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多佐法學院
㈠ 現實主義法學的發展歷程
現實主義法學,是西方法學領域的一種重要的法學思想,它同形式主義法學、實證主義法學、後現代法學等一起,構成20世紀西方法學的主要流派。在英語中,現實主義法學叫Legal Realism,也有人將它翻譯成「實用主義法學」或「法律現實主義」。
這一法學流派,在西方持續時間之長,波及面之廣,實屬罕見。它不僅表現為20世紀初期的反法律形式主義活動,而且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現實主義法律運動。從20-30年代正式誕生以後,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僅在美國有突出的表現,而且在歐洲大陸和北歐,都有其廣泛的傳播。它主要是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以法的客觀社會現實為研究對象,突出強調法官行為,注重司法效果。
現實主義法學,是從反對概念法學的過程中產生的。發軔於德國的自由法運動,在美國和北歐得到迅速的發展成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理論體系。
在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是從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學發展而來的,是由盧埃林、弗蘭克等現實主義法學家創立的。20世紀20-30年代,在美國形成規模宏大的現實主義法律運動,將現實主義法學推向高潮。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60年代,在美國法律思想界、法律實務界和法學教育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7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法學的思想、觀點和傳統被行為法學、經濟分析法學、批判主義法學等繼承。甚至到9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新公法運動」里,都閃爍著現實主義思想的火花。2003年,在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法學院,仍然在講授現實主義法學。
在歐洲大陸,現實主義法學表現為反法律形式主義的運動。這場運動,從1900年開始,持續到1950年左右。其「反法律形式主義」的自由法運動,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來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社會職能法學派、社會心理法學派等,都是反對「書本上的法」,強調「現實中的活法」,關注法官的司法行為和司法實踐。它們的共同特徵,呈現出現實主義法學的特點,它們的法律主張明顯具有現實主義法學的傾向。
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現實主義法學也相當盛行,成為影響世界法學思想較大的一支流派。它主要是以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為中心,在哈蓋爾斯特洛姆教授的領導下,以他的弟子為主體發展起來的,成為影響比較大的另一支力量。
在我國,由於對現實主義法學研究不夠,有加上受到現實主義法學的反對派的影響,人們對現實主義法學的理解就不夠系統、全面,甚至是誤解。
現實主義法學,以其獨特的法學研究方法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在西方漫長的法律思想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20世紀20-30年代開始的現實主義法律運動,使現實主義法學成為美國官方法學,從而大大推動了美國和西方許多國家的法學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善,至今滿載世界法學園地中仍閃爍著熠熠光芒。按照美國著名法學家弗里德曼的話說,「現實主義法律思想在戰後深入到每一個法學流派之中」,現實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成為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的有機組成部。
根據研究的視角和研究的理念不同,中外法學界對現實主義法學的定義表述各有特色。有美國法學家彼得·G·倫斯特洛姆主編的《美國法律辭典》把現實主義法學定義為:
「現實主義法學,一個強調行為的和政治的因素對作出司法判決至關重要的法學流派。法律現實主義極為輕視抽象的法律規范和原則對判決具體案件的影響。最主要的現實主義法學主義者如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傑洛姆·弗蘭克、羅斯科·龐德。相信法律並無超驗的性質,而是社會力量和訴訟活動中人們對那些社會力量作出反應的行為的產物。雖然現實主義者更傾向於主要從官方行為的角度觀察法律,但是,在某些方面法律現實主義還是與社會法學相似。法律現實主義不承認判例中形成的規范,因為法律既沒有那麼確定又沒有那麼明晰。相反,判決是以法官運用『正確的』規范和提出的書面判決理由為基礎的。從理論上來說,判決理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之上的。」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法學家是將現實主義法學看成一個流派來對待的,不像我們國家的有關學者認識的那樣,不把現實主義法學當作一個流派。也不像我國有些學者一味認為的那樣,現實主義法學是否定「法律規范」的。其實,它只是輕視「抽象的法律規范和原則對判決具體案件的影響」,強調的是規范和判決結果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它所不承認的只是「判例中形成的法律規范」,對於非判例中產生的法律規范,它並沒有否認。之所以會這樣認為,那是因為「法律既沒有那麼確定又沒有那麼明晰」。在判決中發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法官運用「正確的」規范和提出的局域經驗基礎之上的書面判決理由。
