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道德經
Ⅰ 星球是怎樣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與演變
簡單說來是:
星雲、恆星、紅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
深邃星空中那些絢麗多彩的雲霧狀「星雲」,拖著長尾的「彗星」以及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太陽、月亮,它們雖然形態各異,卻都是由相同的物質(元素周期表中100多種元素)構成的.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態,是由於各星球正處在演變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元素的構成比例不同.當一個星球主要由氫、氧類化學性質不穩定的元素構成時,星球的原子核反應劇烈,這個星球就處在天體演變的初期--恆星階段;當一個星球中硅、鐵類化學性質穩定的元素所佔比例變的較大時,原子核反應逐漸變弱,便處在天體演變的後期--行星階段.「行星」正是由「恆星」演變形成的,而「彗星」、「小行星」又是由「行星」演變而來.宇宙中每個星球的演變都要經過「黑洞」、星雲、恆星、紅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幾個階段.星球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即使處於同一演變階段也沒有形態完全一樣的.根據已知的天文資料對宇宙星球的演變過程闡述如下:宇宙由不斷運動的物質組成,物質運動時由於方向、速度、密度的差異,會產生無數大小不一的磁場旋渦(即「黑洞」),當恆星級「黑洞」中的物質凝集向一個方向以極快速度作有序運動時,產生的能量和引力會吸引宇宙中彌漫的氫、氧類氣態物質和硅、鐵類物質,形成圍繞「黑洞」的圓形氣體塵埃環,原始的有形天體--「星雲」便誕生了.「星雲」是由稀薄氣體和塵埃凝聚成的呈環狀或團狀天體,隨著不斷吸引吞噬周圍物質,「星雲」的體積、密度達到一定臨界值,具備了發生氫原子核聚變反應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天體達到相當大體積;二是天體中氫元素達到一定密度)時,在天體運動產生的巨大摩擦作用下,「星雲」內物質密集的中心區域(星核)的氫原子開始發生聚變反應,爆發出巨大能量,"星雲"就演變為可以發出強烈光和熱的--「恆星」.「恆星」的體積龐大,氫元素占絕大部分,原子核反應劇烈,能量大、輻射強,產生強大的磁場和引力,能吸引一些質量相對較小的天體,形成以它為中心的星系.「恆星」階段的演變過程起碼要持續上百億年,太陽就是處在恆星演變的中間階段.隨著恆星中氫元素逐漸消耗減少,恆星的原子核反應越來越弱,最後演變成為--「紅巨星」.「紅巨星」的基本特徵是,由於星球內部引力減小,構成物質向外膨脹,體積變的非常大,表層氦、氧元素比例增大,所以發光發熱程度比恆星低,但還沒有形成固態外殼.當「紅巨星」的表層物質在「超新星」爆發中散失後,星核表面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那些原來在超高溫環境中呈氣態和液態的硅、鐵類元素,由於溫度降低凝結成固體狀態,在最先冷卻的星核外層開始形成固態的外殼,就逐漸演變成不能從自身向外發射光輻射的天體--「白矮星」「白矮星」由於固態外殼的冷卻收縮,體積大大縮小(可以縮小幾十萬倍),大量氫元素被壓縮在外殼之中,因此,「白矮星」雖然體積較小但相對質量卻很大,內部物質密度高,磁場和引力仍很強,之後隨著與其它恆星等天體之間互相吸引力和離心力平衡的改變從而進入--「行星」階段.從「白矮星」到「行星」階段是一個星球固態外殼不斷膨脹,由氫、氧類元素組成的呈氣態、液態的表層物質不斷減少的過程.初期的行星是像木星那樣表面有極厚濃密大氣層包圍的形態.演變到地球這樣的行星中期,由於表層溫度繼續降低,大氣層中氫、氧、氮元素比例和溫度等適宜條件,這時期的行星上就會有生命出現和存在.因為「行星」內部原子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會逐漸積聚起很大壓力,所以,每隔一段時期,當外殼承受不住時,內部能量沖破外殼形成爆發,大量氫、氧類元素散發到宇宙中,同時行星的體積擴大,固態外殼變厚,表層環境會發生巨變.在經過多次爆發後,行星的氫、氧類元素進一步減少,內部原子核反應越來越弱,就進入火星那樣的行星晚期.現在火星表面雖然有稀薄大氣層,地表還有少量固態水(白色極冠)存在,但已不具備維持生命的環境.近年的探索已發現火星上有從前的河流痕跡,今後的探測中極有可能找到生命曾經存在的確鑿證據.當星球的氫、氧類元素基本消失,原子核反應基本結束,自身吸引力逐步減弱,星球組成物質的離心力超過其吸引力時,內外結構間平衡被打破,星球便開始四分五裂成碎塊,進入了星球演變的最後階段--「彗星」就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形態.「彗星」由於彗核還有一些吸引力,可以形成圍繞恆星運動的組團形式天體(如哈雷彗星),最終「彗星」將完全分散成單個大小不等的天體碎塊--「小行星」.據觀測,這種天體碎塊在宇宙中大量存在.當宇宙中分散的物質在宇宙磁場旋渦(黑洞)吸引下凝聚在一起時,新一輪天體演變又開始了.
