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山
Ⅰ 老子的《道德經》中並未提及成仙,為何修道之人要成仙呢
其實是只從道德經中領悟宇宙的真理 來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吧
Ⅱ 那座山上刻有老子像和道德經是哪裡
本報訊 (記者李國林)4月17日上午,在綠意蔥蘢的安寧堡仁壽山下,老子像及《道德經》碑廊揭幕儀式隆重舉行。覆蓋在高6.9米、重60噸的老子像體上的紅綢布一經揭開,立刻引起了省內外遊客和現場觀眾的驚嘆和歡呼。據了解,為弘揚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搞好仁壽山的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安寧堡村民籌集資金逾300萬元,對仁壽山風景區進行了大力包裝,整修了壽山大道,雕塑了老子像和《道德經》碑廊,並開辟出了環境清幽的老子文化廣場。斥資20餘萬元雕刻而成的老子像成為我省目前最大的老子雕像。
據介紹,在2007年安寧「桃花節」即將開幕之際為老子像揭幕,安寧堡自然是煞費苦心,希望此舉能吸引遊人的目光,從而開辟文化、旅遊創收的新途徑。記者現場看到,老子像方面大耳,長須垂胸,右手還握著一卷簡牘。專家告訴記者,老子像是由高標號的特殊水泥雕塑而成。老子像背後不遠處是長長的《道德經》碑廊,碑廊長36米,寬2米,由56塊碑組成,碑林將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書寫的《道德經》以碑帖的形式雕刻於上。這些規模宏大、氣勢宏偉的人文景觀傳承著中華道家文化的精髓,將歷史文化與旅遊有機結合,必將吸引大批遊人。 蘭州晨報
Ⅲ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道德經里山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Ⅳ 觀音山上觀山水 道德經中道經常
還不夠標准!不僅平仄有瑕疵,詞性也不對,形式格律出了問題,基本上不用看內容了。不過這一幅對聯是比較靠近的了!我還是從專業的角度幫您初步診斷一下吧!
上聯征對:觀音山上觀山水
——這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擴大景區影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廣東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征聯活動,懸賞價7萬起,目前已修定為70萬元整。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參加應對的2000多人、5000多個下聯中,據主辦方評審,仍未有達到主辦方征聯要求滿意的應征下聯。主辦方決定徵集對句將一直進行下去,直到出現滿意的對句為止。
要想了解這上聯怎麼對,就要普及一下對聯的知識。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文體,擁有嚴謹的格律,用現代話來理解,至少具備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數相等,②內容相關,③詞性相當,④結構相稱,⑤節奏相應,⑥平仄相諧,以這幅對聯為例,列舉如下:
觀音山上觀山水
①字數相等:7字,故下聯也要七個字;
②內容相關。不僅僅是描述的內容,而且對聯還特別限定了必須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的景點,那麼就更要命了!范圍更狹窄了!我們姑且當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觀音山上觀山水」,可以理解為A、我們爬上東莞市的觀音山上去觀看風水;B觀音菩薩在觀音山上觀看風水,那麼下聯就要跟這句對聯的意思有所關聯。
③詞性相同+④結構相稱:上聯是:名詞(觀音山:地名)+方位詞(上)+動詞(觀)+名詞(山水),下聯也必須是這樣的結構,同時「觀」字在這里既是名詞(觀音)又是動詞(觀山水),一詞多性,且「山水」又是個並列詞語(山和水是並行的詞語,那麼下聯也要這樣的結構!
⑤節奏相應。上聯是:3+1+1+2(「觀音山+上+觀+山水」)=4+3(「觀音山上」+「觀山水」)結構,那麼下聯也必須是一模一樣的。
⑥平仄相諧。所謂的平仄,是指漢語發音的音調,古音分兩大類五音調,其中用現代漢語的音調來描述,即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屬於平聲字,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入聲(古音(現代普通話話沒有了,僅存於地方語言內,如粵語等)屬於仄聲字。對聯的規律是上聯的平仄要和下聯的平仄恰恰想法,且無特殊語言的前提下,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的為上聯,最後一字是平聲字的是下聯,那麼我們就可以將下聯的平仄推出來: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聯: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還有「窄對」(平仄一字不能錯)和「寬對」(簡單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我們姑且將其列為「寬對」好了,那麼下聯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須是仄、平、仄,這樣下聯的平仄就應該是:
下聯: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對聯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寫了錯句,行家一看就會知道你的底細: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然後我們依據這六大元素來評點您的對聯,您的第一個詞「道德」雖是動賓片語但不是人名,就對不上上聯第一個詞「觀音」(「觀音」既是人名又是動賓片語),但「觀音山」對「道德經」還是詞性蠻工整的,平仄略遜!而且第二字「德」應該是仄聲字(實際上「德」是入聲字,若是對聯依照「古聲舊韻」還是對得上的,「今聲新韻」就對不上,此處待商榷)!您的第六字「德」應該是仄聲字(此處商榷原因同上)!
