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與道德的異同

法律與道德的異同

發布時間: 2022-01-03 08:09:15

㈠ 法律與道德的相同點和異同點

1、法律和道德的相同點:

都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2、法律和道德的不同點有:

(1)產生的起源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

道德是人類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自覺遵從主流行為規范的心理意識。

(2)執行的制度和力度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代表國家意志的行為規范。

道德是依靠良好的習慣和良心來促使人們自覺遵守的一種行為准則。

(3)對違反者的處罰不同。

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是通過行政處罰或刑法處罰;而對於違反道德的行為,只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良心的譴責。

(1)法律與道德的異同擴展閱讀

1、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違反了相關的法律,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

2、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㈡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

㈢ 法律和道德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關系:1 道德是法律的理論基礎。道德理論、理念,觀點等是法律理論、理念等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沒有道德理念、思想的更新和發展,……,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大廈的堅實基礎。2 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是判斷、評價法律的價值尺度。3 道德是法律運用的社會基礎。法治的形成和實現都離不開道德信念的支持,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守法的程度也越高,選擇法律所認可的合法行為的程度也越高。
4 道德是法律的補充。5 法律是道德的承載者,弘揚和發展一定社會道德。6 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風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強大力量。作用: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1 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價值指導。法的創制一般以道德為指導,比如道德的正義、合理等會體現在法律中。2 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促進作用。良好的道德狀況有助於法的有效實現。3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不足。法律不調整的社會關系可以由道德加以調整。4 過法律教育和實施活動,可以促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區別:1 產生方式不同。道德根據 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法律則由國家機構制定。2 表現方式不同。道德表現為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法律一般表現為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3 實現方式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等來維持,通過人們內在的自覺進行,是一種內在強制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約束力。4 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道德調整范圍廣泛,幾乎涉及一切領域。法律主要調整人的行為。5 評價尺度不同。道德評價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如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等。法律則是看合不合法,有效與無效。6 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兩者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者通過權利義務的配置實現社會調控。但道德主要以義務為主體,法律主要以權利為本位。

㈣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㈤ 論法律與道德的異同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的《論語》為我們今天的道德更是貢獻不少······
這些都詮釋了道德與法律是一對孿生兄弟,也詮釋了道德與法律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國。」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之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與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執行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次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他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
法的說法,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能存在一種同一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和道德的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調整的對象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
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古代社會曾經有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不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表現的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
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後果是行為人要受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
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找通常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當違反道德不一定違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評價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加廣泛。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
他們都是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他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
1/2
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體現著人們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的非善惡的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是政治素養、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識的綜合體。
總之,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但願人人都以道德和法律來約束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四有公民!

㈥ 道德與法律的異同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

㈦ 法律與道德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
1、法律規定具有外在的強制性,違背後的外在懲處懲罰性;而道德主要是依靠自覺自悟,違背的後果一般也是自己對自己的譴責懲罰。
2、法律主要規范人的身體行為,而道德多數是規范人的內心思想。

㈧ 2.比較思想道德與法律的異同

道德與法律既屬於不同的學科領域,有著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和領域專,但也存在著相互關屬聯的地方,他們在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結構層次上融為一體。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從表現形式上看,法律表現為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或國家認可的習慣;而道德則是一種意識形態、觀念的東西。
從調節的層面來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個體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問題;法律涉及主要是人們行為層面的問題。
從調節方式來看,思想道德修養主要依據個體內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種「軟調控」,法律是通過強制性的外在控制發生作用,是一種「硬控制」。
從調節范圍來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圍更為廣泛,相對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圍較為具體,十分明確。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
思想道德與法律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為思想道德提供了保障,思想道德建設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標。
道德與法律共同融入個體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與法律雖然在知識層面有區別,在規范層面有相通,但他們在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結構上,是一體的。個體素質由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組成

熱點內容
條令條例掃 發布:2025-05-04 14:17:18 瀏覽:11
社會與法頻道系列土豆網 發布:2025-05-04 14:08:36 瀏覽:876
勞動法對試用期離職工資的核算 發布:2025-05-04 14:08:34 瀏覽:804
2014年最新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05-04 13:49:56 瀏覽:41
起訴離婚必須要請律師嗎 發布:2025-05-04 13:49:18 瀏覽:247
民法典對環境的意義 發布:2025-05-04 13:38:21 瀏覽:110
宇宙與道德經 發布:2025-05-04 13:37:37 瀏覽:905
景道德光 發布:2025-05-04 13:36:10 瀏覽:393
法院立案登記制 發布:2025-05-04 13:33:52 瀏覽:584
勞動法9級工傷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5-04 13:30:42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