Ⅱ 古代知道宇宙有多少星球
你只要看見用中文式標注的星球,那就我們最先發現和命名的,比如金星木星等。反之用外國格式的比如伽馬,A87星雲這種就是國外最先命名的。不要覺得我們先發現了什麼就不可能,明朝時期中國天文很發達,那會西方還在過奴隸生活,而且大量的資料很多參照我們。宇宙這一詞也是出自我們的古人,包括對宇宙的解釋,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也說過,簡單來說就是無邊無際,它可以不靠外力就可以做到生生不息,它可以是萬物的源頭。至於名字「老子」也不知道,所以給它暫時命名為道。還有很多古籍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如果你想看人間的事情,那可以看看增廣賢文還有朱子家訓,小說推薦三言兩拍,鏡花緣,這都是反應人間的事情,鏡花緣裡面的東西很超前,他包括了女權社會,小人社會,君子社會,兩面社會等。三言兩拍是講述的明朝發生的事情,包括了珍珠衫等故事也都是在現實生活存在的,比如賈某和李某還有皮幾萬的事情,和珍珠衫就有些相似。
Ⅲ 道德經在說什麼
一.《道德經》原本寫的是什麼?
這里我們不去研究《道德經》是如何出土,有幾個版本之類的「史話」,那是考古歷史學家的研究方向,這種文字說明你可以在市面隨處找到。
《道德經》是闡述「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的經文。通俗地說,就是寫一切的一切的「本來」,也是追溯一切一切的「根」。
何謂「宇宙生命整體」?
一朵花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我們一個人是一個「生命的個體」,一個星球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匯集所有「生命的個體」的「整體」就是「宇宙生命整體」。
我們現在通過「科學」認識到,這個「宇宙生命整體」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外,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星球」組成,當然星球與星球之間還有無邊浩渺的「虛空」。
這些「浩瀚漫舞」的星球,這些「虛無縹緲」的虛空又是如何形成?它的終極根源是什麼?
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中實在是微乎其微,就連人類生存的「地球」在其中也不過是個「微塵」。如果把「宇宙生命整體」比作沙灘,「地球」就好比沙灘上的「一粒沙」,而我們數以億萬的人類就生活在「這粒沙」當中。
相對宇宙生命整體,人類只是「一粒沙」中的部分。
但我們往往把人類自身看成是宇宙生命的主宰,可以主宰一切的「全部」,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人類「服務」的,這顯然是一個很值得「反思」的一個「念頭」。試想,即便是人類可以自由征服一切,那又是什麼在背後「令」人類具有這個「自由的能力」呢?
老子自然也是人類的一份子,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可是他的「心」卻通融了這個「宇宙生命整體」,與其融合為「一」(這些論點我們會在經文的具體註解中逐漸展開)。在經文中,老子通過借喻「吾」、「聖人」、「侯王」、「太上」的生命行為向我們闡述,根本上是「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能量在支配「個體」的生命活動。
如何來描述「宇宙生命整體」?
