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道德的短文

關於道德的短文

發布時間: 2022-01-03 02:12:37

❶ 需要一篇關於社會道德方面的短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在充分享受成果的同時,人們也在抱怨社會道德的缺失,不是說人性冷漠麻木,就是痛恨吏治腐敗,還有假貨滿天搞得人人自危等等……
面對種種負面現象,有人將它歸咎於改革開放,我認為這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心理。不論是那一個政黨執政,也不論是那一個國家,人的生存權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人若因為貧窮而生存不了,其它的所謂權利就顯得不重要了。三十年前的中國國情就是這樣情況,國家經濟落後,人民貧困潦倒。在這種情形下,生存實屬不易,還能奢談什麼享受?因此,國家決定改革開放是非常明智和偉大的,正如鄧小平所講的,不改革開放那就是死路一條。的確如此,如果還按以前那一套走下去,不用說別的,國家根本就不需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民早餓死一半了。
當然,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其兩面性,何況關乎國家前途的大事。應該理智地看到,精神文明建設是很難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的,為了解決最重要的生存問題,物質文明建設先行一步尤為緊迫。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許多諸如上面所講的不良現象。我想,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所不能避免的。有人曾經作過一個很好的比喻,開放改革恰如打開了家中的門窗,肯定會有蒼蠅、蚊子飛進,但進入更多的則是清新空氣,你能為了避免那些不良東西進入而永遠緊閉門窗嗎?不將你活活憋死才怪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不認真去想罷了。
人們在抱怨國家政策、抱怨社會、抱怨別人之時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社會是由眾多的人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從法律和嚴守道德,那麼這個社會還會出現那些現象嗎?可嘆的是,一些人一邊振振有詞地指責這抱怨那,一邊又帶頭做著違法缺德的事,你還有什麼資格講話。
不良的東西既然不可避免,重要的就是我們能認識它和努力去改正。現在國家高度重視,假以時日,精神文明建設必然有較大的發展,只是別忘了人人都要參與才行。

❷ 關於道德和諧的文章

我們可以把玻璃擦得明亮,但是往往除不掉心頭的灰塵。有錢可以買來名聲或榮譽,卻買不到人格和品行。

市場經濟是個既廣袤又窄小的空間,來此逐利的人群三教九流,眾人相擠,必有相爭,正如古人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幾乎人人都被名韁利索牽動。這樣一來,就難免有人要不大光明磊落,難免有人損人利己,難免有人坑蒙拐騙。

法律、政策、制度,自然都是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但最根本、最能自覺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卻是道德。所以學校把德育擺在智育、體育之首;選拔幹部也是德在才之先。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水準往往是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的基石。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級組織,任何一個家庭,都各有側重地負有道德教育的責任。現在的好多事情,都倡導從娃娃抓起。道德教育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道德也是一篇長文章,童年要讀,中青年要讀,老年也要讀,可以說應該活到老讀到老。然而道德的啟蒙教育又顯得極為簡單,例如長輩告誡子孫「不許說謊」,「待人要有禮貌」,「未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要右側通行」,「要講究衛生」等等。這一類教育實際上是向孩子們灌輸最起碼的道德知識,也是傳授了最基本的做人原則。

然而這是很不夠的。其說服力也極其有限。青少年也和成年人一樣,他們的行為絕對不會僅僅以幾條原則和書面道理為准繩,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成年人的實踐,也就從成人的行為、生存活動方式,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認識道德的,總是先接受通行的事實,然後才承認道理和原則。這一點已經向成年人、向全社會敲響了警鍾,成年人不僅要向青少年傳授做人的某些原則,更要以自身的行為實踐證實這些原則的嚴肅和不可動搖。古時孟子聽到鄰居殺豬,問他母親,殺豬干什麼?母親未加思索便說,殺豬給你吃肉。話一出口,母親才意識到這話屬於欺騙孩子的性質,便趕緊到街上買了幾斤肉,讓孩子感到人說話是必須算數的。我們有些家長平常教育孩子要誠實,當他遇到某件具體事情時,有時卻不太誠實,甚至很不誠實。一件這樣的事實,可能會取代多少次的「苦口婆心」。胡長清似的領導自己手腳不幹凈,卻在會上大講廉潔奉公,就像一個嘴上叼著香煙的「癮君子」,卻說尼古丁有毒,號召眾人戒煙似的,這只能引起人們的恥笑。事情就是如此,人格的魅力往往大於真理的魅力。

