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創意

道德經創意

發布時間: 2022-01-05 13:35:02

道德經是誰的著作

老子(中國·春秋生卒年不詳)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被認為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為了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的確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環球時報》

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也是中國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徵。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為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老子堪與孔子比齊,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這位才智過人的哲人,識窮宇宙,道貫天地,立萬世之典範,創道家學派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與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有關。他教人順應自然、順應大勢,謙恭、知足、徐緩、柔順、自守和不妄為,這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華,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它廣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成為後世道學的圭臬和國人立身處世的規則所在。

兩千年以來,《道德經》大而用之於天下國家大事,小而用之於個人立身處世,所用之處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無數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經過兩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對世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和啟迪。

周末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老子,老子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其著書,於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與下部第一字「德」,合為《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為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修身養性等,可以說無所不包。老子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的人生觀不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且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是《道德經》一書的中心范疇和哲學基石。《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在老子看來,修道即修德,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在社會人生領域,人們通常主張有所作為,普遍贊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老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強去「為」的;勉強去做,就會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無為的原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只是為獲得而去獲得,成功總是那麼遙遠;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順其自然而為,成功或許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子無為而為的人生觀就具有這方面的意蘊,為人處世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強,不要刻意而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強作妄為,不要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則欲速則不達。

達到「無為」的前提,就是無欲。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慾望。老子主張「少私寡慾」,反對縱欲。在他看來,慾望有其限度,一旦超過了,就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子發現事物向其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人生領域也不例外。他反復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看來,既然物極必反,人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才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那麼,限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會發生那種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在老子看來,能知足知止,就不會與他人發生矛盾,發生爭斗,因而也就不會遭人暗算,產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為自我保護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則,這一人生原則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許多人將「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知止不殆」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老子認為人類最大的禍害是人的私心慾望,修道的關鍵在於去掉人的私心慾望;去掉了私心慾望,人就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獲得幸福。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怎樣才能做到無欲呢?老子給世人提供的減少私心慾望的方法是「守靜」。老子守靜制動的思想作為人生原則,包含著極高的人生價值。根據老子的看法,為人守靜,處世從容,則能舉重若輕,化險為夷;遇事急躁,輕舉妄動,則很難有好的結果。臨事不慌,處亂不驚,鎮靜自若,以逸待勞,靜觀其變,又常常能夠勝人一籌。「寧靜致遠」,靜定生慧,靜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創意和智慧。正因為此,千百年來許多人把《道德經》中守靜制動的思想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人在社會上生活,要面對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老子在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上贊同無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據老子的看法,一個人只要無私,為他人著想,他就能夠擴張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無私利他,獲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對於爭斗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後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主張為人應寬容,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東西,隨遇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卻能穿石銷金,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他確信柔弱蘊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於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告訴人們:柔弱並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

柔弱處世是老子的高明之處,在他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後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裡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人在社會中生活,總要有所追求。老子並不反對人基於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們知足知止。在老子看來,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價值遠在名與利之上,什麼樣的名聲和財物也沒有人的生命寶貴、重要。為獲得名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老子把個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還貴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運不濟的情況下,應該放棄功名利祿,隱身保命。

從「重身輕物」、「知足知止」的觀點出發,老子進而要求那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並不主張人鋒芒畢露,勇於自我表現。他覺得鋒芒畢露對人沒有益處,應該韜光養晦,善於隱藏自己,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底細,以防不測。老子主張韜光養晦、「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並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單純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乾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鋒芒,善於隱蔽自己。在老子看來,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就會免除砍伐之禍;在社會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會得到保全。當一個人建立事業,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能及時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將會招致災禍,危及生命。老子從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勛之後,見好就收,急流勇退。這是一種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後世的國人十分服膺這一忠告,范蠡、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

老子的思想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作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後,他極為驚嘆,認為2000多年前能有這么深邃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在美國作家麥克·哈特著的《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中,老子被列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數百億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進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見《道德經》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經》各種譯本至少有40多種。在德國,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了他們的思想,升華了他們的品格。

Ⅱ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Ⅲ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Ⅳ 送男朋友什麼書比較好道德經可以么要有創意的

