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認為立法應當以
A. 翻譯王夫之著作 材料一 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 材料二 由目辨色,由耳審聲
形是指感覺器官,神是指心理活動,物是指客觀對象,或者客觀事物。 人的感官與客觀事物相接觸,才能產生感覺,發生認識,說明人的認識來源於客 觀對象。 (2)理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規律,必須通過與客觀事物接觸的認知活動,才能獲 得對事物規律 的認識。 (3)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認為理在氣先,先有理而後有氣。王夫之認為理是存 在於客觀事物中固有的規律;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心外無物,否定人的認識來源 於實踐,王夫之認為人的認識來源於和客觀事物密切接觸的認知活動
B. 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皆本物之固然。」「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選BC,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
1、「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 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動靜是陰陽的功能。太極以屬陰陽為其實體,不能脫離陰陽,否則其自身不會運動或靜止。動靜不是單純的運動與靜止,運動與靜止總是有載體的,動靜說明的是載體的功能,不同的載體,其動靜是不同的。
2、「皆本物之固然。」
動靜與其載體(氣)的關系,應該是屬性與本體的關系。它們都是客觀的實在。
(2)王夫之認為立法應當以擴展閱讀:
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靜止的相對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暫時處於一種不顯著的變化狀態,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靜止的相對性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
即相對於一定的參照物,沒有發生位置移動。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即事物的運動變化處於量變階段,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運動的絕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終地貫穿著運動。簡單地說,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1、物質是永恆的、不生不滅的,因而作為物質存在方式的運動也是永恆的。
2、靜止本身也是運動,只不過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第一,我們說某一事物處於靜止狀態,指的是它沒有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運動,但它還在進行著其它形式的運動。
第二,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它還在進行著量的變化。我國明代哲學家王船山說的好:「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C. 王夫之認為
ABC ,A在」皆本物之固然「這句話里體現出來的.
D. 啟蒙思想對現代法律思想有哪些影響
一提起「啟蒙思想」,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歐洲的思想啟蒙運動,殊不知在明清之際,那個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天崩地裂的大動盪時期,一場前所未有的使封建正統法律思想走到窮途末路的思想運動誕生了,由此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啟蒙思想並出現了一批值得敬仰的思想學者。細細想來,明清啟蒙思想對當代的中國或多或少會有所啟示,有我們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地方,下面我將結合明清的啟蒙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現實意義發表一下拙見。
天下之法,立法為公
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都倡導應立天下之法,反對一家之法,要求立法為公,切實保護人民的利益,他們的「法治」觀中都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對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斗爭和促進民主主義思想的誕生,起到了積極的啟蒙作用。如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就被資產階級改良派印數萬本,秘密散布,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
黃宗羲作為一位剛剛跨入新時代門檻的卓越的啟蒙思想家批判封建法律,主張制定反映市民階層利益的「天下之法」,實行法治。在黃宗羲看來,古代聖明帝王心存天下,所以他們立法,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依存;但後世君主以法私天下,其所謂法者,乃君主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他說: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①。王夫之同樣認為設法立志的目的在於為公,而體現公意的法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其理、其勢聖人不能違。王夫之認為法律由私而公,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預言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必然滅亡,宣告了封建法制與正統法律思想的衰敗。
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為主,君為客」是君和天下人關系的正常狀態。君所經營的一切都是為天下而非為一人。後來的專制君主顛倒了這種主客關系②。顧炎武認為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是:「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在民與君的關繫上,接受「為民而立之君」的觀點,把君同卿、大夫等放到「庶人為官」的地位,他們理應為民服務,其定製立法當然也應符合民的要求。
