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更需要法治
A.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
我認為:
一、德治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所提倡的治國之道,是封建統治內階級用以同化百容姓的手段之一,比如漢武帝講的是德治,但用的卻是法治。德治只能是理想,不現實。
二、所以中國社會需要法治。
但是中國社會法律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很多時候,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因為政治腐敗,「人大於法」,很多問題的處理是靠人的權利,而不是靠法律武器。
而且,法律是人制定的,是國家的統治工具,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
所以,中國要實行法治,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國的法律制度。其次,國家統治階級要加強法律實施,加大違反法律的懲治力度。第三,法律之外還要兼顧人情。
B. 求:當今中國更需要德治(法治)的辯論詞
法治與德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不可偏廢的兩種途徑,德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
法治離不開德治,它需要道德基礎;德治離不開法治,它的實現需要依靠法律。
可見,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又是不可靠的。沒有德治對人類良知的呼喚,法治是不可實現、不可維持的空想;而沒有法治及其所設定的外部制約,道德自律必然是一句空話。因此,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必然是德治與法治的理性統一。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C. 辯論: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我方觀點是法治)
辯論: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我方觀點是法治)
謝謝對方辯友的精彩立論,對方辯友告訴我們德治能更好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德治能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民眾變得有良知,有正義感。但對方辯友並未告訴我們德治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達到人人有修養,人人有素質。也沒有考慮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環境下,如何才能實施以德治國。就中國社會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我方得立場是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首先我們要明晰幾個概念。德治:是以社會所推崇的好的價值觀來規范和引導人們的生活,其最早由孔子提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孔子實施德治的政治主張。法治則是指國家通過法律的手段來治理國家,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我們當今中國這個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我方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法治。理由有四:
1、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治國方略。法律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律是最高形式的國家意志,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一個社會沒有法治就會陷入混亂,懲治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只有實現了法治,德治才可以的得到保障。
2、 法治能有效地解決社會及個人的矛盾 法治和德治都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手段,社會與個人事物具有多樣性,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社會案件尋求德治中不穩定的多變的評判標准,這樣既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又容易陷入德義兩難全的境地。而法治中的法律體現的是國家人民的集體意志,給出了社會及個人事件的一般的判斷標准,和客觀依據。使得執法者可以有法可尋,有法可依從而有效的做到解決社會和個人矛盾。
3、 法治是一種他律, 德治是一種自律。法治具有最高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而德治的可變性很強, 很不穩定。我國現處於經濟轉型期,舊的道德規范體系已被打破,新的道德規范體系zhengzai建立,容易在道德領域出現一定的紊亂無序狀態,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其確認下來,使之成為人們的法律義務,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4、 縱觀國際歷史 與中國歷史,法治為主德治為輔的治理方針是最具可行性的 具有極強的威懾力。就維護社會穩定而言,德治的威懾力遠不及法治的威懾力社會穩定,社會的穩定是指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科技教育以及對外交往,均依法有序地發展,全國政治局勢安定團結,社會治安秩序穩定。在這種狀態下,人們處於比較安定的環境之內,有基本的安全感,其人身、則產和民主權利有安全的保護。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
德治則是指通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來治理國家,因而是一種非強制性的、感性的治國方略。而辯題中的更需要則表明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德治和法治並存的前提下,何者對於構建中國和諧社會更具主導作用。 德治是依道德而治。雖然道德和法律都受社會體制和文化的制約,如傳統、宗教、習俗等等,但道德無法象法律一樣容易修改,執行上也不如法律快捷易行,效率高,故德治較難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需要。 此外,俗話說,道德是最高標准,法律是最低標准。真要達到人人道德高尚、互敬互愛、先人後己,那除非實現大同社會才有可能。所以中國社會應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
D. 中國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
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德治與法治需要並行不悖。但若非要決出一二,那麼,中國現在更需要法治。
你也許認為中國的法律已經不少了、已經比較健全了,那可錯了。中國法律其實尚不健全,在很多社會問題上存在漏洞。一些貪官、不法商家恰恰就是鑽了法律的漏洞,利用中國法律之中的盲區肆意中飽私囊、危害社會和人民。
中國當下的國情極其復雜,14億人口大國,社會問題太多,人口素質更是千差萬別。毫無疑問,在這14億人當中,有素質的、懂法守法的、有道德素養的人並不多。中國人法治意識淡薄,常常在無意之間做了違法的事自己還不知道。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歐美發達國家尚且需要幾百年來完善,何況一個剛走出封建制度不長時間並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呢……
不得不說,現下的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腦海深處還擺脫不了封建意識形態的影響,自我約束力極差、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對法律和正義模糊不清,加上中國人對法律的尊崇力度不夠,這使得「有法不依」的現象頻頻出現。明明在這個領域有法律說明,可有關部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拖拉、搪塞、推諉、不執行……最終導致法律條款被束之高閣。
在當下中國這樣一個貧富不均、素質不平衡的國度里,迫切需要用法律的手段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經濟的穩步發展。當然,還是如我開頭提到的:德治與法治需要並行不悖、同時並舉。法治是懲戒和警示的必要手段,德治是維系社會情感、促進正能量的重要因素。
E.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辯論賽,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問的素材
1.他原本無德,是胎里壞,你和他大講理想道德責任使命光明願景,你是不是單相思?你和孔慶東灌輸「五講四美」能攔住他和記者一媽二媽三媽?你是不是要喂肛門吃飯?
2.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宋襄公是治國理真的明君嗎?
3.毛 澤 東為什麼說「這些條約,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僅只是一種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國作戰是不可能的」?蔣委員長沒試過道德感召日寇?最終得到了什麼?
4.唐僧的緊箍咒是你的德治嗎?
5.我同意你的觀點,德治和法治必須並駕齊驅。但必須有一個有力的補充,德治的盡頭,必須是法治的開頭,對方辯友有懷疑嗎?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蒼白無力;沒有法律,萬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F. 辯論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我是法治
都要,缺一不可
G. 當今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
實際中國的相關法律不少了.而為什麼就得不到法治呢.就是執法者是人.而沒有德的人去執法,那絕對是永遠也執不好法的.所以說;當今中國社會更需要德治.先德治後法治.就是以人為本.不是說法治不重要,是相對次要.同時發展更好.謝謝.再見!
H.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制還是德治
應該都需要 法制在前 得制應該排在後
I.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
相輔相成的關系 法制是被約束 道德是自主約束 一個真正文明的國家 二者不可或缺 對於動盪的國家而言 法制是急需
J.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的辯論賽的視頻
最強效的道德教化莫過於監獄,然而根據統計罪犯回籠的再犯機率為23%,
惡意回犯罪的在押犯人,答有類似犯罪史的比例則高達41%,
足證明一個社會人格定型的人,其不當的社會行為的矯正是很難立竿見影的。
古人有雲,上樑不正下樑歪,
社會道德沉淪是一個社會的普遍現像,不然不會有今天這場辯論題目的存在價值,
而在這樣一個病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在學習適應這個社會,
這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存」問題,
讓這些己經適應此種生存法則的人心裡想一套,現實做一套,
再賴以這些人在下一代面前樹立正確模範,這簡直是椽木求魚。
道德二字不能被拆開來,
行之以道方能有德,說的就是法治重於德治,道才能在前德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