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作用不
㈠ 立法解釋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立法解釋是一種完善補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於立法和法律實施之間促進法律 實施的一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立法解釋對於衡量是否為違法行為具有決斷作用。具體說立法解釋有以下作用:
完善法律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一般規則,有些規定只能是概念性、原則性的,具體操作起來,有些界限不好把握。而一些規則性條文,也會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用語不夠准確,條文多歧義,含糊不清的問題。通過對法律的解釋,可以將條文准確化,充分闡明法律條文的意義,明確行為界限,將原則性的東西具體化,彌補不周全的地方,從而使法。針對法律在實踐中暴露的問題,通過立法解釋。
補充法律
法律是在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下制定的,不免帶有時空的局限性,所以有些法律規定本來就可能不很周全,有些可能有遺漏,有的法律會隨新的社會關系出現而變得殘缺甚至過時,通過法律解釋,使不周全的法律得以周全,有遺漏的法得以填補,並可以根據新的社會關系,對法律條文作比立法原意更廣的擴充解釋或轉義解釋,便某些詞語和句子更富有包容性,而不用正式補充修改法律,使之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修改法律
在有些情況下,立法解釋實質上起著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法律原意,賦予那些已不適應客觀現實的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有些法律條文修改起來非常困難,而不修改又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有時只有通過解釋來打破窘境。當然,通過解釋改變法律條文的原意必須十分慎重,應嚴格遵守解釋規則,符合語詞與邏輯規范。
立法解釋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能公開允許和提倡以解釋法律來代替修改法律,否則會對法制的權威和統一產生不利影響。解釋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國外修改法律是議會的權力,解釋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雖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釋法律,但是它可解釋憲法,就無權修改憲法。顯然允許以解釋來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裁斷違法行為
法律解釋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實際上起著對違法行為的裁決作用。法律解釋往往是就某個具體問題或案件是否合乎法律而提出,而很少作一般抽象解釋,針對具體案件解釋的結果,就必然是對某種或某類行為是否違法作出判斷,從而制止違法行為。彭真同志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法律的職責,如果兩方對法律的理解發生了分歧和爭執,常委會一解釋,必然肯定一方、否定一方,所以法律解釋也包括有監督的意思在內。」解釋法律實質上能起到裁決違法行為,監督、保障法律實施的作用。
㈡ 行政立法的作用
行政立法是我國的主要立法活動。它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既要依法保護公民、法人的版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權,又要維護行政機關的權威和保證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合法權力,對於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一)行政立法是政府「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標志(二)行政立法是實現民主與法制的統一,法與權的統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的要求(三)行政立法是進一步加強政權建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理順各級政府部門之間關系的需要——中華法律學習網 www.1000fl.com
㈢ 立法解釋的作用
立法解釋是一種完善補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於立法和法律實施之間促進法律 實施的一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立法解釋對於衡量是否為違法行為具有決斷作用。具體說立法解釋有以下作用: 在有些情況下,立法解釋實質上起著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法律原意,賦予那些已不適應客觀現實的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有些法律條文修改起來非常困難,而不修改又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有時只有通過解釋來打破窘境。當然,通過解釋改變法律條文的原意必須十分慎重,應嚴格遵守解釋規則,符合語詞與邏輯規范。
立法解釋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能公開允許和提倡以解釋法律來代替修改法律,否則會對法制的權威和統一產生不利影響。解釋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國外修改法律是議會的權力,解釋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雖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釋法律,但是它可解釋憲法,就無權修改憲法。顯然允許以解釋來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這是一項特殊的立法解釋,與其他法律解釋不同的是,憲法解釋機關的專一性。它不存在對憲法的立法解釋和執法解釋的區分問題,對憲法的解釋都是立法性解釋,具有最高權威。憲法解釋只能由一個專門的最權威的機關來實行。憲法解釋機關專一性,並不意味著只能由立法機關進行解釋,相反,在西方國家,有權解釋憲法往往不是議會,而是最高法院或者憲法監督委員會。在我國,解釋憲法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此外,任何人或組織都無權對憲法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憲法解釋的必要。解釋憲法是憲法實施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因為:憲法雖然有些規則條文,但條文含有更多的原則性。由於原則的特點是概括性,其含義比較模糊和不確定,實施起來就特別需要解釋。同時,憲法與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長的適用時效,就是說,憲法需經得起歷史發展的考驗。一部好的、穩定的憲法,要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除了憲法制定得好以外,充分運用憲法解釋是一門重要技術。可見,要實現憲法規范的直接適用性和規范性,使憲法具有較強的適應現實能力,憲法解釋是不可缺少的。
