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像燭光
①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道德像燭光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② 什麼是道怎麼得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可以遵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智就是知識,也就是對可道之道的知識(能夠表達為規則和既定程序的知識),而智慧則是對不可道之大道的親近
③ 急求那句什麼「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麼,是什麼節目裡面的,急求!
這一切的背後是良心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出處:
出自中內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3)道德像燭光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④ 道德是什麼
你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嗎?你會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嗎?你會闖紅燈嗎?你會為了贏得競爭而不擇手段嗎?你會覺得誠實吃虧嗎?關鍵得看每個人的道德素養!?道德是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中尋找歸宿時碰撞出的美麗火花,是萌發在人們心中等待瞬間綻放的幼苗。道德可以很小,一個溫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謙讓,一縷淡淡的微笑和一場真誠的對白都可以使人們感到道德的存在。它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僅僅伸出友誼之手即可,簡單到輕抬自己的雙腳讓稚嫩的小草免於踐踏。「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無論是驕陽酷暑還是瓢潑大雨,停車場永遠是我們的舞台!」一位交通志願者樸素的話打動了很多人。道德就像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每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我相信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的觸手可及。道德是石,敲出星星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的燈,引你走向成功的彼岸。是的,只有生命常青,希望常在,道德才能綻放出永恆的絢爛,將道德之光灑向人間,飄進每一個人的心中。道德可以很大,可以胸懷天下,博愛萬物;道德可能很難,難到你必須跨過溝溝坎坎,難到你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的生命!南方災、火車出軌、汶川地震……哪裡有災難、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他的身影。當我們聽到總理說「早一秒鍾就可能救活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絕不會放鬆」時,當我們看到他爬上破損的建築,滿含熱淚地安撫流淚的孩子,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著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泥濘的道路上前行,看著他流著悲痛的淚水向死難的學生深深地三鞠躬……人的一生中有一些道德超越了個人,是為了國家民族而犧牲自我,甚至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獻身,這是人生之大德,是我們應該終生追求的目標!然而,也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家人正在飯桌前享受著天倫之樂,電視上剛好播放著一個年輕人為救助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子而讓自己纏上官司。媽媽教育「兒子,如果你遇到了可千萬不要這么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兒子困惑的望著媽媽。難道我們能因為正義青年的不幸而泯滅道德?不,不能!道德,需要的是別人不願做的事,我做;別人不理解的時候,我堅持;別人不注意或放棄的情況下,我繼續!只有這樣勇於行動,勇於堅持,勇於克服惰性,「勿以善小而不為」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堅持不懈、恪守原則的人。現代的青少年,必須摒棄明哲保身的觀念,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勇於接納他人,跨過金錢與名利的柵欄,摒棄拜金主義。這樣才能使道德之花越來越絢麗,使道德之光灑遍每一個角落。
⑤ 道德像什麼
像雷鋒
⑥ 有關道德的排比句
道德就像花兒的花瓣, 沒有了花瓣,花兒不再美麗;道德就像一版支筆的筆芯權 沒有了筆芯 筆便沒有了價值;道德就像明星的天賦 他們沒有了天賦 也便一無所有。道德是評價一個人修養的尺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 ,是人生操行的標准 。
⑦ 請問: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出自那首詩.謝謝
《二十一史彈詞》
作者:楊慎
原文如下: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譯文如下: 論道德,遠古的三皇五帝最好,論功名,後來就有夏、商、周三朝。
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紛爭了很多年,短短的一瞬間就經歷了興亡變遷。
史書上那些王侯將相的姓名,早已變成北邙山下無數荒墳野丘。
就好比,前人播種,自然有後人來收割,歷史上的龍爭虎鬥又有什麼好談論的。
(7)道德像燭光擴展閱讀:
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為明楊慎(號升庵)所作。
明人所作詞話,現存不多,短篇者有《清平山堂話本》中之「快嘴李翠蓮記」一種。
近年在嘉定又發現明代中葉成化刊本說唱詞話十三種;長篇除諸聖鄰大唐秦王詞話外,即此楊氏之擬作。
全書分兩卷,析為十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
其十字句式乃源於元代詞話及明代的寶卷,實為有清北方鼓兒詞之句型。
楊氏之作,開文人擬作俗文學之先例、乃有不少學者及文人加以評注、改作或續作。
評注者有程仲秩旁註本;董世顯、朱璣評訂本;張三異、孫德威輯注本;傳至江南後乃改稱《二十一史彈詞》。
而梁辰魚又有江東廿一史彈詞的改作本,今不存。續作者有陳忱續廿一史彈詞、顧彩第十一段錦彈詞、金諾明史彈詞、張三異明史彈詞、古木散人明末彈詞等。
⑧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具體是指的什麼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中的「一」具體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這也是老子主張的道的精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曾經得到過道的,天因為得到道而變得清朗,大地因為得到道而變得寧靜遼闊。
(8)道德像燭光擴展閱讀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
總而言之,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⑨ 關於道德的排比句
道德就像花兒的花瓣 沒有了花瓣 花兒不再美麗;道德就像一支筆的筆芯 沒有了筆芯 筆便沒有了價值;道德就像明星的天賦 他們沒有了天賦 也便一無所有。
⑩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這話出自哪裡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這句話應該是出自了魯迅相關文集以及書籍,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