法聽證會上的辯論焦點。

這次就《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徵求意見稿舉行的聽證會,僅來采訪的記者就有好幾十人。

除了關注聽證會的內容之外,人們對立法聽證這一形式也備感新奇。

其實,放眼全國,人們發現,立法聽證會已經在許多地方舉辦過。比如,8月底,山東省人大舉行立法聽證會,就《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中的有關條款聽取意見,普通漁民參加了聽證會。5月13日,遼寧省人大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內容是與廣大消費者利益關系密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定,20名陳述人中普通消費者代表就有11人。

「立法聽證」不是各地今年的創新。早在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立法法》就將立法聽證引入立法程序。可以預見,全國各地今後還將舉行更多的立法聽證會。

近年來,各級人大常委會廣泛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向全民公布法律草案等多種形式徵求各方面意見。公眾參與立法,已經從具體法律的探討,延伸到了法律規劃的制定。對此,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我國立法程序的變化和進步還有許多。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到一個立法術語———「三審」,也就是三次審議。在全國人大成立初期,一部法律草案一般一審二審就通過了,隨著我國立法程序的日益完善,現在一般改為三審,爭議較大時甚至進行四審、五審。

回首人大50年法制之路,「立法聽證」、「三審」等變化,無不在告訴我們:我國的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立法質量日益提高 修改法律數量近年來大幅度增加

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突出強調「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

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民主的發展等形勢的變化,我國立法工作中不再是單純重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也開始重視修改修訂原有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不符合形勢需要的法律法規進行廢止和清理。九屆全國人大期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修改修訂法律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制定法律的數量。有關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立法工作努力適應形勢的發展,注重立法質量的一個明顯體現。」

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關於加強立法工作的精神,在前幾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的基礎上,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實現一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的立法工作思路。「一個目標」就是爭取在本屆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一個重點」就是提高立法質量。

多年來,為了提高立法質量,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用立法法的形式把立法程序完善起來,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堅持立法、修改法律和適時廢止法律並重,等等。堅持舉辦法制講座也是一項有效舉措。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每次會議閉幕後都要舉行法制講座,講座緊緊圍繞人大常委會正在或將要審議的重要法律案進行,以增加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審議質量。

面對每一部法律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總是反復研究推敲,多次審議,保證了立法質量。「有些新制定的法律,與提請初審的法律草案相比,新增加的條文佔1/3左右,內容有修改的條文佔1/2以上。」有關部門提供的這一數字,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待立法嚴謹態度的有力佐證。

⑤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哪些階段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案的審議
3.法律案的表決    
4.法律案的公布

⑥ 全國人大制定法律的大致經過

中國的法律是如何制定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一個社會的規矩。在中國,制定法律的權力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的制定過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公布四個環節。

1、提出法律案。這是法律制定的第一道程序。在過去20年的立法實踐中,法律案約有30%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委託常委會工作機構起草或者由有關專門委員會起草提出的;約有60%是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起草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同意後提出的;約有10%是由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起草提出的。雖然法律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但在實踐中,所有法律案都是先向常委會提出的,經常委會審議後分別兩種情況處理:一是,屬於基本法律的,由常委會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二是,不屬於基本法律的,由常委會通過。此外,根據法律規定,主席團、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10名以上常委會組成人員聯名,也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

2、審議法律案。法律案的審議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民智、民意的過程,是法律制定程序的核心環節。法律案列入全國人大會議或者常委會會議議程後,首先在全國人大全體會議或者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對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由各代表團或者常委會分組會議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個方面的意見進行統一審議,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和審議結果的報告。

為了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對列入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採取召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由常委會工作機構將法律草案印發中央有關機關、組織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以及有關專家,書面徵求意見。對重要的、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在報紙上公布,進行全民討論。比如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公布過村委會組織法草案、合同法草案、土地管理法修改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3、表決法律案。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是在常委會反復審議、修改的基礎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大會審議的,所以一般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可交付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一般要經過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才能交付表決,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法律。法律案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後,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並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是標准文本。

熱點內容
證券法和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5-05-10 20:59:08 瀏覽:632
業務員飛單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0:59:03 瀏覽:349
國家法院上班了嗎 發布:2025-05-10 20:29:01 瀏覽:56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產生 發布:2025-05-10 20:24:20 瀏覽:441
稅務政策法規承諾 發布:2025-05-10 20:18:38 瀏覽:177
保底條款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20:09:54 瀏覽:570
林建華律師 發布:2025-05-10 19:55:04 瀏覽:836
中南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5-10 19:45:56 瀏覽:40
蜂窩立法原則 發布:2025-05-10 19:44:45 瀏覽:512
蘇州司法鑒定招聘 發布:2025-05-10 19:36:2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