老子把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以及這個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勉強取個「字」叫「道」,取個「名」叫「大」,這便是「大道」的由來。另外,老子將這個「道」的能量所展現開來的「表現特徵」取名為「德」。通俗地說,只要歸順「道」的特徵的「表現」就是「德」。老子指出,一切都是「道生之、徳蓄之」。
但是,這個「道」實在太大,「大曰逝」,大到「至大無外」;又實在太小,「搏之不得,名曰微」,小到每個生命內核,小到「至小無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既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音、又沒有形狀,實在難以用文字加以「描述」。為此,一方面老子勉強應用「恍惚、淵兮、湛兮、繩繩兮……」等文字加以形容這個「道」;另一方面,老子藉助「道」這個大「母體」中的「子」亦即天、地、人的存在表現對照來闡述。
這正是老子區別於佛經和其他經典的地方。
其他的經典往往是在萬物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之外,「另立」一個「超級的神或者上帝」來區別個體生命,唯有老子是直指本來,是把個體和整體「合一」闡述。可能這種定義的說法比較籠統,或許有些讀者也不以為然。我們換一種說法,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釋迦摩尼的「佛經」、以及耶穌的「聖經」,這三家所闡述的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們把這個「根本」比作一座山的頂,三家從不同方向登頂,彼此路徑的沿途風景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就是他們的「區別」所在。但是這三家所「指向」又無非是同一個山頂,這便是三家「同」的所指。
值得說明的是,老子的揭示「道」直接立山頂,就在山頂。基督闡述從半山腰切入,而佛家則是從山底起步,因為佛家講求從基礎切入。這也便是坊間佛家信眾以平民百姓居眾多,就是因為可以從很基本的東西切入。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道與道教、佛與佛教、基督與基督教,彼此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常無欲以觀其妙」,行無為法則;後者含「教」者,均為世間人為信仰教派,是屬於「常有欲以觀其繳」,行有為法則。
當然,以上的說法是筆者勉強的「一個比喻」,旨在形象理解三家的異同,並無對三家刻意作區別,敬請諸位大德閱讀參諒。
老子的「道」直接就在山頂,這只是一個比喻。根本意思是說,老子是直接切入宇宙生命這個「根本」來論述本來,直接說「道」。那麼,「道」在哪裡?答案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如此說來,「道」就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老子把「個體」生命融入這個「整體」來闡述,並且只在描寫「當下」,當下就是「道」,當下的一切「個體」生命的表現就是「德」,只不過是這些「德」表現「千姿百態」,老子正是描述這些「千姿百態」的背後是何種能量使然。
《道德經》正是描述這個「道」和「德」的經文。
因此,「道」是天地萬物一切一切的總根,是「整體」,是「母」。天、地、萬物、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整體生命之中的「個體」,是「子」。老子是借「道」這個「母」中的「子」,又大部分用「人」這個「子」作為萬物的代表來襯托闡述「道」這個「母」本身,就是為了民眾容易體悟,容易明白。
但或許是「多易必多難」,最容易看明白,卻往往反而也最難看明白。這便是知「道」、體「道」、行「道」者為眾不多的一個方面。我們從千百年來眾多的註解不一,所著呈現千姿百態就可窺一斑。
其中,有的註解把這個《道德經》解成了政治謀略;有的解成了哲學理論;有的解成了生命醫學;有的解成了修心養生;有的解成了兵法策略……
我們若試著拋開這些各方主觀區分,回歸原點,匯集一道,老子不就是在描述宇宙生命整體的這個「本來」么。很顯然,把老子的《道德經》注成不同的經「解」只是註解了一種經「用」而已。因為,本來就是一個本來,是「一」,一個整體的不可雕琢「朴」,一經區分來解,只能得出不同的「器」用。況且老子所處的時代,也沒有如此這般「分科之名」的區分。
但或許也是一切的一切都無非是在這個「道」的母體中蘊育,花樣繁多的「理解」體現多角度的「應用」之經學,也不足為奇。
Ⅳ <<道德經>>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 文
規律是無所不在的,規律是環環相連的,規律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規律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用語言來解答;用事實來證實的。因為規律它會進入「等同時代」(大同時代),又會在大同時代形成規律,然後進行演變,演變的結果並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與大不同」的關系。因此,規律有它的規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釋,解答規律時,就一定要為規律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為了更好地區別規律的相同於不同性。
因為天地形成是在瞬間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點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處,定性為無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規律的角度去看待無的目的,只能感覺規律的奧妙所在,站在了規律產生的結果去觀察規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
所以,有和無,有名和無名,常有欲和常無欲,妙和徼都是同時從規律中出現的,同時運動,運動不斷的運動,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種,都會區別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歡事物。都會知道,可以為已所用的東西是可以利用的,把無法利用的東西放在一邊。
所以,美與惡,善與不善和有與無都屬於同一性質,是同時出現,同時完成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雖然是同時出現的對應關系,但它們也會變化的,比如一隻饅頭和一塊石頭,飢餓的人肯定會選擇饅頭,排斥石頭,如果是一隻燒雞和一隻饅頭,有人就會選擇燒雞而排斥饅頭。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就因為就了這種微妙,才形成了有和無,產生了萬物。難到易發明、創造了東西,形成了長和短的比例,了解了從上而下的一種力量,才能用心聲和諧音樂,用事實追隨。
