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發揚傳統道德

發揚傳統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25 00:03:43

A.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樹立遠大理想並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斗
中國文化是特別強調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為中華民族設計了「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和「天下為公」的理想,道家設計了「道法自然」「、小國寡民」和「無君論」的理想,墨家提出廠「兼愛非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漢以後,中國的有志之士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過程中,或者用時代精神解釋了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二)加強修養,發揚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養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質。孔子提倡:「君子求諸己,小求諸人。」意思是說,有修養的人,經常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修養的人,才苛求別人。所以他又告誡人們:「躬自厚,而薄責二十人,則遠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評,「薄責於人」,是少批評別人多做自我批評,少責備別人,就可以減少對立面,減少怨言。
(三)強調關心國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為先
孔子的仁學,仁者愛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以愛他人,關心他人利益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張「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對待別人的慈愛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謂「群體和諧」精神。北宋開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概括為膾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芳數百年,激勵開明政治家去關心人民利益的傳統美德。
(四)堅持發憤忘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始終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對自然的積極主動精神,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周易乾卦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說天道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強不息。
(五)發揚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來被認為是志士仁人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堅持理想與信念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在中華文化的史冊上譜寫了新的動人樂章。 (六)發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有人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這是有道理的。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孝道」,我們當然應該進行分析、鑒別。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則是數千年調整、和諧家庭關系所積累起來的倫理規范,成為中華民族歷代所認同的傳統美德,今天仍然應當繼承和發揚。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向來有「天、地、君、親、師」並列的提法,這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又說明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B.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我們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馬克思主版義為指導權,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 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特別是那些反應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隊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積極內容。

C.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其現實意義在於肯定人的價值、強調協作意識,帶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作。

豐富道德內涵、協調人際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現華夏雄威,促使國家振興、民族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3)發揚傳統道德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概括起來主要有: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詩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書》也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西漢初年的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在「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

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孟子也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苟子則強調「仁者自愛」。墨子從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

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古人主張「和為貴」,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恭敬之心,禮也」。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禮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低的標准。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上也說:「禮,人之干也。

無禮,無以立。」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擇善而從」。老子曾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事實,告誡人們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養心莫善於誠」。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斷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認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來,「明智」則必須「好學」,《禮記•中庸》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求人們通過勤奮學習,學以成德,學以成性,「變化氣質」。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人們應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

D. 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
二、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
三、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四、提倡身體力行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

E. 你發揚了哪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語有雲男兒當自強,所以作為一個男生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堅強,我覺得我也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好,自己能夠克服困難,找到前行的路。

F.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G. 發揚傳統美德是對是錯

這個問題有兩面性。第一、社會變得沒有太多的美德,覺得你對"我"好,就是另有企圖,反而就會被反擊。第二、無論社會怎麼發展還是會有美德存在的,老師教的沒錯。但我們步入社會就要察言觀色,有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發揚美德,但有的情況下,傳統美德太古板了,我們又要跟著時代,與時俱進。這才完美生活。

H.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應當繼承發揚

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請採納,謝謝

I. 為什麼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800字

中華抄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襲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熱點內容
民族理論政策法規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08 16:27:55 瀏覽:464
法院主體責任落實 發布:2025-05-08 16:22:50 瀏覽:43
段波民法百度雲 發布:2025-05-08 16:22:48 瀏覽:946
十四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 發布:2025-05-08 16:21:05 瀏覽:149
民法和商法的性質 發布:2025-05-08 16:17:05 瀏覽:994
233法規 發布:2025-05-08 16:16:29 瀏覽:954
雲南省環境保護暫行條例 發布:2025-05-08 16:15:19 瀏覽:872
荔浦法院網 發布:2025-05-08 16:11:12 瀏覽:99
律師工作軟體 發布:2025-05-08 16:08:48 瀏覽:908
建設工程基本法律知識講義 發布:2025-05-08 16:08:09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