❸ 有關道德的文章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已在全國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這項活動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際出發,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動員全國城鄉未成年人,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當代未成年人將承擔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把廣大未成年人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任務,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少年時期是長身體時期,也是思想道德觀念形成時期,要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長不可或缺。「德者才之帥」(司馬光語),思想道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主導,關繫到他們將來成為什麼人,走什麼路,能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就要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要貼近未成年人的實際,按照簡單易行、切實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則,組織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在家庭、學校、社會參加針對性、參與性、實效性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道德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打牢道德基礎。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億萬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願。億萬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關繫到億萬家庭幸福。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而僅僅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們提高鑒別力,增強免疫力,養成自製力,防止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蝕,抵制色情、暴力、賭博、毒品等丑惡現象的誘惑,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危險,避免危害。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僅僅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學會做人,與他人和諧相處,適應市場競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自立於社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家庭幸福了,社會才安定和諧。
jmd衷心的祝福你快樂

❹ 包含道理與道德的短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❺ 找一篇關於道德的文章

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 作者:翟小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點擊數:984 更新時間:2005-7-20 題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❻ 關於道德的文章

【編者按】 記得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牧羊童經常高喊「狼來了」, 多次上當受騙的鄉親們在狼真正到來時卻沒有趕來,結果這個不誠實的孩子連同他的羊群一起被狼吃掉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教育孩子們要誠實守信,否則後患無窮。然而,就在我們苦口婆心教育下一代時,在成人社會中,卻充斥著假冒偽劣、缺斤短兩、坑蒙拐騙等不良社會現象。誠實守信作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伊斯蘭教有著重視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如《古蘭經》,要求穆斯林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宏偉目標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這里,「誠實守信」既是一種基礎道德,又是一種時代文化,還是一種做人標准。從宏觀上講,誠實守信對於構築以信用為准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對於建設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於個人而言,誠實守信應是立身之本,個人信用是人際關系最為根本的信用,也是社會道德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廣大穆斯林和所有善良正直的人們一樣,把誠實守信崇奉為高尚的品德,把不辜負信任,堅守信用,維護信譽視作為人處世的最佳形象。
其實,「誠實守信」的做人美德,是伊斯蘭教優良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古蘭經》強調要求穆斯林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信道的人們啊!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在一起。」(第9章第119節)《古蘭經》還告誡「誠實的男女」穆斯林,「真主已為他們預備了赦宥和重大的報酬」(第33章第 35節)。《古蘭經》還一再要求穆斯林重視信譽,說話算數:「你們應當履行諾言,諾言確是要被審問的事。」 (第17章第34節) 「當你們締結盟約的時候,你們應當履行真主的盟約」(第16章第91節);「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履行各種約言。」(第5章第1節)「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為什麼說你們所不做的事呢?你們說你們所不做的事,這在真主看來,是很可恨的。」 (第61章第2至3節) 「當你們賣糧的時候,應當量足分量,你們應當使用公平的秤稱貨物,這是善事,是結局最優良的。」(第17章第35節)
伊斯蘭教的聖人穆罕默德以誠實作為穆斯林的楷模,在他身上體現出熱愛和平、善良公正、廉潔寬容、勇敢堅忍、誠實守信等各個方面的美德。我們要成為一個虔誠敬畏的穆斯林,首先要以穆聖為榜樣,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人生修養,把自己的「伊瑪尼」(信仰)裝點得更為俊美。穆聖對誠實做人十分重視,他曾說:「的確,誠實能使人向善。正義引人於天堂,一個人誠實,那麼在安拉的闕下被記為『誠實者』;的確,謊言將誘人於罪惡,罪惡則致人於火獄。一個人說謊,同樣,在安拉的闕下被記為『說謊者』。」 穆聖又說:「舍棄令你疑慮不安之事,追求令你心安理得之事。因為誠實使人心曠神怡,而謊言讓人忐忑不安。」穆聖還要求穆斯林「坦率、誠實、保持貞潔,接續骨肉。」關於維護信用,珍惜名譽問題,穆聖也有許多教誨,如「兩面派有三個特徵:(1)說話撒謊;(2)結約爽約;(3)被信託時死不承認(即使他們封齋,禮拜,自稱是穆斯林)。」他說:「 誰具備四大特徵,誰就是地地道道的兩面派。誰具有其中之一,誰就有兩面派的嫌疑,除非放棄以下行徑:①被信託時死不承認; ②說話撒謊;③結約爽約;④爭辯時破口大罵。」
根據《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教誨,中國一些著名穆斯林學者在漢文伊斯蘭教著譯中也闡述過穆 斯林所崇奉的美德——誠實守信。如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一書《友道》篇中提出:「誑言者不可近 ,彼終朝欺哄,彼此皆傷。」意思是說,對說謊話的人不可接近,這種人整天進行欺瞞哄騙,彼此都 會受到傷害。他還在該書《較量》篇中指出:「正教修道工夫,無有窮盡,然其初入者,總於『三品 』、『十條』,缺一不可」,「三品者,乃心間誠信」,「舌上定念」,「身體遵行」。雖然著重說 的是堅定信仰方面的事,但仍然包括了誠信為做人主要標準的內涵。另一位回族學者馬注在其名著《 清真指南》卷五「格論」中論述道:「天經諭:『失約一定拿問。』聖人謂:『說謊不是我的教生。 』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言真語實,外不欺人,內不欺己。今人一味爽約,不顧顏面羞恥,誤己 誤人,把以媽納(信仰)黑暗無光,豈不是路上行屍,人中鬼祟?」「以媽納之培養有十七條,其中 之一是『同朋友,要信實』」, 「板德有七層黑暗,作以思略目之幔帳:一、失信;二、謊言……是 茲黑暗,若寶瓶盛以臭水,名雖正教,從吉慶之門已遠。」馬注又在該書卷八中概括出必須作「討白 」(悔過)的110種表現,其中有一種就是「失約爽信」。
我們認為,為了使誠實守信這種美德成為全體穆斯林和所有公民的基本公德,一是要完善法制建 設和建立道德評價體系,對失信又觸犯法律的,要依法嚴懲,對不守信用而違背公德的,則通過新聞 媒體來批評、譴責,鞭笞丑惡,啟迪良知。二是要樹立個人信用典型,加強全社會的誠實守信教育, 使誠實守信為美德,虛偽失信為恥辱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提升素質,完善人性。

