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機關選擇

立法機關選擇

發布時間: 2021-12-27 23:20:06

⑴ 簡述我國的立法選擇

法國民法典中的「財產權」概念與我國立法的選擇

(本部分系作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博士生黃暉的合作作品。)

目前,我國立法中使用「物權」還是「財產權」的概念,存在不同意見。開展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無論立法中採用了哪一個,只要在討論中把問題弄清了,對法學界,對立法機關,都是一個認識提高的過程。

一、 中國「入世」與法學界對兩大法系傳統認識的變更

「大陸法系(也稱歐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概念、體系、理論、表達方式截然不同、相互無可借鑒性」,這只是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歐共體包容了不同法系的典型英、法、德之後不久,實際情況就已有了很大改變,因此歐共體法(及後來的歐盟法)才得以出現。在歐洲地區范圍內如此,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可能還沒有跟上這種變化。

例如:歐陸法系國家的「債權法」理論及立法,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去只在合同法中被動地承認守約一方的「不安抗辯」權的德、法等國,在1980年締結《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維也納公約》時,接受了英、美法系早已實行的以主動方式保護守約一方的「預期違約」理論。而按照「預期違約」理論,即使「違約」行為並未實際發生,亦即在不守約一方應履約的時間尚未到來之前,守約方也不僅可以訴對方違約,甚至可以要求對方賠償。這在傳統的歐陸法系民法原理看來,本來是說不通的。中國《合同法》在這一點上,沒有顯露出滯後。

如果說上述國際條約中兩大法系融合或互相借鑒的事實,仍未引起我國法學界的應有注意,那麼,WTO中的這一融合,在中國入世之後,則實在應引起我們陳舊認識的變更了。

侵權法中的「即發侵權」理論與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理論是相對應的。WTO與上述國際貿易合同領域的公約相應,規定了對「即發侵權」的制止,是理所當然的。立法者在修正我國《專利法》、《商標法》及《著作權法》時,已經引入這一制度,為今後立法及修法作出了示範。

我國有的論著把「物權」說成是歐洲大陸國家特有的概念,把「財產權」說成是英美法系國家特有的概念,認為二者不相容。這種說法從歷史上看是不確切的。因為它忽視了歐陸法系主要國家法國。從當代的現實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了解「財產權」概念已經滲入一大部分歐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及民法理論,以及國際公法領域。

法國法與德國法,就財產法這個分支來講,都來源於古羅馬法。作為古拉丁語,羅馬法中的「res」既有「物」(或「事物」)的含義,又有「財產」的含義。它在法國民法中發展為「財產權」,在德國民法中發展成「物權」,是不足怪的。

《法國民法典》中強調「財產」及「財產權」。這是19世紀初的事。雖然在該民法典出台的千年之前,古羅馬民法中已經有了「物」及「財產」的概念。

19世紀後半葉的《德意志民法典》,重新強調「物」與「物權」,其後被日本、台灣地區效法。這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前的事。

20世紀後期,國外一部分民法(如越南民法,俄羅斯民法)的發展,有返回法國民法制度的趨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無形的知識產權以及無形的服務(Service),其作為財產的重要性,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

二、 物、財產

單獨的物或者抽象的物在法律上並沒有意義,只有當某人就該物具有可以對抗他人的權利時,該物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一旦具有這種對抗他人的法律意義,該物就不再是一個自為的存在,而是作為財產存在。

人們對財產的關注最初主要集中在不動產。英國的普通法法院主要就是解決不動產糾紛的,而衡平法法院則處理相對不太重要的動產糾紛。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動產的地位開始上升,並開始出現以股權、給付債權乃至確定的服務為客體的無體動產,近二百年來財產的客體進一步擴展到人類抽象的勞動成果,出現了知識產權。但不論財產的內容如何變化,也不論管理這些不同客體的規則如何不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仍然不會改變,那就是:它們仍然是作為財產的客體而不是作為與人無關的客體而存在,對於這種權利最好的概括仍然是「財產權」。

法國民法典中只在兩種場合出現了物(chose)的概念:一種是規定財產權指向的對象,例如544條中為了規定所有權,就必須提到標的物,同時對動產、不動產對象的列舉也是指向物的,714條則規定不屬於任何人的物(choses communes)的歸屬和使用原則;另一種是規定用於保證債權實現的質押或抵押等「從物權」,例如2071條提到用來出質的「動物」(chose mobilière),和「不動物」( chose immobilière)。但除此之外,法國民法典就不再涉及單純的物,而總是將它們作為財產(biens)來看待和規范。

