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角度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① 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發揮黨的政治保證作用的高度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徵就是黨的領導。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依規管黨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四、從嚴治黨、嚴明黨紀,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改進作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旗幟鮮明、態度堅決、意志品質頑強、領導堅強有力。但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一刻不可放鬆。
五、強化「不敢腐」氛圍,逐步實現「不能腐」「不想腐」。xx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當前,要加大正風肅紀、嚴明紀律、懲治腐敗力度,使之「不敢腐」。誰在這樣的形勢下還敢頂風違紀,誰就要為之付出代價!懲是為了治,要綜合施策,加大治本力度。
②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道生法」
依法治國當然比以法治國好,因為後者只是把法律當作統治百姓的工具,但是它僅僅停留在法家的水平上,因為它還沒有解決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對此,兩千年的黃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主張,不但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還說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來源,正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據此,法律還可分為有道之法和無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無道之法「法令滋彰盜賊蜂起」(老子語)
③ 運用聯系多樣性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從聯系的角度,我們應當參考古今中外的治國經驗和教訓;從多樣性的角度講,我們不要完全模仿別人,要針對國情設置適合我們的制度!
④ 從立法執法守法角度談談如何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從立法角度看,應制定完善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指定的法律應當有執版行的權可能,有的法是惡法,有句話就是這樣說的:一個好的制度會讓壞人變成好人,有的制度卻讓好人變成了壞人,所以法律的制定不應當僅僅徒留於形式,要有實質有意義的內容。從執法方面來講,執法者應嚴格執法,依照法律執行,不能超越法律的要求執法,執法要有度,不能暴力執法,執法的方式應當適當。從守法方面來看,公民應當嚴格守法,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好公民,另外,政府應當,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加強對民眾的法律素養的培養,只有知法才能更好的守法。
⑤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難點
第一,進一步提高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 自覺性和水平。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情況 如何,涉及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昌明、文 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直接關系著黨執 政地位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整個國 家從上到下都應該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 使命感,提高實施依法治國的自覺性,提 升依法治國的水平,把憲法和法律作為一 切活動的准則。
第二,更好地規范和監督權力,保證 國家權力依法正確、有效行使。依法治國 的重點是治權、治官。任何權力不受監督 必然導致腐敗。只有權力得到有力的規范 和監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各種違法現象 ,維護黨和國家的形象。
第三,更好地完善市場經濟法治。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依法規范、 調控、監管、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依 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 要求。要注意把國家作為公權力機構和國 家作為所有者、出資人區分開來。要杜絕 權力尋租、權錢交易。保障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沿著崇尚公平正義、追求共同富裕的 方向發展。
第四,在法治的軌道上進一步發展社 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下的人民 的依法治國。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依 法治國必須以人民民主為基礎。同時,依 法治國也是建設政治文明,發展民主的保 障。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主權在民, 人民當家作主。因此,我們應該在法治的 軌道上促進民主循序漸進地發展,使人民 更好地當家作主。
第五,健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律機 制。人權是人根據其本質屬性要求應當享 有的權利,關繫到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 我國人權已經入憲,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 家神聖的職責。我們應當進一步健全人權 法律保障制度,把人民的各種權利和自由 維護好、實現好。只有這樣國家才能興盛 、社會才能和諧、人民才能幸福。
第六,完善推進科學發展的法治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 黨中央提出的戰略思想和取得的重大理論 成果。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 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 的貫徹與實施事關黨的工作大局和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它是中國社 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社 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不僅要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立法、執法、司法和法 律監督,我們還應該注意針對城鄉協調發 展、地區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經濟與對外經 濟協調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制定相關法律, 明確權利、義務和責任,推進科學發展觀 落到實處。
第七,加強社會法治,維護社會的公 平正義。厲行社會法治,維護公民的政治 、經濟、文化權利,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 ,是我們黨和國家的責任。要進一步完善 教育、勞動、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 事業、社會管理以及財政、稅收的相關立 法,盡快改變我國社會法、財政法、稅務 立法滯後的局面,防止有關部門和地方的 隨意性。切實保障公民的經濟、社會、文 化權利,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 安寧、穩定、和諧的社會基礎。
第八,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實施的領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 義法治國家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是一 個艱巨而光榮的偉大事業。共產黨的領導 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 本保證。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 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從制度上和法律 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 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 的領導作用。為了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方 略實施,建議成立依法治國領導小組,保 證黨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一步實施的組 織領導。
⑥ 從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黨中央繼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後作出的又一重大決定。四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社會總體財富實現了巨大增長,我們的各項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社會矛盾的積累,利益訴求的多樣,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尤其是面對財富存量日益階層化、改革增量逐漸邊際化的局面,再次改革的呼聲,猶如三十多年前,業已成為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但是對於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社會各界的認識不一,在切身利益面前也不可能認識統一,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法治軌道,才能保障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進。
首先,法治能夠消除改革的風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面對復雜多樣的紛爭,面對各種力量的沖撞,需要標准與權威的出現。法律作為一種共同標准與理性權威,應該深植於社會各界內心,成為各方相互博弈的邊界,成為社會達成妥協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夠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法治可以引領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實踐先行、立法附隨」的改革模式產生的弊端,法治的權威可以將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鞏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夠糾偏改革的失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法治具有的正義、平等、公開、秩序等精神價值,具有社會調整的功能,能夠檢驗改革的成效,能夠糾正改革的失誤。
民主政治的推進、市場經濟的深改、公平社會的構建、生態文明的培育,都需要強大的法治保障,越是深化各項事業改革、推進社會深刻轉型,就越是需要法治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規范權力與資本、保障人權與尊嚴,才能實現國家安穩、社會共贏。
⑦ 如何在四個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