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道德
❶ 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而原本中國人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父母有過而子女不諫為不孝。
節:中國傳統社會中僅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從一而終,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國人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是不應該的。雖然男女均遵從婚姻包辦,但只有男性有離婚權利。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其實還是四點,不過含義有了變化
忠:忠於祖國,民族
孝:孝順父母,長輩
節:遵守社會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邊人之間講基本的信用
❷ 什麼是「道德」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宏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范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❸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3)公認道德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❹ 仁義是全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人有沒有道德,其區別
仁義是全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
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
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❺ 世界上有沒有公認的道德
道德的最本質的作用是用來維護群體以及個人的利益權益最大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既然道德是用來維護群體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若把全球范圍內看做一個群體,那麼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道德標准,但從個人及小群體角度看還是有公認的道德的,例如,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個人自由等
❻ 優秀道德成果有哪些
有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要借鑒和吸收國外優秀道德成果,就必須全面地、科學地評價國外優秀道德成果,以明確的標准來衡量哪些成果可以為我所用。
不論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或優良道德傳統,還是吸收世界上一切國家或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或道德成果,都必須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或道德為主,都必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或道德建設的實踐。
(6)公認道德擴展閱讀:
在繼承中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或優良道德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或道德成果的時候,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向;
高度警惕某些西方國家對我們的「西化"和「分化」,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對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的自尊和自信、自覺抵制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響力和爭力,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或道德的需要出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或道德建設的實踐出發,傳承、借鑒和吸收優良道德傳統和優秀道德成果的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真正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
❼ 道德是什麼
道德是指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或規則,它用善惡榮辱等觀念,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個人之間的關系之外,人們對社會、對國家、對階級、對民族,以及對婚姻家庭的態度等,都具有道德的意義。(參見王長根著《走上真道—企業文化批評理論》)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與他人無關的、孤立的、個人的行為,並不構成道德問題。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一個社會一般都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
❽ 文明社會公認的性道德包含哪些原則
什麼樣的性道德才是合理的?有兩個標准已經被公認,即於社會而言,性道德必須有利於維持婚姻穩定,有利於維系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完整;於個人而言,性道德必須有利於人的自然需要與情感需要的滿足。中國人當前的性道德,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標准而提出。它的精要可以作如下的概括:性行為只能在婚姻意義上發生,它是夫妻關系區別於其它任何人際關系的最本質特徵,一切婚外性行為都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