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違反立法精神

違反立法精神

發布時間: 2021-12-26 00:13:03

⑴ 1、道德與法律有何區別2、《治安管理處罰法》有哪些立法精神

法律是國法,如果沒有一種制度來維護社會,社會就沒有這樣的平安,百姓也沒有這樣安寧的日子!所以有犯法的就要受到懲罰。國家強制執行,這樣犯法的人就少了! 道德是一種內心中的,比如愧疚,做了對不起人的事情,這叫違反道德。打個比方,有人沒錢,想到了搶劫,但是他又把那個人殺了,還給燒了,這就除了犯法,就是違反了道德! 不知道對不對!請網友繼續補充! 關於治安那個我不太了解!

⑵ 避稅沒有違背法律本身卻違背了立法精神

自覺納稅是每個公民義務。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富強,人民的安康,社會的一進步,離不開稅收,離不開納稅人貢獻。所以說,納稅光榮,納稅就是愛國。

⑶ 法律精神是什麼

公正、公平、法律至上、程序至上。

⑷ 為什麼說納稅籌劃是不違法卻違背立法精神

納稅籌劃,是指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對應納稅的總體籌劃,少交稅款。它不同於偷稅漏稅,稅收的立法精神主要是為國家收更多的稅款。所以、、、、、、、、、

⑸ 立法精神的內容是什麼

任何一部立法都有其特定的立法精神,其內容不能一概而論,但其共有的基本法則是相通的。
立法精神是指一部立法,貫穿始終的基本原則。如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就是說只有法律中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才能據此定罪。這就是刑法的立法精神,是不容質疑的,是整部刑法的核心,是一切司法實踐的指導。

⑹ 同時違反法規和部門規章,但處罰不一樣,應以何為准

根據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行政處罰應當遵循一事不再罰原則,我國行政法回對一事不再罰答原則明確的法律規定是《行政處罰法》第二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照通說觀點,對於行政法規不同條款的競合,一個違法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法律規范的不同條款。如果每個法律規范的行政處罰權均授予同一個行政機關,但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種類不同,該行政機關可以依據不同的法律條款,從一加重處罰。若處罰的種類相同,但將行政處罰權授予不同的行政機關,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只能給予一次行政處罰,給予兩次行政處罰的,最先作出的行政處罰是合法的,以後作出的行政處罰應認定為不合法

⑺ 現代法律的精神原則是什麼

法的精神:

封建社會法律由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國王或者大臣制定;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議會制定; 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人民議會制定。如:中國的法律是由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這就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革命和改革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

封建社會的人治也是因為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在於人民,而僅僅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的統治次序, 而彌補其不足。老百姓的得失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的仁慈。所以封建社會人治和法治是互補的關系。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體現了國家性質,也反映了社會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條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為了規范活著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法律工具主義者把法律當成了僵化的工具、不變的教條。它違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法律是人類社會創造的客體,也是人類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要避免法律和人類社會主客體地位顛倒的情況發生。確立起人的主體地位和對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因此執法者執法過程中,不僅要熟記法律制度還要深諳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弘揚正氣、匡扶正義。」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權。」「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

基本內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

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

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違反立法精神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

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最終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

⑻ 法不責眾背後的法律精神是什麼呢

是公眾利益!法律的公正、公平的基礎就是來源於公眾對公正、公平的一種評價,如果對某一事件公眾的價值觀與法律有沖突時,以考慮公眾的價值取向為首位,體現法不責眾。現行我國司法實踐中,都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滿足公共利益的需求,對一些違法行為進行處理。

熱點內容
制度產權司法等對財富的生產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5-05-07 05:53:50 瀏覽:283
勞動法哪些員工不可以辭退 發布:2025-05-07 05:46:34 瀏覽:109
廣西村民自治法規 發布:2025-05-07 05:22:30 瀏覽:356
法官王賽 發布:2025-05-07 05:18:12 瀏覽:782
行人在高速路上行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05:16:18 瀏覽:940
法院拘傳票 發布:2025-05-07 05:12:03 瀏覽:804
長垣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5-07 05:03:23 瀏覽:157
煽動員工罷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05:01:57 瀏覽:85
模擬商務談判法律顧問對話稿 發布:2025-05-07 04:58:12 瀏覽:469
法律顧問工作情況 發布:2025-05-07 04:42:53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