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患身

道德經患身

發布時間: 2022-01-05 20:22:05

1. 老子講「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對比佛經老子此時證得須陀洹果了嗎他死後生在無色界天嗎

佛教《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所以,聖人說這話,是在警告世人,並不是說凡是這樣說的,都是沒證果的凡人。

老子境界與佛相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就說出宇宙真相,直接了當,真實了義!
無盡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請教時,大師說不識字。她說你連字都不識,怎麼能理解經文?大師對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乃大異之。佛祖經年說法,竟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講宇宙本體,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莊子-天下篇》也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說明物質無限可分,永遠沒有什麼最小的組成成分!佛教的世親菩薩在《唯識二十頌》里「極微與六合,一應成六分,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就闡述了當時外道學說,即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成分——「極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窺基的 《述記》中說:「東極微處無理容有餘五方處極微。」這樣一來呢,一個極微就 可以劃為六個組成部分。既然一個極微可以分做六個組成部分,則極微還能叫極 微嗎?極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無法再分的單位呀~~既然它可以分為六個組成 部分,那麼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單位,既不是最小的實體單位,那也就不是極微了 ,這就犯自教相違的毛病。你們還有什麼話說呢?
結論是: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說:最小的組成成分根本不是「實在的(客觀實在)」!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的狀態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狀態。 「妙」實際上是現量,指本來的面目和真實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狀態和屬性,佛學講「清凈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東西,外在的東西。「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里講的是認識論。佛學上的六根、六識、六塵相互關系叫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兩個字就概括完了。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正是「常無欲」的認識狀態。「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觀其妙」。《中庸》中講:「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這里的「至誠」也屬於「常無欲」的認識狀態,「知天地之化育」屬於「觀其妙」。

釋迦牟尼佛總結為:「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而老子總結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證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實存在的證悟之見證!

3、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氣用事,要有冷靜客觀的理性觀照。「毋必」,做什麼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隨順因緣,無可無不可,通權達變,法無定法。「毋固」,不要那麼固執,一條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執,吾人悉有與生俱來的我執身見,常常以我為中心劃線,以我為中心做事情,以我為中心作出種種情緒反應。其實一個君子的行為,或者一個能做成事業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別人,多滿足別人的願望,多讓別人歡喜,多體察別人的需求,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
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而《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4、「常使民無知無欲」的「無知」,是指不要有「無明」,不要有分別之「知」。因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知」就無「無明」,這是叫老百姓不要產生無明啊!這里老子說的「無知」,就是不知見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們(民)轉識成智,「常使」(開、示、悟、入)人們「知常曰明」。
「使民無知無欲」,正是佛家講的破見思惑。「知」是見惑,「欲」是思惑。見惑給人們帶來「所知障」,「思惑」給人們帶來「煩惱障」,眾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講的「無知」,不是「愚昧無知」,而是了達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大智慧之聖智。凡夫的知見,如來稱為「無明之本」,是我們不能開顯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礙。清除這種「知見」,才能脫離愚昧的「無知」。所以,佛陀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對立心識剎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續不斷,此為動不善時。事相中,把握機宜,教化開啟學人,啄啐同時,不失時機,是禪宗大師善施機教的「動善時」。孔聖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亦屬「動善時」。
居善地,心善淵:一個心凈的人,他到哪裡都是凈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就是一個真正開智慧的解脫者,他是虛懷若谷,身心很柔軟,不懂的我們就學習!
6、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佛家謂之曰「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都是一個意思。道是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說他自己只是在重復講述古聖先賢說的話,沒有一點發明創造。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

