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委員咨詢行政院長
① 我想知道歷屆台灣行政院院長的名字!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有時簡稱為閣揆或總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的首長,也是中華民國政府首長中實際運作政務者。1928年以前稱為內閣總理。1949年後有效管轄范圍僅限於台澎金馬。
以下列出中華民國歷任行政院長
行憲前
譚延闓(1928年10月25日—1930年9月22日)
宋子文(1930年9月23日—1930年11月23日代理)
蔣介石(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
陳銘樞(1931年12月16日—1931年12月31日代理)
孫科(1932年1月1日—1932年1月28日)
汪兆銘(汪精衛)(1932年1月29日—1935年12月15日)
宋子文(1932年8月25日—1933年3月29日代理)
孔祥熙(1935年7月1日—8月25日,11月2日—12月15日代理)
蔣介石(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
孔祥熙(1936年12月12日—1937年4月5日代理)
王寵惠(1937年4月6日—1938年1月3日代理)
孔祥熙(1938年1月4日—1939年12月10日)
蔣介石(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24日)
宋子文(1944年12月7日—1945年6月24日代理,1945年6月25日—1947年3月1日真除)
蔣介石(1947年3月2日—1947年4月22日代理)
張群(1947年4月23日—1948年5月28日)
行憲後
翁文灝 (1948年5月29日—1948年12月22日)
孫科 (1948年12月23日—1949年3月23日)
何應欽 (1949年3月24日—1949年6月12日)
閻錫山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4日)
陳誠 (1950年3月15日—1954年5月31日)
俞鴻鈞 (1954年6月1日—1958年7月14日)
陳誠 (1958年7月15日—1963年12月15日)
嚴家淦 (1963年12月16日—1972年5月31日)
蔣經國 (1972年6月1日—1978年5月29日)
孫運璇 (1978年5月30日—1984年5月31日)
俞國華 (1984年6月1日—1989年5月31日)
李煥 (1989年6月1日—1990年5月31日)
郝柏村 (1990年6月1日—1993年2月26日)
連戰 (1993年2月27日—1997年8月31日)
蕭萬長 (1997年9月1日—2000年5月20日)
唐飛 (2000年5月20日—2000年10月5日)
張俊雄 (2000年10月6日—2002年1月31日)
游錫堃 (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謝長廷 (2005年2月1日—2006年1月24日)
蘇貞昌 (2006年1月25日—2007年)
現在是張俊雄 回鍋
②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2)台灣立法委員咨詢行政院長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③ 台灣立法院院長相當大陸什麼官員
很難比較.......
因為台灣的立法院院長是民選的國會議員所推舉出來的....
真要說的話應該類似美國的參議院院長
④ 台灣立法委怎樣產生
立法院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立法委員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
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為113人,任期4年。
有向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復議行政院重要政策。
⑤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質詢
立法院得質詢行政部門為什麼預算如此編列,為什麼法律如此訂定。。
⑥ 台灣所謂的政府機構構成
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這是1947年憲法,當時在中國大陸比較能夠體現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原理。當然台灣的憲法也沒有這么簡單,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復雜,這只是把大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
⑦ 台灣立法院如何通過立案
提案是立法的第1個步驟。提案的來源為: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及符合立法院組織法規定之黨團。至於預算案之提出,則專屬於行政院。
提案先送程序委員會,由秘書長編擬議事日程,經程序委員會審定後付印。程序委員會置委員19人,由各政黨(團)依其在院會席次之比例分配。但每一政黨(團)至少1人。院會審議法案的先後順序,由程序委員會決定。
政府提案或委員所提法律案列入議程報告事項,於院會中朗讀標題(一讀)後,即應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或逕付二讀。委員提出之其他議案,於朗讀標題後,由提案人說明提案旨趣,經大體討論後,依院會之決議,交付審查或逕付二讀或不予審議。預算案於交付審查之前,行政院院長、主計長及財政部部長應列席院會,報告施政計畫及預算編制經過並備詢。
委員會審查議案時,可以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員列席就所詢事項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以供委員參考。法律案交付審查後,性質相同者可以並案審查;但已逐條討論通過之條文,不能因並案而再行討論。議案審查完竣後,應就該議案應否交由黨團協商,予以議決;院會討論各委員會議決不須黨團協商之議案,得經院會同意,不須討論,逕依審查意見處理。
各委員會為審查院會交付之議案,得依規定舉行公聽會,邀請正、反意見相當比例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士出席表達意見,並將其意見提出報告,送交本院全體委員及出席者,作為審查該議案之參考。
第二讀會討論經各委員會審查之議案,或經院會決議逕付二讀之議案。二讀時先朗讀議案,再依次進行廣泛討論及逐條討論。二讀會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議案之深入討論、修正、重付審查、撤銷、撤回等,均是在這個階段做成決議。經過二讀之議案,應於下次會議進行三讀;但如有出席委員提議,15人以上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得於二讀後繼續三讀。
第三讀會除發現議案內容有互相牴觸,或與憲法、其他法律相牴觸者外,只得為文字之修正。立法院議事,除法律案、預算案應經三讀程序議決外,其餘議案僅需經二讀會議決。
委員對於法律案、預算案部分或全案之決議有異議時,得依法於原案表決後,下次院會散會前,提出復議動議。復議動議經表決後,不得再為復議之動議。
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
完成三讀之法律案及預算案由立法院咨請總統公布並函送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10日內公布之,或依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規定之程序,由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
以上轉至台灣立法院的立法程序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答案是不行,行政院可以發出"行政命令",但是這個行政命令必須要有法源依據(積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且不能跟現有法條有所牴觸(消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
⑧ 台灣現任行政院長是誰
蘇貞昌
⑨ 大陸總理和台灣行政院長誰的權力大
這很難比較.
大陸的政治體系,黨凌駕於政,國務院總理還是要受黨的牽制.
而台灣的政治體系,行政院長是行政首長,但要向立法院負責,也就是受制於民意.
⑩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