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道德
A. 讀書心德怎麼寫,急!!
讀書心得:
《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里,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彷徨》讀後感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復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裡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麵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盪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兄弟》讀後感
有這樣一句名言:偉大的著作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在向人們揭示現實的黑暗時,還給了人以希望。兄第下當中,我完全不能看到希望,兄第的背叛,女人的背叛,慾望的放縱,除了黑暗,還是黑暗,相當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說《活著》是在用殘酷的現實反襯人的堅強和韌性,從而給人以勇氣的話,《兄弟》裡面就只是說出了殘酷的現實而沒給人以任何希望。
只有看到最後宋鋼寫的那封信,看到:就算天翻地覆了,我們還是兄弟,的時候,還有點感覺,覺得或許是余華是想通過殘酷現實反襯出真正不隨時間和空間改變的兄弟之情,怎麼說呢,這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反正就是說雖然兄弟傷害了他,但是他們還是兄弟,可是或許這也是一種諷刺,即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現實終究是現實,已經變質了的東西是變不回來的,不過我希望是前一種,我願意相信,這樣我心裡會好過一些。我覺得余華一向是鐵血的,他喜歡用殘酷的現實來反襯真正的感情的不可變性
B. 為什麼人讀書就是品德高尚的呢
這倒不一i定,讀書是可以給人增長知識,擴大眼界,明白許多道理,當然一般情況下思想品德是要高尚些。但人是會發生改變的,大多數八是方向方向發展會向上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而有些人也會向反的。人是高級動物是會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質的變化的。
C. 讀書心德
寒假,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了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著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閱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閱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著我的心靈,影響著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他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裡,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裡。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復。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不會落後,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復,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D. 有關讀書養成好道德的名言
我可以用《至理賢文》回答你嗎?這是一本用名言警句編輯的書
人若無德生而何益
讀書不是為求成功略德思,一心學才只圖錢。
教子教孫須教義,積善積德勝積錢。美德乃良心,
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氣遐邇欽。雖然德主內在
修養,才主外在形象,二者缺一不可。但一個人更
應該注重自己的內在。
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競爭縱然激烈
,但才華不能代表一切。人人讀書則重才輕德,那
多才缺德的社會就會烏煙瘴氣。因為缺德的人,學
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於是好心人總
易受騙上當,因而人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所謂修心養德,順心感恩自戴德,違心積怨必
報復。一個人在不惜一切追求外表光艷的途中,也
須時常關心一下,內心的德苗是否壓彎?同情是一
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但畢竟活得順心,才易生愛
;唯有愛心,方生憐憫。
處事待人誠為本,持家立業儉當先。善為至寶
深深用,心做良田時時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而
若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
用處。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
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相貌不佳德可補,品德太劣
貌難遮。人若無德,生而何益
===============================================
【教子教孫須教義,積善積德勝積錢。】——教育
兒孫須教他們為人正直,多做善事,多積點德要比攢
錢好。
【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氣遐邇欽。】--—一個
有良心天地都會尊敬他,一個人胸存正氣遠近的人都
會欽佩他。
【順心感恩自戴德,違心積怨必報復。】-—活得順
心,心中就有感恩之情,自然記得別人的好處;活得不
如意,心中就會積壓怨忿,必然會產生報復的心理。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
,不為窮困而改節。】——芝蘭生長在幽深的林間,
不會因為沒有人來欣賞就不散發芳香;有德行的人修養
道義建樹美德,不會因為窮困潦倒而改變節操。
【處事待人誠為本,持家立業儉當先。】——為人處
事以真誠為基本,操持家務與建立事業,首先要節約。
【善為至寶深深用,心做良田時時耕。】——善良要
作為至寶深入使用,心要像良田一樣時時刻刻細致耕耘。
【相貌不佳德可補,品德太劣貌難遮。】-—一個人
的長相不好,可用他的為人品德去彌補,但一個人的品
德太惡劣,用他的容貌是遮蓋不住的。
=======================================================
活到老學到老
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的書讀得好不好。若因書
讀得好而驕傲自滿,等於白讀;倒覺知之甚少,卻
隨持預學之勁,才是真正讀過書的人。漫漫人生,
學校教育不過短短數載,實在不是一種很可靠的憑
借與標准。好書常在人皆讀,盡信其書不如無。
學了就為處處行,光學不為等於零。學和為本
來就有聯系,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為,否則
讀書雖多,只能變成一座死書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欲讀天下
之奇書,須明天下之大道。應知讀萬卷書,不如行
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
如名師指路。
學問多深不滿足,過失再小別疏忽。一個人要
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不斷豐富自己,時刻學習。
