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律和道德的
Ⅰ 關於法律道德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一切行為都要按照法律進行規范,一切行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手段,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制性。它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了後有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它對人的行為和行動的規范,是通過限制人的某些具體行為,來達到目的。
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規范人的行為,只要人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法律,沒有違反法律的某些條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們平常所說的,我沒有違法,你對我如何辦。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從法治的角度來講,人們如果都不違法了,都能夠按照法律的規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為也就規范了。如果從市場經濟來說,也就運行有序了。
而道德是通過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道理、准則來激發人的內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覺接受社會公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品德操守,達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能力、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整體素質的目的.
所以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僅僅能夠做到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操守的人,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公德的人,一個具有較高品行的人,一個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強,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畢竟法律是對哪些沒有道德、沒有職業操守、沒有社會公德並且其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接受程度的行為的懲罰。
Ⅱ 關於道德和法律的問題有哪些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在看「焦點訪談」時,常常看到記者們為了掌握事情內幕而採取偷拍的方式,將其公之於眾。我想:站在世俗的角度看,這的確是大快人心,懲惡揚善;但是從道德角度看,又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不合道義。我還曾一度認為,這種行為正在法律上也未必站的住腳。但事實上,所謂「法不容情」,在大眾傳播這一特殊領域,法律和道德常常與傳媒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
民法上規定,公民的肖像權不得受侵犯,任何人不能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但又特別指出,在新聞報紙中,采訪或爆光不文明現象而使用公民肖像的行為,是不違法的。由此看來,「焦點訪談」的做法是合法的,但的確是不喝道德標準的。法律是國家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實施的,任何自然人和單位人都必須遵守。而道德只是人們自覺形成的某些行為共同意識,較之法律而言,自然少了一些約束力,也就不強制人們去執行。作為大眾傳播這一職業,必然要遵守法律;而出於一種敬業、責任之心,有時必然和傳統道德發生沖撞。
這里我想到老師曾提到一個——記者雨中拍行人落坑。很多人指責這名記者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也有不少人說他是很敬業的。事實上,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當時這名記者選擇僅僅立一個牌子在坑邊了事,那麼知情者大概又要指責說他「缺少敬業精神」了。要評價一種方法的運用是否正確和合理,我以為,應當以結果的實現情況為標准,無疑,這名記者雨中等候很多小時的報道引起了極大反響,結果要比僅僅立一個牌子明顯的多了。所以我認為,每個職業都有其特殊性,大眾傳播尤其如此。既然道德本身給了人們足夠的空間去選擇完全遵守還是適當違背,那麼為了正當的職業目的而無傷大雅的違背一點道德是無可厚非的。否則,我們將失去無數得到事實真相的機會,而傳播也失去了存在的真正價值。
但是,不是說只要是事實,我們傳媒就一定有義務要人們完全了解,甚至為了這而不惜放棄到底、不顧法律。法律是一切權利和義務的基礎。香港媒體有很多都忽略了這一點,尤其是那些狗仔隊、八卦小報,今日爆料「某某明星卸妝後慘不忍睹」,明天又是「某某與某某在地鐵偷吻」,後天再來「某某女星整容前的照片」,花樣百出。這些都是明星的私人空間,是明星人身權的一部分,無論從道德還是從法律上,都是絕不被允許侵犯的。所以香港的明星活的極為辛苦,連偷偷搔個癢也要保持最優美的姿勢。這些八卦新聞無疑只是為了迎合人們好奇、好趣的心理,從而鼓足自己的腰包,但他們的行為已經使報道走向了一種病態的極端,也給明星的心理和身體帶來惡劣極大的壓力。
總之,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法律與道德在大眾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作為傳媒工作者,我認為,必須作到嚴格遵守法律;同時,進可能的不違背道德准則——至於這個程度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在心中有一個准確的天平。
Ⅲ 關於道德和法律的名言
1、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人類思想進步。——傑弗遜
2、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3、人類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
4、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5、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者。
6、在**的喧囂聲中,法律的聲音顯得太微弱。
7、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8、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9、能夠自由地形成習慣的人,在一生中能夠做更多的事。習慣是技術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
10、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追求美的理想這兩者常常統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11、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
12、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13、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14、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15、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16、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17、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
18、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
19、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20、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21、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
2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23、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
24、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
Ⅳ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名句
1)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 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諺語
3) 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
4) 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朴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道德。——蘇霍姆林斯基
5) 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些喝酒上了癮的,是因為做了錯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責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葯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妓女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爾斯泰
6)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7) 美德對於每個人,都是善;不道德對於每個人,都是惡。——莎甫慈伯利
8) 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伏爾泰
9) 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蘇霍姆林斯基
10)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11)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12) 忍耐——肉體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氣的混合。——哈代
13) 如果不去加強並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14)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15) 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德謨克里特
16) 如果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烏申斯基
17)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結《自箴》
18) 商人不言商是不道德的。——佚名
19) 社會和自然的區別就在於,社會是有一定道德目標的。——赫胥黎
20) 你們卑鄙的人類就是這樣——老是扯謊,老是自以為具有那些實在不具備的美德,卻否認那些較高等動物具有它們(其實只有它們才具備)。野獸從來沒有干過一樁殘酷的事情——這是有道德的動物的專利。一隻野獸叫旁的東西受痛苦是出於無意的,這就沒什麼不對,因為對它來說,根本就漢有「不對」的事情,它叫旁的東西受苦痛,並不是出於高興——只有人才這么干。這就是受了人那種亂七八糟的道德心的鼓舞。——馬克吐溫
Ⅳ 下列關於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表述中,錯誤的是:
正確答案:C
在法理學中違反道德的行為並不一定是違法行為,違法的行為也並不一定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因為法律中除了一些道德性的規范以外,還有一些技術性的規定,違反了技術性的規定並不違法。
Ⅵ 關於道德和法律
這句話是錯誤的 如果這抄句話是對的 那麼道德不就等同於法律了??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Ⅶ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7)關於法律和道德的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Ⅷ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