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治道理
⑴ 為什麼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法律制度與政治制度緊密相連,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必須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由於歷史、文化等方面差別,沒有任何國家的法治道路是完全相同的。
凡是法治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創造性地把本國國情和法治規律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植根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生發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是具有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富於民族性、開放性、包容性的法治道路。
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們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得出的根本結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
後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錯誤,我國法制建設走了彎路,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付出了沉重代價。
(1)中國法治道理擴展閱讀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治建設真正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在我國,人民不是法律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法律的制定者、實踐者,是法律的主人。
立法、執法、司法都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同時,要讓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更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全體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⑵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說法
■ 全面推抄進依法治國,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遵循,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
■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同法治不是對立的關系,也不是誰大誰小的關系,而是根本一致、內在統一的關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憲政道路的根本標志之一。
■ 要把我國的法治同西方所謂「憲政」區分開來。西方「憲政」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和統治秩序,實質是資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法治是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目的是維護發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我們強調的依憲執政、依憲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的范疇,根本不是什麼西方式的「憲政」。
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思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中國法治道理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執政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2、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是一切發展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不可脫離的核心體系,共同生存發展的准則。
⑷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制實踐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條件的法治發展道路。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我國的法治實踐證明,形成於我們自己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條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在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義,肩負著建設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更好地堅持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要服從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又要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
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確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學理支撐,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
僅有牢牢地把握這三個層面,才可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確方向,才可以立足於中國具體基本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⑹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哪五個方面的核心要義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分別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6)中國法治道理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如何走
這是一個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是照搬或模仿西方的,而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以中國共產黨人自我探索、自我創造為主,形成的一條內生式演進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如何走?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探索,這條道路的內涵會不斷豐富,但一些基本原則必須長期堅持。首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與法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黨與法是什麼關系?是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兩者是對立的,提出所謂的「黨大還是法大」?《決定》給予明確回答:「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我們推進法治領域各項建設、改革,都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而不是限制和削弱黨的領導。
⑼ 為什麼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1.中國的歷史選擇——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
中國歷來是走自我發展道路的國家,無論歷史上發生多少變化,多次被外族侵略、統治,最終還是能夠自我救治,無論經過多少分裂,最終還是選擇了統一。在選擇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中國近代各種勢力、各種黨派都扮演過救國、強國和治國的角色,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帶領民眾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才有今天的國富民強。所以,中國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歷史的必然。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黨中央的決定,黨是法治的設計者和領導者,黨和人民的意志是統一的,其一致性在法律上得到了體現。所以,中國在政治上不搞多黨政制,在法治上沒必要搞三權鼎立。
2.中國文化選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結合產生了獨特法治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文化,是一種內斂的自我完善文化,不同於西方的競爭文化。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認為是人有原罪,性本「惡」,所以,管理人的出發點不同,中國用仁義禮智信去感化引導,西方用強製法律去規范。這種文化導致了我們的法治道路不同於其他國家,在近代商品經濟下顯得落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進入改變了傳統文化既定思路,二者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從我國實際出發,尊重和保留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完成文化改造,形成改革開放,自強自立,民族復興,擔當負責的文明大國文化,也包括形成獨特的法治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禮法文化,追求的價值是綜合復雜的、具有倫理的、實質的公平正義,現代法治文化是以西方為代表的以權利為本的權利義務體系,是簡單、剛性、標准化的行為規范。我國人民在傳統文化中對情理法的關系有獨特認識,注重三者關系的協調,遵法不背理,理法能容情。這樣,就造就了我國法治的特殊局面,在立法、司法體制中不能簡單化對待社會問題,更要防止極端偏激激化社會矛盾。
指導中國法治建設的法治文化是最大限度代表人民利益和訴求的法律治理文化,最有效調整社會矛盾和實現權益平衡的和諧文化,最徹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平等價值文化。轉化為法治理念就是在黨領導下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法治為民根本,顧全國內國際大局。
3.中國經濟制度發展的選擇——市場規律決定法治模式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歷史得益於法治的保障,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由於我國市場形成和發育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差異巨大,所以,規范市場的法治也具有特殊性。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必須運行在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上,才能得到法治的保駕護航,形成正面互動。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是同步進行的,已經驗證了這一點。凡是從實際出發尊重我國市場規律制定的法律就能促進經濟發展,凡是盲目照搬國外立法、司法模式就要付出慘重代價。
4.我國人民的選擇——和諧統一的社會,強國富民的理想,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國法治根本特徵之一,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權益,保障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全過程,人民是法律的制定者、實施者和遵守者。所以,人民也是法治道路的選擇者。在這一點上任何國家的民眾都是相同的,中國人民選擇了能夠反映自己訴求的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和這一制度的領導與建設者共產黨。
5.中國對外開放的需要——選擇正確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廣泛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擔當大國角色,國際通行規則是國際法制,如果我國沒有健全的國內法治,就難以在國際上有獨立主體地位。如果照搬他國法治就會在國際事務中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只有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爭取話語權,參與全球秩序的法律治理,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維護我國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