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德與法治
①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德育等人文學科獨特育人優勢;②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法治教育要與德育課程緊密結合;③2017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嚴格落實德育課程;④2017年教育部中考改革補充通知中指出,除語文、數學、外語和體育4科課程外,至少將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和化學4科納入錄取計分科目。
北京市目前實施的3+3中考方案中,語數外必考,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5科中選3科(兩門理科中選1或2門,3門文科中選1或2門)。北京道德與法治學科是閉卷考試,在3門文科中選擇率是最高,被譽為「強勢回歸」。而剛公布的北京市2020年實施的中考改革方案中,考試科目確定8門按原始成績計入中招錄取總成績,其中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物理6門成績必須計入。
1.有利於落實德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水平、道德水平、法治素養、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2.有利於統一考試的公平要求,可以避免學生因為帶入考場的材料准備不全而丟失分數。
3.有利於引領教學變革。考試形式的調整可以帶動教師加強德育課程研究,提高研究課程標準的能力,提高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的能力。促進教師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積極探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4.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扎實嚴謹的學風,對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5.有利於初高中銜接。2020年,山東高考增加學考在高考中的分值比例。高中政治學科是閉卷考試,是學考中的重要一科,如果學考不合格,將不能作為高考等級考科目。
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學科發展規律,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提高教學水平,使考試方式改革這個變數變成學科發展和學生成績提高的最大增量。
『貳』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是什麼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
為做好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關於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學用書。
(一)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二)義務教育六·三學制: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五·四學制: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其他年級冊次使用原選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換版本。
(三)今年新使用統編教材的地區其統編教材具體發行和使用人教版地區二、八年級教學用書有關事宜另行通知。
二、關於小學科學教學用書。
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明確將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各編寫出版單位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對現行小學科學教材進行了修訂,並增編一、二年級教材。
(一)審定通過的增編教材從2017年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三至六年級使用現行教材。
(二)因修訂審查工作尚未全部結束,仍沿用原選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換其他版本。
三、其他要求。
(一)必須使用《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目錄》(見附件)公布的教材。
(二)所有教材一律不得出現提供額外教學輔助資料的各類鏈接網址、二維碼等信息。
(三)要高度重視,統籌安排,確保課前到書。
『叄』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肆』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是什麼
《道德與法治》課程採用的基本學習形式是單元主題學習。教師在評價兒童學習的時候,既要關注所有兒童都要達到的共同目標,又要關注不同兒童對該主題的獨特表現和各自不同的優勢。
課程「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確定一個主題學習的評價目標時,既要關注目標的整體性,又要避免平均主義,要根據主題的性質和特點突出重點目標。如在社會調查類活動中,可以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所側重;在節日慶典類活動中,可在「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所側重。
(4)什麼是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東中西部14個省份回訪調研,通過聽課、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情況,92%的教師對教材表示滿意、82%的學生喜歡新教材。
『伍』 道德與法治是不是就是政治,
不是。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為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5)什麼是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9月1日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等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陸』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6)什麼是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柒』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堂入腦入心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滿足: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三個標准。
每一堂道德與法治在新課導入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課導入生活化;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做到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只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實現教學活動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課程注意事項
品德學科的總體目標再細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我里我們著重分析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認知領域可分為六個層次: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知識是對以前學過的事實、方法、過程和理論的記憶,屬於最低認知水平的學習結果。
領會是指能夠藉助於轉換、解釋和推斷等三種形式來把握學習材料的意義。運用是將習得材料應用於新的情境以解決問題。分析是將整體分解成構成成分和理解其組織結構。綜合則是將部分組成新的整體,以產生新的模式和結構。評價是指對學習材料做出價值判斷,屬於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
『捌』 道德與法治區別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 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 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 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 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 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玖』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哪三類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三類,第一,走進社會生活。第二,遵守社會規則。第三,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
『拾』 道德與法治
法律屬來於制度的范疇;而自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