9、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一般的見識以為道家是逍遙世外或者應時而動,而這句話說明: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為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終日行而不離輜重」是說志在聖賢的人們,始終要戒慎恐懼,隨時隨地存著濟世救人的責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種地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素樸;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自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這里的「榮觀」的「觀」字,是破音字,應作古代建築物的「觀」字讀,不可作觀看的「觀」字來讀。「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靜的意思。
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真正的無為,為而無為,無為而為,心不染著。表面上熱忱的做,心裡若無其事。無為不是消極避世,不做事情;也不僅僅只是遵循自然規律,應時而動。孔子,聖人也,「只其不可為而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為」嘛。這真是曲解聖人本意,金剛經上也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雖入聖程度不一,卻都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也即金剛經上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說法教化雖與我們不同,但也是隨緣示教,見機說法(隨西方人的根機因緣:那個時候西方就那個層次的環境和文明程度,沒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最後主動捨生取義,為眾生贖罪。 看來,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對立」的聖者,因他知道眾生一體,否則怎肯舍掉自己身軀;倘若眾生不是一體,眾生又怎麼會因耶穌贖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斷真正的聖者無為,根本的標準是「心地」!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
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道是無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實相也是無所不在、超越時空。不必到遠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凈土,因為我當下就在道的懷抱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呢?!我不必打開窗戶,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後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樣都能夠見到天道。不為而成就是來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雲:「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說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體和客體同為道的不同層面,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離開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註定是枉功勞形了不可得。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
煩惱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礙覆蓋。菩薩的我執、法執破除了,就到無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維摩詰經》上講不二法門,唯有維摩詰「默然無言」,大智文殊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金剛經》講:「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信心銘》曰:「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莊子·天道》中桓公與輪扁的對白說得很明確。「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確,這樁公案中「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證者所知。輪扁以得心應手的體證體悟,體現出心手一相無礙相通,而二相的語言要表達一相的得心應手,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正說明了二相的極性「有欲認識」只能「觀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無欲認識」才能「觀其妙」(得心應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朴實、厚朴)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和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脫百姓的二元對立觀念之束縛,要教化百姓認識「有欲認識」方法不對,放縱感官享樂不對,不要極化人們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亂」。所以,聖人化民,將百姓從有欲中解救出來,入無欲的自由解脫,莊子稱為「逍遙游」。
自古以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眾生或是攝化眾生,不是要越展現世智辯聰,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來越聰明、越厲害,因為這是人類自我越膨脹。將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為解脫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讓你返璞歸真,回到敦厚、朴實、忠厚、老實的本性。
「民之難治」為什麼百姓會難治理呢?「以其智多」因為智巧偽詐、世智辯聰,錯誤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來越狡猾,越會鑽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錯誤的教育教導出來。「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如果是用世間思維、世智辯聰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賊,會越治越亂。這樣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質量,離道越遠。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為普度眾生;儉是淡泊寡慾,是清凈心;不敢為天下先是因為體會整個法界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當悟道之後,就是「不與眾生爭」,而且會甘心居眾人之後。
老子的三寶,正是佛家所說的利樂有情(「慈」)、庄嚴佛土(「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敢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明「無明」。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有講到最深的,但是當我講出這些,一樣我又被攻擊!說:「人家經典不是這樣講!」好啊!隨便啊!佛陀所講的十二緣起,是在探討第一因,到最後是來到「無明」,我在《阿含經》課程裡面有提到,所有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問題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你認為你很行,我很有學問、知識很高,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一方面因為你是在無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裡面,但是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麻痹的情況裡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同理。

17、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怨以和來解,和後仍有餘怨,這不是最好的辦法,故稱不上為善。因為,和解是兩相調諧,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體不分,才無有怨,何談余怨。老子要人們體道一相,無怨可和,才是為善。老子主張「報怨以德」,佛陀主張「若人捶詈,同於贊揚」,和怨要以無怨為「和」,「若人捶詈」(打罵),要以贊揚視之,自然與道不遠。「故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者,有債主之契據(合同),卻無有債權之索還心。佛家稱作三輪體空(債權、債務和債物,當體皆空,本無自性),無施可施。施不求報,亦無求報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體道,三輪體空,無人無物,何有責人之說?有德之人體道之一相(「有德司契」),無求無索,無人無我,在生活中盡是奉獻施與,「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無德之人二相執著,識心分別,故像追索租稅一樣攀緣攝取,極性極化,人我對立,順喜逆瞋,私慾情念不息,親疏遠近熾然,差別對待分明,違背天道平等,與「道」之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相異。

