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他律

什麼是道德他律

發布時間: 2021-12-27 21:54:29

㈠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中道德他律的名詞解釋

道德他來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自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是皮亞傑的一個重要術語。七八歲以前的兒童,由於思維發展的社會性相互協作發展的局限性,認為規則是來自父母、政權或上帝,因此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單方面尊重的強制性規則。但是這種權威性要依賴於發出命令的人是否在場,如不在場命令就失去效力,這時兒童也只產生短暫的不安。使兒童的道德判斷從他律向自律過渡是家庭和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㈡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學用語。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純由自己的理性所決定,而不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與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決定。

2、康德認為,在他以前的倫理學都是從行為主體的意志之外如從上帝或神,從感官慾望、情感、利益、世俗權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則,都是他律倫理學。這種他律道德論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則,是不科學的;他要在倫理學領域實現「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倫理學。

3、這種倫理學認為,在道德領域,人人遵守理性規律或絕對命令,但這種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體之外的某個存在為其制定、迫使其執行的,而是主體「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制訂道德准則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堅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為。康德通過自律原則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與他律對立起來,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現象的最後根據,也表明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

㈢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㈣ 每個人一開始都是道德他律的"是誰的觀點

皮亞抄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和襲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和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㈤ 什麼叫他律

他律,不僅僅指他人的約束,更多的是現實世界種種規則,大自然存在的種種法則,以及人類社會的社會規范,只有以此為基石,自律為輔導,才能更加順應世界,增加自身對世界的索要

㈥ 公司道德他律的內涵,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

(1)公司道德他律是外在於公司員工主體的規范系統,尚未形成公司員工主體自覺,對公司員工主體來說它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律令,因而具有外在制約性,它是維護公司活動正常進行所必須的社會規則及公司准則對不同公司人員的統一要求。

(2)公司道德他律是一種外在於公司員工主體的評價系統,它以社會輿論為導向,通過公眾輿論的褒貶抑揚實現行為的社會調控,對公司員工主體自身來說,他律作為一種外在於公司員工主體的評價系統往往實現著某種道德之外的目的,因而公司道德他律作為對個人主觀任意的一種制約是為維系社會秩序而對個體自律程度不足的一種補充。

㈦ 道德是他律的行為規范是對的嗎

對的
道德是一種自律性的規范,而法律則是一種他律性的行為規范。

㈧ 什麼是道德定律

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和智力是並行發展的,屬於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和一個方面。他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分成他律性道德階段和自律性道德階段。

皮亞傑為了了解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設計了一系列有關小孩的笨拙行為和偷竊事件的兩難故事,要求小孩判斷故事主角的好壞程度,並說明理由。

其中有這樣兩個故事:有個叫傑思的孩子,他媽媽叫他去吃飯。他進飯廳時,不知道他媽媽在飯廳門後的椅子上放有一個盤子,所以他推門時把盤子里的15個杯子全部打碎了。另有一個叫思瑞的孩子,當他媽媽不在時,他想吃放在碗櫃里的果醬。由於果醬放得高,他沒有辦法拿到。他就試了很多次,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一個杯子碰落在地打碎了。

講完上述兩個故事後,他就問受測驗的小孩:上述的兩個男孩哪一個比較壞?

結果是,一般說來年齡小的孩子會認為,打碎15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這是因為他們對行為的道德判斷,只看結果,不看動機,只看打碎杯子的多少,而不看為什麼會打碎杯子。這說明他們的道德觀念還處在他律階段,屬於客觀取向。

而7~8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有的開始認為打碎一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他認識到第二個小孩雖然只打碎了一隻杯子,但他是因偷果醬吃打破的。這就開始把行為的後果和行為動機及意圖結合起來考慮了。這說明他的道德觀念已發展到自律階段,也就是道德評價轉為主觀取向。

而對錯誤行為的處罰,孩子們是怎樣看待的呢?

處在他律性道德階段的幼童,一般會認為:一個人犯了錯誤應該給予處罰,而任何可以使他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打罵、不給玩具、取消零用錢等等;並且這些處罰方式可以和所犯錯誤的類型和程度無關。

但進入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年齡比較大點的孩子,則認為處罰方式應該結合錯誤的性質和程度,以便使受罰者能清楚地認識到他的錯誤所在。如打碎鄰居的玻璃,他應該挪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賠償,游戲時毆打他人,就該不允許他繼續玩。

那些天真無邪的幼童,一看見新奇的玩具就要,想吃東西就動手去抓,他才不在乎該不該要呢。平時,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兒童作游戲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雖然表面上在一起玩,但實質上卻沒有游戲規則和合作精神,而是隨心所欲,各行其是。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兒童就會變得文質彬彬,知道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玩彈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了。因此,兒童從「無法無天」到「循規蹈矩」。從自我中心到有道德觀念的社會人的過程,就叫道德社會化。

總之,無論是從道德的判斷和對處罰的看法,都證明道德的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級的階段。這在成人世界裡也是如此。一個不敢去做壞事的人,和被動去做好事的人,只能算作普通人;而一個自覺不違犯道德、主動去做好事的人,才算是一個好人。

㈨ 什麼是道德的他律階段或者道德實在論階段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受到他自身意外的標准支配的。兒童認為規則規范是權權威人事制定的,永久存在和不能改變的。

㈩ 他律道德的介紹

兒童道抄德發展乃是由他律的道德逐漸襲地向自律的道德過度的過程。「他律」就是以他人的價值標准作為道德判斷標准。年幼的兒童還不能理解社會道德標準的實質,他們常常把父母或老師的話絕對化。凡是能得到父母或老師肯定和贊揚的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例如,問兒童如何解釋下述情況——一個男孩,當他媽媽不在家時,看護他的弟弟,但媽媽回來後卻打了他一巴掌。4歲兒童大多簡單地回答,這個男孩不好,因為他挨打了。5歲兒童會說,他一定是做了某件壞事才挨打的。為了說明這個看法,有的兒童甚至還假編了一些壞事。上述例子表明,年幼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的,具有客觀的性質,是一種他律水平的道德。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也處於道德他律期。

熱點內容
高碑店法院電話 發布:2025-05-06 20:33:01 瀏覽:260
公司職員曠工法律解決辦法 發布:2025-05-06 20:32:53 瀏覽:450
民法典38 發布:2025-05-06 20:19:19 瀏覽:422
法律法規及其要求符合性評價表 發布:2025-05-06 20:19:18 瀏覽:990
合同法五十九條 發布:2025-05-06 20:17:47 瀏覽:890
山陰法院起訴 發布:2025-05-06 20:17:37 瀏覽:578
經濟法增值電信 發布:2025-05-06 20:14:15 瀏覽:787
非訟律師 發布:2025-05-06 20:08:18 瀏覽:383
勞動法3638條規定 發布:2025-05-06 19:51:10 瀏覽:550
建設法律責任按性質可分為 發布:2025-05-06 19:49:50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