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

發布時間: 2021-12-27 23:17:26

Ⅰ 美國文化有哪些象徵舉例說

57美國網認為代表美國的,最有名的當然是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稱為美國文化這五大象徵了。想了解美國,首先就了解這幾樣吧!


自由女神像


自從自由女神像於1886年屹立於紐約灣起,它一直是對新到達的移民美國夢的許諾。該塑像是由一位法國藝術家為慶祝美國獨立和美法聯盟而設計的,據說塑像美麗的手臂來源於藝術家的妻子,而其滄桑剛毅的臉則取材於藝術家的母親。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坐落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附近的自由島,是美國重要的觀光景點。自由女神像重45萬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銅像以120鋼鐵為骨架,80銅片為外皮,30萬只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是由建築師約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的法國工程師艾菲爾設計製作的。據說塑像美麗的手臂來源於藝術家的妻子,而其滄桑剛毅的臉則取材於藝術家的母親。


芭比娃娃


玩偶王後芭比娃娃幾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儀的玩偶。


創作芭比的靈感來源於美國一家代購玩具公司合作創始人handler夫婦的女兒芭芭拉,他們在一個德國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礎上於1959年推出了一個體面地道的美國娃娃芭比。具有諷刺意義的是,handler夫婦的女兒喜愛芭比,但他們的兒子ken卻討厭它。


第一批芭比娃娃是在日本製造的,參展的名目是「芭比少女的榜樣」。但出乎露絲意料的是,「芭比」並沒有被搶購一空,而是遭到了玩具經銷商的冷遇。畢竟她是一個全新的事物,是一種冒險,經銷商不願意這樣做,只是勉為其難地進了寥寥幾個。但市場證明了露絲的判斷是正確的,擺在經銷商貨架角落裡的「芭比」受到了孩子們熱烈的歡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來買這種清新可喜的玩具,尤其是小女孩,對此更是極為熱衷,第一年就賣出了35萬個。


《美國哥特式》


《美國哥特式》也許不那麼出名,但畫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戶,尤其是那個農夫莊重的表情,還有那個長脖子的妻子使畫家於1930年一夜成名。該幅畫表現了美國農民莊重的自豪感。


1930年8月,伍德在Iowa南部的一個小鎮看到一所頗具哥特式風格的房子,它建於1880年代,有五個房間。此建築物的緊湊和堅實的設計,尤其是閣樓上的哥特式窗戶,給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像著一個農夫和他的女兒站在房子前面,然後拍下這個房子的照片帶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請他62歲的牙醫和他30歲的妹妹作為畫中人物的模特,並讓他們穿上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衣服。當時這幅畫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個藝術批評家指責該畫是「侮辱普通鄉村人民的漫畫」。有人認為伍德用這幅畫來諷刺中西部文化的狹隘和壓抑,但伍德本人否定了這種說法;也有人把這幅畫理解為對美國鄉村道德品質的頌揚;還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主題非常曖昧,既有贊揚的肯定,又不乏諷刺的意味。後來伍德自己透露他的畫中含有諷刺的因素,但至於是哪些因素他緘口不言。


野牛鎳幣


野牛鎳幣1911年,由美國著名藝術家詹姆斯厄爾弗雷澤開始設計,1913-1938年間成產的一種硬幣。


野牛鎳幣,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將在美國為拓居而進行的西進運動中遭破壞幾近滅絕的兩種形象----美國野牛以及土著印第安人印為紀念(好任性的藝術家)。弗雷澤在創作野牛畫像的過程中,由於當時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處閑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紐約中央公園的動物園里素描一隻年邁的野牛,兩年後,這只野牛以僅100美元出售,然後被宰殺取肉制皮,牛角也被製成了牆飾品。


野牛鎳幣也是華人代購藝術家對美國西部開發的犧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紀念。鎳幣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實的原型進行創作。弗雷澤在創作野牛畫像的過程中,由於當時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齣現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紐約中央公園的動物園里素描一隻年邁的野牛,兩年後,這只野牛以僅100美元出售,然後被宰殺取肉制皮,牛角也被製成了牆飾品。野牛鎳幣是當今很多錢幣愛好者最想要收集的硬幣之一。