金剛經雲: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於相不著,於人不著,自然不苛責於人。

2. 老子的「貴大患若身」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人的喜好貪欲大部分都是基於身體的,五色五欲,如果能淡化身體的享受才能進入老子描繪的境界

3.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該句出自《老子·十三章》,意思是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原文節選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道德經患身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4. 道德經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大患指的是什麼

任法融道長的解釋:「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只有把「何患」的原因找到了,問題才能解決。什麼意思?還是人造的麻煩。人為什麼會造麻煩?因為人「唯我獨尊」,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為了自己的享受把生態破壞了。怎麼破壞了呢?獵殺動物啊,亂砍林木啊,破壞水源啊,這就是人唯我獨尊,把自然破壞了。表象上看就是這個問題。比如說一些地方搞發展,是為了見錢,見錢是弊比利大。你見了錢了、發達了,但是把生態環境破壞了,這就是得不償失。所以人間社會就是這樣引起的自然不平衡。所以說「天人合一」,由人而看天道,天道變化了。為什麼古人說一句話,「國正天下順」,人的心好了,國就順了,就這個道理。
何謂「寵辱若驚」?蓋以寵為後起之榮,非本來之貴,故曰「寵為下」。但常人之情,營營於得失,故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其曰「貴大患若身」者何?殆謂人因有身,所以有患。若無吾身,患從何來?凡人當道未成時,不得不留身以為修煉之具,一到脫殼飛升,有神無氣,何禍之可加哉?既留形住世,萬緣頓滅,一真內含,雖運游四境,亦來去自如,又何大患之有?世之修士,欲成千萬年之神,為千萬人之望,造非常之業,建不朽之功,須一言一行,不稍放肆,即貴其身而身存,乃可以為天下所寄命者;一動一靜,毫不敢輕,即愛其身而身在,乃可為天下所託賴者。如莘野久耕,而三聘抒忱,慨然以堯舜居民自任;南陽高卧,而幾經束帛,儼然以鼎足三分為能。所謂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非斯人其誰與歸?彼自私其身,而高蹈遠引,不思以道濟天下,使天下共游於大道之中者,相去亦遠矣。
此言人身自有良貴,不待外求,有非勢位之榮可比者。人能從此修持,努力不懈——古雲「辛苦二三載,快樂千萬年」,洵不誣也,有何寵辱之驚,貴患之慨耶?學者大道未得時,必賴此身以為修煉,若區區以衣服飲食、富貴榮華為養身之要,則凡身既重,而先天真身未有不因之而損者。先天真身既損,而後天凡身亦斷難久存焉。此凡夫之所以愛其身而竟喪其身也。惟至人知一切事情,皆屬幻化之端,有生滅相,不可認以為真,惟我先天元氣,才是我生身之本,可以一世,可以百世,可以千萬年。若無此個真修,則凡身從何而有?此為人身內之身,存之則生,失之則死;散之則物,凝之則仙,不可一息偶離者也。太上教人兢兢致慎,不敢一事怠忽,不敢一念游移,更不敢與人爭強角勝,惟恬淡自適,清凈無塵,以自適其天而已。雖未出身加民,而芸芸赤子,早已慶安全於方寸。斯人不出如蒼生何?民之仰望者,深且切矣。所謂不以一己之樂為樂,而以天下之樂為樂,不以一己之憂為憂,而以天下之憂為憂,其寄託為何如哉?

5. 老子的「及吾無身,又有何患」是什麼意思

原文: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6.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是什麼意思啊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的意思是: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

出自:《老子·十三章》,作者:春秋-老子。

原段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寵和辱 , 都是驚恐現象 , 可是留下了大憂患 , 總是由於人的自身概念。何以見得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現象呢 ? 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得驚恐。什麼叫留下大憂患總是由於人的自身 概念?