所以一個真正的,能發明創造的人,往往會不斷地應用萬物,去造就一個真正屬於人類世界的事業。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而不是用語言來教訓人們。而是象萬物永遠在工作也不會貪懶,因為他們認為事物生來就不是為自己,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工作始終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們也不會休息、享受。
夫是一個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間事業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屬於人類的事業,用事實去淘汰錯誤的存在,這樣的人哪會想到或有時間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譯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顯示自己的水平,一切歸功於規律,這樣的人只能引導老百姓的努力,有誰會爭奪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為夫只能顯示工作能力,而不顯示權利地位,就象一個沒有貴重物品的家庭,人們怎麼會想去佔有他呢?
一個一心一意為人類工作的人,一個一生努力踏踏實實做事的,一個永無止境用行動來證明人類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歸結於規律的人,這樣的人,對人們來講,誰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圖和目的呢、人們見了他除了向他學習以外,還有什麼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個真正知天地,會做事,能發明創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結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錯誤思想自己感到沒有用而改變做人方式。二,用最簡單,最實際,最佳食品去提供人們的飲食。三,這樣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虛作假的人的僥幸心理。四,這一系列的措施,是為了人們懂得是非,增強體質,保持做人的人格。五,當老百姓具備了這些條件。再告訴他們天地形成的知識,傳授他們規律中的規律,徹底了解大自然無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這樣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識和做事的能力,同樣,夫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胡作非為嗎?
當所有人都知道無中生有的目的,當人人都有作為而自覺努力,勤奮時,天下之事還有什麼不能把它做好嗎?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譯文
規律所產生的能量在瞬間釋放,想利用它,它怎麼會滿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麼器物呢?只有順從它去該去的地方存放,因為它會變化成另外一種能量進行釋放,在釋放時使萬物都能得到利益。道沖好比打雷,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電的能量可供人們使用多少時間,但是無法接住它,只好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對於人們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對大地,這些能量的充實,會改變物理動態結構,只有在物質不斷改變動態結果的情況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長。
知道了物質形成的規律,可以用規律產生的物質造福人類,改造世界。那些胡說八道的是非,那些強權式的管理還有什麼可用的呢?強權和壓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開了。沒有強權,沒有恩怨,人們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創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這么簡單,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雖然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代產生的,可我卻知道,它產生與黃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大自然創造天地萬物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為了自己能量守恆,演繹了周而復始的天地萬物。所有,它會創造你,也會消滅你,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謂的知天懂地不會做事的聖人,往往會借口順天者昌的口號,愚弄,魚肉百姓,把百姓當成一種可供觀賞,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這種所謂的聖人,這種常借口順天者昌的聖人,他們哪裡知道,天地間還有一種可用使生命永恆,反之還能糾正大自然自私的規律,這種規律一旦啟動,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
這種智慧型的規律,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消滅它的。但是,它一旦啟動,就能突破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等等。總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證明是有很大難度的,同時也會干擾別人的正常思維,於其說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內容先行公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滅的,因為它產生了運動。運動會不斷地產生能量,運動是怎麼產生的呢?運動是依靠一個很大的自然空間,這個空間區域大到可以產生「對等」關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產生對等關系,對等產生了運動,運動產生了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遠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因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這個充滿能量的世界裡,也因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規律創造的星系、星球的運動。形成了運動的規律性。因此說,天地長而久之,有次序,有規律的運動,並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決能量問題。