按照北京大學賀衛方教授的觀點,現實主義法學並不是一概地否認法律規范和法律原則,它是強調法官行為和政治因素在判決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法律現實主義者認真地致力於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以及其運作的環境。他們力圖解釋在法律程序中發揮作用的行為;注意力集中在行為的政治、社會和心理方面。法律現實主義增加了法研究的實際分量,而且極大地加深了我們對法律制度的理解。」這個定義與我們國內的通常認識有顯著的不同,它把龐德作為現實主義法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納入到現實主義法學的流派之中了。
在《北京大學法學網路全書》中,現實主義法學的定義就比較客觀了。它把現實主義法學界定為:
「現實主義法學,當代西方研究法律的一種方法和思潮。現實主義法學們把法律看成是一批事實而非一批規則體系,即是一種活的制度而非一套規范。他們認為法官、律師、警察、獄官在實際上對法律案件的所作所謂,實質上就是法律本身。現實主義法學在美國和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有表現。他們把法律的規范性或規定性成分降到最低的限度。美國現實主義法學的奠基人是霍姆斯和格雷。霍姆斯把法律定義為對法院事實上將作什麼判斷的一種預測,認為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格雷認為法律是法院為確定法律權利和義務而制定的規則,法官不是發現法律而是在創造法律。美國現實主義法學的重要代表是霍姆斯、盧埃林和弗蘭克等。其他代表有穆爾和奧利芬特等人。盧埃林提出法學研究的重點應是觀察司法人員的實際行為,特別是法官的行為。他對法律規則能指引法官判決的傳統觀點表示懷疑。因此,盧埃林為代表的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有時被稱為『規則懷疑論者』。弗蘭克把法律歸納為兩種:一是實際的法律,即關於一個具體案件的一個正在對過去作出的判決;另一是大概的法律,即對一個未來判決所作的預測。弗蘭克注重研究初審法院的實情調查過程。他對初審法院能否准確地確定事實表示懷疑。因此,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法學有時被稱為『事實疑論者』。弗蘭克認為初審法院的實情調查是司法中的弱點,主張法官或陪審員在確定法律事實的過程中隱秘的、無意識的、私人的、帶有個人特性的因素對法律的判決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弗蘭克主張擴大司法裁量權,認為法官不應過分地受法律一般概念和抽象原則的束縛。
斯堪的納維亞法律現實主義者也主張法理學的研究應集中於法律生活的事實上,反對法律的形而上學和純理論的思想觀點。斯堪的納維亞法律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是哈蓋爾斯特洛姆。其人為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故斯堪的納維亞法律現實主義有稱為『烏普薩拉法學派』;其他代表人物有倫德斯特、奧利維克羅納和羅斯。與美國現實主義法學相比,斯堪的納維亞法律現實主義較少強調司法行為問題;而較多地討論較為抽象的問題,如法律規范有效的根據和權利義務的性質。
現實主義法學在美國和北歐有一定的影響。在法律實踐上,其影響體現在對有關公民權利和社會福利的立法上,有關法官、陪審員、律師和訴訟程序制度上在法學理論上,現實主義法學對美國批判法學運動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介紹性的定義,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現實主義法學的概貌,並進行了比較符合實際的評價,與現實主義法學的真實情況基本吻合。說明作者對現實主義法學是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的。但這一定義也有不足,一是裡面人名的翻譯不夠規范。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不應當翻譯為「霍姆斯,O.W」;卡爾·盧埃林,不應當翻譯為「盧埃林,K.N」;傑洛姆·弗蘭克不應當翻譯為「弗蘭克,J.N」。二是視野還不夠開闊,僅僅依據美國人對現實主義法學的研究成果來介紹,沒有將歐洲大陸現實主義法學的表現形式納入進來。三是介紹的還是不夠深入,對現實主義法學的理論根基沒有介紹,對現實主義法學的地位沒有進行准確地定位,只是認為「現實主義法學在美國和北歐有一定地影響」。在這一點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給予其准確定位。
現實主義法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1、啟蒙階段
現實主義法學是從古典實證主義分析法學那裡得到理論啟發的,將英國法哲學的理論要義加以吸收。古典實證主義分析法學的觀點是其理論的淵源之一,後經過美國法理學家的理論移植和本土化過程,完成了英美法理學的有效嫁接。
在歐洲大陸,自由法學運動也給現實主義法學的成長提供了理論准備。它是在反對法律形式主義的過程中,出現了古典社會法學派、利益法學派、連帶主義法學派、心理法學派和自由主義法學派等倡導關注社會現實的新型法學派,他們的法律主張和法律實踐,為現實主義法學的成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授威斯利·N·霍費爾德等。
2、奠基階段
現實主義法學在美國的奠基人當之無愧的是聯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奧利弗·溫德 爾·霍姆斯,他運用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創立了美國的實用主義法學理論,為了理論准備。在其後的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漢德本傑明·N·卡多佐,也為現實主義法學在美國的成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歐洲自由法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古典社會法學派的孔德、斯賓賽和耶林等。利益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圖賓根大學法學教授菲利普·赫克、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教授漢恩瑞奇·施托爾、德國柏林大學法學教授保爾·奧爾特曼。
