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從輕
Ⅰ 刑訴法15條從寬的法律理解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是認罪認罰從寬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當庭自願認罪、真誠悔罪認罰、積極賠償損失、預交罰金等,可以對被告人從輕、減輕,及至免除刑事處罰。並且在訊問時應當告知認罪認罰可以從寬處理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辦理刑事案件的各個訴訟環節,都應當做好認罪認罰的相關工作。
Ⅱ 刑事訴訟法第67條的內容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67條的主要內容是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刑事訴訟法》第67條的內容是關於取保候審的規定。本條第一款規定了一般自首,指犯罪人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這種自首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犯罪人自動投案,指犯罪人在犯罪之後歸案之前,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實,聽候司法機關處理的行為。
2、犯罪人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供述與自己無關的他人的罪行,或者供述部分的罪行不能認定為自首。第二款規定的自首理論上稱之為特別自首或准自首。特別自首的主體只能是已經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因而談不上自動投案這一條件。成立特別自首,必須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自己的其他罪行,即司法機關正在審查的罪行或者正在服刑之罪以外的其他罪行,而非只是補充自己已為司法機關所知之罪的犯罪細節。如果司法機關已經掌握了犯罪人的其他罪行,只是向犯罪嫌疑人核實其他罪行的有關情況,不成立自首。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Ⅲ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犯罪以後自首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犯罪以後自首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是處理犯罪後自首的一般規定,是處罰總原則。
在下列情況下,對自首的犯罪分子一般應考慮從輕或減輕處罰:
1、犯罪不是特別嚴重或情節不是特別惡劣,從全案分析不存在法定或酌定的加重情節;
2、犯罪人主觀惡性不深,比較容易改造;
3、犯罪人自首比較主動、悔罪比較明顯,交待罪行屬實,反之,不能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犯罪較輕,就是暫且不考慮犯罪人的情況和他犯罪以後認罪態度、是否自首等情況,只根據其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及其對會的危害程度,應當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
對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於自首又立功的,依法「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應當」表明只能無條件的遵照執行,沒有靈活性,審判機關必須對他減輕或免除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Ⅳ 刑事訴訟法68條規定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68條規定是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十八條 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六十七條 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