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和法治
『壹』 誰把孟子所講的"仁政"和"義"發展為"禮"和"法
「禮」: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范,這便是孔子對顏回解釋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范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核心是主張「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貳』 "法治"與"德治"結合,方能長治久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今天"德刑之辯"辯論會的主持人,今天咱們的辯論題目是"該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參加咱們今天辯論的正方(以德治國方)的辯手有孔子、孟子、賈誼、董仲舒等四位;反方(以法治國方)的辯手是商鞅、韓非子、桑弘羊和曹操。讓我們鼓掌歡迎雙方選手上場!
主持人:比賽開始!下面請正方一辯孔子闡述正方觀點,時間一分鍾。
然而,法家思想只 "可行於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秦朝的滅亡標志著法家"法治"治國思想的失敗。漢朝以陸賈、賈誼、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促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贏得了"德刑之辯"的歷史性勝利。自此以後,歷代王朝基本上都以"德治"為治國之策,在實踐中施行"德主刑輔"、"德法並舉"之術。法家的"法治"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很難占據治國方略的主導地位。
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方能長治久安,達到有效治國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這是封建社會兩千年的統治實踐給我們的啟示。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德治。現代的德治和法制都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德與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維護法制建設,實現社會穩定。
『叄』 禮義和廉恥,有什麼范疇或層面上的不同
禮義廉恥四個字所蘊含的意義隨著歷史變遷也隨著變化。但是無論怎麼變化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如「禮」在春秋時期就是周代禮制所包含的內容,那是統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同時也是當時的價值取向,不懂禮者皆為蠻夷,那是孔子都願意去的地方。「禮」在當代就可以簡單理解為禮貌,善良等等,是一種美好品德之一。很多書上在翻譯《管子·牧民》中「倉廩實則知禮節」的禮節一詞時直接翻譯為禮節,這是有偏頗的,至少不是很正確。今古翻譯即是把古語翻譯成現代語,把禮節翻譯成禮節,就把當今的禮節等同於古時候的禮節。這也許對了解的讀者不會造成影響,但是對初通古文之人會造成不當的理解。
其他的三個字也是一樣,古今含義不盡相同。
那麼再回頭看開頭的提問,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存在邏輯問題。「四維不張」指的是現代意義上的四維還是管仲的四維,提問者並未指明。如果是古時的四維自然不適用當代社會,否則我認為還是適用於現今社會的。
當今社會仍然在強調禮義廉恥,具體的含義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次的含義,也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國家層次的含義,還包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公民正面層次的含義。試想如果社會國家人民沒有這禮義廉恥,那麼得到這多助,失道者寡助,國家焉能不亡。
管仲對禮義廉恥的要求有哪些呢?「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簡而言之,君主做好表率不逾節、不自進、不蔽惡、不從枉那麼禮義廉恥自會存在人民之中,君主的國家自會長治久安。齊桓公作為五霸之首自然不負盛名,他在稱霸之前確實對管仲言聽計從,但是稱霸之後,就不再收到這些禮節的約束,不再遵守禮義廉恥,放浪形骸,造成的影響就是自他以後呂氏齊國再沒有稱霸之君。
可見管仲的四維說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而且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也不乏諫臣以禮義廉恥直諫君主,要求君主遵守禮義廉恥,上行下效,乃至全國遵守禮義廉恥,如果再直接一點形容那就是封建禮教
『肆』 中國歷史上最早將禮和法結合起來,以「法治」充實「禮治」的思想家是誰
“禮制不俗,刑不醫”是西周“禮制”的基本特徵。 “禮不為庶人”主要是指禮贈給各級貴族的世襲特權,平民和奴隸所沒有的特權。 “刑非醫”主要是指刑罰的尖銳,不是針對醫生之上的貴族,而是針對奴隸和平民。 在貴族內部,由於等級不同,待遇也不同。 因此,西周的“禮制”下,等級制度十分嚴格,“天有十日,人有十度”; “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儀式。” 老百姓除了能穿絲綢的老人外,只能穿麻布和格布製品,所以老百姓自稱“俗衣”。
漢代《漢書·十貨志》畝含“三石粟”,相當於現行制度281斤/畝,漢代《淮南子·朱書訓》畝含稻米2.77石, 相當於現行制度的260斤/畝。
『伍』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利法度
聖人生下來性惡但是善於偽裝自己,偽裝自己製造出禮和義,有了禮義之後自然就產生了法治
『陸』 法治文明禮儀作文大全
中國,素來以來「文明之邦」自著稱,在古代,不管是達官貴族,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講文明禮儀。直到現在,這個傳統依舊未改變。
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校園里,文明禮儀隨處可見。比如:在學校里,如果把同學或老師撞到的話,都應該說一聲「對不起!」,才能走開。同學之間要相互團結,友愛,不能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而爭吵不休。同學有困難時要幫忙,不能坐視不管;在家裡,要尊敬長輩,父母交給自己的任務要立即完成,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推脫,如果自己實在放不下手上的事,應向父母交代清楚,不能向父母大吼大叫。如果想尋求父母的幫助,必須要用上「請」這個字眼,這樣能顯得自己十分有禮貌,很懂事;在其他公共場合,更要講文明禮儀了,如果有人問你問題的話,自己確實不知道,應該說「實在對不起,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是不能說「我怎麼曉得,你去問別人噻,你好煩人。」這樣會讓人覺得你沒有禮貌,你在別人的心目中會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柒』 法制教育和文明禮儀的資料,硪要出板報哦
我葫蘆島實驗中學,你也是?