關於法律用語、法律名稱的建議

我國絕大多數法律,是「名實相符」的。但有很少一部分法律,名稱與內容不大相符。這樣的法律大致分以下三類:

第一種類型是剛剛頒布的《婚姻法》(修正案)。該法已經頒布50餘年,而且系由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在修正它的常委會上要改名稱較困難。但是,在這部法律中有大量條文是規范兄妹、姐弟等等之間的撫養關系,或其他與「婚姻」完全不同的關系。以「婚姻」法冠其名,使人感到不妥當。這一類,屬於今後在時機成熟時,仍須更改名稱的。例如,可以在進一步研究並充實「家庭」方面的條文的基礎上,在召開代表大會作較大修訂後,更名為「婚姻家庭法」。

第二類是名稱欠妥,且已頒布一段時間,但不象《婚姻法》那麼長,又並非代表大會頒布的法律。這一類的典型可推《著作權法》。在漢語習慣中,文字作品之外的創作成果,很難稱為「著作」,而文字作品在「著作」權法中只佔受保護內容的1/9.該法名稱為「著作」權法之不妥,是十分明顯的。文字作品與其他一切作品的作者,必須有權控制對其作品的批量復制;而作品傳播的前提也是復制。所以,「復制權」對作者是最根本的權利。而對作品的批量復制,來源於印刷出版,即來源於我國的印刷術。「復制」在這個涵義上來源於「復版」。所以,「著作權法」名稱改為《版權法》,既使名與實相符,又向國內外(特別是向國人)提示了這種知識產權的中國來源,而且與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名稱(Copy-right Law)相一致。因為,「Copy」 既是「復制」的意思,也是「復版」的意思。這類法律應當在對其作首次修正時,考慮把名稱及時改過來,而不應強調「不影響實質就不改」,「可改可不改就不改」。因為有時形式失當,必然會影響實質。

第三類是尚在起草中的法律。這類法律在頒布前即應反復推敲其名稱,以免頒布後使人感到不妥,再來討論其名稱改還是不改。這一類的典型是「物權法」。從法哲學角度看,古羅馬時,將法律分為「人法」、「物法」、「行為法」(或債法)。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起草時,起草人意識到法律不可能調整人與物的關系;物的形式下掩蓋的仍然是人與人的關系。故當時更改「物法」部分為「財產法」。因為「財產」反映的則是人與人的關系。19世紀末,德國民法典起草時,在哲學上走了回頭路。雖然德國民法從條理上、體繫上比法國民法進了一大步,但在法律究竟是調整人與人還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上,則退回到古羅馬時代了。這與19世紀初,歷史唯物主義處於上升階段,而19世紀末,歷史唯物主義處於又一個低谷的事實,不是沒有關系的。即使拋開法哲學不談,《物權法》也存在顯然的名實不符。例如:物權法中劃分所有人掌握的物時,仍劃為「動產」與「不動產」,卻不按其邏輯劃為「動物」與「不動物」。可見該法起草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仍自覺不自覺地回到「財產權」的理論上去。

上述第一類的用語不當或名實不符,是我國立法早期經驗不足造成的。而後兩類,則主要是不加分析地照搬日本法律用語造成的。「著作權」、「物權」均是日本法中使用的漢字原文。而如果我們直接從德國法中借用相關術語,也未必用「物權」。因為德國民法典中相應的「Dingliche Rechte 」或英文中的「Real Right」 ,意譯為「實在權」還是譯為「物權」更合適,仍有研究的餘地。

我們的法學家或法律起草者,走捷徑而直接從日文中把相應漢字搬來(或台灣地區先搬去,我們又從台灣間接搬來),對加速我國立法有一定益處,但也不應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因為自我國唐代大量向日本移植漢字之後的千年中,漢字在兩國不同經濟、文化環境下,有些已有了完全不同的發展反向,我們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肯定會嚴重破壞我國語言的純潔性。除上述提及的法律名稱外,還有許多從日本搬來的用語,已經使我國法律用語離大眾語言太遠了。例如:「瑕疵」在我國語言中本來是「小缺陷」的意思。但現在的中國《合同法》等法律中,無論有關標的缺陷有多大,乃至大到整個標的都是假的或完全壞掉的,也稱為「有瑕疵」。這一類用語如果大量搬到我國法律中來,對我國語言文字的影響是可悲的。