山姆大叔


美國人的別名,是一個大高個,白頭發,留一小撮白鬍子,身著深藍色外套,頭頂星星點綴的高帽的形象。


「山姆大叔」這一綽號產生於1812年美英戰爭時期(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紐約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類包裝商,名叫塞繆爾。威爾遜。他誠實能幹,富於創業精神,在當地很有威信,人們親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戰爭期間,他擔任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軍需檢驗員,負責在供應軍隊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


美國人還把「山姆大叔」誠實可靠、吃苦耐勞以及愛國主義的精神視為自己民族的驕傲和共有的品質。從此這個綽號便不脛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出現過「山姆大叔」號召美國青年當兵的宣傳畫,流傳很廣。1961年,美國國會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民族象徵。


19世紀40年代,一位美國漫畫家特地作了一幅畫,將「山姆大叔」畫成一個長著白頭發、蓄著山羊鬍子、頭戴星條高帽,身穿紅、白、藍三色燕尾服和條紋長褲(美國星條旗圖案)的瘦弱高個子老人。「山姆大叔」的這一形象逐漸被很多美國人接受。1961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一項決議,確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象徵。美國人將「山姆大叔」誠實可靠、吃苦耐勞及愛國主義精神視為自己公民的驕傲和共有的品性。


Ⅱ 善的名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真正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絕不矜持。——巴爾扎克

·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於偉大的人。——雨果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羅素

·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盧梭

·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如果說美貌是推薦信,那麼善良就是信用卡。——布爾沃一利順

·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湧出。——奧勒利烏斯

·大凡善良的人總喜歡把人往好處想,總是把人想得比實際上更好,總愛誇大他們的好處。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以後的幻滅是很難過的,在他們覺得自己負有責任時就更難過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快的時候,他便顯得善良。——高爾基

·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羅佐夫

·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馬克·吐溫

Ⅲ 浪漫主義詩人對美和道德的關系是怎麼看的求舉例說明!(外國文學史)

兩千多年來,美和善 (道德)的關系,或者說,藝術和道德的關系,一直是美學領域中的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這就使人們在進行判斷時陷於兩難境地。例如,蝴蝶是美麗的,它色彩斑斕,舞姿輕盈,使人產生憐愛之情,常常是詩人畫家創作的對象。但對於菜農來說,它卻是惡的。因為它產下的卵會孵化成嗜食菜葉的幼蟲,使菜農喪失辛勤勞動的成果。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類生活中表現得更為復雜。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克羅德丑惡的心靈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伽西莫多醜陋的外貌下卻有著高尚的人格。美與善,都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盡善盡美才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與善的關系,克服美與善之間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在思考的問題。首先,要克服美與善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簡單地取消二者之間差異。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主張的那樣:「任何一樣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1]。他認為,美和善一樣,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為衡量標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於功利實用目的而發明的,是美的,因為它「美麗地適合它的目的」。鑲滿寶石珍珠的金匕首則是不美的,因為它不具備應有的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關注的是美與善的差異。一、美與善的對立《論語》記載孔子多次批評鄭衛之聲,說「鄭聲淫」,要「放鄭聲,遠佞人」。(《論語・衛靈公》)其實鄭衛之聲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類的古樂更富有藝術感染力,或者說更具有審美價值。《樂記》記載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孔子本人並不否認這一事實。「鄭聲淫」的「淫」字,說的就是鄭聲具有太強的感染力,使人們沉溺其中,疏於遵循倫理規范,最終走上淫亂之路。孔子對「鄭聲」的批判,把美與善的矛盾表現得十分到位。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理論中,美與善之間的沖突是異常尖銳的。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思想。在《莊子・山本》中,莊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的觀點。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許多為了達到道德約束而否定美和藝術的思想。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提出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原因在於詩不利於教育理想國的戰士。在柏拉圖列舉詩人的眾多罪狀中,有兩條是主要的,即詩人說謊和詩人滋養不健康的情感[2]。在西方,像柏拉圖這樣對待美和藝術的人,可謂非常之多。在中世紀,教會中人竭力攻擊詩和戲劇,認為當時人心不古,世道衰微,都是藝術所釀成的禍事。二、美是形式,善是內容雖然美與善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是「盡善盡美」始終是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鉉註解:「羊大為美,故從大。」[4]把美與有用等同起來,反映了人類最初對美的認識。在一切活動都以生存為目的的時代,美的價值判斷也離不開功用性。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審美活動逐漸掙脫了功利性的束縛。既然美不等於善,那麼美與善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柏拉圖在將詩人驅逐出理想國時說:「除掉頌神和贊美好人的詩歌外,不準一切詩歌闖入國境。」[5]也就是說,藝術只要服從道德目的,還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學史上,比較普通的看法是,美與善之間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美是形式,善是內容,主張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在西方思想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世紀時,文藝甚至成為宣揚神學的傳聲筒。把藝術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源遠流長。孔子對《詩經》的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所謂「思無邪」,就是說,《詩經》中的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倫理規范。孔子的這種思想,被後世文人概括為「文以載道」。但是,僅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內容,把文藝看作政治道德的傳聲筒,是片面的。從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思想家之所以強調文藝為政治道德服務,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文藝的獨特魅力。文藝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謂「仁言不如仁聲入人深也」。(《禮記・樂記》)不過,對文藝獨特魅力的認識,反而有助於文藝從政治道德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最終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三、「美」獲得獨立價值人類對美與藝術獨立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歐洲美學史上,直到19世紀,藝術獨立的呼聲才逐漸高漲起來。在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就公開宣稱「為藝術而藝術」。他的繼承者戈男葉說:「我們相信藝術的獨立自主。藝術對於我們不是一種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種目的。在我們看來,一個藝術家如果關心到美以後的事,就失其為藝術家了。我們始終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開。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為如果無所表現,形式算得了什麼呢?」[6]他不僅強調藝術的獨立性,而且認為內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形式美就是內容美。由於形式美本身是內容美,藝術就不需要服務於外在的內容,藝術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中國美學史上,雖然「文以載道」一直佔主流地位,但是對藝術獨立性的提出卻早於西方美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李澤厚稱之為「文的自覺」的時代),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開啟了為藝術獨立性進行辨護的先聲。到了晚明時期,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的「唯情說」等,都強烈主張文藝要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要大力提倡藝術的獨立生。四、美與善的融合當我們將美從功利、概念、目的等限制中解脫出來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美與善的關繫到底是什麼?美和善之間,或者說審美經驗和道德實踐之間,有一種深刻的內在實踐關系。這種關系,不像有些美學理論所主張的那樣,美和善是一種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美是形式,善是內容。美和善的關系,只有還原到本源位置,才有可能呈現出來。這就是美感經驗和道德經驗在經驗性質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認為「道德同情這個觀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地暗示出來的」[7]。審美經驗作為人類原初的經驗形式,是一切人類文明賴以生長的根基。杜夫梅納曾經說過:「在人類經歷的各條道路的起點上,都可能找出審美經驗:它開辟通向科學和行動的途經。」[8]徐復觀曾經說過:「樂與仁的會同統一,即是藝術與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時,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會得到自然而人類的理想。

