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次道德的理解

次道德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1-12-28 18:14:32

① 對所謂「次道德」,你怎麼看請以「次道德」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個體案例:
……:搶劫、偷包和開車撞人後駕車逃逸都是不道德的,而救人、寄回證件和打救人又是道德的,兩者結合起來應該是「次道德」……
解讀:
哲學解剖——人性之善惡點滴
搶劫、偷包、開車撞人後駕車逃逸,分屬不同的違法犯罪行為!
搶劫,則有主觀故意意圖!罪加一等!
偷包,屬於貪圖財物,非法獲取,偷盜行為,依法論罪!
開車撞人,屬於非主觀故意,屬於過失,
開車撞人後駕車逃逸,逃逸行為則屬於主觀故意,屬於見死不救,罪加一等!
上述行為中,共存在四種非法或者犯罪行為,應該依法論罪!與道德毫無關聯!
劫匪夜劫女子,無論是圖財,還是劫色,對於女子來說,無法預料,社會影響和危害嚴重,會致使該女子,以至於所有的女子,夜行感到恐懼!至於事後,劫匪跳河相救,則屬於劫匪人性善良點露出,與道德無關!只不過告訴人們,該劫案中,兩劫匪確實不是謀財劫色害命之徒!不可以代表所有的劫案都是如此!也只能說該劫案里,這名女子非常幸運得以倖存!(諸位不知道,施工隊、農民工,為了3元錢打牌鬥地主,都會殺人,製造命案!也是屬於極端個案!)
搶劫案——依法治罪!
劫匪救人,屬於見義勇為!值得表揚!可是,這種機會,是他們自己營造的,所以,搶劫罪,罪加一等!功是功,過是過!與道德毫無關聯!
打工女,在北京被偷包,偷盜行為,尤其是在中國首都北京,影響特別惡劣!性質特別嚴重!傳遍全國,傳遍世界,讓人感到,誰還會去北京打工?起碼該女工的親戚朋友一提起北京,就會惡心!依法論罪!因為是在首都北京偷盜,所以犯罪行為社會影響波及面實在太大了!罪加一等!影響中國公信!
至於小偷,事後把她的證件等非錢物,寄回,也是屬於個案,屬於個案罪犯人性善良點露出,與道德毫無關聯!
駕車撞人案,交通事故肇事,要根據案發現場責任判定事故責任比例!屬於非主觀故意過失!依法論罪!
駕車撞人肇事後,駕車逃逸,屬於交通肇事後,駕車逃逸罪!依法論罪!
駕車撞人肇事後,駕車逃逸,在逃逸同時,又打120救人,就打120電話救人這個環節而言,屬於案犯人性善良點露出!與道德毫無關聯!該案犯此點屬於見義勇為,值得表揚!
至於被撞的傷者,因此獲得及時救治而倖存,確實屬於個人幸運而倖存!

用哲學和法律觀點,逐步逐環節解剖,依法逐環節論罪,根據社會影響和案發破壞力進行量刑量罪,至於個案中罪犯人性善良點露出,則屬於見義勇為,值得表揚!
上述三個案例,只適合於在學術圈進行解剖研究,不適合公開宣傳!都是屬於個案!毫無代表性!
解讀和揭示:這些案例表現,告訴人們,法律的威懾力是開始顯露一些效力了!也說明一些法官和刑警,在判案和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注重了人性善良點的洞察和挖掘!還告訴人們,媒體也開始從道德水準研究個案中的人性表現,進行文化科學創新突破!案例中,善良點積累多了,才可以對於道德水準等較高范疇的定性和定量標准判定!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② 關於次道德的議論文