連帶主義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國公法理論家萊翁·荻驥。心理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和犯罪學家蓋勃瑞爾·塔爾德、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斯特·沃爾德和俄國彼德堡大學法哲學教授柳·彼得拉任斯基。
自由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尤根·埃利希、德國法學家H·康特洛維奇等。
在北歐,主要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烏普薩拉學派,它是以瑞典餓烏普薩拉大學為核心,在對彼斯特羅姆主義哲學思想進行有力批判過成中形成的現實主義法學派。其創始人是該大學的實踐哲學家艾科塞爾·哈蓋爾斯特洛姆,以及他的門徒瑞典法學家威爾海姆·倫德斯特、卡爾·奧立弗克拉納和丹麥法學家阿爾弗·羅斯。
3、鼎盛階段
鼎盛 階段是指美國德現實主義法律運動階段,其代表人物非常多。主要集中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和耶魯大學法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德主要有赫爾曼·奧利芬特、勞爾·多靈、安德赫爾·穆爾、尼古拉斯·瑪瑞·巴特勒、哈蘭·費斯科·斯通、愛德溫·帕特森和卡爾·尼克森·盧埃林等。
耶魯大學法學院德主要有阿瑟·科賓、威斯利·霍費爾德、阿瑟·T.哈德里、瓦特·威勒庫克,愛德華·瑟斯通,羅伯特·M.赫欽茲,查理斯·E.克拉克,詹姆斯·偌蘭德·安吉爾,傑洛姆·弗蘭克等。
4、創新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現實主義法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獨立法學派,而是將其自身的主張融入美國的法學教育之中,並在與其他法學流派的不斷交鋒中得到提升,就連一直拒絕現實主義法學主張的哈佛大學法學院也接受了現實主義法學的一些基本主張。因此,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也較多,他們主要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愛迪遜·米勒、弗瑞德瑞奇·凱斯勒、芝加哥大學德邁爾克姆·夏普、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菲利克斯·弗蘭克伏特、艾文·格瑞斯沃爾德、G.愛德華·懷特赫默頓·霍維茨等。
㈡ 美國哪些法學院接受GRE
當然也有軟指標,GRE單詞稍微多點點也多不了很多。選哪個都差不多。很多人說GMAT簡單點,版GMAT的邏輯跟語法還權有數學在很大程度上比GRE難了2個檔次,托福推薦105,是商學院的碩士學位MBA是工商管理碩士簡稱。GRE改革之後我數學多少可能辯難度增大。GRE最好1400分以上(GRE滿分1600),其實很多商學院也接受GRE成績,硬指標達不到可以拿軟指標來彌補例如個人簡歷,最好110分以上。
記住。
絕對不是抄滴,有更多問題歡迎問我。我正在准備GRE考試,商學院普遍接受GMAT+托福。如果你是讀其他專業除了法律(法學院接受LSAT成績+托福),就肯定是GRE。
硬指標裡面,頂級名校的商學院最好至少700分的GMAT成績(斯坦福均分728,而且GRE更加被其他學院專業接受,而GMAT大部分只限於商學院,6分作文滿分),哈佛均分720等,你可以查查上一年名校的平均分硬指標)+5分作文成績(800分滿分,個人陳述,面試等。
2門考試難度相當各有千秋,GMAT邏輯更變態點點,但是真的不要以為GMAT就真的簡單過GRE
㈢ 如何構建法律人的城邦
從美學的觀點看法律——法美學散論或許是由於工業化和商品化時代濫用理性和「計算」規則的緣故,我們現在已愈來愈喪失了黑格爾所稱謂的「理念的感性顯現」(審美)的能力。崇高物象的心靈激盪,「無利害感」的游戲沖動,詩歌語言引動的驚異與純喜,無限想像的自由伸展的渴望,「風格」、「趣味」的體驗與追求,以及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所描繪的「酒神狀態的迷狂」[1],似乎也漸漸遠離了我們感性直觀的視野。以至於,當我們從藝術和美學的觀點來審視被高度理性化的意志所宰制的所謂「法的世界」的時候,我們要面臨著那些把法學作為純規范科學的專家們的指摘,「法美學」的理論旨趣甚至可能會被看作是「不倫不類的妄議」而遭受譏諷,被排拒於法學神聖庄嚴的殿堂的大門之外。人們難以接受的事實是:法律怎麼能夠成為美學或藝術的「視之對象」呢?所以,當德國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Radbruch)在其《法哲學》(1932年德文版)一書中主張通過文學創作和藝術作品來認識法律的本質,並且要求建立一門法美學(AesthetikdesRechts)之時,他實際上已經注意到「法的世界」和「藝術(美)的世界」之間的隔膜給現代人類的心性所造成的深刻影響。拉德布魯赫指出,隨著文化領域的特定化,法與藝術逐漸趨於分化,甚至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法是文化構體(Kulturgebilde)中屬於最為僵化的一種,而藝術則是變動的時代精神最為靈動的表達形式,兩者處在自然的敵視狀態。那些富於才情的浪漫詩人甚至咒罵法律,把它們看作是「每時每刻折磨人的心靈、令人恐懼的東西」[2]。我們在學術史的發展中發現:正是由於法律和藝術(美)分屬不同的精神領域的緣故[3],那些早年抱持「尋找一份體面的職業」投考法學院的才華橫溢的學子們(如歌德、席勒、馬克思、雅斯貝爾斯),不堪承受法律所造成的「心靈的折磨」,後來又紛紛放棄從事法律職業。不可否認,法學是反映人的經驗理性的學問,是人的法律經驗、知識、智慧和理性的綜合體現。自然,法學也可能會滲透研究者個人的感性的觀察和領悟,但它絕不是個人感情的任意宣洩。