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白話老子道德經

白話老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5-05-04 12:09:36

A. 老子曰:「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白話文翻譯為: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版屋的作用。所以「有權」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1)白話老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B.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處眾人之所惡

聊一聊《道德經》第八章,關於「不爭」這一部分;「不爭」知道的人很多,做到其實很難;人人都有慾望,希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一帆風順;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心想事成,大多數反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老子就提出「不爭」能夠收獲幸福,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解決之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前半句,「不爭」勉強可以做到;競爭上崗,反正位置只有一個,不能做領導就乾脆不做了。

處眾人之所惡,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公司最臟最累的活兒,你去干;有個靠廁所邊上的位置,你去坐。

估計就受不了,大家都不坐,偏偏只有你一個人坐到廁所邊上去,味道就不同了。

所以,「不爭」本身很難,但是克制住過大過強的慾望,小富即安,也可以聊以自慰;能夠「處眾人之所惡」顯然難度系數相當大了;那實在是比上不足,連比下都沒有餘了。

古希臘犬儒學派第歐根尼做到了;生活那是一個逍遙自在,每天就是在廣場發發呆,思考思考人生;亞歷山大問他需要啥,只說:請你讓一讓,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2.居善地

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孟子:不立於惡人朝。

兩位聖賢都告訴我們,這個地點一定要選擇好,因為會關系自己的幸福感,關系自己的遠大前程,甚至會關繫到自己的小命。

孟母為了孩子能夠有個好環境,選擇三次搬家,估計就和現在搞個學區房一樣:

孟子小時候,居住地方離墓地很近。

孟子學起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學起做買賣和屠殺。

孟母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

孟子開始學習在朝廷上鞠躬行禮以及進退禮節,有點像從小樹立起公務員的目標了。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阿富汗政變,大家都擠破腦袋想逃出來;你要去旅遊,絕對不要往那個地方跑了,應該避得遠遠的。

3.心善淵

心善淵首先是心量廣大,能夠有包容心,不要困擾於鳥人鳥事,看得遠,才可以走得遠。

跑出去轉一圈,人家說你一句長得不好看,就記仇了;回來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了,那這顆心實在是太玻璃了。

不要斤斤計較,太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並非好事。

心善淵也告訴我們,喜怒哀樂不要放到臉上,要有一定城府,沉得住氣;不要噼里啪啦一大堆心裡話,告訴身邊的人,可能哪天就後悔了。

看領導不爽,中午吃著盒飯,和飯友同事義憤填膺,喋喋不休地說:這個鳥人怎麼怎麼不好;指不定哪天就被賣了。

4.動善時

這句話就是強調要把握時機。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可能穿一樣厚度的服飾;晴天雨天,也不可能是一樣裝備出門;要有變化,抓住那個變化,把握住那個時機,做恰當的事情。

赤壁之戰,諸葛亮搖著扇子說: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東風一來,殺得曹軍那是一個片甲不留,這個時機有多重要。

5.事善能

選擇做的行業,務必是自己擅長的;不擅長,首先學得很痛苦,其次很難在這件事上取得成果。

庖丁就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廚藝了得,甚至成為一門表演藝術: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yǐ),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同《桑林》,《經首》這兩首樂曲的節奏感一致。

這原本菜市場里屠夫的活兒,到了庖丁手上,簡直是享受,擁有了藝術感。

老子在這一章,每三個字就是一個要點,實在是字字璣珠;對於歷史經典,務必反復學習,深入學習;乃至於用到曾子所介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

在這一章里,最難做到的就是「處眾人之所惡」,「不爭」相比之下還是簡單的,無非做到「不動心」即可。

舉個例子,公司裡面,幹了一年不給你加薪倒還能忍受;算了算了,這么多人,加薪畢竟少數人;但是給你降薪,估計就難以接受了,估計這脾氣就要爆發出來了;大家都沒有變化,唯獨你最差,就你一個人績效考核不合格,一個人降薪,這是最難受的;如果遇此情景,依然能夠做到八風不動心,顯然已經到達大師級別了。

這種鳥事,每一個人也並非碰不到,當外界環境改變不了的情況下,唯一能調整的就是自己內心;既來之則安之,面向陽光,一路前行。

C.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在第一章,強調了「功成身退」的重要性;人生不可能一路走上坡,差不多就收手了,自己選擇走那段下坡路,那是灑脫自在;運動員年齡大了,自動選擇退役,不要等著俱樂部把你辭退了,這樣就不好看了。

體體面面的下來,甚至是下來之前,就已經想好退役之後該做些什麼。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銳之,不可長保

已:停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裡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著要這要那,不如適時停止。

揣:比喻很突出,很尖銳的東西。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鋒芒畢露,難以保持長久;衣服裡面藏著一把尖銳的東西,時間久了自然就戳出來了。

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jiù)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錢再多,難以守住。

財富已然到了金玉滿堂的程度,范蠡(lí)三聚三散的哲學藝術了解下:

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

范蠡感嘆: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

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千萬。

後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

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

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

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

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之中。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就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聲名顯赫不見得是好事兒:

蕭道成逼迫劉宋末代皇帝十三歲劉准讓位。

劉准自知不免於死亡,驚懼萬分,問蕭道成的幫凶大臣王敬則:今天就要殺我嗎?