剛剛開始看到「次道德」這個詞,就要我想到了一些話,「人之初,性本善」總有一些人還是心存善念,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在善和惡的兩極中進行道德思維,殊不知,善中可能帶有某種程度的惡,惡中也許有某種程度的善。次道德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我們不能不面對的道德問題, 善與惡是道德矛盾的統一體,且如影隨形同時存在。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一切矛盾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從道德層次上來看,次道德是次於完美道德的。相對於完美道德而言,它是不完美的,是次等的,是帶有瑕疵的道德。完美道德是人人應當追求的高尚道德,是我們的道德目標。而次道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真實存在的道德。 有一位犯了受賄罪的公安局長,他「往往是先辦事,後收錢」,「而且從不主動索要,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做到」,這個人的行為就有別於那些收了人家的錢又不給人家辦事,甚至對有求於他的人敲詐勒索的貪官,所以「他收受了賄賂,別人還說他是個『好官』」。我們不少人從小就接受了關於「好人」和「壞人」的說法,並認為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二者永遠是涇渭分明。但客觀上,真正的絕對好人幾乎就不存在。就連毛澤東都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盧梭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他年輕時不僅有過偷盜的毛病,甚至還與一個被他稱為媽媽的貴婦人私通,並且他因慣於坦言,當時人際關系也不怎麼好。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有勇氣在他的《懺悔錄》里把自己善良忠厚的一面和卑鄙齷齪的一面都寫了出來,「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您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您把那無數眾生叫到我的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吧,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以同樣的真誠暴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說:我比這個人好!」注1看過《懺悔錄》的人可能覺得盧梭實在不是一個正人君子,但遺憾的是至今仍沒有一個人敢對盧梭的這句話提出挑戰,沒有人敢把自己的真誠和卑鄙、善良和齷齪統統用文字表述出來,並加上一句話:我比盧梭更好一些!這就說明,符合二元論者關於好人標準的地道的好人並不多見,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品行都處於次道德的地位。 在一個社會群落中,很多人都不是聖人,也有很多人並不天生是惡的,這就預示著,很多人都可能隨時面臨著善與非善的沖突。當這種情況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如何讓這樣一個極大的中間群體趨向善,而不是導致他們最終選擇背道而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對面臨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樹立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應當摒棄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絕對對立的思維模式,應當勇於承認在黑與白之間也還存在無數級別的灰度色階。 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因為在違法行為不可能完全杜絕的情況下,次道德現象使違法者的道德底線提升了,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減小了社會的危害性。人類社會歷史上,法律、道德的發展趨勢是把越來越多原來被人們忽略的東西納入視野,給人的身心更大的空間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並不會造成原本道德觀的沒落或者崩潰。反之,次道德的喪失或對次道德現象不寬容,會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喪心病狂。 既然提倡次道德不是縱容犯罪,也不會影響法律對違法行為的打擊。那麼,承認次道德在「規范」特定人群行為中的價值,並以適當的途徑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倡導,可以把違法犯罪者對社會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利社會安定。 次道德作為傳統道德評價標準的補充,顯示了現代道德對弱勢的、邊緣的、為人忽視的道德價值的重視。我們應當有辯證思維觀念,確立辯證思維方式。對次道德行為中的「惡」堅決貶斥,對次道德行為中的「善」予以適當的肯定、鼓勵和引導。 把姐姐我寫死了···好睏 就只能弄成這樣了···呼呼 都轉鍾了 早安···

③ 什麽是次道德

所謂次道德(又稱亞道德),通俗地說就是「盜亦有道」,指違法者在實施不正當行為過程中遵守「行業道德」,盡量給社會和他人減少損失。。「次道德」的提出曾受到很多人的反對。今年三月份全國政協委員陳凌孚上交提案中,提出對賣淫嫖娼行為中使用安全套者減輕處罰,在社會上引起的爭議,便屬此例。

其實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因為在違法行為不可能完全杜絕的情況下,次道德現象使違法者的道德底線提升了,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減小了社會的危害性。人類社會歷史上,法律、道德的發展趨勢是把越來越多原來被人們忽略的東西納入視野,給人的身心更大的空間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並不會造成原本道德觀的沒落或者崩潰。反之,次道德的喪失或對次道德現象不寬容,會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喪心病狂。

既然提倡次道德不是縱容犯罪,也不會影響法律對違法行為的打擊。那麼,承認次道德在「規范」特定人群行為中的價值,並以適當的途徑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倡導,可以把違法犯罪者對社會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利社會安定。