這些啟蒙思想家的思想無可非議體現了民主的觀念。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時代特點體現的民主的理念不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呂嘉撰文說,現代民主理念的核心原則是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或者說是國家政權產生於人民的選擇,是應當在民主政治中實現的權利,是人民的選擇權利而不是每一位公民自我決定的權利。這一民主原則所以能夠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規范性原則,在於它在理論上圓滿論證了取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現代民主制度:一方面證明民主制度是正當的,即國家是人民自覺建立的政治組織,並不存在一個由上帝選定的人來執行統治群眾的公共權力,政府權力只能來自於人民的選擇;另一方面也證明民主制度是有效的,即人民自己組建政治社會並自覺服從於國家政權所建立的規則、制度,民主制度同樣可以確立並維護社會秩序,民主制度是確認國家權力產生於人民的選擇的政治制度。③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論處於社會發展的何種階段,如果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
法律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應該反映人民的呼聲,由人民掌握國家權力更能充分調動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共同把國家治理好,而不會想著如何去推翻政權,來實現自己的權利。本著立法為公的心態去制定法律,執行法律相信一定會利於法律的實行和國家法制民主社會的建立。
批判君主專制,積極限制君權
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的,直到明朝出現了「胡惟庸奸黨案」,這其實是朱元璋為代表的君權和胡惟庸為代表的相權之間的斗爭,最終君權大獲全勝。宰相制度被廢除後,因為無所制約,皇帝的威權被推向極端。而在朱元璋正式廢除宰相制度的165年前,即公元1215年,西方民主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大憲章》已經在英國誕生④。
明清時期的啟蒙思想家針對君權達到頂峰的政治現狀,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君權的措施。
黃宗羲提出以「法治」限制「君權」的法治觀。他認為應該加重相權以分君權,主張恢復宰相制,使皇帝和宰相之間形成互相制約之勢。宰相率領「政事堂」,與近代資產階級的內閣制頗有相似之處。他主張君臣共治,以弱君權。君臣在共同治理國家時,須以天下人為重,相互協商,各司其職。他還主張地方分治,以制集權。在黃宗羲的「法治國」中,任何人也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
顧炎武提出反對君主「獨治」的法律思想。他的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分,已不是停留在感慨一個朝代的更替興亡,而是提出了「保天下」的新觀念。在這種保天下的新觀念中,既包含著反對清政府民族壓迫和野蠻屠殺的內容,也寓有反對暴政和專制的意義。
而對君主專制抨擊最為激烈的當屬唐甄。他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政治法律思想,確實是「獨抒己見,無所蹈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後人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⑤。他提出帝王皆賊論,認為君權是帝王像賊一樣攫取來的,所有帝王「皆賊也」,殺人之事,帝王居其半,帝王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帝王的天堂是構築在百姓的血淚和痛苦之上的。他公然宣布神聖威嚴的帝王為人民的公敵,應送他上斷頭台。他認為應當運用法律手段來限制君權,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權力,尊重御史等官員的糾察權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還應允許有一定的思想言論自由。他主張採納天下人之言,為大多數人謀利益。這些主張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從而也有助於緩解人民的反抗情緒。他的「抑尊」論,以具有近代徐俊虛君立憲思想的萌芽,對後人有啟迪作用。
君主制已成為過去時,但它對中國幾千年統治的殘留影響卻依然存在。封建思想以及個人崇拜有時也會出現,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只要把國家權力牢牢的掌握在大多數人的手裡就不會出現個人獨裁的狀況,即使有個人妄圖獨治也會被扼殺在搖籃里。因為大多數人的智慧足以制止愚蠢的事情的發生,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不會被蒙蔽的。現在,君權制在我國已不復存在,但它對我們的警示作用依然存在,我們應該堅持民主,反對專制。
學校議政,鄉議清議
在限制君權的措施中,學校議政不可說是一項具有鮮明民主色彩的措施。
黃宗羲很重視學校的作用,認為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場所,還應當成為「公其是非」的議政機關。明確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是非於學校」⑥。黃宗羲的學校議政,雖然遠非什麼議會政治,但頗有一點由封建專制向近代議會制邁出小小一步的味道。
顧炎武在主張限制君權、擴大地方官吏的權力的同時,又倡導建鄉議、存清議的主張。他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然則政教風俗,苟非盡善,即許庶人之議矣。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於清議亡,而干戈至矣!」這種主張實際上是要求讓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議論政治得失,以形成社會輿論。這種主張帶有民主性傾向,有著積極的意義。
這種多人議政的主張在今天仍然受到足夠的重視,例如我國的民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種反映意見的渠道和方式的推行。可以說,當今社會更加重視社會輿論的作用,注意集中大多數人的智慧,尤其是不同社會階級階層的意見。可以說是集中許多人的智慧在做一個重大的決策,民主評議、民主決策逐漸成為各國普遍採用的民主措施。任何人的話語權和言論自由權都不會被非法剝奪,因此,集中眾人的智慧是明智的決策。
其他法律思想及現實意義