Ⅳ 小學生誠信明理演講稿1oo字

明禮誠信是公民應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禮、誠信,它早已是傳統美德。明禮誠信是每個公民應遵循的行為准則,它對規范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提高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禮讓」和「文明」的含義。「明禮」不僅要求人們申明、倡明「禮」,更要求人們注重「禮」的實踐。作為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明禮」,其中的「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禮」涵蓋了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與之相關,「禮」的內容體現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三大基本道德規范。 」,狹義的「禮」指個人禮儀和公共場所的禮儀。對於個人禮儀而言,第一,要講究儀表整潔、儀容大方。作為文明公民的外在形象,不能將穿著打扮簡單視為個人的私事。美與善密切聯系,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整潔得體的儀表,是社會文明對人的起碼要求。第二,要注意語言文明。一個人的談吐,可以反映出他的文化水平、思想感情和道德修養。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說臟話,盡力追求語言的委婉含蓄。此外,還必須避免在公共場所中大喊大叫。第三,運作儀態要大方得體。那些粗俗的舉止行為,不但不雅觀,而且還可能導致誤解,影響人們之間的友好交往。此外,在公共場所中,男士應對女士禮讓,年輕人應對年長者禮讓,發生摩擦時要彼此寬容諒解,要注意不做違反社會規范和傷風敗俗的事。 誠信的基本內涵誠信的基本內涵,包括「誠」和「信」兩方面。「誠」主要是指誠實、誠懇;「信」主要是指信用、信任。「誠信」的含義,主要是指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 誠信,首先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只有積極倡導以「信」為美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人際信任關系。 誠信是可貴的。從家庭來看,家人總是互相依賴,一起生活著的。假如,家庭中缺少信任,家庭還會和睦安詳嗎?因為有了誠信,我們才能更加暢快的與家長溝通。從而再也不會發生「你不了解」之類的話語。大家彼此相信,互相珍惜。 誠信是可貴的。從校園中來看,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同學都需要誠信。誠信已成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有了誠信,大家就更坦誠相待,互幫互助。在考試中,一個誠信的人總能看清自己真實的水平,總能體現自身所擁有的價值。不會讓欺騙和蒙蔽遮住自己的眼睛。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對自己做出相應得改正。而一個不誠信的人呢?不但得不到誠信的獎勵,而且還要成為眾人的話柄。周圍的人會對你「另眼相看」。老師同學也會對你有所猜忌和懷疑。如此看來,丟的不止是小小的分數,更是一個人的人格與尊嚴。有人說,校園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縮影中不能清楚認識到誠信的可貴。如何在社會這個大千世界裡站穩腳跟呢? 誠信的可貴一定要時刻銘記在心。人格不能輸!誠信不是只靠說或寫樹立起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實際行動來體現的。「言必信,信必果。」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表裡如一,不要口是心非。如果你舍棄了誠信,不久,你便會發現,你在拋棄它的同時,也失去了許許多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堅守誠信,用誠信交諍友,用誠信鋪就精彩人生!