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一體。解釋憲法就是為了使憲法得到適用實施。憲法實施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按憲法原則精神去制定法律和規范,從而保障憲法得以落實。所在,實施憲法的關鍵是監督審查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的原則精神一致。而要審查判斷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一致的前提,就要闡明憲法條文的含義。所以,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不能分開的,各國情況大致如此。美國和日本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德國和法國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憲法法院和憲法委員會進行。我國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
憲法解釋一般是因憲法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起,通常不是事先抽象解釋,而是事後的,隨具體案件進行的。就憲法中原則性條文的立法精神、含義、行為的界限作出確定的說明,使人們能根據這個說明准確判斷某一行為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憲法。 這里的法律是狹義的,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律從它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看,處於中間層次,上有憲法,下有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它的這種地位決定法律解釋的重要性和廣泛性。法律對社會規范的廣泛性和它承上啟下的地位,決定法律規范有雙重特點。一方面,對社會行為作出具體規定,能直接適用,這是些規則性條文。實踐中,對規則性條文提出的解釋,大量屬於法律實施中對條文理解不同和具體應用性解釋。這主要由司法和行政部門解釋。有些法律不是由司法和行政機關執行,而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其工作機關直接實施的,如選舉法、代表法、議事規則和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實施中的具體問題,一般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或法制工作委員會解答。在法律的規則性條文中,也有少量涉及到明確法律界限、含義和補充意義的解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立法解釋。另一方面,由於法律適用廣泛性要考慮各地方、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和技術性問題,法律有時只能作比較原則的規定,因而有些原則性條文的適用往往需要解釋。這些條文適用大多又是間接的,它依賴於其他法規和實施細則來落實。法規和實施細則與法律不協調和矛盾時、需要對法律進行解釋。這方面的解釋主要是立法解釋。通過解釋。以確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立法原則、精神。
對法律的立法解釋權,憲法明確規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所以在法律的附則中一般不規定解釋權條款(許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有解釋權條款),常委會也很少將法律解釋權授予他人。由於對法律解釋權缺乏充分認識,加上兩個月一次常委會難以適應實際中經常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實踐中,不管是對法律條文界限的闡明,還是法律適用中的具體理解問題的解釋;都由執法部門和法工委進行。於是,不斷有學者批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失職,最高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法工委解釋越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應重視解決這個問題,行使立法解釋權。解決這個問題有個相關的技術問題,就是區分法律解釋和法律實施中具體問題解答的界限。當然,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的絕對界限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大常委會能做到對一些重要的,特別是對有關國家機關和組織提交的對法律條文意義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解釋就可以。 國務院承擔兩種法律解釋任務,一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在實施中對具體問題所作的解釋叫行政解釋。另一種是國務院對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所作的解釋,叫立法解釋。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後者。大量的行政法規是基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能而制定,一般比較具體,可直接執行,它不需要再制定具體規章或法規來貫徹實施,操作性比較強,因而需要作的立法解釋較少一些。但實際上,由於立法的指導思想、經驗和技術等問題,一些法規制定得比較粗,因而也需要國務院大力加強對行政法規的解釋。
對行政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法律解釋體制的推論,毫無疑問是屬於國務院的。根據現行的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情況看,凡國務院自行制定頒布的法規,有些在附則中明文規定由國務院解釋;有的沒有規定由誰解釋;有些主要涉及部門管理和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明確授權由部門進行解釋;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在附則中明確該條例由證券委員會負責解釋。如果是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頒布的法規,大多都規定由制定部門解釋。凡沒有明確授權部門解釋的行政法規,都由國務院解釋。 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由省級人大常委會統一行使。因為,這里的地方性法規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和它的常委會制定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制定的法規;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然而,在實踐中,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並不是這么統一的。地方性法規對法規解釋權現有四種情況:一是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法中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二是在法規附則中規定法規解釋權屬人大常委會;三是在法規的附則中沒有規定解釋權條款;四是將法規解釋權明確授予其它國家機關行使。筆者認為,不管在專門法規還是在具體法規中有沒有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它都是屬於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所以,如果不是對某一法規解釋權進行授權,地方人大制定法規時,可以不必規定解釋權條款。對解釋權進行授權的,現在一般有這幾種情況:對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一般明確規定解釋權屬於該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如貴州省的自治法規都對此作了規定。對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市的法規的解釋權,有的地方在制定法規程序的規定中,或者在具體法規中規定,由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行使,如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的法規制定程序法作了此規定。有的地方規定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只有法規應用問題的解釋權,如寧夏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中有些規定。而四川省對成都、重慶兩市制定的法規,有的附則中規定解釋權是市人大常委會,有的規定解釋權是市人民政府,有的規定為市政府的某個部門。有的地方將常委會議事規則的解釋權授予給主任會議,將常委會聯系代表工作條例的解釋權授予給省人大代表工作委員會,有的直接將解釋權授予給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各地實際做法很不一致。