一、法忌苛煩,律簡刑清。王夫之首先主張小過不察,大罪不漏,反對法網繁密;其次,主張緣情定罪,對於犯罪,應當據理依法,予以處置;再次,關於故出入人罪,認為司法官吏應據法理刑,則無故出入人罪,而刑獄平允;此外,還主張廢除酷刑,不留獄,君主也應受法律的約束。雖在法治社會,法律也不能過於繁雜,重要的是法律能得到切實的遵守和實行。這樣的法律才能發揮其應有地價值和作用。
二、趨勢而更新的變法思想。唐甄認為,法律是在歷史的發展中產生的,也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有作為的統治者不能拘泥舊章,而應順應時代的要求確立法令,依據實際情況規定禮制,推故而別致其新。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會有永不過時的法律,任何法令要想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三、任法、任道、任人論。在用法律和道德教化治理國家的同時要注意選擇賢吏來執法。道德、法律和人才是治理好國家的必備要件,有了這些,一個國家怎麼會治理不好呢!
明清時期的啟蒙思想還有好多,如嚴以治吏、寬以養民,「均平」的法律觀點,「財用足,禮儀興」的預防犯罪的主張等,都對我們治理國傢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結語
在這,我想引用梁啟超的告誡作為結語:「學問非一派可盡,凡屬學問,其性質皆為有益無害,萬不可求思想統一。如二千年來所謂『表彰某某,罷黜某某』者,然一面申自己所學,一面仍尊人所學,庶不致入主出奴,蹈前代學風之弊。」所以,明清啟蒙思想應該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珍藏,值得我們來學習和研究,相信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也會找到對我們治理國家更有用的主張。
E. 王夫之認為:「子曰,奢則不孫(通「遜」)。惡其不孫,非惡其不嗇也。《傳》曰,儉,德之共也。儉以恭己
F. 王夫之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氣者,理之依也.他在這里強調 氣是萬物的本源 G.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張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張如下: 一、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提出了批評。 二、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 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後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並在其著作《讀通鑒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循環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 (7)王夫之認為立法應當以擴展閱讀在王夫之看來,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情感為其主要特徵,不能以學理來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體或學問來代替詩歌。王夫之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志緣情的優良傳統,提出要由「心之原聲」發言而為詩「。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悄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 王夫之的史學觀: 1、歸納法。王夫之論史善於分析眾多史實,並加以歸納,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如他歸納唐朝滅亡的原因為「唐之亡,亡於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員人心渙散,各自為政,不能團結起來共同為中央效力。 2、比較法。王夫之運用這一方法,縱論古今歷史變遷、人物沉浮,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結論。如前人對秦、隋滅亡進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較,而王夫之通過比較,指明秦、隋亡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3、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於上下千餘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慨而論。如論西域時,他認為漢和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在這兩個朝代的差異。 H. 王夫之的主張。
王夫之的研究領域包括天文、歷法、數學、地學,專精於經、史、文學。批評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總結古代唯物主義思想。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又用「絪蘊生化」說明「氣」變化日新的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同時也又「互以相成,無終相敵之理」。他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從「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在知、行關繫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心學「以知為行」和禪學「知有是事便休」的論點。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氣不後」的理論。在社會歷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化的。他反對天命觀,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 I. 3、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皆本物之固然。」「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考查運動和靜止的 辯證關系,選BC啊,我剛做完,AD不對。 J. 25.王夫之認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據器而道出」,「無器而道毀」,「無其器則無其道」。他所說的器
.王夫之認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據器而道出」,「無器而道毀」,「無其器則無其道」。他所說的器指的是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