④ 次道德的簡介

我這這里說個例子吧:家住濟南的一位女士被一小偷偷了錢包,這位女士雖然氣憤但卻也無計可施,但是在她第二天卻在自家的郵箱里卻看到了自己的錢包,除包里的幾百塊錢沒了以外,裡面的證件 ,銀行卡,以及別的東西卻一件不少,更讓人意外的是小偷附留言:「對不起,進城數日,未找到工作,不得已而為之,除錢之外的東西對你重要對我卻無用,悉數奉還。」

⑤ 你如何理解道德

道德是在最少二個人之間的互動基礎上,別人對你的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只要你不傷害別人,就是有道德,否則就有失德;道德也是一個規則,是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必然遵守的規則;道德也是一個度,當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度,達到了雙贏,這說是有道德,當你突破了道德底線,可能說是失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行、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⑥ 如何理解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

在我們的理解中,道德是人與人價值關系的一個領域、一個層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為對於人倫關系的意義,即:在人的一切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定結構、秩序和規則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它的合理、穩定和發展。如果是這樣,就被人們和社會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則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惡的。這一理解來自對道德實踐的觀察和描述。
按照這種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著客觀基礎和主觀形態兩個層次。從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和它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產物和表現。本文暫時採取一點操作性的規定,即按照慣例,用「道德」來表示業已通過規范而主觀化、形式化了的道德體系;與之相應,則用「社會倫理」來指稱道德的客觀基礎和,即「人的生存活動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暫時強調這兩個層次的區分,是因為我看到自古以來的道德思維中,存在著一種將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況。例如傳統的規范倫,往往只注重於道德規范體系的制定和論證,以為規范就是道德的本質和全部,而不去思考這些規范的客觀來源、基礎和根據;而西方的元倫理學,則把道德前提和基礎問題局限於概念語言的邏輯,使元的批判變成了抽象思辯,同樣不注意道德的現實基礎和根據。康德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道德從人以外的神聖與崇高,正確地還原為人本身的神聖與崇高。但康德並未充分兌現使倫理學完全成為「一種關於人的實踐」的許諾,因為他只把道德歸結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發展的實踐說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於」人的實踐方面,高揚了道德(作為絕對命令)的權威,而未能從道德如何「來自於」人的實踐方面,闡明這種權威性的保證。結果一旦面對現實,康德也難免陷入種種「二律背反」,難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爾(G.E.Moore)的價值直覺主義在排除「主義謬誤」時,由於把善認定為「不可分析的」直覺對象,把內在價值說成是「自明的」直覺現象,就在事實上堵塞而不是開通了通往實踐的道路。總之,從現當代最大的兩位學者那裡可以看到,將道德體系與社會倫理現實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現為將道德僅僅歸結於道德理念,從而視為一種完全觀念化、主觀化的體系。 字串4
脫離實踐即是脫離人、脫離人的現實性和客觀性。其結果,總是導致這樣或那樣地將道德當成外在並高懸於人類現實生活之上的東西,從而造成社會發展與道德完善之間所謂「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這種印象已經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在思考社會化的涵義時,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觀念的困擾和情感的猶豫,這就是「現代化」的倫理意義問題。因為我們所謂的現代化,是和化、市場、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中,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客觀結構、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發生相應的變化,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演進」。人們對於經濟的、科技的、物質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現代化」是指什麼,往往能夠有比較具體明確的共識;然而說起倫理道德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優是劣、是福是禍,則常常成為歧議的焦點。適逢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來加速現代化進程之際,這個問題表現得尤為鮮明。
國內近年討論中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就是將所謂「惡是發展動力」說法普遍化。按照這種觀點,人類在道德上表現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原始。--那時沒有自私、壓迫和剝削,沒有一切向錢看,沒有爾虞我詐,人都很純朴真誠,等等,總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後來,生產、經濟、技術越是發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類在物質上進步到了極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墮落到了極低的境界……。這種否定人類自身的悲劇道德觀,顯然忘記了一個很淺顯的事實:原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譬如氏族內部的原始和諧,並不能掩蓋氏族間的血腥沖突,以至於那時曾以人肉為食)。這種觀念出自一種善意的道德理想是無疑的,問題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過於主觀化、絕對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觀點看待道德,把它當成了不是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與整個人類命運不相關,只是從外面或高處要求於人的東西,就不善於給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為什麼不能保持那種標準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難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惡」嗎?道德,難道就是要人們放棄改善生活,不追求經濟科技的發展才能保持的嗎?或者,隨著社會倫理的客觀演進,人們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無奈,當成一曲永遠的輓歌繼續唱下去?如果問題尖銳到如此地步,倒能夠使人想起要反問一句「道德究竟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發展的?確切地說,是從總體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斷地進步,進行著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這個問題是關於道德時間形態的理解,屬於「道德是什麼」問題的一個方面。在道德觀念中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難題,歷來思想家對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間,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實質的邏輯都是否認道德本身的發展。