就其本性而言,法學是與一切展現浪漫趣味和別出心裁的思想方式相抵牾的。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法律活動愈來愈趨向專門化和職業化,法學與法律的語言經過法律專家們的提煉、加工,已經演變成不完全等同於「日常語言」一套的復雜的行業語言。在談到其特點時,拉德布魯赫指出:「法律的語言是冷靜的:它排除了任何情感的聲調;法律的語言是剛硬的:它排除了任何說理;法律的語言是簡潔的,它排除了任何學究之氣.我們還可以說,法律的語言具有精確的意義和所指,但由於它們是需要專家操作或「表演」的語言,是一種由高度發展的文字偽飾過的語言,它們也就不那麼貼近人們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而總是與普通人的感性直觀保持著一種「距離的間隔」,有時甚至會抑制人們通過審美的自由追尋「終極愉悅」(極樂)的那種渴望和沖動。這樣,至少就近現代的所謂「法學家的法」(Juristenrecht)而言,它們表面上愈來愈喪失了令普通人感到親和愉悅的直觀的趣味,這亦無形中遮蔽了它自己獨特的審美的性質和價值。(二)歷史悠遠的距離所造成的朦朧感,可能會喚醒我們現代人心靈中一絲尚存的審美意識,促使我們去探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所謂「亦法亦歌」的規則,研究那種與人類的感性正義觀念渾然一體的生動的「活法」(lebendigesRecht),甚至也會對那些與我們的性情和認知完全隔膜的現代法律(法典)或司法活動產生審美的興趣。感謝18世紀義大利哲學家維科(GiambatistaVico,1668-1744),他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能力感」的時代,寫下《新科學》(scienzanuova)一書,把我們的心性帶到古代如夢如幻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感受到先民那種不同於技術理性和數學方法之「詩性智慧」及其創造物的魅力。「詩性的經濟」、「詩性的倫理」、「詩性的政治」、「詩性的宇宙」,如此等等的語言背後的意義空間所展示的圖景,至今仍然在我們受技術宰制的心靈里產生震顫。維科以其獨特的語辭分析和生動的筆調描繪出「法」起源的自然意象。他關於古羅馬「法」(ius)一詞的詩性推論,透現著對法律的一種審美情感。維科指出:古代法學全都是詩性的,……古羅馬法是一篇嚴肅認真的詩,是由羅馬人在羅馬廣場表演的,而古代法律是一種嚴峻的詩創作。[5]其實,在更早的時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篇》(《理想國》)和《法律篇》中已經隱約地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柏拉圖把「法律和社會組織的美」視為一種居於較高層次的「美」[6];在他看來,建立一個城邦的法律是比創作一部悲劇還要美得多,最高尚的(悲劇)劇本只有憑真正的法律才能達到完善。歷史上的一些偉大的立法者(如斯巴達的萊庫古和雅典的梭倫)才是偉大的詩人,他們制定的法律才是偉大的詩。[7]晚出於維科的德國著名童話作家(《格林童話》的著作者之一)、歷史法學派的重要代表雅可布·格林(JacobGrimm,1785-1863)於1816年發表長篇論文《論法之詩》(VonderPoesieimRecht),從詩性的法律語言、法律象徵、詩歌形式諸角度考察了法與詩歌之間的關系以及德意志古法中的詩性規則(法律的韻律)。他在文章的開篇即表達了與維科相同的觀點:法和詩相互誕生於同一張溫床。……的確,兩者的起源都建立在兩種本性之上:一種建立在驚奇之上,一種建立在信奉之上。這里的驚奇,我更願意把它當作是任何一個民族法律和民歌的開始。……所以,詩中蘊涵有法的因素,正象法中也蘊涵有詩的因素。[8]也許是受雅可布·格林等一批法律史家所開創的研究傳統的影響,「法與詩歌」、「法與戲劇」、「法與繪畫」、「法與美」等等論題,亦間或地進入德國晚近的法學家們的理論視野。總體上講,德國人對我們能夠想像到的問題,已經作了盡可能廣泛的討論。這里,僅列舉其代表性成果之要目,以便我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歷史法學派的後期領銜人物奧托·馮·祁克(OttovonGierke)著《德意志法上的幽默》(DerHumorimdeutschenRecht,1871);新黑格爾主義法學派首創人約瑟夫·柯勒(JosefKohler)著《在法學舞台前的莎士比亞》(,1919);齊特爾曼(Zitelmann)著《作為藝術的法學》(DieJurisprudenzalsKunst,1904);T·施泰因貝格(TheodorSternberg)著《法律中的笑話》(DerWitzimRecht,1938);G·繆勒(GeorgMueller)著《我們民族詩歌中的法與國家》(,1924);A·巴拉赫(AdolfBachrach)著《法律和想像》(RechtundPhantasie,1912);漢斯·費爾(HansFehr)著《繪畫上的法》(DasRechtimBilde,1923);《詩里的法》(DasRechtinderDichtung,1931);《法律上的悲劇》(DieTragikimRecht,1945);H·施托克哈默(HubertStockhammer)著《作為科學的美學和法學》(,1932);H·特里佩爾(HeinrichTriepel)著《論法的風格:法美學文集》(1947);H·馬爾庫斯(HugoMarcus)著《法的世界與美學》(RechtsweltundAesthetik,1952);(三)德國學人的研究表明:在人類心靈中最富人性的部分,法律也有其一席之地。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明示的那樣,法可以為藝術(美學)服務,藝術(美學)也可以為法服務。象任何其他文化現象一樣,法也需要具體的表達手段:語言、手勢、服飾、符號和建築等。法的這些具(物)體表達手段(koerperlicherAusdrucksmittel)也可以通過審美作出評價。ReneMarcic在他的法哲學著作中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是法的擔當者(DerBuergedesRechtes)。」我們也可以接著說,人也是美的擔當者。幾千年來,藝術(美)和法之所以具有可以比較性,因為它們都有著神秘的起源,均追求著某種永恆的價值(如「善」)。法表現為正義的工具,而藝術則是創造美的「技藝」(Koennen)——在希臘人那裡稱techne,在羅馬人那裡稱ars。