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老子道德

孔子老子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02 00:32:04

㈠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

1、孔子

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2、老子

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3、莊子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莊子·讓王篇》說,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莊子·秋水篇》又說,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4、荀子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5、孟子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熱點內容
行賄受賄律師 發布:2025-07-07 22:59:01 瀏覽:454
新冠肺炎額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7 22:58:58 瀏覽:59
江陰律師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30:50 瀏覽:17
我反對條例 發布:2025-07-07 22:01:46 瀏覽:809
壽縣人民政府法律服務 發布:2025-07-07 21:45:30 瀏覽:650
公務員必學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7 21:30:58 瀏覽:200
公司扣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7-07 21:29:55 瀏覽:626
盤錦律師排行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911
讀書與道德的名言 發布:2025-07-07 21:11:57 瀏覽:701
司法拍賣機動車的流程 發布:2025-07-07 21:10:48 瀏覽:675