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研讀

道德經研讀

發布時間: 2022-01-01 09:31:11

『壹』 求關於《道德經》研讀的一篇論文

「笛孔非笛」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 鄧華強
《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 」
三十年音樂人生,忽得頓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一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若在一節竹管上鑿數孔洞則為笛,可以有多元振動與調節(內氣外氣,整合,控制)功能者也。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 而成就竹笛之作為此竹哨更具豐富演奏功能的樂器。正好印證老子《道德經》「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形而上下,道本為一」的哲理妙義:有會相生,虛實結合。「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鑿去幾處小小的圓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為笛孔,這部分物質殘屑,雖已不屬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換來笛與樂,曲與氣,指與孔,人與竹……在新的精神層面結緣;使笛子因為有了符合音樂演奏功能和讓樂手發揮情感需求的形 構架「而會之以為用」,當然絕非簡單對「有之以為利」的補充……笛孔,不僅造就中國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彌新)放之四海而皆響的樂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諸多,諸派演奏竹笛者駕隊、掌握手中實在的笛與孔洞周遭抽象的「氣」:辟,按捺、控制、調諧……發現和發展了「用氣」或「氣用」的學問;創作出全數妙的樂曲和卓絕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傳,使民族音樂精華宏揚光大的演奏家、樂師、作曲家等音樂人才……小小一管物質之普通竹管,竟能發掘人的靈魂深處潛古之藝術創造力、審美觀、音樂文化生發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與創造 ,資源的激情和天賦「會之以為用」新密結合,一氣和德;或為讓大眾 嘗能力不斷豐富與升華和橋梁;成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進道之階」。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僅有七根 向排列的弦子,並會橫向音程引進的如西方現代鋼琴那般在工業技術基礎上錘煉更新,精良製造,以鋼絲為依託,音準規范的琴鍵;但在東方樂師神奇指掌之下,留著縱情揮灑,恣意施展藝術想像力,音準把握度,在音與音縫隙「天馬引出」的廣闊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馳騁,上下在階梯可循的線條上 中生有,神出鬼沒的能力;特別是差不多迄今為止唯我地道中華樂人才可能達到的在《道德經》「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虛而不屈」。「大音希聲」那般模糊的深邃,圓通卻傑靈之特殊意境,特殊韻律中狂舞與沉翼的能力……凡此種種奧妙、精諶手法,手風、指動、指力。乃至與人之內在、內涵、內蘊相應的氣度、氣顫、氣脈 言以 之琴之「道」會令冗多歐美大師,交響高手、音樂學者瞠目結舌、百思未解啊!單說「流水」,水聲 狀豈一個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極拳功夫在外家實力拳腳交加,橋馬撕拼,以強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爭鋒里,獨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化凈自身拙力,乘馭敵手僵勁,「全有入於全間」,蹈虛、搗虛之空化空間。讓「意氣君來骨肉臣」成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再往上一步說:諶諶國學參禪,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慾橫流, 紅塵中,觀照出一線小隱於林,大隱於市的請虛道境而「了自性空,得大自在」嘛!當然,對於廣大華語人群來講,更為神秘又通俗不過的是,人體「穴位」之全形孔竅在 生,修為,康復,治病方面的大葯,大用 任何現代醫學人體解剖、物質結構、組織系統中「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數百處歷經億萬年生態進化,選擇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體經穴孔竅 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在數千年中華養生、優生與醫療歷史長河中,古往今來,千秋萬代依然葆有「全之以為用」的道行,功果!不過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終與人的智慧覺悟、生態境界、導引程度乃至氣質根蒂密切關聯……一段時期,人們奉之為「氣功」並火促功來,倒是與古人創造氣功的「 」字相去甚遠的了!
據稱,不少國人在物質文明發展基礎日益提升時,自覺不覺以物質文明發展「先軀」之西方為追摹准繩。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補,由多頭、多元之補,而不知其過,由此之過而達彼之失。於是,有酸鹼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數典忘祖者,有破壞生態者;就連以「美食王國」稱世的餐飲菜餚,也忘了產生它的「人與自然相互平衡」之華夏根脈,熱衷在大花樣、大製作、大排場中炫迷,與演藝市場平分春色!古典文獻曾有「食光服氣」,「天人合一」之種種「陰陽平秘」功夫的教導,那也許正如「笛孔」命題啟示的廣闊天空,可以讓「龍的傳人」幸福徜徉與健康留連的吧!古代 藝大師庖丁,對於牛體物質結構出間想像的功夫,可謂「技矣進手道」,不亦妙手!
在將要打住本篇拙論時,想到文以載道,妙用在心,虛懷,留白,風流,氣宇,底蘊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橫一豎的方塊「王」字,三歲蒙童臨帖書寫,不過是個中規、中矩的漢字而已;若讓耄耋書家,聖手下筆,則龍飛鳳舞,五采風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譜,同樣樂器,經不同學識稟賦技能、才華、樂手演奏,會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樂效果,會創造不同氛氤的藝術境界,會培養不同層次的鑒賞者和新文化;同樣的「聲帶、氣息、共鳴」三要素,在不同水準與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駕馭下,會出現不同的演唱結果與風韻。於是乎,我又想到東西方物質文明發展進程可能會有時空與歷史的差別,但中華之「道」始終高高自立於世界音樂眾器之林而洞徹萬籟。氣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某個「黃金時段」,古賢、大師們早已悟出「有 相生」,過猶不及之理,而及時剜去那些多餘的「笛孔」殘屑;促而常葆決決華夏文明, 器進道,由玩物至於觀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復歸人文、人性至妙素樸,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康莊大道!