再談我國應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

(本部分系作者與外交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薛虹的合作作品)

我國在制訂、頒布調整市場經濟的法律文件的過程中,應當學習、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但前提是對國外立法的理論基礎和法律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解了國外經驗之所在。否則,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優點未必是優點,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缺點也未必是缺點。

在合同法終於告一段落之後,「物權法」又成為新的焦點。其實關於物權法的研討和爭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與合同法相比,「物權法」的制定要復雜得多。

一、究竟什麼是德國的物權法

一種觀點認為,德國民法典採納了物權而不是財產權的概念,在民法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制度,即物權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法典的科學體系;法國民法典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在財產和財產權的規定方面顯得比較凌亂,如果我們要採納法國的模式,不僅要排除物權的概念,而且要徹底改變法典的體系。

在討論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之時,需要對德國民法典的物權法體系有整體的把握。德意志民法典總則編包括民事主體制度和法律行為制度兩部分,其中法律行為制度是其核心內容。法律行為概念之所以能夠被成功地抽象出來並在德國民法總則中擁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其根本原因是德國民法分則各部分必須包含有具體的法律行為,即「物權法的法律行為」、「債權法的法律行為」、「親屬法的法律行為」、「繼承法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制度是總則編的核心內容,而物權法的法律行為(物權合意)與債權法的法律行為(合同)是法律行為理論的支柱。如果沒有「物權合意」的創設,也就難以從物權法和債權法中抽象出「法律行為」的概念。可見,法律行為制度的成立是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共同支持的結果。無物權行為理論,則無法律行為制度;無法律行為制度,則無民法總則編設立之必要。故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民法典體系建立的基礎和支柱之一。

因此,要學習和接受德國的物權法體系就不能迴避或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但是,物權行為是高度的理論抽象,在沒有德國法律傳統的國家引進物權行為的概念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廣大學者早就指出獨立的物權行為在我國不能成立,不符合我國司法實踐和人民習慣。我國曾經出現的「物權法」草案也沒有承認所謂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然而,拋開了獨立的物權行為,談借鑒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就無異於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

沒有了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就只能從合同等債的行為中產生,即物權的設立都可以建立在同一債權合同基礎上,因此「債」就是取得「物」這種有形財產的方法。我國合同法制訂過程中,將合同的定義由「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改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就足以說明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不僅是引發債權、債務關系法律事實,而且可以是引發物權關系的法律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一直採取的體系恰恰接近於法國民法典的體系(即分為財產和取得財產的方法),而不是德國的體系。

二、明確不同含義的「財產權」

有學者主張財產權是個上位概念,包括債權、物權、知識產權等十分廣泛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用財產權代替物權,將把除人身權以外的全部權利囊括其中,就不應該有獨立的債和合同制度。

主張用來代替「物權」的「財產權」顯然並非所謂上位概念「財產權」。把財產權定義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之上的總的權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而且這種一直沿用的提法有很令人費解之處。這種觀點屬於受了德國法的不完全影響。德國法中不使用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把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上。如果硬要把非常不同的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的旗下,就只能抽幹了物權和債權的全部不同(絕對權和相對權的不同,對世權和對人權的不同),歸結為都屬於經濟利益的權利這一空洞的基點上。但即使在這一點上,也是不正確的,債不僅包括財產利益(debt),還包括非財產性質的責任、義務(obligation)。

因此,主張「財產法」的「財產權」應被定位為不包括債權的對世權,而不是被掏空了內涵的所謂總括性的權利。「債」作為取得財產的方法,因此應該有獨立的債及合同制度(債權的特性在於對人性,對世化了的債權應當被歸入財產權范疇)。財產法並非無所不包,是與債法並列的法律制度。

