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博者

道德經博者

發布時間: 2022-01-01 17:33:32

① 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怎麼解釋

解釋:相反和反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

詳細解釋:「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道德經》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稱其為《道德經》。道篇是對大千世界萬物規律的闡述,而德篇是你知道這些規律後你如何去實現。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但後面這句話「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1)道德經博者擴展閱讀
類似表達的經典句子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釋義: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

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准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2)道德經博者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

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麼意思

意思是: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

④ 《道德經》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意思是:知「道」的人並不博聞多見,博聞多見的人並不知「道」。
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說:講道理,擺事實。

⑤ 老子《道德經》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如何解釋

「信言不美,美抄言不襲信」。
「信言」就是信實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為本。有道者言語質朴簡約。其文風既不像表現情感的詩詞歌賦,更不像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虛華美言,也能傳世以揚名,邀寵以獲利,但不能啟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風質朴無華,絕無「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處的「善」,不指狹義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論」風格是徹底的實事求是,必合於「大道至簡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驗。因此不會搞繁瑣哲學,更不會玩弄詭辯的概念游戲以惑人
取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里的「知」指覺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稱真知。
「博」則是博學,指書本學問的廣泛,也包括修煉理法
的博雜。修道是化繁為簡、萬法歸一的實修實證,而非
求博學,因此最忌理障雜陳,使心不專。而有道明師的
啟示形式,也是一理貫串,方可通達人心,不會顯示博
學,喧賓奪主 、橫生枝節。老子的「學說」形式之實質,就是始終不離於「道」性的無為大法、最上乘法、頓悟漸修之法、全方位高層次養生大法。

參考《現代道德經》一書

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二個知是什麼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意思是:知「道」的人並不博聞多見,博聞多見的人並不知「道」。
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說:講道理,擺事實。
博者不知 bó zhě bù zhī 成語解釋 博:廣。無事不知的人不能專精一門學問或技能
常用程度: 生僻
感情色彩: 中性詞
成語結構: 主謂式
語法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人的學識 產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成語示例 他是一個~的人 近 義 詞 博而不精
漢語詞典解釋
博者不知 bó zhě bù zhī 解釋 博者:知道事物多的人;不知:不專精。指知道的東西太廣泛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一個方面,對事物就會所知不深。

⑦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的意思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

聖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眾人而不與人爭奪。


(7)道德經博者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⑧ 怎麼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意思是:知「道」的人並不博聞多見,博聞多見的人並不知「道」。
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講道理,擺事實。

⑨ 信者不美,美者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人者勝,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知者

這關系與哲學的一些解釋.你可以這么理解。
有自信的人並不一定外表美麗,外表美麗的人不一定對自己的美麗有信心,真正善於辯論的人很少跟別人爭辯無聊的問題,只有不善於辯論的人每天在強詞奪理,總說自己有知識的人不會是博學之人,真正的博學之人不會每天誇贊自己的知識豐富反而會去追求更多的學問,了解對方才能取得勝利,了解自己才能明辨是非,做到了以上幾點,這才是智慧!
以上這些出自與老子的道德經吧,老子本來就屬於中國古代哲學。到的經歷裡面都是些很有哲理的語句。老子提倡人應以謙虛為本,與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成相對觀點。其實按說起來,我個人更喜歡老子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正的高手,絕不會滿世界嚷嚷著自己是無敵的!剛回答了一個"大愛無言,上善若水"的問題,也是道德經的問題,道理同樣.愛無需多言,多言無非就是愛.這就是老子的智慧。多看看..單看一兩句或許體會不到,去看看道德經很張見識。

⑩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深層理解是什麼〔內附本人看法〕

書上翻譯是對的,這句話說的是,智者不一定博學,而博學不一定說明這人就有智慧.能從一件事看出真正內涵道理的是智者.在沒有看一件事知前就已經知道這件事的結果那叫博學.結論就是:智不等於博.

熱點內容
法學cssci 發布:2025-05-05 09:13:26 瀏覽:473
安徽省保險條例 發布:2025-05-05 09:01:00 瀏覽:665
大餐飲法規 發布:2025-05-05 09:00:08 瀏覽:797
依法治區的 發布:2025-05-05 09:00:05 瀏覽:762
建築工程設計責任險適用法律 發布:2025-05-05 08:59:31 瀏覽:184
南開大學法律碩士導師 發布:2025-05-05 08:56:18 瀏覽:320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黨的各級 發布:2025-05-05 08:44:03 瀏覽:229
社會與法逃了19年犯人 發布:2025-05-05 08:40:50 瀏覽:15
四川勞動法關於產假規定 發布:2025-05-05 08:40:11 瀏覽:848
2017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5-05 08:40:10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