第一本:寫給男朋友的第一封情書 很適合,嘿嘿,下面是地址,你自己看適不適合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5/538368.shtml
第二本:窮爸爸 富爸爸 算是勵志的
http://wenku..com/view/84430b0abb68a98271fefac5.html
第三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經典中的經典,一定要讓他看完哦)
http://book.qq.com/s/book/0/17/17197/
第四本: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http://wenku..com/view/cd30c62f0066f5335a8121ed.html

以上都是不錯的書。
你的道德經也可以哦

Ⅳ 道德經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而現代人講創意,創意多無常,那是不是創意為凶有沒有這方面說法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為: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只要創意不違背常理就行吧

Ⅵ 有關老子的思想概述,要有點創意哈

三個字:道無為!慢慢悟

Ⅶ 論述題:試述老子的《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老子闡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及社會實踐,把認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對於全世界各國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從一到十六章一氣呵成,最終實現大道進入永恆的自然社會。老子以現實世界的心態來觀測自己的大道,認為不可思議,高的無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對於「太上」的解釋人們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缺乏對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認識,造成誤解。河上公注曰:「謂太古無名之君。」跟隨而來的解說多見於「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統治者。因此,把本章認為是社會政治觀,最原始的公社時期成為榜樣,對一無所知的社會還盲目崇拜,低級與高級就沒有分別了,這不是完全否定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嗎?

原始公社沒有科技力量去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緣而生處於對物質世界蒙昧時期,大腦處於無知識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無上者,傳說廣成子是至道之人,但無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無法使道生,是人類社會不具備道生的條件,我們何必把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來沒有樣榜的,非樹立一個子虛烏有的事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莊子·天運》雲: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道不能獻於君主,君主又如何擁有道呢?說明道與君主毫無關系,當然與政治觀也毫無瓜葛,君主若提倡仁、義、禮的政治觀念,自然不是道的內容,仁、義、禮所取得的政績也是人文的功勞,人類社會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緣而生,因故而滅,都與「道」有區別。至今世界所擁有的知識和學問,可以獻之於君、與之於人,知與行是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是國家、團體、個人的、而沒有完成「大道」,「大道」還等待全人類來完成,是活著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後人去完成的。人類社會文明與生命復歸正性及宇宙復歸於無極而集合性的圓滿,是不能由人類社會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區別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們。

人們把《道德經》歪曲和強行往自己學到的知識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來,還不於把自己的知識更完善一些,何必扎進《道德經》又高談闊論自己的東西,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全世界哲學已經有了扎實厚厚的基礎,應用到各領域取得了豐功偉績,如果把《道德經》實際有用的東西變為哲學,我去學哲學或許有用的多,那麼《道德經》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屬於一小片的知識而矣,在創意、夢想迅猛發展的社會,不淘汰也不屑一顧,中國傳統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國又怎麼看待中國祖先呢?