以上幾個錯誤屬於基本錯誤,所以您這幅對聯從內容及格律而言,能夠入圍,但肯定不會獲獎!
Ⅳ 《道德經》中的「明道如昧 進道如退 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作何解釋~~~~~
參考一下..........
《道來德經》四十一章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譯文:最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聽到了「道」,反應遲鈍,半信半疑;愚笨的人聽到了「道」,就認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諷,那「道」也就不成其為「道」了。所以《建言》中說:「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難以理解,促人上進的道理反而像勸人後退,容易倡導的道理反而像難以實施,至高無上的品德反而像空無所有,最潔白的顏色反而像是沾染了雜色,廣博的品德像有什麼缺少,能夠有所建樹的品德反而像惰氣十足,品質純真反而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總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級的音樂只有微細的聲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無形。」規律雖然無形無聲,不可言說,然而它卻最能夠輔助萬物且成就萬物。
Ⅵ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原文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正。
其致之也:
天毋以清將恐裂;地毋以寧將恐廢;
神毋以靈將恐歇;谷毋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注釋:
毋:形聲。「母」省聲。毋、母古本為一字,後分化禁止之詞,乃加一畫以別之。本義:表示禁止的詞。相當於莫、勿、不要。
蹶:倒下、跌倒。
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榖」。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非:金文作「兆」,像「飛」字下面相背展開的雙翅形,雙翅相背,表示違背。
譽:榮譽、美名。
碌碌:平庸的樣子。硌硌:奇異的石頭。
譯文:
從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變清澈,地得到一就變寧靜;
神得到一就變靈驗,谷得到一就變充盈;
萬物得到一就生長,侯王得到一就用一來讓天下平正。
那推導出:
天無法再清澈恐怕將要裂開;地無法再寧靜恐怕將要廢棄;
神無法再靈驗恐怕將要休息;谷無法再充盈恐怕將要枯竭;
侯王無法貴重高尚恐怕將要倒下。
所以必貴而以賤作為根本,必高而以下作為基礎。
因此侯王自己稱呼孤、寡、不榖。
這違背以賤為本的原則么?違背!
所以到達無數榮譽,沒有榮譽。不慾望平庸的玉石,奇異的石頭。
理解:
一元與多樣。
以前那些能夠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個中心就會從混沌變為清澈;地圍繞一個中心轉就會從震盪變為寧靜;
神得到一種能力就可以施展從而變得靈驗;山谷有一最低窪就會因積水而充盈;
侯王得到並運用治理天下這一最高的核心法則,天下就會公平公正。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推導出:
天無法清澈,就會重回混沌,電閃雷裂;地震無寧靜,人獸都會離開,進而被廢棄;
神無法靈驗,不再被世人信仰信任,神靈就不得不休息;谷不能充滿水,那剩餘的水也會被蒸發,恐怕將會枯竭;
侯王如果無法被人們再認為是貴重的、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天,是律動的抽象。地,是安、靜的抽象。
神,是生發、化用的抽象,是由內向外,由極端向廣泛的一種顯化。谷,是匯集、歸藏的抽象,是由外向內,由廣泛向極端的一種歸納。
萬物,是集合中個體的分立指所有的東西,它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個集合。侯王,是集合中個體的歸結。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這三個抽象辯證關系,代表著不同緯度的二分世界模型,三對二分世界模型。三對辯證關系共同構築出一個更為宏大的宏觀世界模型,用以描述、論述我們的精神世界,進而闡釋現實世界中的一切現象。這里的「三維」,不是空間上的三維XYZ軸,是抽象理解的維度、背後關系的維度、統分統合的維度。
貴是由無數的賤而不斷疊加累積而成,所謂高是也是又無數的下疊加積累而成。貴是靠賤來襯托,高是靠下來顯赫。
所以必貴一定要以賤作為根本,為支撐自己的賤而做工作;必高則一定要以下為基礎,為下謀福祉。
因此那些侯王自稱孤、寡、不榖,這就是以賤為本么?違背!