各種道德絕對主義觀點,如道德「天意」說、「神喻」說、「絕對實質」說、「絕對命令」說等認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終極的實質、境界、目標和標准,它是超現實的、先驗的、不變的,人們只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達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選擇和造就它,改變和發展它。所以,它們雖然並不一般地否認人的現實道德表現有高低進退的差異,但把這種差異僅僅看作是人在道德軌道上的移動、前進或停頓、回歸或偏離,而軌道本身是不變的。在時間特徵上,道德絕對主大體表現為兩種,一種認為終極的道德形態為人類最初所具有,後來日益偏離了它,將來的出路則在於人們「返樸歸真」;另種則認定終極道德形態存在於未來(來世)的最高境界,人類只有在永恆的追求中,猶如必須經歷「滌除原罪」過程之後進入天國一樣,才能有一天進入它的境界。
各種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如道德「情感」說、「情境」說、「循環」說、「標准虛無」說等都認為,道德本質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觀選擇,善惡取決於主體的興趣、需要和偏好,並無客觀統一的標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總是在變,此一時彼一時,象春夏秋冬流轉一樣,一種景象代替另一種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沒有誰比誰好壞高低之分,因此也就無所謂進步退步。還有的主張「善惡並行論」,就如俗話所說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認為善在發展,惡也就在發展,它們的對立永遠存在,因此除了一個「斗」字以外,道德也無所謂總體上有什麼進步……
在我們談論道德進步問題,不應該忘記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頗有影響的儒家「逆時向思維」傳統。自從孔夫子說「周鑒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起,便開了這樣一種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來自和繼承了堯舜「二代」(堯舜時代的治世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恢復了更古老的傳統,孔子沒有說),因此要以「克己復禮」為現下的治世之道。雖然孔子實際上並非真的主張保守和復古,他不過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磊」,闡述自己的社會理想而已。但是,這種「法先王」、回頭看、以過去為將來立極的表達形式,卻被後人當成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勢:在道德上,一說起美好的時光,就總是想到過去。「人心不古」這個成語流行了幾千年,彷彿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於人心的「古」與「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詞。當人們面對陌生的現實,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時候,回憶和懷念過去的好東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這種自發的情緒所左右,忘記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這種非批判的習慣心理,即使不造成復古主義傾向,也會給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靈上的痛苦。 字串5
總之,如何看待道德發展的問題,骨子裡首先還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麼」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防止使道德脫離了人類現實生活的整體,僅僅強調其超現實的、理想化的觀念性質,而忘記了它首先是人的現實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實踐方式之一。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認識道德的歷史,更不可能正確估價道德的現實,不能夠立足現今社會倫理演進的客觀形勢,來找出建設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麼」和道德「是否進步」的問題,從表層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狀況和以什麼為對象事實;從深層看,則有關於道德評價判斷的標准問題。用什麼來衡量一個時期的道德現象是在進步還是退步?這里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的標准:
一是一定道德體系本身的標准,它由具體的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所構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們的理解、接受、親近和奉行,這套道德越是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這個社會在道德上就越是在進步,這叫「社會進步的道德標准」。一般來說,人們都很注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現實的道德風氣和社會面貌。比如,封建主義道德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按照這種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會上等級次序排列得越嚴整、體現得越充分,人們就越會感到風氣好、進步大,反之則是「綱紀不整,世風日下」;相反,資本主義道德講究的是「個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這種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個性化、多樣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就越是符合道德,這個社會就越是合理,反之則是退步。總之,道德標准解決的是在一個既定的社會和道德形態中如何評價的問題,它是針對道德在一定「質」的范圍內「量變的評價標准,並不回答「質變」如何評價的問題。 字串1
但是,道德發展不僅僅有量變,還有質變。比如從原始時代到文明時代、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道德,都有質的不同。在道德發生這種質變的時候,「道德標准」本身就在改變,或者就有沖突,因此再用舊的道德標准來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義標准來看資本主義就一定會認為它「不道德」,用舊道德來看新事物也會有反感;而反過來看也一樣如此。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於是就得有更高的標准--能夠衡量道德標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進步、是否更科學、更文明的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元標准」。
二是這個「元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它是什麼?在理論上,人們曾有各種各樣的見解。我認為從人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實踐來看,這個標准歸根結底只能是社會歷史和人類生活實踐本身。因為一切道德歸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的生存發展活動狀況的產物,人們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的實際關系、生活方式和發展的需要(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產生並執行自己的道德規范。人類生存發展中連續的、共同普遍的、一貫的方式和條件,產生了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階段性的、具體特殊的方式和條件,則產生各種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普遍寓於特殊之中。從整個社會歷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體系、道德標準是否合理,就要從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據和維護的「實際關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後看它的實際效果,即是否能夠反映和維護合理先進的「實際關系」。因此,這個「元道德標准」,最終就是指「道德進步的歷史標准」,即:產生和造就具體道德形態的那個根據--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條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時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態的標准。

