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清真立法
Ⅰ 沙龍「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到底是怎麼回事
阿克薩清真寺建立在以色列第二聖殿的遺址之上。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是伊斯蘭和猶太兩個宗教的聖地。在沙龍參觀這個遺址之前的幾周,伊斯蘭神職人員對其他非伊斯蘭教徒關閉了阿克薩清真寺,理由是他們要進行地基的維護。他們利用一些重型機械,比如推土機,挖土機,重型卡車從阿克薩清真寺底下--同時也是以色列第二聖殿的底下挖出了1萬3000噸土石方,並把這些土石方傾倒在附近的垃圾場中。欣喜若狂的考古學家在這些廢棄的土石方中找到了很多具有寶貴價值的文物,這些文物可以追朔到以色列第一和第二聖殿時期。
可以想像得到,以色列民眾對於這樣的做法普遍非常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巴勒斯坦人在有意的毀掉以色列的印記,而把這一地區完全的變成穆斯林的聖地。民間對於停止這種挖掘的呼聲很高,而當時的以色列巴拉克左翼政府則對此視而不見。沙龍作為右翼利庫德領導人是反對這樣消滅猶太印記的做法的,他為了表示同支持他的選民站在一起,決定在2000年9月28日到這一聖地進行參觀。
摘自網路
Ⅱ 我要信伊斯蘭,爸爸就跟我斷絕關系,忤逆父母是穆斯林的一宗大罪,我該怎麼辦我爸是頑固派,絕對不可能
伊斯蘭教的信仰好就好在信仰和生活的完美結合。
伊斯蘭教主張信仰真主獨一的同時,還要求穆斯林必須孝敬父母,基本是對父母無條件的服從,就象服從真主一樣,如果父母反對自己的信仰,也要孝順他們,盡到兒女的撫養責任。這是必須的,
如果你的父母因為你嫁給了外國人,而反對你有情可原,如果因為你的信仰而斷絕你,是無理取鬧,呵呵,,因為他們不了解什麼是信仰,不知道信仰的力量。他們害怕的是你信仰了伊斯蘭就不管他們了,而伊斯蘭要求無論如何也不能丟棄父母,作為穆斯林應該更好的照顧父母才行。
國外的穆斯林多妻只是極少的人物,絕不是普遍的,如果真的多妻是有好多必須條件和控制的,不象西方和國內怎麼亂都行。穆斯林是不行的。
信仰伊斯蘭不是讓你和父母斷絕,就你的父母和你斷絕,是他們不理解你,無論因為愛還是信仰,自己都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想要擁有必須有付出的,,老人怕你不養他們,你可以保證不會拋棄他們的,他們不去國外,那將來在講將來吧,只要你不拋棄他們就行了。讓他們了解你的想法和做法就好。
真主慈憫你不會讓你為難的。
祝福你
Ⅲ 反清真是什麼意思
應該這么來說比較正確一些,是反泛清真化,很多事情你搜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涉及國外伊斯蘭教國家,以及清真食品問題上,還有地方政治經濟建設上的各種問題,由於泛清真化,出現了很多問題!