所以那些獲得數次榮譽的人,只不過是用無數個賤下堆積出來的,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榮譽!
所以不要去羨慕成為那些碌碌平庸的玉石,而要做奇異的石頭。
Ⅶ 道德經全文釋義
前面是白話,後面是原文 ,字數太多 ,可能這里放不下給你個地址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409&Data=S&Tid=311984
或者 http://rabbittutu.blogdriver.com/rabbittutu/932312.html
白 話 《 道 德 經 》
*********************** 道 篇 ***********************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闡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無名(無形)」是萬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沒有慾望,以便認識無形的微妙;經常有所慾望,以便有形所運行的軌跡。「無名」、「無形」都泉源於「道」,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是同一個東西。深奧而又深奧,這是洞悉萬物奧妙的門徑。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這就是不善了。有和無的互相轉化,難和易的相反相成,長和短的互相襯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實,聲和音的互相應和,先和後的互相追隨,無一不永遠如此(不可偏廢)。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行事,實行不用言語的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他一切順從自然,雖)有所施為,但沒有自己的意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因為不居,功績也就不會離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競爭;不重視難得的財物,使人民不去行竊;不顯耀足以激發貪欲的東西,使人民不致破壞既存的秩序。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簡化人民的思想(使其頭腦空空),填滿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強壯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只使他們懂得無須進取和不必有所作為,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虛(猶如器皿內的空間),使用時又不會充滿。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亂,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似無而又實存。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視若「芻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視若「芻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其中空虛,但(蘊藏的風卻)不可窮盡,愈動而風愈多。(與其)博學多識,技藝登峰造極,不如保持空虛的狀態。
第六章
生養萬物的神靈是永存的,這叫做「玄牝」。「玄牝」之門,叫做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存在的!(所以)使用起來不會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自然地存在著)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久。因此,聖人謙退無爭,反能在眾人之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有利於萬物而又平靜,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善人)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順乎自然)善於選擇地點,胸懷(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靜,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公正均平)善於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善於守信,為政(如水一樣凈化污穢,高低一般平)善於治理,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可方可圓)善於無所不能,行動(如水一樣冬天結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時)善於隨時應變。因為它(七善具備而)不爭,所以沒有怨咎。