中國《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組成六爻卦,第五爻為九五之尊,第六爻為上爻,君主的父親被賜封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為君主。《周易》乾坤兩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麼叫他人尊重你,中國人關心中國文化是光榮的職責,中國的《周易》被冷落,已經失去了文化的靈魂,可是《周易》至今還再冷落中,真有悲嘆之感!話說回來,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極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講到極限的極限,具有石破天驚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無正而不行」這句話一語說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是什麼呢?有正「道」則行,「清靜為天下正」,才有了「靜曰復命」,就是自覺圓滿自我的自然觀。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類,認識自己是從物理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沒有一句脫離實際的神話,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類(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認識到這個矛盾又現實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種態度,這三種態度不會永久的,但「侮之」者(國)對《道德經》是排斥的、抵觸的,爭論不休的狀況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遠大,是全人類共同創造未來社會,而各國以自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關鍵是「悠兮其貴言。」老子闡述有限世界轉化無限世界必然性,從無限世界建設自然社會的整個過程,人類能悠閑重視整個世界的發展和進步的運動客觀規律,掌握適度必然會「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話和虛構,而「譽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懷疑態度,否定態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謂:『我自然』」。然而,這句話有針對全人類的精英階層,也是在說百姓都知道,精英階層更知道我說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類做自我檢查與批評,自我鼓足勇氣掙出枷鎖,自然完善自我(全人類)脫離苦海,向富饒、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Ⅷ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史書關於老子的記載不很清楚。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周烈王時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又說他可能就是老萊子。教材取前一種說法。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臭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而且,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反常),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但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存在嚴重的缺陷,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嚮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變稱《老子》、《老子五千文》。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大約編定於戰國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書5000餘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德道經》。道經側重講哲學,德經側重講政治和軍事。 老子,古代中國思想界的一位偉人。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千百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犖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當作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盪、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沖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孔子、列子、鬼穀子、荀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等如燦爛星空,相映生輝。其中老子、列子、鬼穀子等三數人後來考證較少。尤其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然而,其人其事僅僅在後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還是他人轉述摘載或者象《神仙傳》之類講仙闡道的稗官野史虛幻誇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後人的心目中依然迷濛著奇幻的光彩。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於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簡直就是對儒學理論一番鞭辟入裡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不論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熏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的痕跡更為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後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後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後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老子是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據說做過周朝的史官,後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孔子的學說受老子的思想影響也頗多,但多數在後世的流傳闡釋中湮沒了或被故意統一到儒家學派里了,譬如「忠恕」講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乃至儒家「仁」學里的許多說法等等。後代闡揚老子學說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距老子故鄉不遠的商丘東北一個叫蒙的地方人莊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在「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一」的逍遙自在中彎入了宿命的荒野,卻也由此走入疲於戰亂天災、等級差別和迷惘是非生死的紅塵俗世,走上一切不甘於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的人群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餘年中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煙霧彌漫的空靈蒼穹至高無上的地位。老子從此成了一個如西方世界耶穌一樣「三位一體」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導者和解脫者,又是許多神仙傳說中開天闢地的老仙。中國古代泛濫成災的傳說故事裡,老子都是天地間第一個由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人們後來按照俗世社會的構架建設了雲霄之上的神仙社會以至天宮玉闕,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的神聖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宮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眾多神仙頂禮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無職無權、逍遙自在卻具有無上法力的天仙。在紅塵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備受階層利益擠軋、疲於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厭倦名利的人頂禮膜拜的神祉、竭慮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國至今絕大多數人參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從古迄今,在中國每一個時代,每一種階層,每一類人群,每一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的傳說故事,他們各有不盡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確實無處不在,因為他確切的說己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說中國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為中國人。 我所了解的老子和《道德經》 一、關於老子的生平 對於老子的生平,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即使是見識淵博的太史公在《史記》中為老子寫傳也只能模稜兩可地採取了很不確定的說法,其中還摻雜了若干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今天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曲仁里,也就是現在的鹿邑縣,還有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約生活在前571至471年之間,可能做過周朝的守藏史,通俗一點地說,他曾經在東周王朝國家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相信這一段經歷對他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升華都有不小的幫助。在中年的時候,他因為受到王朝貴族的迫害,逃居魯國數年,歷史上說的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大致發生在這一期間(也有說孔子是到周朝向他請教的)。在天命之年,老子因為戰亂失去官職,離開東周去秦國,西行途中經過函谷關,守令尹喜請求他為自己寫一部書,老子寫下了大約五千字的文章給他,這就是今天的《道德經》,老子西去後,就一直在秦國隱居,不為世人所知。 二、關於「道」 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和指導思想是道,道本身的意思是道路,引申為方法、途徑、手段乃至規律等等,一般以為,老子的道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物質世界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二則是指物質世界的本體、實質,或者說自然界、宇宙的自身。比如說,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51章》下同),就是說人的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都要遵從自然的規律。另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可以認為這里所說的道也有宇宙本體的意思。 由此可見,老子的「道」的觀點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色彩,這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顯然具有相當進步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也必須看到,老子對什麼是道,用什麼標准來判斷道,道的表現形式有哪些,並沒有作出一個完整、明確的解釋,這就像一個向導告訴人們要向東走,卻不告訴人們哪裡是東或者如何判別哪裡是東一樣,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混亂狀態,更使自身的學說有被人篡改、利用的危險。當然,這種缺陷的根源不在於老子本身,而是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換成任何人估計也不能作出一個更圓滿的解釋。 老子在《道德經》的一開頭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起後」(14章),一方面承認道是實在的東西,可以迎之、隨之,另一方面又認為道是看不到、聽不見、講不出的東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認物質性的同時又帶有不可知論的色彩(這一點被後來的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全篇開頭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名」,那麼,你老子還寫《道德經》做什麼?你在文章中反復論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個問題。 三、關於「無為而治」 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個總結,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意思是說,天地對萬物冷漠不仁,無所恩愛,無心干預萬物,任憑他們自生自滅;聖人(一般解釋為執政者)對百姓也沒有什麼恩愛,任憑他們閑散自在,隨其作息。之所以會得出這樣今天看來似乎荒謬的結論,和老子生活的時代不無關系。春秋末年,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變革的動盪時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突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斗爭激化,諸侯之間戰亂無綉無止,所謂「春秋無義戰」,當時戰爭的慘烈、自然災害的頻繁造成人口的極度匱乏,從《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許多統治者甚至允許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結合,生下來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撫養,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增加人口。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老子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小小的官職到最後也被迫失去,淪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的混亂與黑暗。他認為統治者的強制妄為、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對下層民眾的剝削掠奪和刑罰鎮壓,無疑造成和激化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使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方法是以人道順應天道,修養生息,任百姓自我發展。應該說,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換成今時今日的市場經濟,那就是國家放任經濟生活不加干預,回到資本主義完全自由競爭的時代,那麼上個世紀20年代的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或者說,國家不管理社會事務,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聞不問、裝聾作啞,那麼國家還具有國家的職能么?還能稱之為國家么?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的政治、經濟思想還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看不到階級性的一面,或者說,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為統治者的一己私慾造成的,而沒有認識到那是階級壓迫、統治的表現形式,這樣就更談不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了。 當然,老子的政治執政理念中也有先進的一面,他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在《道德經》里並沒有對這句話做過多的說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釋--《詩經·檜風·匪風》毛傳:「亨(通「烹」)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魚則知治民矣。」意思是說,烹小魚不能老是翻動,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國家不能頻繁地擾動人民,否則百姓就會混亂。在這里,老子很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國家政策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了穩定與發展的辨證關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個社會陷入一種混亂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種盲從的危險。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無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四、關於老子的認識論 客觀地說,老子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制約,是比較輕視感覺經驗和實踐活動對認識過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章),片面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他認為凡事都不必親自體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實踐多了、久了,只能對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果起到負作用,所謂「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走得越遠,知道的就越少。這顯然是荒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社會經歷,怎麼可能寫出《道德經》中的許多見地?不經歷戰亂,安知順其自然的重要性?不親歷苛捐雜稅,安知無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56章),提倡要塞住察覺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閉馳向外界的慾望之門,只要靠「致虛」、「守靜」就可以認識道,認識世界,顯然,他把理性認識絕對化了,把感覺經驗排斥到了極其輕微甚至應該扼殺的地位,從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境地。事實上,就他自身的活動而言,都沒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觀點與要求,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違背了,既然要「塞其兌」,那又寫什麼《道德經》?讓後人自己去「致虛」、「守靜」領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國?既然感覺經驗會起負作用,那乾脆吃啞葯、刺耳目、砍掉手腳做「人棍」好了,豈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擾地去「滌除玄覽」 「致虛」、「守靜」了?

