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民政治參與實施科學立法意義

公民政治參與實施科學立法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1-07 04:48:49

1.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公民參與的重要意義

在「依法行政」已經成為行政行為准則的今天,廣州市民以「拍違」的形式參與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質疑。作者通過對公民參與行政管理法律現狀的分析,指出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建設,為改革時期涌現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保障。 公民參與行政管理在近年已不是新鮮話題,學界及管理層對此給與了足夠重視,相關實踐也有了長足發展。調動廣大公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對於變「強制行政」為「服務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最大程度地減少失誤,加強行政監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廣州市公安局2003年7月11日發布《關於獎勵市民拍攝交通違章的通告》(穗公[2003]278號)稱:「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消除交通事故隱患,充分調動群眾參與交通管理的積極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決定從2003年7月15日起,凡年滿16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廣州市戶籍的公民都可針對在廣州市注冊登記的機動車輛違章行為進行拍攝……」此舉為公民參與交通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然而,在日益倡導依法行政,法無明文規定行政行為不得為之的今天,公民參與行政管理活動的合法性受到極大質疑,廣州市民拍違事件的社會反響也極為強烈。公民參與管理的方式是什麼,有無明確法律依據等問題已經成為亟需在理論上澄清的環節,否則對今後公民進一步參與行政管理的實踐發展極為不利。
一、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的重要意義
「參與」意指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處理),而「參加」則可進一步解釋為:「加入某種組織或某種活動,提出意見」。應松年先生也曾講:「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無非就是兩大類,即制定規范的抽象行政行為和作出處理決定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以,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無非在兩種意義上展開,一是公民可針對行政管理計劃、方針和政策(亦即制定規范的抽象行政行為)提出建設性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可深入到某個具體行政事務(亦即具體行政行為)的處理活動中。無論選取哪種模式,公民的參與對於行政管理而言,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與法律價值不可估量。
首先,公民參與抽象行政行為,可大大提高政府政策和立法的科學含量,增強可操作性。立法也好,政策也好,制定之目的都是付諸實施,而實施能否順利,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科學,是否為百姓所接受,操作是否便當。檢驗這一切,不能僅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被管理者的觀點甚為重要。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互動中,不斷修改、磨合,最終產生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使之順暢貫徹實施。
其次,公民積極參與具體行政管理活動,對提高行政效率大有益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應是作為被管理者的公民的自我管理才是一種積極管理、主動管理,即所謂「無為而治」。試想,能有什麼方式比公民自我約束,使之符合整個社會的評價標准和法律規范更便捷、更有效的呢?雖說命令行政的最終目的也是要被管理者服從管理目標,但由於其模式「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服從」與「被管理者主動服從」相比較增加了管理環節,於行政效率的提高極為不利。
二、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
現代法制社會,行使行政管理權必須依法進行,「合法性」是一切管理行為的基本要求。何謂「合法」,需從三個方面認識:第一,行政職權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主體只能在其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使職權,不得越權;第二,行政職權必須依據法律行使,既不得違反行政實體規范,也不能違反行政程序規范;第三,當發生行政授權和行政委託時,必須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唯此才能有效地規范行政權的行使,避免權力濫用。
行政機關行使管理權尚且要求法律出處、不得逾越法律界限、恪守法律程序,則公民參與管理活動也不能脫離「依法」的框架。反觀中國的行政法制建設歷程,盡管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公民參與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還很不健全,亟待完善。
首先應當肯定的是,「行政聽證制度」的建立,為公民參與抽象行政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自1996年聽證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以來,公民在立法及價格政策制定方面享有了充足的參與權利,可左右其走勢和內容。
如1998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23條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建立聽證會制度,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主持,徵求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2001年8月正式實施的《政府價格決策聽證暫行辦法》也指出:「公民對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制定和調整具有『知情權』,相關部門在價格決策前必須舉行聽證會。」
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58條指出:「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然而我們看到,在公民參與具體管理行為的時候,法律依據很模糊,甚至沒有,這種現狀已成為阻礙公民發揮參與能力的障礙。此次對廣州市民拍違事件持否定觀點的一個理由就是此舉於法無據,「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實際上體現在一系列的過程和環節,拍攝違章照片實際上是搜集調取和收集證據的過程……現在等於讓一般的市民……來行使一個權力,這就容易造成權力的異化。」廣州部分人大代表也出面干預,使市民拍違事件陷入尷尬。
第一,據《道路運輸行政處罰規定》第3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規定的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其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行使本規定的道路運輸行政處罰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管理及處罰權的實施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其他任何人不享有該項權力。
第二,《行政處罰法》第36條:「行政機關……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2條:「……交通警察應當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勘驗、檢查,收集證據」;第114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可以對違法的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處罰。」交通處罰必須在證據充分的前提下進行,而收集證據的工作是交管部門的法定權力

