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與道德的非一致性
『壹』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 道德與幸福的矛盾 (如何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所謂道德,馬克思主義認為,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而這種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的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民的社會實踐活動。 「幸福」則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指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於追求和實現了某種理想而引起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那麼,道德是否有助於人們獲得幸福?不同時代的不同階級,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幸福觀,看法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倫理觀通過對人們現實道德生活的剖析認為,道德和幸福的關系是一致的。
(佛教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有報的信念維系著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而孔子說「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正說明:道德上的無愧才有正當的幸福,只有正當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亞里斯多德也說過:"幸福是合於品德的現實活動。",幸福的含義應是多樣的、廣泛的,它不只是內在的快樂、外在的功利,當然最好也不只是精神的福祉。倫理學只關注獲得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條件,而無法提供獲得幸福的種種手段。即追求品德不以是否幸福為轉移。從這些意義上看,德就是福,當然也就意味著德與福是一致的。
然而對於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德福矛盾現象,又該如何理解呢?
1、制度不完善。在社會主義的初期階段,社會各方面的制度建設還不是很完善,同時在制度和法律法規執行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問題。商場上投機取巧者發財,官場上營私舞弊者陞官, 盜版取代正版,貪官排擠清官……沒有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有效的約束機制,無德卻有「福」,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另外,我們目前的道德建設主要是藉助於對道德行為的褒與對不道德行為的貶來進行, 褒與貶是一種精神形式的獎與罰, 而精神形式的獎罰在社會輿論缺乏一致性的情況下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道德行為不僅不會帶來物質利益, 相反會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甚至最可寶貴的生命; 而不道德行為不僅不會喪失物質利益, 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質利益, 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質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 精神形式的獎罰就很難起大的作用。
所以,僅僅靠個人的道德觀念和輿論褒貶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道德觀念在人好利的本性面前是勢單力薄的。這時候,還需要外在的力量來制約只求「福」不講德的行為。
2、公民意識有待提高。見難不幫見危不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涉及到自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關繫到自己,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不少人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利益受到侵害後,並沒有以道德與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和利益,而是往往「忍了」,這種缺乏對自身權利的捍衛意識和行為無形中縱容了惡德者得了「福」,這又如何能夠使德福一致呢?
那麼怎樣才可以解決德福矛盾的現象,真正實現德福一致呢?
1、健全制度,保障機制。加大法制建設的力度,使人們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會。如對於那些訴諸暴力、詐騙以及貪污受賄等不道德的手段以謀取自身幸福的人,應當嚴懲不貸毫不手軟,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建立社會激勵機制,對於那些見義勇為的善行者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和輿論的支持,鼓勵人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只有在社會制度能夠使講道德的人得到利益, 使不道德行為喪失利益並受到懲罰的情況下, 道德才會成為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行為習慣。
2、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要不斷地對公民進行長期的教育與自我教育,使人們成為促進社會公正的堅強力量。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又應該如何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
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因此我認為,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自覺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把誠信作為高尚的認識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
其次,大學生要努力錘煉個人人品,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通過虛心學習,善於思考,辨別善惡,學善戒惡,以涵養良好的德性。通過反省檢驗以發現和找出自覺思想行為中的不良傾向,念頭,並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最後,要自覺向道德模範學習。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做一個德福兼備的合格大學生。
『貳』 幸福和道德之間有一致性嗎
我覺得幸福和道德之間還是有一致性的。幸福與道德密切相關,但幸福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令人困惑。社會上有許多好人沒有幸福的現象。還有一句民間諺語說「好人不長壽」。幸福和道德之間是什麼關系? 首先,道德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是人類自我實現的一部分。道德顯示人性的善良和狀態。道德人格直接反映了個人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幸福來自於在生活中展現自我的滿足感。道德本身是生命本質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不擇手段地獲得了權力,即使他生活得很好,說他很幸福總是很遺憾的。因此,盡管幸福是我們生活的最終目標,但我們在生活中以尊嚴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生活,這是生活的基礎。因此,當我們談論幸福時,我們必須與道德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完整,更值得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覺得幸福和道德之間還是有一致性的。
『叄』 如何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統一
幸福與道德密切相關,但幸福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令人困惑。社會上有許多好人沒有幸福的現象。還有一句民間諺語說「好人不長壽」。幸福和道德之間是什麼關系? 首先,道德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是人類自我實現的一部分。道德顯示人性的善良和狀態。道德人格直接反映了個人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幸福來自於在生活中展現自我的滿足感。道德本身是生命本質的體現。
『肆』 幸福與道德的關系
幸福是主觀感抄受,道德是社會要求。
『伍』 如何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統一正確答案是什麼
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統一,我們也就是說要有非常嚴格的道德標准,在這個基礎上,不違背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求取到真正的幸福
『陸』 幸福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和幸福之間還摻雜著意識的因素。
人的道德素養的高低往往取決於自身品質、家內庭環境、教育程度諸如此類容。通常來講,高尚道德的培養需要堅強的意志,而道德的提高又反作用於意志的增強。
(6)幸福與道德的非一致性擴展閱讀:
道德與幸福本是兩個不同走向的形態,只是其中千絲萬縷的如藕斷絲連般的相交讓人不得不細細思考。有人說: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這樣的說法既是形而上的,又是錯誤的。錯誤表現在沒有深入地去認識道德與幸福的本質關聯。
馬克思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道德與幸福都是由物質衍生出來的意識,共同存在,並且相互影響,但據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所以,上述說法有其局限性。
『柒』 「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如何解釋 康德的理論
指 :
「追求幸福的欲求是德行准則的原因」和
「德行准則是幸福的原因」這兩個相反的命題.
到底誰是誰的因呢?這里就起了一個二律背反.
康德通過純粹實踐理性的兩個「懸設」即「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解決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把道德及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推到了崇高而神聖的地位.
『捌』 道德與幸福之間有無一致性為什麼
以老子的觀點是這樣的:
人之性稱之為「德」,天之性稱之為「道」。徳道合內一就是天人合一了容,天人合一才是最大的道德。修人道合天道,守天道修人道,先言人再言天,人道不滿天道遠矣。一個行人道守天道的人也就稱得上是得道之人了。
以道為本,以德為先,天人合一就是「德」和「道」的結合。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發展,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
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
『玖』 德性和幸福是一致的嗎
德性和幸福的一致條件是我們都應該通過這樣的東西來理解才會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