『貳』 來說說看該如何解讀《道德經》

讀《道德經》,可以依據現代客觀實際存在的一現象;反推理解。才能真正讀懂其真正含義。不然易曲解。

『叄』 如何學習道德經

先從大范圍著手了解道德經的大要,再去熟讀經文,不要隨隨便便就買本註解去看,主觀思想容易先入為主,註解有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建議通讀,以經解經,再去翻閱多家註解。
然後根據個人閱歷經驗,慢慢道理就會自然體現。

《道德經》三分之二以上的語句直接從字面上就可以讀懂是什麼,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語句是字面下的意思。最簡單的學習方法是從已知推未知。最主要的手段有兩個,一是推敲,邏輯推理,要經得起推敲;二是驗證,以客觀事物來驗證,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如:知不知,尚矣。這句就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誠實,這是高尚啊」。


如:絕學無憂。這句就不能翻譯成「拋棄知識學問就沒有煩惱憂愁」,因為這不符合客觀事實,人的煩惱憂愁不能歸罪於知識學問。如果把人的煩惱憂愁歸罪於知識學問了,與「人窮怪屋基」是一回事。當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煩惱憂愁可能來源於知識學問(比如學不懂,被難倒了,被卡住了),但這不是普遍現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學不懂、被難倒了、被卡住了就煩惱憂愁)。《老子》是哲學,哲學講一般規律,講普遍規律。這句應當是「不學歪門邪道的東西,不玩歪門邪道的東西,不唯心主義,才會沒有煩惱和憂愁,才會少些煩惱和憂愁」。


請注意,《道德經》里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經》就給我們談物的物理或原理,談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質、實質,那是錯的。之所以眾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質、實質,那是執著於老子對「道」進行的那些(不厭其煩)描寫和描述的緣故,做了老子描寫描述的俘虜,不明白老子為什麼要對「道」進行不厭其煩的描寫和描述。其實,老子為什麼要對「道」進行不厭其煩地描寫描述呢?那是為他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而服務的。


比如:「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緄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對「道」進行的那些描寫、描述和論述,其落腳點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樂的過門、戲曲的過場一樣,是為主題服務的。請看我對以上的翻譯:睜大眼睛看不見它,可能是道的身體太微小了;揚起耳朵聽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聲音太低沉了;揮手劃來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體太光滑了。用這三種辦法我們試探不了道,那是因為我們就生存在道中啊,與它絞合為一個整體。我們生存在道中,與它絞合為一個整體,它過去沒有忽悠我們,今後也不會欺騙我們,總是這樣誠實誠信地善待我們。(請注意,老子在這里隱含了一個提問,那就是既然道過去、今後都不忽悠、欺騙我們,我們人類該不該忽悠、欺騙他人呢?要不要誠實誠信呢?)