2. 簡述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1、根據'法治'原則,立法機關的職能就在於創設和維護得以使每個人保持'人類尊嚴'的各種條件。

2、法治原則不僅要對制止行政權的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藉以保證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

3、司法獨立和律師業自由是實施法治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按照國際通行的法治標准,法的道義原則高於具體法律,乃為現代法治的母體。只有遵循"法之道義"制定的法律,才稱得上"法治",否則就是"有治而無法",即具體的立法和執法違背了人類道義。
所謂的人類道義,就是在現代文明的觀念和實踐之中得到普世公認的正義准則:"維護人的尊嚴和保障人權原則"、"公正公開原則"、"平等對待原則"。

也就是說,"人權至上"道義原則必須在立法和執法之中得到落實,只有基於"維護人的尊嚴"和"保障人權"的普世道義制定的法律,才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只有依靠這樣的法治原則維系的社會秩序,才可以稱得上現代的文明社會。否則就是"惡法"和野蠻社會,就不具有法律的普遍性和權威性,公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抵制惡法和改造野蠻社會,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合法性之所在。

3. 政治參與具有哪些意義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及其規模、程度也成為學者們判斷一種政體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標。隨著現代國家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不斷增強,民眾通過政治參與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使直接或間接影響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為基礎,日益成為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在現代政治系統中,政治參與的功能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作為政治參與主體的公民來說政治參與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學習功能。如果說現代民主政治是一種公民政治,那麼培養具有獨立的理性判斷能力的權利和義務主體、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則是建立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過政治參與,公民可以「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政治作用,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並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揮著正確的政治作用,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而且,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民眾可以逐步養成寬容和妥協精神,後者正是現代民主制度賴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礎。
其次,政治參與是合法性的重要途徑所謂合法性,就是一個政治系統內成員對系統的心理認同和群體忠誠。它是政治系統賴以存續並維持長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統可以通過各種政治參與渠道吸收各種社會利益訴求、民眾意願,然後做出政治選擇,從而使政策輸出以民意為基礎。一個參與渠道暢通、能夠以系統內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和意願為依歸的政治系統必然增強民眾對該系統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其統治能力也會得到增強。而對一個長期壓制公民參政要求的政治系統來說,其政府政策必然無法反映民眾意願,因此該系統的合法性也會遭到削弱。
最後,政治參與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杠桿最後,政治參與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杠桿現代政治社會學研究表明,國家權力有著不斷擴張的強大慣性,如果缺乏足夠的制約手段,最終將會吞噬整個社會機體內部的自組織系統和自治能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不僅要求在體制內以權力制約權力,而且要以社會權力對國家權力構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參與可以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穩妥的矯正政府的行動與公民的意願和選擇之間的矛盾」。

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公民如何能夠控制政府的行為?通過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參與實現民眾對政府的有效控制不僅是現代民主應有之義,而且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建立權力平衡機制的關鍵所在。馬克思就曾對公民的選舉權在制約國家權力方面的重要意義給予過高度評價,他說「選舉是市民社會對政治國家的直接的、不是單純想像的而是實際存在的關系。因為顯而易見:選舉構成了真正市民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於有了無限制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市民社會才……上升到最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質的存在的政治存在」。

4. 公民參與決策的意義

有利於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利於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增強政治責任感;有利於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

