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原罪
A. 什麼是原罪
原罪是一神學上的語匯,它的產生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祖先亞當的墮落。如上所述,人原初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所造,他滿有公義和自由,能夠自由自在地選擇追隨神或背離神的道路。然而,人沒有聽從上帝的吩咐,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禁果。由於人違背了上帝的這一誡命,他被逐出伊甸園,同生命樹隔絕開來。9
自打那時起,人的靈受到了嚴重的扭曲。人的道德似乎生來就染上了痼疾。他的靈,即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變得殘缺不全。
這就是原罪的體現。聖經說,人「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10
大多數的孩童都沾染上了叛逆的本性,他們總喜歡同你唱反調或對著干,這種逆反的天性乃源出於人的原罪。原罪的侵蝕使得世人喪失了道德上的自由,他們身不由己地驅向邪惡,成了惡貫滿盈的世界、放盪形骸的肉體和十惡不赦的魔鬼撒但之奴僕。
惟有接受耶穌基督的人才能逆轉向罪的定勢或趨向,因為他們在基督里獲得了重生,他們的靈被更換一新,與聖靈息息相通,從而能在主里過一個純朴聖潔的人生。人若靠著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這一步的。使徒保羅深有感觸地表示:「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11
他又說:「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12
保羅曾與自己墮落的本性苦苦爭斗,到後來終於明白了這么一個道理,即「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羅 8:1)他又進而闡釋道:「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里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13
在耶穌基督里得著更新和變化,能叫世人從原罪的禁錮下解脫出來。
我們應當銘記在心的是,原罪是指人行惡的潛在趨向,而非指具體的惡行。負罪感才是因著人的惡行而產生出來的,但「原罪負罪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上帝不會依據人犯罪的潛在趨向來懲罰他們,他只會按照人據其認識而導致的惡行來施行懲處。因此,嬰兒絕不會因著原罪而下地獄,他們從未犯下過任何罪行。
B. 什麼叫做原罪,他與罪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罪是違法的結果。
其實是不存在原罪的,提出原罪觀點的前提是要有原法。
我們知道,人類早期何來法律。
人一生下來,生而有罪就是原罪,違背了什麼法呢?
C. 人類的原罪一共有那些
人類的原罪是由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才有的,所謂罪,是指人無法完全達到神的道德標准。神對人在道德上的要求,集中體現在以色列的偉大先知摩西從神那裡領受的十條誡命:耶和華是唯一的神;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當記念安息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妻子、僕婢、牲畜,並他一切所有的。(出二十2~17),在新約裡面,,「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在這種意義上,應該做的不去做,是消極地在犯罪,即虧欠就是罪。這些作者也指出另一種犯罪的表現,「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三4)。這種罪乃是人用言行直接對抗神的誡命,是所謂「積極犯罪」,如,不顧許多確據、故意不信神,和一切惡行和不義。使徒保羅尖銳地指出,「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28~32)。
而罪性(Sin)是人的本性,與生俱來。罪行(sins)則是內在罪性的外在表露。所謂罪性是指以自己為核心的自私心態。由於人的內在的自私的核心,在外在的行為上一定要表現出來,這就是罪行。正象《聖經》所說:「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一15)所以,人並不是因為犯了罪行才成為罪人,乃是因為人有罪性而必然要犯罪。或者說,人不是因為犯了罪而成為罪人,乃是因為人是罪人而必然要犯罪。 這就是原罪。
D. 什麼是「原罪」
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基督教神學倫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根據聖經「創世紀」的記載,亞當夏娃受到蛇的誘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園里的智慧果,
因而犯了罪。根據基督教神學論證,亞當和夏娃是人類始祖,因而這一罪過便傳給亞當夏娃的後代,成為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故稱原罪。因此,引伸出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惡,人生就是贖罪的過程。
(4)道德與原罪擴展閱讀:
近義詞:
本罪一詞,並非僅指藉著身體所作的外表的行為,而其一切內在的思想和意欲,也都是從原罪發出。原罪好像一棵樹,是單一的;本罪好似果子,是眾多的。芸芸眾生,蚩蚩者氓,都僅以為他所犯罪的,乃僅侵犯他人的權利;而卻都昧於罪可憎的嚴重性,乃是得罪神聖的上帝。
舊約在七篇祈福的懺悔聖詠中(六;卅二;卅八;五一;一○二;一三○;一四三)深入的描述本罪的情況。達味王(撒下十一~十二)變成了懺悔罪人的模範。依撒意亞和厄則克耳等先知影響了詠五一的思想;它在信仰團體中成了罪人的模範祈禱。
E. 原罪是什麼意思
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基督教神學倫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根據聖經「創世紀」的記載,亞當夏娃受到蛇的誘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園里的智慧果,因而犯了罪。
根據基督教神學論證,亞當和夏娃是人類始祖,因而這一罪過便傳給亞當夏娃的後代,成為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故稱原罪。因此,引伸出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惡,人生就是贖罪的過程。
(5)道德與原罪擴展閱讀:
原罪從我們的根源而來,不是聖經的名詞(*奧古斯丁創作出來的),但卻是罪的現實性在我們的靈性中有力的焦點。原罪的說法,並不是說神造我們的時候,人性就有了罪(神造人原是正直的,傳7:29),也不是說在人出生的過程中就有了罪,乃是說:
(1)出生以來,每個人都有罪的痕跡,人就有動機上的扭曲的心(心術不正),很容易犯任何動機上的罪;
(2)這內在的罪性乃是一切實際上犯罪的根源;
(3)這是用一種神秘的方法,由亞當傳遞給我們的,他是我們在神面前頭一個代表。原罪的說法就是:我們不是因為犯了罪才成為罪人,乃是因為我們是罪人,所以才犯罪,人生來就有受罪奴役的性情。
F. 什麼是原罪
什麼是原罪?