第九章
執持盈滿,不如趁早放手。鍛得銳利,不可長保鋒芒。金玉滿室,沒有誰能保藏。寶貴而又驕傲,是給自己留下禍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第十章
人身具有的營養精氣與精魄的統一,能不分離嗎?呼吸吐納,運氣周身,以至於心平氣和,能像嬰兒那樣柔順嗎?消除內心的雜念,能沒有一點瑕疵嗎?愛民救國,能不用智慧嗎?人的生存,能做到安靜柔順嗎?聰明通達,能不依賴知識嗎?生育萬物,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滋養萬物而不宰制,這叫做深奧的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轂中的空虛(使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點火燒粘土,製作器皿,器皿中的空虛(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成就了器皿的功用。開鑿門窗,門窗的空虛(使光線可以射入,人和空氣可以出入),成就了房間的功用。(「有」給人帶來功利,是因為「無在起作用」)所以應把「有」當作(「無」帶來的)利益,把「無」當作(帶來種種利益的)功用。
第十二章
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目盲,縱馬獰獵令人心情激動發狂,難得的寶貨(激起人們的貪欲)令人行為不軌,五味(增進人們的食慾,最終)令人品味敗壞,五音(震耳欲聾)令人聽覺失靈。因此,聖人的治理(准則)是:但求填飽肚皮,而不求聲色悅目。所以他舍棄後者,而選取前者。
第十三章
珍愛屈辱以至於為它擔驚害怕,重視憂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屈辱作為卑下一樣珍愛,得到它,因之驚喜,失掉它,因之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所以有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軀,等到我沒有身體時,還有什麼憂患呢?所以,崇尚獻身於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不願捨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麼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呢?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叫做無形。聽而不聞,叫做無聲。摸它不著,叫做泯滅無跡。這三者不能達到分別清楚的地步,所以混為一體。「一」這個東西,其先並非虛誕不實,其後也不是滅絕不明,連綿不絕啊!不可具體描述和形容,它反復回歸到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事物的形象,這叫做潛藏而不可見。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後面;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用它來駕馭現存的具體事物,認識古時(萬物)的開始,這叫做「道」的綱要。
第十五章
古時善於實行「道」的人,微妙、高深而又通達,深奧得不可記述。因為不可記述,所以只能勉強對他作一描述:(他)謹慎緩慢啊!就像冬天(冒著寒冷)涉水過河。謀劃盤算啊!就像害怕四鄰(的圍攻)一樣。嚴肅莊重啊!就像賓客一樣。渙散疏鬆啊!就像冰凌消融。混沌無知啊!就像未經雕琢的素材。積厚深沉啊!就像渾水一樣難以看透。空曠深闊啊!就像(空虛的山谷)一般。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澄清。安靜的東西動起來,慢慢就會產生變化。保持這個「道」的人,不追求盈滿。因此能安於陳舊,破敗,而不是完滿無缺。
第十六章
達到虛無的境界,就是(萬物發展變化的)極點和盡頭。保持靜止,就是沒有偏離(萬物的根本)。萬物都在興起、發展,我從而觀察它們還原。自然之物盡管變化萬端,最後又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本原,這稱做「靜」。「靜」,這叫做回到生命的起點。回到生命的起點是永恆不變的規律。認識這一規律,就是明智。不認識這一規律,就是暗昧。茫然無知而去行動,必然凶險。認識這一規律才能包容一切。無所不包容就公正不偏,公正不偏就天下歸往,天下歸往就(無須強迫而)出於自然,出於自然就合乎「道」,與「道」符合就長久,終生不會有危險。
第十七章
最好的君主(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君主,人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的君主,人民畏懼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輕侮他,蔑視他。君主(多言而寡信)信用不足,於是就有人民不相信君主的事發生。深思熟慮啊!他不肯輕易發話。功成事就,人民(不知出於君主所賜)卻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所以,大「道」被廢棄,這才有仁義。智慧出現了,這才有詐偽。六親不和睦,這才有孝慈。國家昏亂不堪,這才有正直的大臣。