『肆』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 我研讀了好久 可現在被一點困住了求解

我也說下看法或許不恰當(你且當一樂吧):無為者,非有為與否,而在於無版所權謂有為與否。不因做而做,要順應自然的做,沒問題,但卻欠缺了些。順應自然沒錯,但順應自然非是完全的按照順應自然的做。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修習道學的人,在很多時候都能根據事態、事物、生命的發展規律而見到尚未出現的東西(暫且未找到好點的名詞形容)。就好比你打算將無為化為作文一個道理。或許在作文的時候能夠得到高分,但未必高考時候也能得到高分,要懂得變化。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唯有變化才是恆久不變的。倘若你文筆犀利,思維清晰自然可選擇將其化為作文亦可帶入高考,但依你目前的思維來說,若帶入作文或許能因有所新穎而稍有成就,若帶入高考則還稍有不足。莫非還打算以不足去勝有餘?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是因為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做到游刃有餘。無為也同如是。尚未得到、失去又如何放下看破?
呵呵。好了,說的太多思維混亂啦。不好意思。一家之言做不得數。修習道學之人應無為而無以為則無所不為也。

『伍』 道德經學習體悟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陸』 帛書《道德經》的解讀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解讀
易亞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梲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罷耳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情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強或,或培或橢。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恆無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上,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柒』 有沒有學術上的《道德經》註解,名家的,深層次、詳細的解讀。

給你推薦幾個經典註解:1、台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任繼愈《老子繹讀》回;3、高答亨《老子注譯》。這幾位都是大師級別,學老子者不可不讀。如果是初學者入門,首選南懷瑾《老子他說》。至於你說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譯文+小故事之類的老子書,是沿用了成功學的套路,七拼八湊而成,沒有解讀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這種書,可以說,百分百都是垃圾,純粹騙錢的書,讀了完全是浪費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直接去讀老子原文。

『捌』 道德經學習有什麼好處

道德經和致富完全沒有關系,以下是我以前被採納的關於道德經問題的回答,你不妨參考一下。

老子所說的「道」其實就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確實存在的,老子為了方便敘述他的觀點才給它冠名為「道」,而「無」和「有」都是用來論證「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詞,是「道」從十分微小的狀態(無),向看的見的狀態轉變的一個過程(有),所以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切萬物的最原始狀態就是由「無」來組成的,這種東西確實存在但你又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你無法感覺到空氣而空氣一直在你身邊一樣。而「無」又會漸漸的轉換為一切看的見的東西,比如: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和你我在內,這就是「有」。
老子因為感悟到了宇宙萬物的這一規律而感嘆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我們也能如老子一般對於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洞悉的很深,那麼我們就已經「入道」了,但是還是需要多多的領悟老子《道德經》的真諦,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來感悟和體會的「好書」,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寫下了《道德經》,我們也必須在心平氣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況下才能領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玖』 你從《道德經》里學到了什麼

5000多個字,老子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包羅萬象。難在遵循與實踐,有這內份豪情豪膽容的人也不多。現代來講,世人紛雜,物慾橫流,因此現代懂道的人寥寥無幾更在及少數。我認為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無為,清凈不私,以此為核心修煉道德經。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關於銀行貸款利息 發布:2025-05-05 14:36:53 瀏覽:30
2018勞動法購買社保標准 發布:2025-05-05 14:27:14 瀏覽:585
勞動法春節上班 發布:2025-05-05 14:15:33 瀏覽:512
吉林省政府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05-05 14:13:16 瀏覽:900
水利安全生產法規 發布:2025-05-05 14:11:54 瀏覽:119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遴選 發布:2025-05-05 14:11:46 瀏覽:563
江西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05 14:05:18 瀏覽:767
醫院常用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5-05-05 14:05:16 瀏覽:421
今天上午社會與法播的電視 發布:2025-05-05 14:04:01 瀏覽:577
穩定社會法治與德治 發布:2025-05-05 14:00:22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