原罪 ----(Original sin)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聖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信息來源:新浪網)
G. 原罪是什麼和本罪有什麼區別
原罪說,即基督宗教中認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罪先天的來自其祖先——亞當與夏娃。違背與上帝的約定,吃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子,這種悖逆帶來了罪,也帶來了罪惡感和羞恥感。
基督教原罪的觀點主要由北非神學家奧古斯丁根據聖經內容建立起來,主張人受到亞當犯罪的影響,生來帶著罪性,只有相信承擔世人罪孽的耶穌基督,才能從罪中被拯救出來。
區別只有一個:
1、存在方式不同
原罪是先天就有的。
本罪是後天才有的。
(7)道德與原罪擴展閱讀:
本罪可用以下不同之方式描寫:
本罪是一精神或物性的、相反倫理判斷的、個別主體的行為,它或是積極的行動,或是消極的失職。
另一說法,本罪是對自然律及神律不服從的行為,此即是本罪的道德面。最深的本罪是指直接反對及得罪「最高之標准」之行為,那標準是上帝,宇宙的創造主,天主聖三,此即本罪的「神學」面。
本罪從客觀方面看,是錯誤的、不正確的行為。從主觀方面來看,本罪是錯誤的、個別自由主體有倫理責任的行為。本罪是相反天主的自我實現的行動。在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看法中,本罪可以說是一個相反耶穌基督的自我實現的行為。
H. 七宗罪和原罪有什麼不同
原罪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個人本體的作為。但使你生活在罪性的狀態中,靠自己不能自拔改變。必須靠耶穌的救贖。如你生在張姓的人家,你自己無法不姓張。若有一劉姓先生收你為義子,你可改為劉姓。
七罪宗是對所有罪惡總結出的七種根源,能從根源上克制就會杜絕罪惡的產生。
具體是;謙虛克驕傲,仁愛克嫉妒,忍耐克憤怒,貞潔克淫亂,淡泊克貪饕,勤儉克懶惰。大方克慳吝。有了基本的道德修養,怎能再犯罪呢?若不幸犯了罪,稱為本罪,而不叫原罪。
I. 什麼是人類的八大原罪
七大原罪分別是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
貪婪,失控的慾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無理慾望的補充。
色慾:肉體的慾望,一般指過度貪求性愛的快樂。
饕餮:貪食的慾望,浪費食物或者過度放縱食慾,過分貪圖逸樂皆為饕餮一罪。
妒忌:財產的慾望,因對方擁有的資產比自己多而心懷怨恨(此處的資產並非限定於財產,更多的指才能、才華)
懶惰:逃避的慾望,懶惰及浪費所造成的損失為懶惰一罪的產物。
傲慢:卓越的慾望,過分自信導致的自我迷戀,覺得自己處處都高人一等為傲慢。
暴怒:復仇的慾望,源於心底的暴躁、憎恨、憤怒,導致情緒失控而產生強烈的復仇慾望為暴怒。
(9)道德與原罪擴展閱讀:
這些罪惡最初是由希臘神學家龐德·伊法寫的,他寫了八種損害一個人靈性的罪惡:貪食、貪欲、貪財、悲傷、憤怒、懶惰、自負和驕傲。龐一法觀察到當時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其是驕傲。懶惰在這里意味著「精神懶惰」。
六世紀後半葉,教皇艾略特一世將八項罪行減至七項,將自負歸於驕傲,將懶惰歸於悲傷,將嫉妒歸於自負。他的排名規則在於他的愛的程度。他們的命令是:驕傲、嫉妒、憤怒、悲傷、貪婪、暴食和淫盪。後來的神學家,如聖Thomas Aqquinas,對這種安排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