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觀圖片
Ⅰ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Ⅱ 儒家道德觀有哪些表現形態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甚至於諸子百家都沒有把「道德」二字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在這個時期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就是怎樣做一個人,做一個什麼樣人的觀念。因此,出現在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聖人、真人、小人、惡人、壞人等這些具體的典型人物。
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系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去同情惻隱別人,別人也才會在你困難時同情你,幫助你,根據這種對等原則,才可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
如果是沒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從不關心別人,別人又怎麼會來關心你呢?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羞恥憎惡之心,羞恥於去傷人害人做壞事,你才會選擇一種最好的行為方式去與別人交往,才不至於引起別人的誤解而導致交往不成或事情辦不成。
如果是沒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破裂。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謙讓之心,才會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以及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如果是沒有這種謙讓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視社會行為規范不顧,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只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是非辨別之心,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才能分清善惡,才不至於舍善追惡,捨本逐末。若是沒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你就會沒有智慧,你就會輕易相信別人而上當受騙。
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理論。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儒家的最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為公」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理想。「天下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鏟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為公」的道德倫理思想,是孔子以來無數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影響已遠超出中華民族的范圍。因此,「天下為公」的思想也具有廣泛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無疑也是在繼承了包括「天下為公」在內的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之上提出來的。所以,我們公務員一定要樹立「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我們公務員要深刻理解天下為公的思想,要牢記這些警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樹立遠大理想,並打造良好道德。
Ⅲ 新道德和舊道徳的根本區別
舊道德指來以三綱五常(三綱指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
新道德是反對舊禮教、舊道德,宣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
因為儒家思想長時間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由資產階級發起,旨在思想方面革除封建殘餘思想,所以把矛頭指向封建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
新道德是指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的資產階級思想 文化。 原因:①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②為推進西 方民主科學思想傳播。
Ⅳ 職業道德的特點圖片
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穩定性和連續性。職業道德的特點,在於每種職業都有其道德的特殊內容。職業道德的內容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所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准則。一般來說,職業道德它所反映的是本職業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而這些要求是在長期的反復的特定職業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有些是獨具特色、代代相傳。不同民族有各具特色的職業生活方式,從事特定職業也有其特定的職業生活方式。這種由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方式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職業心理、道德傳統、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規范、道德品質,則形成為職業道德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像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軍人是服從命令,商人則要誠信無欺,教師要為人師表,領導應以身作則等等,這些均已是約定俗稱的社會共識,已流傳上千年。一般來說進入這個行業、從事這一職業,首先要學習掌握這一職業的道德,要遵守行約、行規。只有認真、模範的實現這一職業道德的人,才是這一職業中的優秀人材。家政服務員作為新的職業,其職業道德、職業理念有一個創建形成的過程。家政服務行業、家政服務員都應為創建被社會稱譽的職業道德而努力。
2、職業道德的專業性和有限性。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體系。鑒於職業的特點,職業道德調節的范圍則主要限於本職業的成員,而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就不一定適用。這就是說,職業道德的調節作用,主要是一,從事同一職業人員的內部關系.二,本行業從業人員同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
3、職業道德的多樣性和適用性。由於職業道德是依據本職業的業務內容、活動條件、交往范圍以及從業人員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所以職業道德就是多種多樣的,有多少種職業就有多少樣職業道德;但是,每種職業道德又必須具有:具體、靈活、多樣、明確的特點,以便職工記憶、接受和執行。並逐漸形成為習慣
Ⅳ 關於新八德的道德日記裡面應該畫什麼圖
何為「新八德」?今天兒子要讓我寫新八德的感言,才猛然發現,自己對此一片空白,不得已求助兒子,才知道: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落實《弟子規》是為新「八德」。細細品味,才越發覺得新八德教育的不可或缺以及對於時代症結的對症下葯。做為家長,則越發為最近對於孩子德育方面引導的不足而慚愧,內疚。
回想自己小時候,生活艱辛卻快樂,朴實卻簡單,周圍的人們也大多老實善良。生活在那種時代,自己的思想在沒那麼多外在因素影響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長著,對於新八德提及的幾點內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知,甚至根植於內心。總的來說,那就是一個物質相對貧乏,但精神卻相對豐富的年代。
而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不可否認,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樣不可否認的還有西方以及其它發達國家腐朽沒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通過各種渠道隨之而來,侵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了形形色色的人,一部分人榮辱觀顛倒,是非感模糊,甚至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懷疑,失去對道德觀及榮辱觀的信仰。
而我們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他們在擁有物質生活的同時,思想成長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種種不良誘惑,中華道德的傳承者們面臨一場巨大的挑戰。同時,他們畢竟是孩子,他們擁有足夠的模仿力和創造力,同時他們又缺乏足夠的理解力和分辨力。就好像一棵棵茁壯成長的珍貴樹苗,成長的過程既需要自身努力吸收營養,也離不開園藝師精心照顧扶持和因勢利導,精雕細琢,才有希望成長為參天大樹。
但不幸的是浮華的社會造就了一批浮華的人。縱觀那麼多的鄰居,朋友,同事以及外地同學的孩子,縱使他們就讀的學校,生活的環境如何優越,硬體如何高配,基本沒幾個明白新八德的真正內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究其原因,制度的影響不可迴避,但更多的是家長的寵溺,以及社會各種不良習氣的影響,造成孩子要麼是非模糊,要麼長幼不分,要麼目的性太強而忽略了過程的合法、和情、合理!
新八德針砭時弊,在孩子成長的初級階段,弘揚傳統美德,正本清源,預防孩子們失去不該失去的精神家園。我們家長以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師長就是孩子們的園藝師。做為家長,出於讓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願望,我們必將全力配合新八德的教育學習,希望孩子們通過學習活動以及日常行為的改進,能提高道德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將法律與道德根植於心,茁壯成長。
Ⅵ 什麼是道德觀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准則內和規范.它不是鐵的教條容,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范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那麼,道德觀就是你對這種意識形態規則的認識和立場.舉例來說明,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這就表明了他對性持有的道德觀;而有人認為婚前性生活並非不道德,那麼他就與前者的道德觀不同.
總的來說,道德是社會群體的共識,道德觀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是穩定的,」主流道德觀」是社會秩序的一個基礎.
Ⅶ 中國新道德觀念教育背景
中國古典紅木傢具受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社會道德規范的影響,體現出嚴格的等級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周禮.春官。司幾筵》規定:司幾筵主管五種幾、五種席墊的名稱、品質,辨別它們的用途,並依據不同的法則進行陳設。
印度小葉紫檀吉祥瑞獸龍龜
Ⅷ 新道德觀中貓狗是什麼
興欣道德觀眾貓狗訊科技狗。
Ⅸ 新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觀
首先要有愛心,因為老師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所以要用愛心去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其次是要有責任心,只有這樣才能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倡導的道德觀是什麼
自由,平等,博愛。這個自由,應該建立在五戒十善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