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論題
Ⅰ 簡答題: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內容可概括為:
1、依法治國 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
2、執內法為民容 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要求;
3、公平正義 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價值追求;
4、服務大局 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使命;
5、黨的領導 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根本保證。
Ⅱ 論述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包含了哪些新的法治理念和法制建設問題。
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的新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
Ⅲ 如何作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主觀題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內的集合體容,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Ⅳ 中國法律思想史 論述題 論述法家的「法治」理論
先秦儒家從荀況開始由主要代表封建貴族轉向新興地主服務。荀況適應戰國末期的新形勢,對孔子的思想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而與孟子卻存在明顯的對立。荀況不死守「仁」、「禮」,也不排斥法家。他以「禮」為基礎對法家之法進行批判性地吸收,並在吸收中改造了孔孟之禮。因此,荀況思想主要特徵與貢獻是治禮、法於一體,使儒法兩家趨於合流。 荀況認為禮、法起源於兩種前提: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戰勝自然,必須組成社會,即「能群」;組成社會之後,還要必須有「分」,即區別職業和等級。禮法就是為了「明分使群」而產生的。二是人性惡,為了避免因為人性惡所造成的惡果,必須對人進行改造,聖人和禮法就是為了改造惡性而產生的。 引法入禮,禮法結合,荀況引法入禮,將體現貴族利益的舊禮改造成為維護封建官僚等級制度的新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明分使群」的禮法起源論論證封建官僚等級制度的必要和合理。荀況的「明分」實質就是要確立體現封建等級名分的新秩序。二是強調禮的實質和作用在於「分」、「別」,即區分等級。使高貴與低賤,尊長與卑幼有所區分。三是突出了禮的客觀性、強制性和制度性。四是主張以禮「舉賢能」,確立官僚制度。荀況否定「世卿世祿」,但並不反對宗法等級。 荀況強調教化與刑罰並用,即「隆禮重法」。他論「禮」比孔孟都要多,且把「禮」的地位抬提很高,同時他對「法」也最為重視。荀況提出了「隆禮重法」兩手並用的方針,要求將「禮」的基本原則法律化。
漢代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的特點及其影響。他以儒家思想為主,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創造了一種新儒學。他提出了「三綱、六紀、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後來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董仲舒把《春秋》看成是治國理民的法典,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難問題,他都從《春秋》中找到答案,並按照《春秋》的精神,從理論上加以論證。董仲舒的「一統」,就是「一統乎天子」,也就是要實行君主集權。為了維護和發展當時政治、經濟的大一統局面,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要求以儒家思想統治其他各家。 董仲舒為了論證「君權神授」,創造了「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把天描繪成創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人的情感、意識是與天相適應的。君主的統治是天意的具體安排,君主必須秉承天意來行事。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等說教,實際上是人間大一統專制下「神聖」君權的反映。 董仲舒根據人間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仁義道德思想,以及「陽尊陰卑」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論。董仲舒總結秦朝驟亡的歷史教訓,認為漢朝必須改弦易轍,實行「更化」並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則,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嚴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輔是由天道引申出來的。他主張德治,強調禮樂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視刑罰。在實施德和刑時,要根據人們不同的「性」而各有側重。
近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立法指導「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總稱。它是隨著孫中山思想的不斷前進而逐步充實和完善起來的,並經歷了由舊三民主義到新三名主義的巨大轉變,它不但是孫中山政治、經濟主張的理論基礎,而且是孫中山法律思想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中的第一個主義。在舊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驅除韃虜」指推翻滿族通知的清政府,「恢復中華」指光復漢民族國家,「視滿族為異類」。這種民族主義包含以漢族為本位的大漢族主義思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於當時清王朝已經成為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壓迫中國人民的代表,並在其通知中國的二百餘年中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所以要求推翻把持國家政權的滿族貴族的統治,顯然是具有革命意義的。孫中山一再強調,民族革命的對象主要是殘酷統治中國的滿清皇帝和貴族,應既反對民族要破,也反對民族復仇。後因帝國主義列強日益瓜中華民族,他的民主主義愈來愈朝向反對帝國主義的方向前進,主張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廢除領事裁判權,恢復關稅自主,收回租借和失地等。這些對民族主義的詮釋,體現了孫中山在處理國內民族關系和對待帝國主義問題上認識的飛躍。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她的基本內容就是推翻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國。孫中山的舊民權主義基本上未超出西方的天賦人權的范疇,即人人平等,同為一族,決不能以少數人壓迫多數人;人人有天賦之人權,不能以君主而努力臣民。在新三名主義時期,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已具有不同意西方的一些特點。側重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並鮮明的指出西方資產階級民權制度的虛偽性。這在近代憲政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見。五權憲法也就是在保障民權的思想指導下出台並踐行的,體現出當時憲政法制的民主性、科學性與前瞻性。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名主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從民生主義處罰,把著眼點放在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問題上,這與當時對農民革命採取敵對態度,根本默示農民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派具有完全不同的區別。他把土地問題的解決列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認為只要通過土地問題的解決便可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預防」資本主義的禍害。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用來解決「資本」問題的具體辦法,是實行一種所謂「集產社會主義」的國家資本主義,並幻想能有一種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這充分顯示出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許多弊端,但又低估了封建主義對社會的嚴重束縛,其理論帶有一定的空想性。在舊三民主義時期,孫中山曾將他三民主義的一貫精神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具體來說,民族主義意味著自由;民權主義意味著平等;民生主義意味著博愛。孫中山這一時期的法律觀也就是舊三民主義的法律觀,即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指導的法律觀。在為中國革命奮斗的過程中,他對清政府專製法律的批判和對中華民國法律的制定都灌注著這種思想。孫中山在反對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和法律的斗爭中,曾多次提出「大小訟務,傷歐美之法,立陪審之員,許律師代理,務為平允。不以殘刑致死,不以拷打取供」,「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身體力行的倡導公民權利平等觀念;要求法院審理要充分重視證據,強調人道主義,批判腰斬、梟首、凌遲等酷刑;主張治理國家依靠法治,以「平等、自由、博愛」精神之法指導執法機關的活動。在重視法律的同時,孫中山也很重視作為立法機關的國會的重要性及其獨立性。他曾反復指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根本在國會。他這種過高估計法律與國會作用的觀點,在北洋軍閥的教訓下,在他向新三名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終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其晚年的法律思想中,他還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體現了他為追求平等互尊主權而奮斗不息的民族自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