所以,在歐洲中世紀,近代,甚至到了18世紀,某些藝術家和法律家一直還保持著一種親緣關系,他們被封為供職的「藝術創作者」(Kunstwerker),為教皇和王室服務。他們的技藝包含多種多樣,如詩歌、建築、繪畫,甚至還有法的修辭和法的藝術(dieKunstdesRechts)。在此,藝術和法遵從的是美和正義的「傳統」。法律與藝術(美)的結緣,事實上並不完全是「風雅的時代」(例如「巴洛克時代」或「洛可可時代」)矯揉造作生活的一種表象的修飾,從根本上講它是人們試圖將一切事象訴諸直接的「觀看」和「欣賞」而必然產生的現象。而正是處在遵循傳統與尋求自由伸展之機的人們才會把他們驚異的目光以及想像力和理解力投向一切可以觀察的對象之上,不僅繼續探尋對象物之「真」「善」,而且希望感受其內含之「美」。的確,並不是所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承認「真」、「善」、「美」之內在的關聯性,康德(Kant)在《判斷力批判》(1790)中甚至認為,追求功利的「善」與表達為概念的「真」有害於「美」的純形式。但是,如果我們不是孤立地探討「美的本質」,而是把美視為對象物映射入人的感官的屬性,那麼我們同樣可以說任何對象物及其屬性(包括真、善)都可能成為審美的對象。而且,有時,認識事象的美,正是獲知事象之真、善的橋梁和基礎。所以,席勒(F.Schiller)在《藝術家們》(1789)一詩中寫道:只有通過美這扇清晨的大門你才能進入認識的大地。[9]同此道理,法律這樣一種復雜的社會事象所暗含的所謂無意識的「隱秘秩序」(verborgeneOrdnung),有時也必須通過美「這扇清晨的大門」才能被人們所知覺和認識。在此意義上,我們並不是把「法美學」看作是一門「畫地為牢」的學科,而看作是那種用美學的觀點、方法和態度來把握、審視和判斷法律現象的問學方式及方向。「法美學」並不象其他藝術門類那樣通過直觀、感性呈現的方式把美的對象物直接展示給「觀看者」(Spectator),而是通過直觀的認識來發現法律內在的美的秩序,探求這種秩序形成的審美動因,並為法律的構建提供某種可以參照的美學標准和原則。無疑,法美學將從感性的進路拓展法學的生動形象地觀察法律的視野,同時也將激活被傳統法學長期壓抑的法律認識,使法律研究者們從絕對主義和純粹理性規則主義的法律教義中逐步解放出來的,在法學理論中尋求一種「和諧的自由活動」之旨趣。或者,簡括地說,法美學研究所要拯救的,就是我們在法律認識領域正悄然逝隱退化的直觀想像的能力以及相應的原創力和自由。從另一個角度看,法或法律作為美學(藝術)考察的適切的對象,作為藝術素材來對待,也是由法及法律生活的獨特性質所決定的。如拉德布魯赫所言,法在根本上蘊藏著某種「戲劇化的沖突」(DerdramatischeKonflikt),內在地包含有一個多樣態的反題,即事實和價值、實然和應然、實在法和自然法、正統法和革命法、自由和秩序、正義和公平、法和寬容之間的對立性[10]。藝術形式(尤其是戲劇)的本質在於闡釋反題(矛盾),它也特別喜歡抓住法或法律現象的內在矛盾性。例如,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和《惡有惡報》等,均極盡曲折而生動再現了「想像的現實」中「法律的故事」之動天哀地的情節,通過安提戈涅、鮑西婭和伊薩貝拉們沖突的命運,揭示出人情與法律、罪孽與寬恕、殘酷與仁慈、冤苦與正義伸張之間的緊張關系和與此相應的復雜而深刻的問題性(Problematik)。[11]在這里,藝術(美)形象地復述出法律世界中的「眾多獨立而互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紛呈」,使法律的敘事和對話形成「由許多各有充分價值的聲部組成的復調」(米·巴赫金語)[12]。這樣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將打破或改變傳統法學理論研究中那種既定的、「獨白式(主調)的」解析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使之生成新的商談(Diskurs)或對話的規則,以便在復雜的「疑難案件」(hardcase)的辯談中引申出更切合問題性的法律義理。除了戲劇外,還有另一些藝術(美)形式表明特別適合表達法的矛盾性,這其中包括諷刺作品和漫畫藝術。一個法律人,如果在他目前的職業生涯中不能及時充分認識到其職業中存在的深層的問題性,就不是一個好的稱職的法律人。因此,嚴肅的法律人應當喜歡看待那些用諷刺形式批評其法典的人,應該喜歡那些詩人中的冥思苦想者,因為他們對正義基礎中值得懷疑的人性比較敏感;同時也應該喜歡托爾斯泰,喜歡妥斯托耶夫斯基,或者偉大的司法諷刺家(grosseKarikaturistenderJustiz),這些人既是諷刺家,又是沉思者(Daumier)。只有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才會過分陶醉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純粹「專業性質」,每時每刻把自己看作是人類社會最清醒、最理性和最有用的部分,養成偏狹獨斷的職業作風。而法律人的責任,不僅僅是機械精細地、「刻板而冷峻地」操作法律,而且是要把偉大的博愛精神、人文的關懷、美學的原則和正義的情感以專業化的、理性而又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正是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說,法律人應當同時是工匠和藝人(Kuenstler),是法律藝術的創造者。(四)從美學的觀點觀察法律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把一個抽離了一切內容和規定性(Gegebenheit)的「純粹的法」或法的純形式作為法美學的對象物來研究。但事實上,能夠成為審美對象的法均包含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或者說,法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現實地」存在過,它才會被人通過審美意識所經驗和認識。沒有歷史和地域的規定性,沒有現實的人性(民族性)色彩和特定情境(situation)背景的法,或許是可以成為(形而上學)「思」之對象的,但絕不可能成為(法美學)「視」之對象。畢竟,法美學不是關於法律的思辯的哲學,而是研究人對法律之美的感性審視的學問。「法的時間和空間維度」還包含這樣一層涵義,即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法」是具有不同的美學價值和表現形式的。