三、財產法不會擾亂民法體系

否定財產法的學者認為財產法會打亂民法體系,不能嚴格區分物權和債權,不能區分一般債權和擔保物權。

其實這些憂慮都是沒有根據的。學習外國立法經驗,當然應當注意研究其體系結構,更要注意研究其本質和精神。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一樣歷久不衰。僅就調整有形財產(物)關系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德國「物權」關系明晰而法國「財產」關系混亂的狀況。法國的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同樣非常發達。這就象從喜馬拉雅山南坡登頂可以成功,從北坡登頂也可以成功一樣。如果不把「財產權」作為統轄債權、物權的所謂「上位概念」,就不會打亂我國的民法體系,也不會無法區別財產權和債權。當然,債權、物權的區別並不絕對的,在我國的民法體系中,「債」與「所有權及與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兩部分本來就是相通的,並不如德國民法典那樣嚴格。區分嚴格或者不嚴格一是取決於體系的完整性、一貫性(如德國的嚴格區分就是一貫的、體系化的,我國學者則只取了其中一部分),二是取決於調整現實法律關系的需要。當不需要嚴格的時候,就不應當嚴格區分。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會導致所謂「他物權」與一般債權的混淆。財產權對世性的凸現已經決定了其在多個權利沖突中優先於對人的一般債權的地位。權利的稱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的規定及公示、公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證明其對世性)。公示、公信制度在物權法框架下可以建立,在財產法框架下同樣可以建立。

四、建議用「財產法」代替「物權法」

設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根本原因在於,物在財產中的比重已經很小,「物」又是一個缺乏彈性和延伸性的概念。如果以「物權」為起點立法,就會造成調整社會財富關系的基本法律卻將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排除在外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20世紀後期,無形財產和無形服務作為社會和私人財產的重要性日增,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目前,金融服務、郵電服務、計算機網路服務、醫療服務、律師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構成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服務」與「物」或「物權」沒有直接關系,僅以合同法的體系容納或規范,不足以保護和促進這些服務行業的發展。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多邊談判中,歐、美、日等國際貿易的幾強都將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和知識產權並列為國際條約規范的三大部分內容。當然,「物」或「物權」也不能容納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無形財產。

法國法採取了「財產」的概念,這一19世紀初的選擇卻正好迎合了20世紀末的現實。財產和財產權的概念完全能夠包括無形財產和服務的內容,當然,對於無形財產中的知識產權,法國另立了知識產權法典。

我國如果真要制定一部調整社會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應當認真考慮法國法中財產權的概念,不要再把有形的「物」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財產形式來對待,也不要把蒸汽機時代形成的過時的規則移植到網路時代。

⑵ 我國有哪些立法機關哪些機關享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及其常務委屬員會。

一般來講,立法學者們認為,立法機關的作用分為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也稱為直按作用和間接作用)。主要作用包括:制定法律,監督政府,教育公眾,代表選民(選區或國家),這四項作用也稱為立法功能、監督功能、教育功能、代表功能。次要作用包括司法功能和領導選舉功能。

拓展資料:

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政府機關的權力及其與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由立法機關通過行使預算決議權,來控制行政機關。同時通過立法機關的授權,使行政機關的行為合法。這樣,既授權又控權,就有利於政治體系的整合。

立法機關的議員是依據憲法或法律的規定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依法制定的法律或頒布的決定,具有合法性,因此,立法機關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與接受,這樣,有助於政治體系的整合。

⑶ 立法機關是什麼

我國立法機關狹義上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廣義上還包括地方人大、地方人大常委會(這里的地方是指省級人大、省級人大常委會、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和常委會)、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國務院各直屬機關等。 我國最高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⑷ 根據立法機關的地位不同,立法可分為哪些

可以講法律劃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憲法由全國人大制定並修改;法律由全內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容;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地方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委員會制定部門規章;地方省政府和較大的市可以制定政府規章。

⑸ 立法機關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堅持依法執政、提高依法執政水平,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黨制定的大政方針,提出的立法建議,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通過國家立法機關的法定程序,才能夠成為國家意志,成為全社會一體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准則。這一過程是民主的過程,是集思廣益的過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過程,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度化、規范化、定型化的過程。因此,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一方面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另一方面又要適應立法工作的特點不斷改善黨的領導。

(2)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正因為我們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遵守憲法和法律與堅持黨的領導、服從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些要求都充分表明,任何削弱憲法和法律權威、損害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行為是堅決不能容許的。

(3)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黨的依法執政能力,不僅表現在黨自身遵守憲法和法律上,而且還表現在黨所領導的國家機關的工作上。黨堅持依法執政,就是要使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各項工作都納入法治軌道,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要全面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工作方針,行政管理機關要嚴格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行政執法機關要嚴格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司法機關要嚴格依法裁判,監督機關要嚴格依法監督。

(4)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決定》主要提出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理順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支持和保證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維護司法權威;二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司法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三是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加強對司法活動的

⑹ 高中政治選擇: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是對還是錯

不夠准確,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擁有最高立法權。地方人大享有地方立法權。

⑺ 時常見國家的 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執法機關、法律監督機關,具體是指那些部門,求解,謝謝!