Ⅳ 為什麼要抵制清真食品
沒有抵制清真食品。
1、清真食品是符合伊斯蘭清真食品回標答準的食品。在中國,清真食品通常是指根據中國穆斯林的飲食習慣屠宰、加工和配製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食品。
2、清真飲品、清真副食品、清真食品,簡稱為「清真三食」。《古蘭經》中明確禁止的五類食品包括豬肉、血液、酒精飲品、自死動物、誦非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
3、特種運輸工具、專用計量器具、倉儲容器和加工清真食品的專用場所,應當保證專用,不得運輸、稱重、儲存清真違禁品。
4、清真食品絕不是標准食品,只要它不出售違禁肉類,不使用「豬油」炒,或只使用植物油。穆斯林對飲食有嚴格的宗教禁忌。主要是為了避免吃東西。奇怪的鳥、獵物的野獸、魚和不咀嚼的動物都屬於禁食的范疇。
Ⅳ 伊利為什麼要清真化為什麼沒有人反對
「清真」字樣的意思就是:伊利集團在1993年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總廠改組而成,生產的都是清真特色的產品,代表伊斯蘭人民的利益。此外,「伊」在古漢語中又是你、我、他、大家的意思,「伊利」又被引申為大家的利益。伊利集團就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而生存發展的。
伊利品牌是清真食品,所以要有伊斯蘭協會的監制1956年呼和浩特回民區成立養牛合作小組。1958年改名為「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擁有1160頭奶牛,日產牛奶700公斤,職工人數117名。它就是伊利的前身1970年奶牛場改名為「呼市國營紅旗奶牛場」。
1983年奶牛總場「一分為二」,養牛部成立「呼市回民奶牛場」,加工部成立「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1993年-1996年1993年2月,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改制。改制由21家發起人發起,吸收其他法人和內部職工入股,以定向募集方式設立伊利集團,並於1993年6月14日更名為「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即,伊利品牌公司的前身是回民奶牛場。 而關於伊利牛奶上的清真監制,是由於伊斯蘭教的飲食有嚴格的規定,各省市級的清真監製成為穆斯林食用該企業食品產品的保證。伊斯蘭教協會的監制保證了該食品沒有摻雜任何伊斯蘭教教律所規定的違禁品。而且伊協都是請專門的阿訇駐廠監制的。
Ⅵ 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希臘人是如何反應的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曾經是東正教的主要教堂。1453年,土耳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了清真寺。後來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34年發布了政令宣布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博物館,聖索菲亞成為東正教徒和穆斯林共同的朝拜聖地。然而今年7月11日,土耳其突然宣布將聖索菲亞改建為清真寺,遭遇包括希臘在內的西方各國強烈反對。
在土耳其國內,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的決定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甚至可以說完成了很多土耳其人長久的夢想。但是對於西方其他一些基督教國家來說,土方的這一決定未免太過自私和草率。可以說,土耳其的這一政令,激起了和西方多數國家的矛盾......
Ⅶ 清真立法是什麼意思
腐敗導致不顧憲法
Ⅷ 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科基迪斯的態度是怎樣的
對於此次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吸納,是直接呼籲大眾抵制土耳其的商品,科基迪斯呼籲消費者共同去抵制土耳其進口的商品。
就在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到底是要變成清真寺還是變成博物館,可謂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就算是在土耳其內部也引發了很多爭執,而這一次最終由土耳其總統敲定,聖索菲亞要被改建為清真寺,這直接就引起了希臘的抵制。
土耳其和希臘兩個國家絕對是老對頭了,之前兩個國家也經常進行罵戰,但是隨著近年來全球貿易化的持續推進,已經使得兩個國家的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在之前希臘對土耳其的出口量已經可以達到16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土耳其的進口額,就說明目前希臘在貿易上對土耳其還是有壓製作用的。而科基迪斯也表示希臘一直在享受著貿易的順差,但是不管如何,全國人民還是要共同團結起來來抵制土耳其的商品。
Ⅸ 國際伊斯蘭復興思潮的興起,對復興黨的宗教政策有什麼影響
國際伊斯蘭復興思潮的興起,復興黨的宗教政策,再次遭到攻擊。70年代末期,隨著國際伊斯蘭復興思潮的興起,復興黨的宗教政策再次遭到國內教權主義者的攻擊。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多次舉行民眾示威,公開號召推翻阿薩德政府,建立以伊斯蘭教為基礎的神權政體。
1979年6月30日,阿薩德總統發表重要講話,重申復興社會黨的宗教政策,拒絕穆斯林兄弟會的要求。他強調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宣布復興社會黨是個泛阿拉伯的社會主義政黨,不是以某一宗教或宗教團體的名義來領導國家,號召人民同僵化和宗教狂熱作斗爭。
1935年,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始建於阿勒頗市。1944年總部遷往大馬士革,著名宗教學者穆斯塔法·西巴伊被推舉為總訓導師。1948年,許多敘利亞人因阿拉伯國家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戰敗,對阿拉伯民族主義失望而加入穆斯林兄弟會。
1954年,埃及穆斯林兄弟會被納賽爾政府取締,大批成員逃到政治環境較為寬松的敘利亞避難;1958年埃、敘聯合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受埃及"黨禁"影響,敘利亞的穆斯林兄弟會組織自動宣布解散。
居民中不僅有人數眾多的馬龍派天主教徒以及希臘正教會、希臘天主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的信徒,而且有分屬於遜尼派、十葉派和德魯茲派的伊斯蘭教徒。戰後又出現了許多以教派為基礎的形形色色的政黨和組織。宗派林立,紛爭不已,成為20世紀70—90年代黎巴嫩國內政局的一大特色。
黎巴嫩的政治體制是"獨立"前夕確定下來的。黎巴嫩原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1943年,法國同意向新成立的黎巴嫩民族內閣移交政權,但實權仍控制在法國殖民當局手裡。同年,在法國的主持下,馬龍派天主教徒與遜尼派穆斯林兩個實力最強的宗教勢力達成"民族公約"。