我們不可能以超時間的美學標准來審視歷史上的一切法律,也不能先驗地預設它們的美學意義和價值的同一性。換一個角度說,我們不能籠統地宣稱所謂「一般的法」有什麼樣的美學意義和美學價值,而總是說處在此時此地或彼時彼地的「法」有什麼樣獨特的美學意義、價值或性質。在此,法律的審美態度實際轉換成了一種情境主義(situationalism)的態度。以這樣的態度來觀察法律,我們總是要謹慎地對待所觀察的法律形成的歷史-文化-地理根源,探究法律演進的隱秘過程,比較不同地域(如東方與西方)和不同時間段(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的法律的美的特性、表現形態、「式樣」、「風格」等等。或者說,我們對待不同形式的法律(習慣法、成文法)、不同地域的法律(如「東方法」、「西方法」、「大陸法」、「英美法」)、不同時間結構中的法律(古代法、中世紀法、近代法和現代法),所持的審美觀點、方法和態度應當是存有一種情境的差別的。(五)法美學若是有生命力的,那麼它就應當地從法的表現形式之美的研究中獲得滋養。如果我們懷有維科和格林們那樣的好奇心和感受力,我們將會在浩如煙海的史料、詩歌、古律、判例、話本小說、戲劇和民間傳說等不同文本的解讀中尋找到法的形式美的蹤跡。在此方面,最令人怦然心動的,可能是探尋維科和格林均描述過的悠遠年代的「詩體法」。這些以詩歌表現的法律,記載著每一個在成長中的民族之生命感受,記載著他們對朦朧的正義、神聖的規則及隱秘的秩序的想像和渴望。在以「輸洛加」(Slokas)詩體寫成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我們甚至讀到了來自遠古「詩化的」醍醐灌頂的智慧[13]。這些充滿著先民驚異、想像和虔誠的詩體法,對我們後來逐漸成熟老化變得精明世故的人類將是值得永遠自我觀照的鏡鑒。它們的魅力會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日益增強。因為我們知道,法律和正義有時必須呈現生動形象的外表,否則人們就看不見它們現實的身影[14]。在這里,生動形象的詩歌之美「調和了它自身的內外界限,調和了規則和自由」[15]。法律的生動表達,並不只限於詩歌,它們也可能表現為民間俚諺(語)、格言、散文、韻文或繪畫。日本法學家穗積陳重(1855-1926)在其皇皇大著《法律進化論》中提供的鑿鑿之據表明:在東方和西方的法律進化史上,從「無形法」到「成形法」的過渡,其間經歷了「句體法」、「詩體法」、「韻文法」、「繪畫法」和「文字法」諸階段。例如,德意志古法諺簡明勻稱,羅馬法《十二表法》句韻切合,中國太古之「象刑」(繪畫法)栩栩生動,均屬上述法律形式之典型。在穗積氏看來,這些法律表達形式的變化,實際上反映出人類智慧、認知能力的增長和社會力之自覺的發展過程[16]。此外,歷史上各個時期法官的判決(判例)也是表達法的的審美價值的合適形式。實際上,法律的形式美法則(如法律語言的對稱均衡、邏輯簡潔性和節奏韻律,法律文體的多樣統一,等等)地體現在那些獨具個性而又富有審美趣味的法官們的判詞之中。法官們的「優美的」判決所生發的美學價值,決不壓於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魯道夫·佐姆(RudolfSohm)曾經贊揚塞爾蘇斯(Celsus)的判決才能,說他能夠從個別的案件中抽引出普遍的規則,運用最為簡潔的語言形式;這些形式具有凌空飛動的語詞的沖擊力,令人升華,使人澄明,猶如一道閃電照亮遙遠的風景[17]。也正是出於同樣的審美渴望,美國的卡多佐法官(BenjaminN.Cardozo,1870-1938)也曾說:「除非為了某些充足的理由,我不想通過引入不連貫性、無關聯性和人為的例外來破壞法律結構的對稱性。」[18]總而言之,句體法、詩體法、韻文法、繪畫法、文字法和優美的判詞等等,這些法的審美素材存在於各個民族的漫長歷史之中,成為亟待探掘的豐富寶藏。法美學應當點燃火光並小心地護衛這光亮,以照亮進出幽暗深處探掘的通道。(六)最後要指出的,也許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即人們可能會把法美學的研究等同於一種法律浪漫主義或法律唯美主義(完美主義)傾向。這里,筆者不擬做過多的討論,只想交代一點:法美學是利用多學科方法、態度求知問學的一種,而法律浪漫主義、唯美主義則屬一種實踐指向的「意蒂牢結」(Ideology,意識形態),兩者存在著根本的差別。法美學研究之旨趣絕不是要服務於這種「意蒂牢結」或與之共謀,恰恰相反,它在本質上是反對任何形式的獨斷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法律觀念或法律綱領的。因為,只有認識到「美」的界限的人,才會在法律的理性實踐中做出審慎的判斷和決定,避免唯美主義在實踐上的獨斷專行[19]。法美學所崇尚的,是一種開放的探索精神,一種不斷探尋未知的態度。如果哲學要奔赴的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林中之路」的話,那麼法美學同樣會選擇這條可能「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的道路。海德格爾(M.Heidegger)在《詩人哲學家》中道出了問學者「在路上」的心情:道路與思量,階梯與言說,在獨行中發現。堅忍前行不息,疑問與欠缺,在你獨行路上凝聚。[20]——這,亦當成為一切追求法美學「探險」的學人們的共同志趣。[1]《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年版,頁1-108。[2]GustavRadbruch,Rechtsphilosophie,S.205ff.[3]按照黑格爾的解釋,法律屬於「客觀精神」,藝術或美學屬於「絕對精神」的感性階段。[4]GustavRadbruch,Rechtsphilosophie,S.206.[5][意]維科:《新科學》下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頁563。[6]柏拉圖:《會飲篇》210B-D。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注,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頁262。[7]詳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頁55以下。比較陳中梅:《柏拉圖詩學和藝術思想一起看看吧.