⑦ 道德怎麼解釋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等。

道德[ dà版o dé ]

引證解釋:

1、社會意權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意思:閉簾下帷注釋老子的《道德經》,有著高尚的道德修養。)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7)次道德的理解擴展閱讀:

相近詞語辨析

1、品德[ pǐn dé ]

解釋:品格德行。

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2、德性[ dé xing ]

解釋:道德品性。

王魯彥 《廈門印象》:「除了很好的體格以外,他們還有很好的德性。」

⑧ 如何看待「次道德現象」

次道德」現象在社會上廣有爭議,無論提倡還是反對,都應承認「次道德」現象的客觀內存在。從容善與惡的關系看,「次道德」在性質上應歸屬於不道德的行為,但它是一種惡中有善的行為,不能一概否定。從動機與效果的關系看,對「次道德」行為價值評價時,在總體上應否定其行為動機、效果的價值,但也應對其減輕惡的效果的行為有所肯定。

⑨ 次道德的介紹

次道德是一個現像,按字面來理解就是介於道德和不道德之間。

⑩ 如何認識道德,論道德的概念、本質、特徵、層次等

先有信仰,人的心靈和身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命運如何,怎麼變化在這個社會版中?這個人生來就要面對權的問題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標准,道德是對信仰的個人解釋,信仰的內容應該是不改變的,而人的道德卻可能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而違背了他的信仰,個人組成集體,如許多不同的信仰團體,在現在的環境下,按少數個體服從多數個體規則確定集體的信仰和道德,集體組成國家,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確定社會公共信仰,即國家法律,按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確定社會公共道德。「道」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理解標準的解釋,「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執行標準的解釋,「道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判斷標準的解釋。同一種信仰的標准應該是唯一的,可是人因為各人的悟性或智慧不同,所以道德也不同,信仰和道德在內容上都有必須做什麼,禁止做什麼,許可做什麼。

熱點內容
違章占建的房產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6 04:31:05 瀏覽:943
招投標文件的法律效力層級 發布:2025-05-06 04:26:42 瀏覽:946
社團組織登記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6 04:18:04 瀏覽:691
cpa經濟法反壟斷法思維導圖 發布:2025-05-06 04:07:20 瀏覽:574
惠民工程實施方案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6 03:48:27 瀏覽:656
校車司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6 03:14:11 瀏覽:154
飛訊輸入法官方下載 發布:2025-05-06 03:14:09 瀏覽:223
鎮江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 發布:2025-05-06 03:14:09 瀏覽:815
美國大法官數量 發布:2025-05-06 03:14:06 瀏覽:583
張瑜律師上海 發布:2025-05-06 03:13:33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