具體部門如下:

一、國家的立法機關:國家的立法機關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屬於地方立法機關。

就廣義的「法」而言,立法機關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如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訂自治法規等。

二、行政機關:

1、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包括各部委,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共25個)。

2、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機關(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旗和自治縣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民族鄉政府),

3、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包括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香港特區政府工作部門有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和各局、處、署;澳門特區政府工作部門有各司、局、廳、處。);

4、地方上還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如行政公署(省級人民政府派出機關)、區公所(縣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街道辦事處(不設區的市或市轄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三、司法機關:各級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檢察院。

四、執法機關:根據法律規定享有國家執法權的部門,比較多,很多部門都有執法權。

五、法律監督機關:各級檢察院。

(7)立法機關選擇擴展閱讀:

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執法機關、法律監督機關的些部門職責及地位:

1、立法機關的作用分為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也稱為直按作用和間接作用)。主要作用包括:制定法律,監督政府,教育公眾,代表選民(選區或國家),這四項作用也稱為立法功能、監督功能、教育功能、代表功能。次要作用包括司法功能和領導選舉功能。

2、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等,指導所屬各部門、下級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行政活動。國家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與集體領導相結合的原則。

3、最高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各類案件,制定司法解釋,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並依照法律確定的職責范圍,管理全國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主要任務是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

4、關於公安機關,其內設機構有公安消防大隊和公安交警大隊,派出機構有派出所,都是行政機構,只有經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特別授權,才有行政主體資格,才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

5、各級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立法機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機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執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監督

⑻ 中國的立法機關有哪些

一、立法機關:

《憲法》第五十八條和《立法法》第七條都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由此可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是立法機關。

立法機關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機關是議會。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就廣義的「法」而言,立法機關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如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訂自治法規等。

二、在政治學學者看來,立法機關的性質可概括為如下四個特徵:

1、代表民意。立法機關組成人員究竟應代表本選區的選民、本選區、全國人民、所屬政黨、還是本人良心、盡管說法不一,但立法機關代表民意,則是政治學界的共識。

2、議事公開。民主政治是公開的政治,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其議事應盡可能地公開。代表的提案、發言、表決,都應當讓人民知道。所謂議事公開,是指立法機關開會時,允許人民自由旁聽及新聞記者自由采訪;除關涉國防、外交及一經泄漏即可能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後果的事項,得舉行秘密會議外,會議均應公開舉行。公開舉行會議,除可以自由旁聽和采訪外,會議的一切文件及記錄,均應公開發表。

3、言論自由。代表在立法機關開會時,必須不遭受威脅,無所顧及其言論、行為會對本身有不利的後果,才能敢於講真話,暢所欲言,自由表決。為此,各民主國家對代表的言論自由,都從法律上予以保障。為了保障代表的言論自由,許多國家的憲法或代表法規定,代表在院內或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或表決,對院外或會外不負責任,即使其言論有錯誤,或詰難政府官員或政策,以及如何表決,均不得成為追訴的對象。當然,代表也應當正確運用此免責權,不得恣意謾罵,人身攻擊或揭人隱私等。

4、統一立法。同一政治系統內的所有法律,應由同一立法機關統一制定。如果各機關可以自行立法,則法與法難免彼此沖突、矛盾或抵觸,人民便無所適從,法律也就失去了規范作用。立法機關的立法權具有概括的獨占性,無論在總統制國家還是在內閣制國家,立法須經過國會的立法程序,由國會制定法律。

三、性質: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

⑼ 中國立法機關的成員是怎麼選舉的

1、全國人民代表抄大會的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2、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具體請參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熱點內容
合同法五十九條 發布:2025-05-06 20:17:47 瀏覽:890
山陰法院起訴 發布:2025-05-06 20:17:37 瀏覽:578
經濟法增值電信 發布:2025-05-06 20:14:15 瀏覽:787
非訟律師 發布:2025-05-06 20:08:18 瀏覽:383
勞動法3638條規定 發布:2025-05-06 19:51:10 瀏覽:550
建設法律責任按性質可分為 發布:2025-05-06 19:49:50 瀏覽:696
陽朔法院網 發布:2025-05-06 19:35:13 瀏覽:333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分析 發布:2025-05-06 19:33:13 瀏覽:264
新法律法規婚姻法不用禮金 發布:2025-05-06 19:28:58 瀏覽:75
武漢疫情刑法 發布:2025-05-06 19:12:58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