第十九章
棄絕聰明、智慧,人民的利益反而增加百倍。棄絕「仁」、「義」,人民反而返回到孝、慈的狀態。棄絕技藝和私利,盜賊就會絕跡。這三句話作為作為組織成篇的文字(含義)尚不夠完整,所以還要(予以補充)使其有所增加:以本來的面目出現,保持內心的純朴,減少私心和慾望,放棄學習,不要憂慮。
第二十章
應諾和呵斥,這相差多少?美與丑,這又相差多少?人所畏懼的人,也不可以不畏懼別人。(這種對立兩極的嚴格劃分和對它們的肯定或否定,是毫無意義的,我奉行的道德准則)遠望而惘然不可見啊!永遠存在而沒有結束的時候!眾人是那樣的歡樂,就像參加豐盛的宴會,又像春日登台遠眺(那樣舒暢)。我卻淡泊恬靜,無動於衷,就像嬰兒還不會笑。疲倦睏乏啊!就像無家可歸。眾人都有富餘,我獨有所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腸,那樣的愚笨啊!世人是那麼清醒,我獨這么昏眛!世人是那麼精明,我獨這么糊塗!隱匿不明啊!就像永遠如此,沒有休止之時。眾人都有一套有用的本事,我獨頑鈍無知,而又鄙陋。我偏偏想要與眾不同,推崇從哺育萬物的母親(「德」)那裡吸取養料。
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樣子,只隨「道」為轉移。「道」這個東西,惘然而看不分明。不分明啊!(可見)啊!惘然啊!不分明啊!其中(卻)有(實在的)事物啊!隱微啊!暗眛啊!其中含有萬物的本質。這本質十分真實,其中包含確實可靠的東西。從現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形態(始終如一)沒有變化,而是遵循著萬物開始時的樣子。我憑什麼知道萬物原始的情形呢?靠的就是這個。
第二十二章
吹噓、抬高自己的,不會有所建樹;自我標榜的,反而不能顯揚;自薦的,反而不能自明;自我誇耀的,反而無功;自以為賢能的,反而不能領導。就「道」而言,這叫做:過於豐盛(以致敗壞人的口味)的食物和畫蛇添足之舉。公眾又厭惡這些,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三章
委曲才能保全,枉曲才能矯正,低凹才能(積蓄)盈滿,陳舊才能推陳出新,少些才能有所得,多了反而會困惑(無所得)。因此,聖人執持(萬物的本源)「一」,將它作為天下的規范。不自我標榜,所以才聲名顯揚;不自薦,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誇耀,所以才有功;不自以為賢能,所以才能地位崇高。正因為與人無爭,所以誰也不能和他相爭。古人所說的委曲保全,是(與此意義)相近的話啊!的確,保全可以歸結為這個意思。
第二十四章
不說話是合乎自然的。暴起的旋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們這樣的呢?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況人呢!所以奉行「道」的就應「道」相同,奉行「德」的就應和「德」相同,(行為)有失於「道」的就和「失」相同。與「德」相同的,「道」也就得到他。與「失」相同的,「道」也就失掉他。
第二十五章
有一個混同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產生。寂靜無聲啊!它獨立存在,永不改變,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稱,把它叫做「道」。(萬物都歸附於「道」,「道」無所不包,所以)我勉強替它起名為「大」,(但「道」並不主宰它們,萬物又可離它而去,因此)「大」可稱為「逝」,(去久則遠,因此)「逝」可稱為「遠」,(「遠」則返本歸根,因此)「遠」可稱為「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原本。
第二十七章
善於行走的,沒有來去的痕跡;善於說話的,沒有差錯可以指摘;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沒有閂鎖,卻誰都不能打開;善於打結的,沒有繩索,卻誰都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順乎自然以)埋怨和責備人,而沒有摒棄人,萬物沒有可拋棄的東西,這叫做幽微、隱晦的明智。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師,惡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資本。不尊重他的教師,不珍惜引以為戒的資本,雖然(看似)聰明,其實卻是大大的糊塗,這叫做奧妙的精要。
第二十八章
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溪瀆。甘作天下的溪瀆,普通的「德」就不散失。普通的「德」不散失,就又回歸到(純朴的)嬰兒狀態。知道(什麼是)清白,卻安守污濁,甘作天下的溪谷。甘作天下的溪谷,普通的「德」就充足。普通的「德」充足,就又回歸為質朴。知道(什麼是)明辨,卻安守於暗昧,甘作天下(暗昧)的榜樣。甘作天下的榜樣,普通的「德」就不會有失誤。普通的「德」不會有失誤,就又回歸為無窮無盡的「道」。「朴」被分離(離開它的原始狀態)就成為具體的事物。聖人發揮其作用,就成為它們的主宰。(宰制萬物)至高無上的法制並沒有裁割「朴」。