Ⅳ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什麼意思

決定美的是主體的審美觀,而審美觀又是社會經驗體悟和主體價值取向的集合體。所以「美」回就是符合你社會經驗答的、合乎你價值取向的存在。

由此而論,外在的美是符合主體社會經驗的美;內在的美是合乎主體價值取向的美。

Ⅵ 美國象徵性的文化有哪些

英語中文化的定義有260多種,據說是英語詞彙中意義最豐富的二、三個詞之一。大眾文化雖多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仍然多得驚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諾等理論家都曾對大眾流行文化定過義;英國新馬克思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爾、湯普森從張揚大眾文化起家,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論家傑姆遜、費斯克以及法國學者布爾迪厄、鮑德里亞爾等也對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說了不少觀點不同,意義卻都十分深刻的話,還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論家批評家,他們的理解與思考構成了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另類」。 先找找有關大眾文化的主要說法吧。 定義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農兵的大眾文化;毛澤東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眾化」及「化大眾」的革命文化理論與實踐; 定義四,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一種以標准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產品為標志的文化。致力於勞動階級的非政治化,維護社會的統治權威,製造大眾的虛假的需求,是欺騙群眾的統治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的理論。 定義六,商業消費文化,即那種用於大量消費的,為商業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僱傭技術人員創造的」。大眾文化與商業自然有著無法也毋庸避諱的關系,這從肥皂劇賣肥皂,文化明星做廣告時就開始了。問題是,它究竟是文化呢還是商業?文化在其中居於何種地位?明星做廣告是賣「明星」還是賣貨物?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定義七,美國通俗藝術的意識形態或美國文化的代名詞。歐洲人說大眾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國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國是大眾文化的「家園」,在所有大眾文化中「規模最大」,它向世界「預示」了老態龍鍾的貴族文化的「消亡」。 定義八,社會統治集團通過精神和道德領導的手段贏得被統治群體贊同而形成和產生的文化;源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或文化領導權的理論。採用這種「新葛蘭西主義霸權理論觀點的人,將大眾文化視為社會被統治群體的反抗力量與社會統治集團的「兼並」 力量之間斗爭的場所。這里的大眾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強制文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兩者交戰的場所,是以反抗與兼並為標志的領域,是葛蘭西所稱的「折衷平衡」的內運動。 定義九,來自於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造的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費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觀。對他們先前的否定論文化批評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批判。費斯克不完全同意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的控制的觀點,不同意把大眾只看作被動受控的客體,而認為大眾文化中也隱含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大眾文化的啟蒙性和獨創性。他們認為,民間文化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幾乎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處」。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作為工人階級的文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內部象徵性反抗的主要表現形式。問題出來了,誰有資格列入「人民」的范疇,資格由誰來確定?霍爾說,大眾文化就是一個爭論和確定關於「人民」的政治構成以及他們與權力集團關系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有可能團結起來,組成相對於權力集團的人民。 定義十,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文化;威廉姆斯說,這是一個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就已經進入了英國人思想的文化。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關系。其實,大眾文化發展到後工業時代後,越發展現了其當代城市娛樂文化與產業文化的特徵。 定義十一,在後現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之後形成的當代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再區分高雅與通俗差異的文化。原先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將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或互相交融。 定義十二,以當代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的,在時間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傳統的神話已經遠去,今天的神話是以電子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 新舊交替、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尚新心理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成就了文化時尚,並使之成為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文化時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經濟形態的。體現著文化某種發展趨勢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嶄新性、前沿性、活躍性的特徵。文化時尚總是與大眾傳媒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大眾傳媒是文化時尚生產、傳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時尚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求,但由於文化時尚的形式大於內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場機制賦予其上的消費欲,文化時尚就存在著消解文化精神的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確地加以引導。