王敬則說:不要怕,不過遷居別宮;官家先世取司馬家,也是如此。

劉准一邊哭,一邊說: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帝王家。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符合自然之道。

這里再次引用范蠡的典故:

春秋末期越國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

他實在太深諳人性了,認為勾踐可以同患難,絕對不能共富貴,就告辭了。

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對手,背後插刀的,往往都是身邊的人。

范蠡也算仗義,走到齊國,留下書信給好朋友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踐身邊實在太危險。

文種沒有聽從,果然越王勾踐送了一把劍給文種: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吳國七種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條就滅掉了吳國;剩下還有四招沒用,要不在你身上試試?

文種只好自殺,范蠡最終活到了88歲。

《春秋繁露》: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shì)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咸歸於死。

西漢功臣張良看到韓信,彭越悲慘下場:

公元前197年, 呂後與蕭何合謀,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公元前196年,以謀反罪名,誅滅彭越三族,廢除封國。

當然,張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也遙遙想起范蠡的歷史典故;也想退,也想開溜,但是已經遲了;

晚年已絕人間煙火,吃得很少,腸胃經不起油膩;腸胃不佳的人,必然飲食清淡;但是有人盛情邀約,讓你大魚大肉地吃,看上去是好客,其實是害了你;最終免不了受呂後的飲食毒害而死。

老子在這一章里,依然強調了謙虛的重要性,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有那個鋒芒,應該"和其光,同其塵";晚上市區裡面汽車開個遠光燈,搞得人家眼睛不舒服,討厭你舉報你,最終還是自己倒霉;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務必要考慮一下別人,利人利己才是正道。

D.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處眾人之所惡

《道德經》第八章,闡述「不爭」之道。不爭,看似容易,實則難行。人人皆有慾望,渴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老子主張「不爭」能帶來幸福與無為之境,實現無所不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然而,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公司最臟最累的活,你去干;有廁所邊的位置,你去坐。這似乎難以接受。剋制慾望,安於現狀,雖難以做到極致,但不失為一種自慰。而「處眾人之所惡」,更是極難。這不僅是比上不足,更是比下無余。

古希臘犬儒學派第歐根尼以逍遙自在的生活態度,展現了「不爭」的魅力。他每天在廣場發呆,思考人生,即使亞歷山大提出請求,他只說「請你讓一讓,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這背後是對物質與權力的淡泊,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

選擇「善地」,意味著避免危險、選擇有利之地。孔子、孟子的話語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孟母三次搬家,為孩子選擇更適宜的成長環境。同樣,阿富汗的動盪局勢,也提醒我們要避開危險之地。選擇環境,就是選擇生活的質量。

心善淵,要求心胸廣闊,包容萬物。面對外界的批評,學會釋懷,不要被情緒所左右。心善淵也意味著隱藏情感,沉著冷靜。在領導面前義憤填膺,可能帶來不利後果。把握時機(動善時)與選擇擅長之事(事善能),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精準判斷與把握時機,成就了歷史的傳奇。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道德經》第八章,通過五個方面探討了「不爭」之道。其中,「處眾人之所惡」最為艱難,但這正是修煉自我、達到大師境界的試金石。面對外界環境的改變,唯有調整內心,保持平靜與堅韌,方能安然度過。在不爭的道路上,選擇合適的環境,培養廣闊的心胸,把握時機,發揮所長,方能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E. 道德經原文及白話譯文

道德經原文及白話譯文如下:

(5)白話老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F.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主要講柔和處理事情,萬萬不可強人所難,為難別人,最終絕御其實反過來為難了自己。

下面來看看這一章節的內容:

「道」是本源,是那個一,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交合,而形成一種平衡狀態,萬事萬物都在這種狀態之中產生。

所以,老子有一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易經當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二生三」,生出了一種若有若無的平衡。

萬物背陰而向陽,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中,成為新的和諧體。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詞彙來稱呼自己。

孤,寡人,大家都很熟悉了,電視劇裡面有身份的人往往以此自稱。

「不穀」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本為周天子所用,現在漢語字典裡面的解釋是「不得養」的意思,所以其實也不是怎麼好的詞彙。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肢宏陪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

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教導別人,就是把自己吸收進來的知識,分享給大家,自利利他。

為什麼能夠自利?因歷蠢為分享本身就是鞏固知識點,加深記憶的一個過程。

強暴的人死無其所,也可以理解為強迫他人按照自己行事,由於始終得不到滿足,就懷恨在心,結果反而自己感到難受;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宗旨。

老子最智慧的思想,就是柔弱勝剛強,始終讓自己處於安全位置;只有安全了,才能夠靜心;才能夠看似無為,其實無所不為。

所以,為人處世還是要盡可能使得自己安全,讓自己處於舒適位置;不要同時進行很多事情,也不要去和別人斗爭,這都是違反「道」的法則。

G.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成白話。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譯為白話是:我有三件寶貝,需要保持:一是慈愛,二是儉朴,三是不敢參與你爭我奪的紛爭。

熱點內容
道德功能制約上智 發布:2025-05-04 16:01:00 瀏覽:491
四川司法拍賣網官網 發布:2025-05-04 16:00:55 瀏覽:325
賬目不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54:11 瀏覽:166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考試 發布:2025-05-04 15:54:00 瀏覽:714
法治六審查 發布:2025-05-04 15:53:17 瀏覽:307
房屋認購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4 15:51:37 瀏覽:483
國際刑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51:36 瀏覽:998
民法典草案著作權 發布:2025-05-04 15:44:36 瀏覽:344
廣告法規與管理的答案 發布:2025-05-04 15:42:02 瀏覽:187
重慶市房地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4 15:37:48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