㈣ 大一法學專業學生應該看什麼書
法學專業必讀書籍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 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 ,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點介] 透視中國社會實際運行的游戲規則。為什麼在我們的正式制度外,還會有一套更為適用的潛在的規則?作者從歷史中的故事投射到當今的現實。我們可以從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條件上什麼?法律的道德善惡與實際的利害格局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是在自我欺騙的冰山上生存,還是在苦澀的反省中奮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點介]這是一本清醒的書、理性的書、幽默的書和智慧的書。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精神;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作為法律人,也許此書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是:缺乏對「沉默大多數」的關懷、缺乏某種「精神家園」的法律,是沒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王小波的小說,特別是《黃金時代》,讀起來更加讓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點介] 我們缺乏的正是一個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有著幸福與苦難、歡笑與淚水的世界。學習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喪失一顆童心。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訴你們:走進這個世界吧,現在還來得及,它會使你們獲得更健全一些。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點介] 寫得精彩,譯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後的精神,支撐法律的東西。「沒有信仰,法律它將形同虛設」。在中國既有的法律傳統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傳統?當然,讀此書時,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語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線索。
8.馮向:《木腿正義》
[點介] 我相信此書對於專事法律的同仁來說,應該是一個極好的啟迪案本。作者憑借自身的文學學科的優勢,游仞於法律和社會之間。對法律個案層層剝離,既立意深遠,又視界寬廣,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點介] 這裡面主要匯集了梁先生於1980年代中後期在《讀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釋法律,用法律解釋文化」的個案實踐和言說。辯異、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貫一氣。對年輕學生來說,讀此書還可以學到如何讀書、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方法。《新》一書亦是早期和另外幾個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書齋》一書是作者的文化隨筆,寫得輕松隨意,也更見功力。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點介] 作者對歷史的厚積薄發和駕輕就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諳熟洞然與透闢分析,都顯示出其「史實」與「史識」的完美結合。文筆老辣,一氣呵成。其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揭示、規則與生活狀態的運作的闡說,對於我們了解傳統和法律都有著極大的啟迪。此書不可不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點介] 作者對學術、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間關系的看法,實在可以廓清我們的許多認識。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缺少虔誠和信念的時代,這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了解,我們竟不知道從事的職業除了謀生以外還有什麼意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點介] 用「講故事」的方法寫的社會學著作。直面「移民」中國家和人民的權力運作,從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戲,又不乏對平民的生存狀況的關注。無論從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開辟和創新上,本書對沾沾自喜的法學中人來說,都是一記棒喝和警醒。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點介] 對於每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的學習者(在此包括法學)來說,對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及走向得有一個比較自覺的(雖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書在這方面是極具挑戰力的。它研究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建構;對社會科學的分工的質疑;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立場何在等問題。本書短短七萬言,薄薄小冊子,但卻比那些動輒數十萬、百萬言的著作要有價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點介] 學法之人,當對法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本書提供了這樣一個了解的途徑。不寧唯是,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態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此書的一個特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點介] 歷史法學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處不僅在於經由自己的研究勾畫出法律發展的脈絡,提出了法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的振聾發聵的命題。更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和懷疑的精神,對「自然平等」的流行話語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說,我們最需要的也許是對新舊材料的不斷審查,而不是盲信。後一本書亦是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點介] 本書是蘇格拉底審判與處刑的三篇著名對話。展示了蘇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對待神、知識、倫理、法律、死亡等的態度如何。讀者從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餘,還會進一步思考蘇格垃底到底是怎樣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問題。在對話和詰問中教給你智慧,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收益。
大學二年級可讀書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點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語言的穿透力相信會讓每一個讀者發涼。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任何形容的言辭都是多餘的。卡夫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寶貴的東西,失去以後,我們又將面對何種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關法律的經典著述,是開啟我們認識法律和現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門。
