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狼孩有道德感

狼孩有道德感

發布時間: 2021-12-21 08:22:23

① 狼孩的事件告訴我們,人類的,道德意識不是先天具備的,它一定經過什麼才能逐漸

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

② 為什麼狼孩走進人類社會,心理狀態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從心理學的角度還回答就是:
狼孩的的心理發展階段所接觸的社會環境不是人的社會環境,而是狼的社會環境。因此,個性與性格的形成因素中,社會影響與普通人不一樣,從而導致了他的三觀等各種認識差異。

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發音系統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神經通路,以後要重新改變,非常困難)。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成人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長期離開人類社會後又重新返回時,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這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身心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③ 「狼孩」是一種什麼現象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人的心理特徵是天生的重要,還是後天獲得的更為重要?周圍環境、習慣和人的生存條件在人生命的最初幾年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對「狼孩」現象的研究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莫大的希望。

英國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說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人與野獸共處的令人稱奇的故事。一群狼從一隻兇殘的老虎那裡救下一個男孩並喂養他,人們稱他為狼孩。後來他成為一個美男子、大力士和「熱帶叢林的主宰」。古羅馬關於羅馬締造者孿生兄弟羅慕洛和穆斯的傳說同樣講述了一隻母狼搭救並哺養他們的故事。還有關於人猿泰山的多集電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熱帶叢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長大的。這些作品的根據是什麼?純粹是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呢?

其實,確實有令人信服、證據確鑿的材料來證明野獸哺養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豬都曾充當過哺養者。這類悲劇性的事件多發生在鄉村地區,那裡的生活方式不允許大人們時時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兒。經常是在小孩兒丟失之後,父母卻還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們最常提到的一件事發生在東方印度一個叫米德納普爾的村莊里。1920年秋天,在一個狼窩附近人們跟蹤發現了兩個小女孩,並把她們捕獲。一個女孩大約一歲半,另一個大概八歲。根據觀察判斷,成齡狼像照料自己的後代一樣照料了她們。姐妹倆能夠靈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樣長號,有抓撓的習慣。她們被送進了孤兒院,年齡小的女孩在那裡很快就死去了,年齡大的那個活到了16歲。她逐漸學會了像人一樣站立和行走。她甚至習慣了人類的食物,但她僅能學會三十多個單詞。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兒院來了一個由母熊撫養的3歲的孩子。這個小男孩後來與人生活了大約14年,但在許多方面他還保留了野獸生活的習慣——十分警覺,對學習沒有特別的興趣。

前不久人們在烏干達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的養父母是黃狒狒。盡管人們想方設法,但他仍是彎曲著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醫生們推測,這個孩子是在嬰兒時期落入熱帶叢林中的,他對人類社會充滿了敵意。

對孩子們在幼年不幸落入動物群中的事例進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學家們作出了不妙的結論。重新教育這些孩子、使他們養成人類生存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小說里狼孩的故事情節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級法則來演繹的話,那麼在實際生活中一切都要復雜得多。早在17世紀著名的瑞典科學家卡爾·林耐就對動物世界的分類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類法構成了現代生物學的基礎。他的著作中關於人的那一章專門辟出一節,題名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現代的研究者們把那些在森林和熱帶叢林動物之間開始自己生活的孩子們列入所謂的第三文明。他們認為,狼孩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但也還不算野獸。他們的生理條件使他們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離危險、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不能去爭取獸群的領袖地位。當然,他們可以具有敏銳的嗅覺,他們的聲帶能夠發出吼叫聲和長號聲,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會在黑暗裡發光。但是他們也不會完全採取野獸們的生活方式。在與人的交往之中,有時經過與他們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後,他們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能夠獲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聽說這種人能夠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個例。

④ 狼孩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嗎

英國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說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人與野獸共處的令人稱奇的故事。一群狼從一隻兇殘的老虎那裡救下一個男孩並喂養他,人們稱他為狼孩。後來他成為一個美男子、大力士和「熱帶叢林的主宰」。古羅馬關於羅馬締造者孿生兄弟羅慕洛和穆斯的傳說同樣講述了一隻母狼搭救並哺養他們的故事。還有關於人猿泰山的多集電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熱帶叢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長大的。這些作品的根據是什麼?純粹是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呢?