第二十九章
要想取得天下而裁割它,我看他不會達到目的。天下這個神奇莫測的東西,是不可裁割的。裁割它就毀壞了它,把持它就喪失了它。(因為這違背了自然。在自然情況中)萬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熱,有的冷;有的堅強,有的有破碎;有的(起)增益(作用),有的(起)破壞(作用)。因此,聖人(只順乎自然)去除過分和極端的東西。
第三十章
用「道」輔佐國君,不依靠武力逞強天下。用兵這件事,喜歡還報(終將使人自食其惡果)。軍隊駐扎過的地方,(人口減少,田地荒蕪)荊棘叢生。善用兵的,只要取得成功就罷了,不要以武力逞強。取得成功不要驕傲,取得成功不要自以為有才能,取得成功不要誇耀,取得成功是情勢所迫,不得不然。屬於上述情況的,叫做取得成功而不強盛。萬物壯盛因而(過早)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會早亡。
第三十一章
武器是不祥之物。公眾又厭惡它。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安居以左邊為貴,用兵作戰就以右邊為貴。所以武器不是君子(所有)的東西,武器是不祥之物,君子迫不得已才動用它。武器以鋒利便於刺殺的為上等。但不要對好的武器加以贊美。如贊美它們,就是喜好殺人。喜好殺人,就不能得志於天下了。因此,吉慶的事以左邊為上,喪事以右邊為上。因此,(戰時)偏將軍位於左邊,上將軍位於右邊。這是說按喪禮來處置戰事。殺人眾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對待它。打了勝仗,要按喪禮來處理它。
第三十二章
「道」經常是無形的。「朴」雖微小不顯著,但天下誰也不敢役使它。君主如能守住它,萬物將自動歸從。天地(陰陽)相配合,因此而普施甘露,人們沒有發布指令,它卻自然而然地頒布得很均勻。無形制定有形,(萬物)形也已經有了,這也就將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無爭),因此不會有危險。(君主應懂得這些道理,保持質朴,無為而治)使「道」存在於天下,猶如小溪小澗歸入江海一樣(成為萬眾之所歸)。
第三十三章
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認清別人。認識自己才是明智。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我才是強大。知足的富有。努力實行的有志氣。不喪失恰當位置的(不會犯錯誤)可以長久。身死而不被人忘卻的長壽。
第三十四章
「道」就像泛濫的河水一樣(無邊無際)啊!它能左能右,無所不至。功成事就卻不自稱有功有德。萬物歸附於它,卻不作它們的主宰,它乃是永遠沒有慾望的,可以稱為微小。萬物歸附於它,卻不作它們的主宰,可以稱為偉大。因此:聖人能夠成為偉大,是由於他不追求偉大,因而偉大。
第三十五章
執守大「道」,天下人就歸心嚮往。歸往而不互相妨害,就均平安泰。音樂與食物,(頗能吸引人,但)享受過度就會令人止步。(「道」卻不是這樣)所以「道」所說的話,稱得上淡而無味啊!看它,不可以看見,聽它,不可以聽見。用它,卻沒有窮盡。
第三十六章
要想收斂它,必須(先)故意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必須(先)故意增強它。要想除掉它,必須(先)故意親附它。要想奪取它,必須(先)故意給予它。這叫做幽深隱微的明智。(因此,應)站在柔弱的一方,以戰勝剛強。(這就和)魚不能脫離深淵(一樣)。(這是)國家銳利的武器,不可以給人看到。
第三十七章
「道」經常是無形的。君主如能保持它,萬物自會潛移默化。變化而有慾望萌生,我將用(無知無欲)來安定它們,它們將不會感受到污辱。不感受到污辱,它們就能安靜下來,天地將自會端正不偏。
*********************** 德 篇 ************************
第三十八章
高層次的「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高層次的「德」無所作為,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表現它的「德」。高層次的「仁」有所作為,但其所作為並不足以表現它的「仁」。高層次的「義」有所作為,其所作所為足以表現它的「義」。高層次的「禮」有所作為,但沒有誰響應它,於是就捲起袖子,伸出手臂,強迫人按禮行事。所以失去了「道」,然後「德」行;失去了「德」,然後「仁」行;失去了「仁」,然後「義」行;失去了「義」,然後「禮」行。「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淡化,邪亂的禍首。先知先見這個東西,不過是「道」的虛浮不實的表現,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澆薄,存心朴實而不虛華。所以他舍棄薄華而要厚實。
第三十九章
自古以來獲得「一」的:天獲得「一」就澄清,地獲得「一」就安寧,神獲得「一」就靈驗,川穀獲得「一」就盈滿,侯王獲得「一」就成為天下的君長。(但)這種情況達到了極點,就可以這樣說,天不停地澄清下去,最終恐怕要破裂;地不停地安寧下去,最終恐怕要崩毀;神不停地靈驗下去,最終恐怕要失靈;川穀不停地盈滿下去,最終恐怕要涸竭;侯王愈來愈尊貴而高高在上,最終恐怕要垮台。所以果真尊貴就要以卑賤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是侯王卑賤的根本嗎?不是的(這是自謙以求美名)。所以招致過多的贊許就得不到贊許。所以(聖人)不願像美玉那樣尊貴,或像頑石那樣堅硬。