因此,一個知天地,能幹事的人並不是以開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開始拚命的努力、創先、發明,等人們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這么一個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難道聖人就沒有私心嗎?有的,他作了別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這種做法,在常人眼裡感覺上有點邪門,但是他成功了,人們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這種別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私心,猶如能表達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樣,水無論流到哪裡,都能為需要水的萬物而利用。這種常人無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為了人類的真正事業而不斷的努力,創造。
這種表達的方法,猶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裡都能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而又不去爭奪名利和成果。因為,水只是流淌,萬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則過之。因此,水沒有使用強迫的方法,叫萬物接收,所以,它沒有感覺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會爭功,也許這就是她作了自己應該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還能處理污垢,使環境干凈整潔,所以,一個善於努力的人,在 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以自己的有益於人類的創造來改變別人的思維,也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作為,而這些改變彼此的方法都必須符合規律,朝著人類證正面發展的。
因此,是以聖人和水一樣,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要有所作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魚蝦、植物、鳥類、動物。(這就叫「居善地」)。因為他們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為是符合規律的。所以,人們在信任他們的同時又能配合。(這就叫「言善信」)
是以聖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類綜合考慮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樣: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溝渠通暢,江河調整,湖泊囤積。蓄水,大海處理,熱源蒸發,氣流調控,均勻布局,季節分明。所以,是以聖人在處事的時候,首先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符合人類正常發展的,是能夠配合自然條件的,是不可以產生危害的,同時也漸漸的用正確方法,去替換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屬於人類的目標和事業,使人類了解人類的真正價值。這樣:才能使人們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職,分散為事,統一為是的重要性。(這就叫「政善治」)
由於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順利了,也能體現事物的正確性和發展性,這樣就為將來奠定了基礎。(這就叫「事善能」)
雖然了解了過去,今天順暢了,而將來的基礎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條件還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中國農耕24節氣,是從農耕的總體出發的,但因各地氣候、土壤等等條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氣在耕耘時,也應該作一些正確的調整。
這和國家的制度一樣,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要有所變動,這個變動是為了更好地執行律法,而不是破壞律法。比如:中國的官員貪污,和一般職員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員輕判了,許多當官的人就會去犯法,因為,這個賭是有價值的。如果官重判,他們就不會去犯罪,因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變動,都一定要符合時代、時機,都必須要為人類大局所思考。(這就叫「動善時」)
作為一個知天地,做人間事的統治者,只有追求到了這一層,了解了事物的規律,特殊性和可變性,用這種配合人類,結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國家的時候,還有誰敢於比高低呢?人們除了努力以外,就會服從,這樣,夫哪裡還有什麼憂慮呢?
Ⅳ 老子講「道~生萬物」我的理解是萬物指生物多樣性,3是指星球、2是指星系、1是指宇宙。不知道對不對
道生萬物是宇宙高度概括,是唯物主義思想,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度一致,是中華文明體現,西方學者說向古老東要智慧,我們應該學習繼承發揚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
Ⅵ 老子道德經強調 上善若水,但他沒強調水是由土來承載了,一個星球沒
解 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1] 通俗一說:。
Ⅶ 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作品出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Ⅷ 道教認為有多少宇宙眾生,是不是就是地上地下和天上,有經典記載別的星球有人嗎
除了各個星球以外,每個星球也有不同的空間維次。所以您對宇宙看的還是過於片面了。月亮有月宮,有嫦娥。一定有,只是不是我們的空間維次所能看到的。看不到的東西並不見得就沒有。比如白天看不見月亮,晚上看不到太陽,看不見網路信號。但是它們依然存在著。南無阿彌陀佛
Ⅸ 道德經里提到的三生萬物與地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是否有某種關聯是巧合,亦或是真有仙人
這是古人的智慧,因為三是不穩定的,會創造出不同的組合,所以才叫三生萬物
Ⅹ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