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國的論據
A. 有關依法治國重要意義的具體事例
摘要 案例一:江西贛南某貧困縣,年財政收入不到一億元。十五年裡,換了四任書記縣長,新城開發的位置依次從北至南,再從南至北,改動了三次,光規劃費用就花費了兩千餘萬。至今南北兩處新城,都是半拉子工程,境內怨聲載道。
B.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C. 歷史上有什麼依法治國的例子急!!!!!!!!!!!!!!!!!!!!
孟子說過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師表裡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專臧否,不宜異同。若有屬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D.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4)以法治國的論據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E. 古代依法治國的例子
海瑞,狄仁傑,李世民(部分時間)
F.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G. 求依法治國的正反事例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總之、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要有一個規范國民行為道德的准則,用這個准則來約束每一個人應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否則也就必定是亂的了
應該說依法治國沒有反例,也只有有法可依才可法國,如果沒有法律又能怎麼法國
H. 依法治國議論文2200
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觀點。雜文、說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屬於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文體簡介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並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1]
語言特點
①准確、嚴密。②概括性和簡潔性。③使用修辭,體現其用詞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
I. 求一篇依法治國相關議論文,800字左右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 政治文明 依法治國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把政治文明作為獨立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文明形態,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目標,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豐富和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也是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正確理解和認識政治文明的本質和基本特徵,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生產關系決定社會階級關系。社會政治文明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使社會階級關系和體現這種階級關系的社會制度和運行機制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文明形態,具有歷史性、階級性,進步性、民族性和兼容性五種基本特徵。
當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政治文明的一種新的發展產物,他既具有政治文明所包含的內容、特徵及本質,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首先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先進政治意識.它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形成開放、民主、和諧的社會秩序和國家穩定、人民團結、政府廉潔高效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其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小平同志曾指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後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黨的十五大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是否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關系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問題,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第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標志是依法治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更談不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理論依據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之上,主要為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理論、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理論、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理論等,這些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於其他文明的顯著特徵,也表明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巨大的作用。
一、全面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1毛理論指導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國際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存在以及兩種制度間的對立和矛盾,在不同政治文明間的反映,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不良後果日益加劇,國內政治文明方面存在制度優越但體制不夠合理、權利真實但法制不夠健全、形式多樣但機制不夠完善、有物質保障但發展不平衡等諸多不足,體現在現實經濟生活領域表現為:國企改革一直不能取得突破,黨在農村政策在一些地方執行中出現偏差,政府職級轉變步履艱難,許多改革方案在執行中嚴重走樣,腐敗現象和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等等。出現這些總是有多種復雜的原因。筆者認為,從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觀念、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出發,在經濟全面提速的同時,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我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的驅動力,政治發展又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黨在新的階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反對脫離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但是並不認為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可有可無、完全被動的地位,甚至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常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這說明若不想觸動政治體制,單純就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已經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
2、近年來,我國的腐敗現象大有滋長蔓延之勢,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制度建設滯後,體制有缺陷。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碑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從根本上掃除腐敗現象,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3.經濟全球化浪潮必然對世界各方面各領域帶來影響和沖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也面臨挑戰。蘇東劇變表明,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必須重新認識和選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模式,開拓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發展道路。目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最大的政治挑戰,就是西方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企圖使我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防止西方資本主義的「西化」、「分化」,就必須改革和調整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的體制,這給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人世之後,PTO規則對各成員方面的政府行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每一成員要享受WTO的權利,同時這些原則、協議又要求對政府部門的職能、管理法規、管理體制、管理方式進行調整和改造,增強政府改革的透明度,以保證政府為市場和企業提供公平的游戲規則。
5.我黨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研究和探索,實際上已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到了議事日程,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文明觀,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了研究和探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社會主義文明比資本主義文明具有優越性為出發點,以一種忠誠的精神來捍衛社會主義文明,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供了寶貴的}S。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休.通過歷史的反思,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