其實,確實有令人信服、證據確鑿的材料來證明野獸哺養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豬都曾充當過哺養者。這類悲劇性的事件多發生在鄉村地區,那裡的生活方式不允許大人們時時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兒。經常是在小孩兒丟失之後,父母卻還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們最常提到的一件事發生在東方印度一個叫米德納普爾的村莊里。1920年秋天,在一個狼窩附近人們跟蹤發現了兩個小女孩,並把她們捕獲。一個女孩大約一歲半,另一個大概八歲。根據觀察判斷,成齡狼像照料自己的後代一樣照料了她們。姐妹倆能夠靈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樣長號,有抓撓的習慣。她們被送進了孤兒院,年齡小的女孩在那裡很快就死去了,年齡大的那個活到了16歲。她逐漸學會了像人一樣站立和行走。她甚至習慣了人類的食物,但她僅能學會三十多個單詞。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兒院來了一個由母熊撫養的3歲的孩子。這個小男孩後來與人生活了大約14年,但在許多方面他還保留了野獸生活的習慣——十分警覺,對學習沒有特別的興趣。

前不久人們在烏干達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的養父母是黃狒狒。盡管人們想方設法,但他仍是彎曲著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醫生們推測,這個孩子是在嬰兒時期落入熱帶叢林中的,他對人類社會充滿了敵意。

對孩子們在幼年不幸落入動物群中的事例進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學家們作出了不妙的結論。重新教育這些孩子、使他們養成人類生存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小說里狼孩的故事情節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級法則來演繹的話,那麼在實際生活中一切都要復雜得多。早在17世紀著名的瑞典科學家卡爾·林耐就對動物世界的分類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類法構成了現代生物學的基礎。他的著作中關於人的那一章專門辟出一節,題名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現代的研究者們把那些在森林和熱帶叢林動物之間開始自己生活的孩子們列入所謂的第三文明。他們認為,狼孩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但也還不算野獸。他們的生理條件使他們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離危險、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不能去爭取獸群的領袖地位。當然,他們可以具有敏銳的嗅覺,他們的聲帶能夠發出吼叫聲和長號聲,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會在黑暗裡發光。但是他們也不會完全採取野獸們的生活方式。在與人的交往之中,有時經過與他們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後,他們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能夠獲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聽說這種人能夠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個例。

⑤ 狼孩是人嗎狼孩有道德嗎用人的本質和道德的本質解釋

從生理結構上說,狼孩是人!從道德層面說,狼孩不是人!如果對這個回答滿意,請點回答內容下面的「…」,再點擊「採納」,謝謝了!

⑥ 狼孩的事例說明了什麼

「狼孩」的故事說明了在教育過程中要抓住關鍵期,以促進個體得到較好的發展,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也即說明了教育教學要遵循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狼孩從小暴露在狼群中,語言機制沒有得到發展,智力水平低下。從小生活的環境和所受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的一生發展,所以才導致將狼孩帶到人類生活中無法適應以致最後死亡。

狼孩的事例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裡,外出打獵的人們在打死了一隻大狼後,在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長大的女孩。年長的女孩估計8歲,年幼的女孩大約2歲,據猜測都是出生半年後被狼叼去的。兩個女孩在回歸人類生活後,被當地的孤兒院收養,並且分別取名為卡瑪拉和阿瑪拉。

她們的言語、動作姿勢、情緒反應等方面都具有很明顯的狼的習性。她們不會說話,卻能發出奇特的聲音;不會用手,也無法直立行走,只能像狼一樣,依靠四肢爬行;

她們對人有著非常敏感的懼怕,對於狗、貓等動物卻感到特別親切;白天的時候她們一動都不動,一到夜間便開始到處亂竄,還會像狼一樣嚎叫。

⑦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沒有道德關系

他如果一直生活在

狼群當中就沒有意識,

回到人群當中就有,

但意識水平很低

⑧ 狼孩在社會學上反應了什麼社會現象

這個屬於返祖現象,我們偶爾也會看到這樣的案例的。

⑨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沒有道德關系 

男孩生活在狼群里是無奈之舉,是當時的環境所限,沒有什麼道德關系。

⑩ 狼孩故事的啟示

狼孩的啟示①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竟然發生了:狼、熊和豹之類的猛獸,居然能撫育人類的幼童!"印度狼孩"一事就曾轟動過一時,讓我們通過這一事例,來談談它能給人以什麼啟示。

①原載《化石》雜志,1977年第4期。

那還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一事。

據美國《自然史》雜志1976年4月號刊登的一篇書評說,"狼孩"的發現者、孤兒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①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這兩個像狼的女孩轉化為人的經過,書中還附有美國人類學家津格的評論。