Ⅸ 道德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老子(春秋生卒年不詳)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著名哲學家尼采

老子,春秋時期頗有聲望的思想家、哲學家。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稱他像龍一樣高深莫測。他所著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數千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乃至普通平民,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因而,《道德經》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開宗典籍,同時又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基本經典,對後世影響深遠。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一最高的哲學概念,以「道」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自然」、「無為」等概念也都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道德經》的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道德經》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老子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產,在中國人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都曾發生過重大的影響。另外,作為最早流傳至西方的中國經典之一,《道德經》還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許多外國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都對老子的思想深感興趣,並從中受到啟發。當代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等,都研讀過老子的《道德經》。因此,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道德經》是一本必讀的書。

熱點內容
認識依法治企 發布:2025-05-02 02:22:53 瀏覽:542
中國刑事訴訟法290條 發布:2025-05-02 02:17:54 瀏覽:612
民事訴訟法第171 發布:2025-05-02 02:02:06 瀏覽:625
法律碩士選擇01還是F1 發布:2025-05-02 01:47:53 瀏覽:30
勞動法無故裁人是以合同 發布:2025-05-02 01:47:50 瀏覽:425
編篡民法典是黨的 發布:2025-05-02 01:36:04 瀏覽:906
潛山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2 01:34:33 瀏覽:202
神學法學醫學 發布:2025-05-02 01:33:54 瀏覽:444
網課法學老師 發布:2025-05-02 01:20:41 瀏覽:830
刑事訴訟法第30條 發布:2025-05-02 01:14:19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