人們所以有患得患失的大憂患 , 是因為人們只顧自身私念 , 如果人們不顧自身私念 , 人們還會有什麼憂患呢 ? 所以 , 人能重視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 ,才可以把天下委寄於他 ; 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 , 才可以把天下託付於他。

(6)道德經患身擴展閱讀: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出處《老子》介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

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7. 老子的「貴大患若身」是什麼意思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道德經》第十三章
對於這一章的解釋有很多的分歧,一種解釋認為是:寵和辱 , 都是驚恐現象 , 可是留下了大憂患 , 總是由於人的自身概念。
一種解釋認為:得到尊崇或者失去尊崇都要有所警惕,處於尊貴的位置而擁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自我」的意識。

兩者的解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個是泛化的解釋,一個是針對處於侯王將相尊貴地位的人的角度來解釋的。但是不管怎樣的解釋,他們都是對老子這個觀點的同意。他們認為老子這樣的觀點是符合「道」的,是被人們所能夠接受的!
在蘇轍的解釋為「古之達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是以遺寵而辱不及,亡心身而患不至。」
也就是說,世人皆願受寵而懼辱,唯明白通達的人寵辱若驚而求無為,貴大患若身而求「百姓之心」。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說到「無為」的觀念。人們總認為老子的無為是一種出世的概念,其實老子的無為更多的講的是入世的行為准則。他不希望人們處於高位而忘記了「不敢為天下先」的教導。不希望人們處於俗位,還自以為「昭昭」與「察察」。老子希望人們都能夠像水一樣的謙卑、無私。如果一心為自己著想的話就不可能「成其私」只會讓自己陷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的禍患之中。

所以我認為老子說的這句話,就是要告訴人們兩個道理。寵辱不驚,就是要人們學會站在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一種境況。不管現在你是得寵的還是失寵的,你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當得寵時,你要學會站在眾人的後面,將自己的光芒隱去。當自己失寵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讓自己進入一種無明的狀態之中。要明白世事皆變化。在眾人都「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的昏昏狀態中,你要「獨頑且鄙」依舊保持自己的高尚的品格。

貴大患若身: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將自己看的很重,這樣自私的念頭只會給你招致災禍。當你事事以自己為中心的時候,就像讓禍患時時尾隨在自己的身邊,像一個定時炸彈。你的時刻謹防他爆炸。所以我們應該將自己貴身的那股力量,運用到為社會為他人的事業中。真正的幸福才會跟隨在我們的身邊。就像老子講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 成其私。」當你不為自己著想的時候,什麼好的事情自然就來到了你的身邊!

8. 道德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的引語

此章與十三章同樣,是講人之尊嚴的。十三章是以寵辱榮患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說明人要自重、自愛。這一章是以名與貨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也是要人自重、自愛。老子宣傳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9. 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是什麼意思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老子·十三章》
對於「 吾所以有大患者 ,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 」 這句話 , 如果我們把老子的原文抄全 ,這一句則是「 寵辱若驚 , 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 寵為下 , 得知若驚 , 失之若驚 , 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 吾所以有大患者 ,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 , 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 , 若可托天下。 」
其中的吾指的是芸芸眾生。這一段把它翻譯過來則是說 : 「寵和辱 , 都是驚恐現象 , 可是留下了大憂患 , 總是由於人的自身概念。何以見得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現象呢 ? 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得驚恐。什麼叫留下大憂患總是由於人的自身 概念? 人們所以有患得患失的大憂患 , 是因為人們只顧自身私念 , 如果人們不顧自身私念 , 人們還會有什麼憂患呢 ? 所以 , 人能重視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 ,才可以把天下委寄於他 ; 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 , 才可以把天下託付於他。」

熱點內容
道德風險低 發布:2025-05-01 20:25:21 瀏覽:479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
護士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20:04:19 瀏覽:630
訴訟法二百五十三條利息 發布:2025-05-01 20:01:34 瀏覽:411
拍大板刑法 發布:2025-05-01 19:41:15 瀏覽:574
勞動法明顯偏向勞動者的體現 發布:2025-05-01 19:25:02 瀏覽:166
合同法中來往文函的有效期 發布:2025-05-01 19:21:32 瀏覽:812
法院認可的借條 發布:2025-05-01 18:56:48 瀏覽:982
勞動法15歲當倉庫管理員 發布:2025-05-01 18:48:06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