第四十章
上等的士人聽到了「道」,僅能照著它去做。中午的士人聽到了「道」,感到似有似無,將信將疑。下等的士人聽到了「道」,哈哈大笑。不笑,那就稱不上是「道」了,(「道」深奧難知,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因此,有人立言說:明白易曉的「道」猶如煩瑣費解一樣,前進的「道」猶如後退一樣,平直的「道」猶如偏斜一樣,高尚的「德」猶如低下不足一樣,有所建樹的「德」猶如苟且偷安一樣,信實、真誠猶如背信棄義一樣,極其方正卻沒有稜角,極大的器物遲遲才能完成,最高的聲音聽不到,自然的現象無形。「道」盛大而無形。只有「道」,才能善始並且善終。
第四十一章
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運動。(「道」通過柔弱起作用)柔弱(無為)是「道」的表現和產物。天下萬物產生具體的有形之物,具體的有形之物則產生於無形之物。
第四十二章
「道」(宇宙的本原)產生「一」(統一的元氣),「一」產生「二」(天、地),「二」產生「三」(陰氣、陽氣與陰陽混合之氣),「三」產生萬物。萬物包含著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以陰陽混合適中之氣作為和諧。(所以)天下所厭惡的雖然是「孤」、「寡」、「不穀」,但(高貴的)王公卻用它們來稱呼自己。(所以)有的東西損害它反而使它得益,使它得益反而損害了它。所以,別人所教導人的,我也說來教人。因此,過於強橫的人不得好死。我把這一點當作覺悟的開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天下極堅硬的東西里馳騁。(這是因為)空虛無有之物,能夠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中。我因此而知道無所作為的益處。不用言語的教化,無所作為的好處,天下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它們。
第四十四章
名聲與生命哪個(和人)更親近?生命與財產哪個更值得推重?得與失哪個更令人擔憂?過分吝惜必定會有很大的耗費,過多的收藏必定會有重大的損失。所以知足就不會招致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因此就可長久。
第四十五章
極其完備就像殘缺不全一樣,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極其盈滿就像空虛一樣,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極其正直就像彎曲一樣,極其靈巧就像笨拙一樣,極其有餘就像不足一樣,極其善辯就像出言遲鈍一樣。急躁不安(令人渾身冒汗)足以(使人)禁得起寒冷。安靜(令人心情平靜)足以(使人)禁得起炎熱。願求安靜(的人)可以成為天下君長。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就退下馳騁的戰馬而用於耕種。天下無「道」,(戰爭不斷,連懷胎的母馬也被徵用,所以)戰馬就出生於城郊。沒有哪一種罪惡比可以激起人們的貪欲更大,沒有哪一種禍害比不知足更大,沒有哪一種災難比貪得無厭更令人痛心。所以具備知足之心,就永遠不會有任何不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大門,卻了解天下;不看窗外,卻了解「天道」。出門愈遠,所了解的愈少。因此,聖人不必出行就能了解,不必看就能明曉,不必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求學問的,天天都有長進,聽說「道」的,天天都有損失。減損又減損,以至於沒有什麼可減損。無所減損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要想取得天下,永遠要無所事事。等到有事可做,就又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聖人永遠沒有私心,而把百姓的心作為他的心。百姓的心善的,他(固然)認為善,他也把它當作善,這就(使人心向善,因而)得到了善。百姓的心真實可信的,他(固然)相信;不可信的,他也把它當做可信的,這就(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聖人在天下(沒有私慾,心無所主,不偏不執)聚合協和,(與百姓同心同德),成為天下(民眾)深厚博大之心。百姓都對他注目、傾聽,聖人使他們都回復到像嬰兒一樣。
第五十章