公民參與決策的方式有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區別主要體現在時間和方式兩個方面,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在決策成文之前進行,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實在決策或草案形成之後進行。專家咨詢制度是以座談會和論證會的形式進行的,社會聽證制度是以聽證會的形式進行的。

(4)公民政治參與實施科學立法意義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行政決策參與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還應包括公共決策聽證會、公示、民意調查、政務公開及其他一些形式。

其中公共決策中的聽證制度是現代民主社會普遍推行的用於保證各方利益主體平等參與公共決策過程,最終實現決策民主化、公開化、公正化、科學化乃至法制化的一種重要制度設計。

5. 政治參與的功能與意義

呃,政治參與的功能就是能夠參與國家事情,而且能夠與國家資源相聯系了,意義就在於為人民服務。

6.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行使四權有什麼意義

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客觀需要.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
密切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要求.
增強公民政治責任感,保證國家機關的決策順利實施的要求.

7. 政治參與的意義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及其規模、程度也成為學者們判斷一種政體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標。隨著現代國家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不斷增強,民眾通過政治參與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使直接或間接影響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為基礎,日益成為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在現代政治系統中,政治參與的功能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作為政治參與主體的公民來說
政治參與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學習功能。如果說現代民主政治是一種公民政治,那麼培養具有獨立的理性判斷能力的權利和義務主體、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則是建立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過政治參與,公民可以「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政治作用,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並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揮著正確的政治作用,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而且,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民眾可以逐步養成寬容和妥協精神,後者正是現代民主制度賴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礎。
其次,政治參與是合法性的重要途徑
所謂合法性,就是一個政治系統內成員對系統的心理認同和群體忠誠。它是政治系統賴以存續並維持長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統可以通過各種政治參與渠道吸收各種社會利益訴求、民眾意願,然後做出政治選擇,從而使政策輸出以民意為基礎。一個參與渠道暢通、能夠以系統內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和意願為依歸的政治系統必然增強民眾對該系統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其統治能力也會得到增強。而對一個長期壓制公民參政要求的政治系統來說,其政府政策必然無法反映民眾意願,因此該系統的合法性也會遭到削弱。
最後,政治參與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杠桿
最後,政治參與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杠桿現代政治社會學研究表明,國家權力有著不斷擴張的強大慣性,如果缺乏足夠的制約手段,最終將會吞噬整個社會機體內部的自組織系統和自治能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不僅要求在體制內以權力制約權力,而且要以社會權力對國家權力構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參與可以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穩妥的矯正政府的行動與公民的意願和選擇之間的矛盾」。
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公民如何能夠控制政府的行為?通過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參與實現民眾對政府的有效控制不僅是現代民主應有之義,而且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建立權力平衡機制的關鍵所在。馬克思就曾對公民的選舉權在制約國家權力方面的重要意義給予過高度評價,他說「選舉是市民社會對政治國家的直接的、不是單純想像的而是實際存在的關系。因為顯而易見:選舉構成了真正市民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於有了無限制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市民社會才……上升到最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質的存在的政治存在」。

8. 如何理解注重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未來立法的趨勢

立法不只為國,也是為民,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鼓勵推進更為廣泛的公民參與,認真傾聽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更加有利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以及在公民中的影響力和認知程度,促進法律法規得到更好執行,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

9. 公眾參與立法工作的現實意義有哪些

你好,

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多種多樣,除立法機關代表制度外,還專有民意調查制度、屬信息公開制度、聽證會制度等。

建立民意調查制度是實現公民民主權原則的需要,也是加強政府服務和政策制定的需要。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政府的重大政策出台前都要進行民意調查,以保證政策符合民意。通過民意調查,還可以宣傳政府的政策,獲取國民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眾對政府服務的滿意程度。

另一種途徑是信息公開與新聞媒體對政策制定過程的介入。如一些國家,信息公開制度包括允許公眾旁聽會議制度、議會辯論日誌出版制度、議會活動全程實況轉播制度、議會網站制度等。

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其他途徑還包括舉行公開聽證會,這是政策制定過程的重要環節。聽證在立法機關的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的立法程序規則規定,立法必須經過聽證程序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