18.劉星:《法律是什麼》[《中國法學初步》、《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
[點介] 該書主要是對二十世紀英美法律理論的批判性的解讀,和一般的國人寫的介紹性的讀物不同。該書對其認為是重要的理論進行的深入細致的剖析。用語平實、例證簡潔。在此基礎上,作者意在抒發自己對法律的視角:我們對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們的姿態決定的。
1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
[點介] 這本書對法學自身的一些范疇的分析是謹嚴的,是中國法學規范化的和體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許多概念和「權利-義務」模式對當下的法理學教材有很深的影響。就「學術」的標准看,本書雖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種建構的色彩,但從整體來看,仍是中國法學類的一本可供批判的優秀著作。
20.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
[點介] 一本「保守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的「激進」之作。作者的立場自不待言,其用語的鮮明甚至「鼓動」,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學術的味道。自由主義實際上在中國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對於不了解自由主義的廣大學生來說,「自由」的各種思潮實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書提供的是一種積極的進路,我們還應該有一種更全面和冷靜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
[點介] 他是一位優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者。他的想法干凈利落,簡煉精當。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僅是「發現法律」,還應該是「創造法律」。他把創新和限制融貫一爐。他的熱情和理智凸現出法律職業在他們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為學者和法官的睿智與節制,使他贏得了應有的尊重。
㈤ 《人的腦洞略大於整個宇宙》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的腦洞略大於整個宇宙》((美)丹·劉易斯(Dan Lewis))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jiLzOMnLkMHwoUuFHhcsA提取碼:1234
書名:人的腦洞略大於整個宇宙
作者:(美)丹·劉易斯(Dan Lewis)
譯者:陳亞萍
豆瓣評分:6.2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288
內容簡介:
只有真相不必循規蹈矩。
這本書來源於生活中的平常小細節,比如英文字母里其實還有「&」等。作者將它們匯集在一本書里,對資料進行探究和分析,並附上延伸閱讀板塊,讓讀者從中獲得新知。大量冷知識呈現,主要是人文歷史,也有很多名人掌故,西文語境,看點十足。 作者有網站匹配,還從讀者群中搜集大量信息,擴充內容。本書得到維基網路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士、《國家地理旅行者》首席研究員瑪麗蓮·特勒爾等人推薦。
作者簡介:
(美)丹·劉易斯(Dan Lewis)是一名律師。畢業於塔夫茨大學和本傑明·N.卡多佐法學院,同時還是芝麻街工作室的新媒體主任。
他從2010年6月開始寫「NOW I KNOW」郵件訂閱欄目,2012年的時候就突破了35000粉絲。欄目吸引了維基網路創始人吉米·威爾士、《國家地理旅行者》首席研究員瑪麗蓮·特勒爾等人的關注。
㈥ 本傑明·內森·卡多佐的紐約法院
1879年,卡多佐生於紐約市的一個顯赫的猶太人家庭,他15歲就上了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本科畢業後,於1889年考入該校的法學院,兩年後卡多佐肄業,開始從業當律師。從1913年開始,卡多佐作為改革派的候選人擔任紐約州法院的法官,他的很多判決對發展侵權法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卡多佐擔任紐約州最高法庭助理法官和首席法官的18年裡,他就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績,使這個法庭成為很可能是全美各州法庭中最繁忙、最有名的受理上訴的州法庭。許多人認為上訴法院的地位超過美國最高法院。任職期間,卡多佐影響了美國上訴審判趨向於更多地與公共政策相結合,和隨之而來的法律理論的現代化。他也是個有創造性的普通法法官和法律論說家。 在他的言詞中體現了對現代問題與眾不同的觀點以及巧妙的表達風格,他對各種主題(侵權行為、契約、刑事)所持見解,是在努力使法律能適應工業技術進展時期社會中人民的需求,在處理麥克弗森訴別克汽車公司一案中,就很好地表達了他這一處理問題的方式。 1921年,他在耶魯大學進行學術講座,後來被出版為《論司法過程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該書影響頗為深遠。隨後,卡多佐參與創建了美國法律協會。
㈦ 卡多佐法學院在美國什麼州
在紐約
㈧ 紐約市內還有哪些法學院——除了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卡多佐法學院、布魯克林法學院
Fordham University ; st.john's university ; pace university
㈨ 美國院校中,有多少學校的法學院接受GRE成績
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
波士頓大學法學院
楊百翰大學魯本·克拉克法學院
布魯克林法學院
芝加哥肯特法學院
哥倫比亞法學院
康奈爾大學法學院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法學院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法學院
喬治梅森大學安東尼斯卡利亞法學院
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
Hamd Bin Khalifa大學法學院
哈佛法學院
約翰馬歇爾法學院
安多弗馬薩諸塞州法學院
紐約大學法學院
西北大學普利茲克法學院
佩斯大學Elisabeth Haub法學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佩珀代因法學院
聖約翰大學法學院
薩福克大學法學院
德克薩斯A&M大學法學院
布法羅大學法學院
亞利桑那大學詹姆斯·E·羅傑斯法學院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法學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
代頓大學法學院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William S. Richardson法學院
聖母大學法學院
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
南加州大學古爾德法學院
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法學院
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
維克森林大學法學院
華盛頓大學法學院
葉史瓦大學卡多佐法學院
㈩ 美國葉史瓦大學怎麼樣
美國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簡稱YU)成立於1886年,是一所四年制的私立猶太教大學。美國葉史瓦大學在校學生有7356人,本科學生有3191人,其中國際學生有380人左右;在校教師大約有800人。美國葉史瓦大學是美國最古老和最綜合的大學之一,結合猶太教學識和學術知識,包括文理學科、醫學、法學、商學、社會工作、心理學、猶太教研究和教育等等。百年以來,美國葉史瓦大學一直致力於人類知識和道德規范的發展。
2014年USnews 美國大學排名(本科綜合排名)第47名
2013年USnews 美國大學排名(本科綜合排名)第46名
2012年USnews 美國大學排名(本科綜合排名)第45名
2011年USnews 美國大學排名(本科綜合排名)第50名
根據最新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對全美大學研究生專業的評論,美國葉史瓦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在全美排第52名;生物科學專業排第68名;還有臨床心理學、英語、心理學等專業在全美名列前茅。美國葉史瓦大學在全美大學綜合排名第46名;法學院排在全美法學院(研究生)第5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