公共禮儀
(一) 特定公共場所禮儀
1、影劇院:觀眾應盡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間應當有禮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讓自己通過;通過讓座者時要與之正面想對,切勿讓自己的臀部正對著人家的臉,這是很失禮的.應注意衣著整潔,即使天氣炎熱,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觀的.在影劇院萬不可大呼小叫,笑語喧嘩,也鐵把影院當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結束後觀眾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
2、圖書館、閱覽室:圖書館、閱覽室是公共的學習場所。
①要注意整潔,遵守規則。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內。就座 時,不要為別人預佔位置,查閱目錄卡片時,不可把卡片翻亂或撕壞,或用筆在卡片上塗抹劃線。
②要保持安靜和衛生。走動時腳步要輕,不要高聲談話,不要吃有聲或帶有果殼的食物,這些都是有悖於文明禮貌的。
③對圖書館、閱覽室的圖書桌椅板凳等等屬於公共財產,也應該注意愛護,不要隨意刻畫,破壞。
學生禮儀
學生是學校工作的主體,因此,學生應具有的禮儀常識是學校禮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在活動中,在與教師和同學相處過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
1、課堂禮儀: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生最基本的禮貌。
(1)上課: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應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師上課,當教師宣布上課時,全班應迅速肅立,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後,方可坐下。學生應當准時到校上課,若因特殊情況,不得已在教師上課後進入教室,應先得到教師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
(2)聽講: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力集中,獨立思考,重要的內容應做好筆記。當老師提問時,應該先舉手,待老師點到你的名字時才可站起來回答,發言時,身體要立正,態度要落落大方,聲音要清晰響亮,並且應當使用普通話。
(3)下課:聽到下課鈴響時,若老師還未宣布下課,學生應當安心聽講,不要忙著收拾書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響,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下課時,全體同學仍需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待老師離開教室後,學生方可離開。
2、服飾儀表:穿著的基本要求是:合體;適時;整潔;大方;講究場合。
3、尊師禮儀: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4、同學間禮儀: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生活中的一種團結友愛的力量。注意同學之間的禮儀禮貌,是你獲得良好同學關系的基本要求。同學間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禮貌用語稱呼同學。在有求於同學時,須用"請"、"謝謝"、"麻煩你"等禮貌用語。借用學習和生活用品時,應先徵得同意後再拿,用後應及時歸還,並要致謝。對於同學遭遇的不幸,偶爾的失敗,學習上暫時的落後等,不應嘲笑、冷笑、歧視,而應該給予熱情的幫助。對同學的相貌、體態、衣著不能評頭論足,也不能給同學起帶侮辱性的綽號,絕對不能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在這些事關自尊的問題上一定要細心加尊重,同學忌諱的話題不要去談,不要隨便議論同學的不是。
5、集會禮儀:集會在學校是經常舉行的活動。一般在操場或禮堂舉行,由於參加者人數眾多,又是正規場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會中的禮儀。升國旗儀式: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升降國旗是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方式。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都要定期舉行升國旗的儀式。升旗時,全體學生應列隊整齊排列,面向國旗,肅立致敬。當升國旗、奏國歌時,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直至升旗完畢。升旗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活動,一定要保持安靜,切忌自由活動,嘻嘻哈哈或東張西望。神態要庄嚴,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應抬頭注視。
6、校內公共場所禮儀:應該自覺保持校園整潔,不在教室、樓道、操場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不在黑板、牆壁和課桌椅上亂塗、亂畫、亂抹、亂刻,愛護學校公共財物、花草樹木,節約用水用電。自覺將自行車存放在指定的車棚或地點,不亂停亂放,不在校內堵車。在食堂用餐時要排隊禮讓,不亂擁擠,要愛惜糧食,不亂倒剩菜剩飯。
『捌』 管仲提出禮義廉恥是出於什麼目的
管仲之功利,即是將齊國作為其變革之實驗品,在這之前的諸侯列國可能並沒有過這樣的變法,這種變法突破了原有的周天子禮樂制度,或者本身就是尋找到一種與周天子管理臣民類似的方法,對於「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樣的說法,在後來對整個封建時代的王朝都具有影響,而禮義廉恥也成為士農工商們通行於世的行為准則,也是基本准則,這是中國人最早的所謂價值觀,每個人要在春秋戰國時代真正的生存下來,就必須要尊重這個四維,畢竟這個四維是在齊國國家層面上所弘揚的。
在後來的大多數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們,皆在推廣這種管理模式。當然唯獨秦國的商鞅,對這種並重的方式進行了再次修正,即是將法制凌駕於禮制之上,把法家那種獨尊一家的思想貫徹到了國家管理中來,並在數年之間取得重大突破,高效運轉的法制在秦國這個中原邊陲之國得到了極大推廣,並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根基。可是,這種制度的問題也在後來彰顯,即法治的過於嚴酷終究惹怒了民間百姓,最後興兵滅秦,而致漢王朝建立後,法治與德治的模式又為漢朝皇帝們所推崇,這當然是管仲為他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玖』 荀子禮法相結合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內容
荀子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命題。其含義兩點:(1)禮法並回舉、王霸統一答。他認為「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成相》)「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為用。只是法的特點表現為通過賞罰來維護等級秩序。(2)禮高於法,禮為法之大本。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一有機會仍會作亂。他把「法治」稱為「暴察之威」,「禮治」稱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極也不過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了:「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會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致士》)。荀子以為,禮義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們愛好禮義,其行為就會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總之,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統一,是對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開創了漢代儒法合流、未爆雜用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