其中規定:在未來的議會選舉中,議員候選人不是由各政黨,而是由宗教團體推舉產生;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席位按六比五的比例分配。國家總統由馬龍派天主教徒擔任,遜尼派穆斯林擔任總理,十葉派穆斯林擔任議長;內閣政府各部長職位,也按教派實力分配。
這項以教權分權制為基礎、便於法國人從中控制的政策,是根據1926年黎巴嫩憲法和1932年黎巴嫩人口普查時各教派在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確定的,後來被收入黎巴嫩通過的歷次憲法,成為不可變更的原則。
戰後,法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權力平衡政策一直延續到60年代末。其間,由於基督教社團在政府中居支配地位,以及戰後穆斯林人口比例的增長(據估計約占總人口的60%),日益引起穆斯林社團的不滿。
70年代以來,穆斯林社團強烈要求修改憲法,提出:(1)基督徒與穆斯林在議會中的席位對等;(2)總統任命內閣總理應尊重大多數議員的意願;(3)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改為由總理任命;(4)免除部長職務和批准條約的權力屬於內閣,而不屬於總統。此外,南部的十葉派社團也要求增加該派在議會中的名額比例,增加對落後的南部的開發投資,甚至還要求建立一支十葉派穆斯林的地方自衛武裝。
為防止教派沖突、實現民族和解,1974年黎巴嫩政府曾多次提出"內務改革方案",但因基督教集團的長槍黨和自由國民黨的反對,未能付諸實施。與此同時,國際間的爭奪在中東愈演愈烈,黎巴嫩內部的教派矛盾、天主教勢力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Ⅹ 如何引導信教群眾正確對待"清真"概念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中國共產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宗教工作的成功經驗所作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發展和理論創新,是我國宗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也對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探索,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最終得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科學論斷。綜觀我國和世界的宗教歷史,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任何宗教要存在和發展,都要與所處社會相適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宗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和活動的,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觀要求。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包括信教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礎。我國各宗教通過自身的改革和進步,也為社會主義社會發揮其積極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進一步把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工作做好。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貫徹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確認識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或有利因素,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要求。廣大信教群眾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同全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基礎。宗教必須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活動,這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中心內容。引導宗教界發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和宗教中的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團結信教群眾積極參加現代化建設,這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具體要求。
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堅持和鞏固反帝愛國運動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成果,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邁出新的步伐。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要鼓勵和支持信教群眾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行善舉善,在國家的引導和管理下從事一些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公益和慈善活動,引導 幫助信教群眾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追求和創造現世的幸福生活。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愛國進步人士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努力挖掘和弘揚宗教教義、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和健康文明的內容,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的闡釋。這些努力對於我們的社會,對於宗教本身,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黨和政府積極引導,也需要宗教界自身不斷努力。要採取慎重嚴謹的態度,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據各自宗教、各自地方的實際,堅持求同存異、團結多數的原則,把握方向,抓住重點,穩步推進,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