㈣ 立法的作用是什麼
來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源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立法的作用如下:
⑴ 立法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⑵ 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⑶ 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⑷ 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⑸ 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㈤ 立法的意義
立法的意義:
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回政答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㈥ 關於憲法在立法中的作用是什麼
憲法規定了完善的立法體制與具體規劃。
憲法作用:
1、憲法保障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版義現代權化建設。
2、憲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3、憲法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4、憲法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6)立法作用不擴展閱讀:
1、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其他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3、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4、憲法是最高行為准則;
5、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
㈦ 立法機關的作用
一般來講,立法學者們認為,立法機關的作用分為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也稱為直按作用和間接作用)。主要作用包括:制定法律,監督政府,教育公眾,代表選民(選區或國家),這四項作用也稱為立法功能、監督功能、教育功能、代表功能。次要作用包括司法功能和領導選舉功能。 立法機關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議員的教育。各國議員多為選舉產生,其政治水準和文化素養參差不齊,有些議員被選入立法機關後,可通過討論政策、審議法案、進行辯論、聽證、質詢、彈劾、表決等,受到教育,提高自己。
第二:對法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教育。法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無論是個人、法人還是其他社會組織,對與自己有關的立法特別關注。立法機關在審議這類法案時,如能公正、客觀地擺事實、講道理,闡明每一條款的立法理由,同時認真考慮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要求和其他意見,無疑將對利害關系人產生影響。使他們明瞭整個立法過程、動機和目的,了解法案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原則和方法,看到或感到法案考慮或者體現了他們的正當利益和要求,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教育。
第三:對公眾的教育。現代的民主立法特別強調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強調立法機關若無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應一律公開活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立法機關的活動通過廣播、電視等迅速傳播給公眾,使更多的人有條件及時了解立法機關的各項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立法機關若能真正代表民意,依法行使職權,秉公立法、彈劾、質詢、聽證、制定政策、審查預算、任免官員等,勢必會樹立公眾對國家的信心。弘揚正氣,宣傳正義,針砭時弊,罷免貪官,都會為公眾樹立良好的道德與法律榜樣,促使公眾自覺地遵紀守法。美國尼克松「水門事件」的處理,日本「利庫路特丑聞」的揭露等,都收到了空頭說教所不能比擬的教育效果。 立法機關是代議機關,無論是代表選民、選區還是代表國家,它都具有代表的功能。從一般意義上講,立法機關更多地應代表選舉它的選民或選區。這就要求,它要通過議員或其他人員、其他渠道,廣泛聽取選民的意見和要求,及時了解選區的情況,經常開展立法等活動,把人民的意志統一起來制定為法律,用法律和政策來協調各方面的利益,真正體現並保障人民的權益。
㈧ 憲法在立法的作用
1、憲法是其他法律抄的立法基礎,其他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3、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4、憲法是最高行為准則;
5、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也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本質上同普通法律一致。
(8)立法作用不擴展閱讀:
憲法在內容上所具有的國家根本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憲法的法律地位高於普通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是制定普通法的基礎,普通法的內容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與憲法內容相抵觸的法律無效。
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為近、現代實行憲政制度的國家所公認,許多國家的憲法都明確規定了這一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明確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務。它是國家的基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㈨ 什麼叫立法意義
立法的意義是什麼
⑴ 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⑵ 掌握國內家政權的階級必容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⑶ 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⑷ 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⑸ 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㈩ 關於憲法在立法中的作用,哪一項不正確
.憲法在立法中的作用(1)憲法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目標。(2)憲法確立了立法的統一基礎。(3)合理的法律體系的建立是實現憲法的基本形式之一。(4)憲法規定了解決法律體系內部沖突的基本機制。(5)憲法是立法體制發展與完善的基礎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