必須持之以恆地天天如此,而後成績才會慢慢地浮
出水面。日持學得一點,始覺昨知為錯。愈學習愈
覺貧乏乃智者;稍思索就當全知是愚人。
學好靠信心,求教靠虛心,探求靠專心,長進
靠恆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
,易放難收。好學者如禾如稻,厭學者如蒿如草。
惟見學者顯達,不見學者無成。活到老,學到老。
===============================================
【好書常在人皆讀,盡信其書不如無。】——一本
好的書每個人都要經常去讀,但如果完全相信這本書
上所寫的,還不如沒有讀過這本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
本上得到 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
必須親自實踐。
【學問多深不滿足,過失再小別疏忽。】——即使
學問再淵博,也不能覺得夠多夠用;即使過失再小,
也不能粗心大意。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
難收。】——學習如同船在逆水中行使,如果你不往
前進的話就會順著水往後退。心就像是馬在平原上跑
,如果你不懂的收放自如,那把馬放開它就會很快跑
的沒影。
【好學者如禾如稻,厭學者如蒿如草。】——喜歡
學習的人就如同禾苗,終會長大成熟結滿沉甸甸的稻穀
;不喜歡學習的人就如同野蒿子,再怎麼成長終究是沒
用的雜草。
【愈學習愈覺貧乏乃智者;稍思索就當全知是愚人。
】——越是學習越是覺得自己的學識淺薄是有智慧人。
稍微一思索就認為自己對這都徹底明白了是愚蠢的人。
====================================================
您提的任何關於名言的問題,我都可以用《至理賢文》回答。
E. 讀書與個人品德修養有何關系
眾所周知,讀書學習是提高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地讀書、讀好書,才能從中汲取思想營養,才能有逐漸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人是在讀書學習中逐漸提高完善個人素質修養的,有了正確的思想基礎,就會有明確的行動方向。思想既要繼承也要發展,要與時俱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人要想具有廣博的知識,就要養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而且要博覽群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益處很多,讀好書可以使人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可以使愚者變得睿智;可以使人變得文明豁達。讀書更能使人擺脫愚昧無知。讀書還可以使人相信科學,走向精神和物質的富裕世界。多讀書可以使人懂得行為是否合乎道理;多讀書還能使人知美醜,辯善惡。只有讀書多了,人才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多讀書,讀好書,才會有高尚的思想和行動。思想才會愈加深刻。行動才會愈加自覺。人生的定位才會愈加准確。博覽群書並善於思考的人會時刻以高標准來嚴格要求自己,做思想和行動都高度統一的人,做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這樣的人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先人後己,以大局為重的人;是具有高尚人生追求的人;是在利益面前讓,困難面前上的人;是置「天下」於心中的人;是不會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的人;是寬宏大量、不以名利為追求目的的人。這樣的人會把「知恥」放在重要位置,是那些不讀書,不學習的人的鏡子,照出了境界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品德的不同。
總之,要想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現代人、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陶冶情操;在讀書中凈化心靈;在讀書中提高精神境界;在讀書中身體力行。忙或時間少都不能成為不讀書的借口。不管多忙,都應該抽出時間去讀好書,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多了會使你的世界一片光明!
F. 讀好書習美德立良行為主題的讀書心德800字作文
自己多動動腦筋
在下面
文明禮貌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良好的文明習慣要從小抓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雷鋒日記》 相信每個人不會不熟悉這句話。雷鋒精神像春風一樣拂過了同學們的心靈,播下了樂於奉獻、樂於助人、爭做文明使者的種子。
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報國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傳承傳統美德的重任。我們的先賢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這個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古有程門立雪的尊師,有孔融讓梨的尊長,有三顧茅廬的恭敬,有負荊請罪的謙讓團結等等。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並不難。其中一部分同學身體力行,已經成了我們學校一道明禮的獨特風景線。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以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約束我們的言行,做一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好學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禮儀之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美德世代傳承,明五禮、知五恥,對個人是品德修養,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是維系社會正常生活和良好風氣的豐厚滋養。
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為精神引領,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斗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講誠信,樹誠實守信之風,做正義坦盪的人;講秩序,樹禮讓和諧之風,做遵紀守法的人;講奉獻,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願服務的人。
個人榮辱事關國家興衰,我們切不可「以恥為榮」,更不可「以榮為恥」,要「恥榮分明」。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不能混淆,我們要知榮明恥。「清官執法,不貪權貴。剛正讓誰人都平易近人,潔凈讓誰人都卓爾不群。這成了立在人們心中的豐碑。」——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希望每個人積極努力,為樹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作出積極貢獻。讓我們共造和諧新風范
G. 喜歡讀書的人一定品德好嗎
這個也不一定啦。就像坐過牢的人一定是壞人嗎?有可能人家只是過度防衛進去的,實際上人家算不上是壞人。喜歡讀書的人也是如此,還要看他平時為人處事如何之類的來判斷
H. 形容讀書多道德敗壞的成語
最佳答案:
喪盡天良滅絕人性
禽獸不如慘無人道
狼心狗肺無惡不作壞事做絕道德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