❼ 有關道德行為的資料(文章或短文(簡短))

誠實可貴——讀《退錢》故事有感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這是我讀了《退錢》這篇文章後所領悟的。
這篇文章使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光榮革命傳統,從而幫助我們從小樹立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一篇值得一讀的好文章。
這篇短文主要介紹了方誌敏退錢的一個故事,他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正氣凜然,堅貞不屈的人,當犧牲是,只有36歲。
讀了這篇短文,使我懂得了「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所推崇的一種美德,是一個人道德思想與道德行為的體現,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親和力,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橋梁,詩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
讀了這篇短文,使我懂得了擁有誠實守信,就能戰勝任何困難,取得應有的成就擁有誠實守信,世界會無限大,生活會無限美好。
讀了這篇短文,使我懂得了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它對我們的成長和成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要以誠待人,以信對人。在答應別人的事之前,一定要慎重,認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夠做到的再答應,一旦答了,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做好,這樣才能不失信與人,才能值得別人的信任。
讓我們攜手來精心呵護我們純潔的心靈,一起來弘揚誠實守信的美德,以誠實守信為航標向著目標而努力前進吧!

❽ 關於道德短文50字 急急急!越短越好

道德,可追溯到老子《道德經》,「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指人世德性、品行、王道。現在,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熱點內容
被害人司法救助 發布:2025-05-04 16:05:18 瀏覽:633
勞動法員工被裁 發布:2025-05-04 16:03:59 瀏覽:592
道德功能制約上智 發布:2025-05-04 16:01:00 瀏覽:491
四川司法拍賣網官網 發布:2025-05-04 16:00:55 瀏覽:325
賬目不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54:11 瀏覽:166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考試 發布:2025-05-04 15:54:00 瀏覽:714
法治六審查 發布:2025-05-04 15:53:17 瀏覽:307
房屋認購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4 15:51:37 瀏覽:483
國際刑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51:36 瀏覽:998
民法典草案著作權 發布:2025-05-04 15:44:36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