人出生,就會陷入死地。其中(生命力強,出生後)生存下來的,十分中有三分;(生命力弱)生而夭折的,十分中有三分;而(生命力強,本來能生存下來的)人因為養生,動輒陷於死地的,十分中有三分。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養生。聽說善於保持生命的人,在山中行路不避兕和老虎,進入敵陣之中不帶鎧甲和兵器,而兕沒有地方一試它的角,老虎沒有地方施展它的爪,兵器沒有地方運用它的鋒刃。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他沒有進入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育萬物,「德」蓄養它們;萬物因此而呈現各種形態,構成具體的器物。因此,萬物尊崇「道」而崇尚「德」。「道」的受尊崇,「德」的受崇尚,期間並沒有誰使它們這樣,而是從來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生育萬物,蓄養萬物,滋長萬物,成就萬物,化生萬物,培育萬物,調養萬物,蔽護萬物。生而不據為己有,有所施為而不自恃,滋長而不宰制,這叫做深遠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一個開端,可以把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既已得到萬物的根源,便可認識天下萬物。既已認識天下萬物,又持守萬物的根源,就終身不會遭到危險。堵住耳目口鼻,關上感知認識的大門,終身不必憂愁。開啟耳目口鼻,成就你的事情,終身不可治理。察見(「道」的)微妙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強」。運用(「道」的)微妙所發出的智慧之光,(以認識天下萬物)又返回到「明」的狀態,不給自己留下災殃,這叫做襲用永恆的「道」。
第五十三章
假使我的確具有智慧,我就走大道惟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人們卻很喜歡走山間(崎嶇)的小道。宮殿十分整潔,田地非常荒蕪,倉庫極其空虛,(統治者)卻還穿著文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食終日而錢財盈積,這叫做盜竊盛行。盜竊盛行,不是正「道」。
第五十四章
善於建樹的不可移易,善於抱持的不會離失,(這樣的人)子孫就會世世代代不斷地坐不祭祀他。用「道」修身,他的「德」就真實。用「道」來治家,他的「德」就有餘。用「道」治鄉,他的「德」就增長變大。用「道」治國,他的「德」就豐厚。用「道」治天下,他的「德」就博大。根據(有「德」的)人來觀察人,根據(有「德」的)家來觀察家庭,根據(有「德」的)鄉來觀察鄉,根據(有「德」的)國家來觀察國家,根據(有「德」的)天下來觀察天下。我依靠什麼知道天下(實行「道」)的情況呢?依靠的就是這個。
Ⅷ 求《道德經》中,好像有一個關於一個水窪和一座山峰之間對比的句子
一.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道德經》
譯: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其總是處在比百川低的位置
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弗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⑦。
-----《道德經》
譯:
「水能屈己從人,甘為萬物服務,因而能有全功;隨時就勢,能折能彎,從而繞山穿谷而直歸大海;在低窪的地方才會聚積充盈;覆蓋大地,沖走舊的才會給新生者創造空間;適可而止則可使萬物受益;過多會泛濫成災而使萬物受到困惑。就因為從不爭功,所以天下萬物沒有能與水競爭的,古人講的「曲則全」這句話,絕不是一句空話,真是高度概括水之善的良言呀!
能夠以水之道自保的人,最關鍵是不追求完滿,只有這樣才會推陳出新,不斷受益。」
(註:此句翻譯來自網路)
三.
"知(同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譯:
擁有大智慧的人就像潺潺的流水一般,而仁義的人就像威武的雄山一樣;智慧的人思維敏捷,見多識廣,像流水一樣遍布各地,仁義之人如雄山屹立不動,懷抱天下;智慧之人像水一樣活潑歡樂,而仁義之人像雄山,永遠屹立。兩者雖大不相同,卻各有所長 (此處翻譯來自網路)
Ⅸ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的「谷」是什麼意思
谷是古代道家用語。谷和神本分用,後多並稱。《老子》:「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又:「穀神不死.」《列子·天瑞》引「穀神不死」句,謂出自 黃帝 書.諸家解釋歧異,主要有三說:(1)谷,山谷;神,一種渺茫恍惚無形之物.穀神即指空虛無形而變化莫測、永恆不滅的「道」.《老子》「穀神不死」 三國 魏 王弼 註:「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宋 司馬光 《道德真經論》:「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2)谷,通「 谷」,義為生養.穀神謂生養之神,亦即「道」.「道能生天地養萬物,故曰穀神.不死言其長在也.」說見 高亨 《老子正詁》卷上.(3)谷,通「 谷」,義為保養.神,指五臟神.《老子》「穀神不死」 河上公 註:「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也.」引申指導引養生之術.《太平廣記》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 若山 嘗好長生之道,弟 若水 為 衡岳 道士,得胎元穀神之要.」清 趙翼 《竹初用導引之術面有少容》詩:「英雄晚歲例修真,一寸丹田守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