①此書於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這種野獸撫育人類幼童的事例絕不止一件。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於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據傳我國古籍中也記載過有關"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報》編輯部知識組的同志,還為本文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資料--據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報道:

一批醫生和心理學教授正前往肯亞首都內羅畢,去研究一個曾在猴群中生活過的男孩。

這個男孩是四年前蒲隆地的一些村民發現的。發現時,他全身赤裸,身體大部分長著毛,用四肢爬行、跳躍。村民們經過一段緊張的追趕,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醫院,現在住在肯亞的一家醫院里。

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約翰"。已確定他現年八歲,是在森林中與家人失散或是家裡人全部遭難後獨自留下的。猴子們見到他很高興,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並保護他免受其他動物的傷害。

在被發現後的一段時間內,他學習了兩腳行走,由於回到人類中生活,性情也變得溫順了。但是,他至今還不會說話。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習慣吃人們所吃的各種食物。

關於被遺棄在森林裡長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獵人從森林裡找到了一個17歲的男孩,由於長久隔絕於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他時已變成"野獸般的孩子"。這一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並進行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這個野男孩死於40歲。據說經過長期人為的訓練,他終於被"馴化"了,"失盡了他的動物行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龍的野男孩》一書,介紹了這個野男孩被發現的概況。

至20世紀50年代末,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里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開首講的印度"狼孩"。

人們會問:這些"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後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麼不同?

據記載,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鍾,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飢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之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後的3年中,卡瑪拉終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呢?

我們知道,人類學和心理學工作者往往通過對高等類人猿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索人類語言、智力及許多社會行為和習性的形成過程,而人類兒童與動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卻提供了少有的機會,通過對這一類特殊情況下的人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價值的資料。

首先,"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的知識和才能並非天賦的、生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脫離了人類的集體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點。而人腦又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本身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它的原材料來自客觀外界,來自人們的社會實踐。所以,這種社會環境倘若從小喪失了,人類特有的習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發展不了,一如"狼孩"剛被發現時那樣:有嘴不會說話,有腦不會思維,人和野獸的區別也混滅了。

這里也應當指出,"狼孩"本身畢竟是人類千世萬代遺傳下來的後輩,因此當"狼孩"回到了人類社會中,必然會逐漸恢復人類特有的習性。印度"狼孩"盡管似乎成了野獸般的生物,但她死時已接近於人了。而辛格夫婦所豢養的那些家狗從沒有學會直立行走,更沒有學會說話。

其次,"狼孩"的事例說明了兒童時期在人類身心發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僅就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在社會環境作用下,兒童的腦獲得了迅速發展。正是在兒童時期,逐步學會了直立和說話,學會用腦思維,為以後智力和才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狼孩"由於在動物中長大,錯過了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就使她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比不上同年歲的正常兒童。

再次,正如個體發育史是它的種系發展史簡短的重演一樣,人類幼兒智力的成長過程也反映了從猿到人漫長歷程中人的智力的發展歷史。由於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狼孩"未能學會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們的發言器官--喉頭和聲帶的運用受到阻礙,發不出音節分明的語言。更重要的是,由於脫離人類社會,印度"狼孩"自然不會有產生語言的需要。此外,她們總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從下方攝取印象,不可能使頭腦獲得較其他四腳動物更多的印象,這一切根本地阻滯了她們智力的發展。"狼孩"的事例從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起源過程中如果沒有直立行走和語言的形成,人類祖先就不可能實現由猿到人的轉變,而直立行走和語言的形成卻又離不開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所以狼孩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沒有勞動,也就沒有可能實現從猿到人的轉變!

熱點內容
七月一號新法規 發布:2025-05-10 18:00:58 瀏覽:264
銀行轉賬和網銀轉賬同樣具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5-10 17:45:39 瀏覽:50
歷年司考刑法真題 發布:2025-05-10 17:45:00 瀏覽:486
2019勞動法懷孕產檢扣工資 發布:2025-05-10 17:44:58 瀏覽:303
蕪湖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5-10 17:40:57 瀏覽:854
學校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10 17:35:31 瀏覽:104
銀行法律知識競賽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5-10 17:34:42 瀏覽:791
法官刪發言 發布:2025-05-10 17:19:19 瀏覽:145
深圳勞動法二胎陪產假最新規定2015 發布:2025-05-10 17:19:12 瀏覽:396
找衡水律師 發布:2025-05-10 17:08:46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