Ⅶ 表達不能徒有外表美麗,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名人名言

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別林斯基
充實之為美。——孟子
世界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羅丹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康德
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列夫`托爾斯泰

Ⅷ 有關「美」的格言!速度!

你缺少的不是美麗,而是善於發現美麗的眼睛。
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在前面的兩種品質之上加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

------狄德羅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

------別林斯基

美的事物是永恆的喜悅。

------濟慈

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

------朗吉弩斯

激情和表情就是美。一張不帶激情不善表情的臉就是缺陷;任它塗脂抹粉,你吹我捧,只有傻瓜才會愛慕。

------布萊克

美必須乾乾凈凈,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鳩

我們活著只為的是去發現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種種形式。

------紀伯倫

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

------紀伯倫

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立刻在想像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

------愛迪生

理智傳達真和偽的知識,趣味產生美與丑的及善與惡的情感。

------休謨

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

------席勒

智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

------黑田鵬信

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

------黑田鵬信

我寧願用一小杯真善美來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也不願用幾大船傢具組織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庭。

------海涅

但丁: 愛是美德的種子。
歐洲: 播下美德,收獲名望。
盧梭: 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普利什文: 地球上一切美麗的東西都來源於太陽,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來源於人。
威·沃森: 端莊即至美,嚴肅乃極樂。
塞·約翰遜: 法則可以避免錯誤,卻決不會賦予美。
安徒生: 凡是能沖上去,能散發出來的焰火,都是美麗的。
威·布來克: 富有生機就是美。
亞里士多德: 公正是賞罰分明者的美德。
普勞圖斯: 過於俊美是一種不幸。
梭洛: 花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含蓄的美就是其中之一。
格蘭維爾: 還有什麼比兩性相愛更美麗的?
宋·王安石: 教化可以美風俗。
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惡。
宋·張昊: 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
英國: 美才是忍耐力的別名。
孟德斯鳩: 美德本身也需要限制。

Ⅸ 知識 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是什麼意思

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
——黑田鵬信【日】

真:誠實,善:善良,美:具有藝術美 ,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覺悟,就是追求快樂的人生。有道是,結緣結上緣,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處走,無私奉愛人最美! 真、善、美之間的和諧統一是人們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層次,一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能被稱作美。美,是內涵美。當你做到了真與善的時候,自然就是美的了。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

從哲學上講,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與善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個人認為,善更重要些,康德說過:一個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道德,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概念,美的標准因人而異。但我想,美應該是更高的層次,一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肯能被稱作美。

佛教的教育是「真、善、美、慧」的,使我們現前的生活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至真至善才能完美。

所以真+善=美。

Ⅹ 誰提出了美是道德的象徵

康德
在康德的觀點中,美是道德的象徵,在美的藝術中得到最好的體現,因為審美意象是理性理念的最完滿的感性形象顯現。而在藝術中,鑒賞與美的形態就能夠很好的體現道德。通過美的分析論,我們知道鑒賞判斷是把表象通過想像力與主體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聯系起來的。

熱點內容
合同法五十九條 發布:2025-05-06 20:17:47 瀏覽:890
山陰法院起訴 發布:2025-05-06 20:17:37 瀏覽:578
經濟法增值電信 發布:2025-05-06 20:14:15 瀏覽:787
非訟律師 發布:2025-05-06 20:08:18 瀏覽:383
勞動法3638條規定 發布:2025-05-06 19:51:10 瀏覽:550
建設法律責任按性質可分為 發布:2025-05-06 19:49:50 瀏覽:696
陽朔法院網 發布:2025-05-06 19:35:13 瀏覽:333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分析 發布:2025-05-06 19:33:13 瀏覽:264
新法律法規婚姻法不用禮金 發布:2025-05-06 19:28:58 瀏覽:75
武漢疫情刑法 發布:2025-05-06 19:12:58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